王万智[1]2015年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国家大学聘请国际教师执教由来已久,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地方”。但在我国,政府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在大学执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大批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工作,高校每年聘请从事跨文化教学的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外籍教师的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回顾发达国家学术界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强弱语境的研究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探究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校外籍教师课堂教学不适应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刚刚走向研究视域,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选题的视角有创新。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而以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是从事高校外事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的视角大多聚焦于外事管理工作本身,研究内容多为对外事工作的体会、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体现了选题视角及研究问题的创新。本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是,跨学科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叁个维度来研究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目前,国内尚无人通过用上述叁个维度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学理论用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其管理的特殊性的研究应该是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我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主题,紧扣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运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分析,并把相关理论有机地嵌入到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实证分析研究中,紧扣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理论运用的创新。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证案例分析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的跨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到教学激励、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深刻地挖掘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凝练出应对策略及措施。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以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揭示高等学校跨文化教学管理核心概念、对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进行介说、在实证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举措与创新路径,体现了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阐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创建真实语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特定情境中的崭新构成要素,体现了管理要素创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教学管理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明晰跨文化管理目标是有效实现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跨文化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明确管理任务与内容是富于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前提;采用科学且完备的管理方法是有效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关键;客观认识“跨文化间性”是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主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韩兰花[2]2012年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性学习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任务型教学指教师在课内给学生分配或布置任务,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该方法是以意义为中心、任务的完成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是一种可通过后天加以培养的能力。任务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使任务型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笔者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动机不强和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进行了通过任务型教学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研究旨在从实际出发,探究任务型教学是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类型及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技巧的培养。本论文采取调查问卷、教师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试图发现任务型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访谈和教师观察了解大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原因及课堂学习情况。实验过程中,笔者收集实验数据并讨论分析结果。问卷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并借助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检验实验前和实验后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是否发生显着性变化来分析任务型教学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选项分类频次分析法对问卷中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发现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学习类型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访谈和观察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学生实验前后自主学习态度的变化及课堂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后测较前测有显着性差异。这些差异证明任务型教学有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1)任务型教学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2)任务型教学可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态度;3)任务型教学可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类型;4)任务型教学可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技巧。总之,通过任务型教学提高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引起更多同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张庆华[3]2015年在《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但具体课程领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还很有限。阅读是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入的最重要途径,阅读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中占很大比例,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大量课堂观察和对教师的深度访谈,辅以学生访谈、学生问卷、课程大纲等其它数据收集方式,对四名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深入探宄,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有何特点?3)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怎样发展和变化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英语阅读学科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英语阅读课程知识涉及设定英语阅读课程目标、个性化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寻找教材的延伸点、化解语言和内容二者之间的张力和灵活使用教学课件。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呈现、表征和阐述方式以及课堂活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知识,主要包括借助举例、画图和讲故事等阐释讲解工具、用引导性的提问推进思考和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语言学习、促进文本多重解读、挖掘与学生的相关性以及读写结合或阅读与其它技能融合。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体现为教师对自我与英语阅读教学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包括阅读的个人意义、自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自我阅读教学能力的认识和因对阅读教学效果的感知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包括叁方面: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教学,教师关于英语阅读对学生个人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理解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阅读教学情境知识包括英语阅读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师对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理解,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怎样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知识。第二,通过分析意象等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理解每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个体特征。再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和学科维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是教师和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叁方通过课堂对话实现不同程度的“视域融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具有四个学科维度:语言、认知、社会文化和审美教育。第叁,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是以个人生活史、学科造诣和体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学习为个人基础,以职业动机为内在动力,以环境因素为外部媒介,在教育情境中通过不断的反思而生成和发展的。课堂实践中的“行动中反思”固然重要,而教学设计中的“为了实践的反思”以及教学实践后的“对实践的反思”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为阅读教师认知领域的研究增添了一份中国语境下的理解,也是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理论拓展。研究发现对英语阅读教师的教学、职业发展和高校英语课程改革有启示作用。
刘鹏辉[4]2016年在《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国外研究注重动机本体与热点课题的结合,重视实证研究与学理研究并行。国内外语动机研究起步稍晚,但成果颇丰,特别是2004年至2015年间,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呈现六个特点。第一、文献研究的数量保持动态增长;第二、研究视角注重学科融合;第叁、研究方法中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第四、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学历层和年龄层的外语学习者;第五、研究样本呈现大而精的发展趋势;第六、研究状态由横断静态研究向追踪动态研究过渡。基于现有研究,聚焦动机研究的热点领域,特别关注与本研究相关的二语去动机影响因素研究。二语去动机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教育传播学。在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领域,去动机研究已成为近年来一个国际前沿新热点。国外的二语去动机相关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实证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特点。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已初步构建了二语去动机研究体系。从二语去动机研究内容、学科背景、研究性质、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回顾了21世纪以来国外二语去动机研究的概况。希冀国内的外语去动机研究者能借鉴国外二语去动机实证研究方法,从而推动和发展我国外语去动机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我国四所不同类型高校607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对《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量表》和《本科生英语学习去动机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验证。然后,对我国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专与非英专学生的学习愿望(P=0.089>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学习目标(P=0.000<0.05)、努力行为(P=0.038<0.05)、学习态度(P=0.022<0.0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这叁组英语学习者中,任意两组学生的学习目标(P=0.000<0.05)、努力行为(P=0.000<0.05)、学习愿望(P=0.000<0.05)、学习态度(P=0.000<0.05)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叁、男生与女生的学习目标(P=0.000<0.05)、努力行为(P=0.000<0.05)、学习愿望(P=0.000<0.05)、学习态度(P=0.000<0.05)也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后者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因素对英语去动机影响最大,教师因素次之,环境因素影响最小;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我意志力、学习策略、教师的职业态度、人格魅力、专业素养、评价方式以及学校的相关政策、教学设施等因素与我国本科生英语去动机均呈负相关关系,构成了明显的英语去动机影响因素;第叁、在影响英语去动机的九个因素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意志力;第四、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专和非英专本科生在学生影响因素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5),而在教师影响因素(P=0.097>0.05)与环境影响因素(P=0.059>0.05)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教学设施这一因素方面,两者呈显着性差异;第五、男生与女生无论在学生因素(P=0.317>0.05)、教师因素(P=0.417>0.05),还是在环境因素(P=0.726>0.05)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教学设施方面,男生与女生的观点相悖。本研究结果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英语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首先,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不断提高实现学习目标的愿望,从而形成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其次,英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性别等个体差异,依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再者,本科生应该主动维系自己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意志力,多方涉猎优质的英语学习材料,运用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最后,教师在本科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端正职业态度,增强人格魅力,提高专业素养,评价方式须严慈并济。而学校也应尽可能完善语言教学设备,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须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英语去动机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帮助学生重获英语学习动机,为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捕捉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热点,对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方面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均有所创新。在理论意义上,本文建构了信度和效度均较为理想的《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量表》和《本科生英语学习去动机影响因素量表》;其次,本文融合教育心理学与语言学动机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理论框架的解释度;最后,本文建构了去动机影响因素模型,为外语去动机研究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研究范式。在应用价值方面,本文从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去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着手,收集、整理并采用数理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薛苑[5]2018年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成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学习花费较多时间的场合就是课堂,之前一些专家学者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绩很大程度上受课堂环境影响。从课堂环境的研究领域来看,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系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主要从学生、教师两个主体出发,以他们对课堂的心理感知为分析重点。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尽管已经比较成熟,然而研究大多数聚焦于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的课堂环境,有关语言课堂环境的探究较少。对于课堂环境的话题,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是一些现状调查研究,对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对两者关系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调查旨在探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心理感知情况,以及他们的感知与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间的关联性,发现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建议,帮助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从而间接地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果。笔者选择陕西省延安市某综合类大学的31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使用SPSS24.0中的相关统计方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剖析,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发现:第一,从整体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英语课堂环境感知度相对较好。第二,男生和女生在任务取向、同学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责任这叁个维度上有比较大的感知差异。第叁,除了同学亲和关系,英语课堂环境的各个因子都与学生学业成绩(公共四级成绩)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次,除了同学亲和关系,英语课堂环境的各个因子都与学生对英语学习相关态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大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给出了的有益的启示:大学外语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针对不同性别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支持与帮助,革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籍国莉[6]2014年在《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量院校开始将网络融入英语教学当中,同时网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网络环境条件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了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确保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网络环境条件下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并且介绍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网络环境条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基于以上提到的现状,作者针对如何在以网络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作者将学生成长档案、电子邮件、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网站融于英语教学模式中,并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在网络环境教学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环境条件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机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二者的关系为基础,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着重研究叁个问题: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是否认可网络环境条件下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自主学习动机如何,二者关系如何?本研究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将会对未来的教学提供哪些借鉴?本文研究表明:学生对网络环境条件下的英语教学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高,但是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还是比较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对学习没有信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动机呈高度相关,并且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机的相关性较其它几个方面较高。课内学习动机、课外学习动机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相比,学生课内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最高,这也说明了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英语教学当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由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期在网络环境条件下的英语教学当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冯琪[7]2017年在《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它的组织与实施关系到教师的质量,而教师的质量则关乎一个社会的教育质量。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顺应教师教育回归实践的国际潮流,从政策层面对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实施提出要求。在政策的指引下,各个教师教育机构也都将教育实习作为准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在现实中,实习教师的实习经历通常并不顺利。实习教师普遍会遭遇现实震撼,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甚至有实习教师因为在实习过程中遭遇困境与无助而产生了不想当老师的念头。如何指导实习教师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帮助实习教师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这是摆在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叁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什么样的实习方案是有利于实习教师成长的;2.如何建构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3.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对实习教师学习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育实习方案是教育实习的课程方案,评价和支持是实习方案的两个基本主题。实习教师通过获得评价反馈和自评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指导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选择支持策略和支持活动。支持活动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评价实习教师的表现得到检验。为了解答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实习教师评价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综合教师支持的研究成果,并结合D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本情况,建构了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实习方案由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构成。其中内容部分包括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实习任务、评价和支持活动。实习方案以能够促进实习教师反思和发展自我导引的能力为理念,将评价活动和支持活动融合在一起。大学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同伴组成支持团队,为实习教师提供专业评价、专业支持和情感支持。然后本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析实习教师在实习方案的影响下学习教学的过程,揭示实习方案与实习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通过环境、同伴和指导教师叁个要素作用于实习教师,促进实习教师遵循“计划——行动——反思——调节”的步骤进行实习。以评价标准引领实习教师发展方向、约束实习教师的实习规划,并且提供专业和情感支持构成实习方案的叁大支点。在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的影响下,实习教师自我反思、自定发展的步调和自主调节行动。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作为一个机制和平台,促使实习教师发生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改变。实习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化理念、实现社会化和扩展综合的实践知识。因此,为了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教师教育者在计划实习方案和指导实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全面考虑实习的具体情境,利用方案设计弥补实习情境的不足。教师教育者要根据实习教师的个体差异选择阶梯式支持策略和支持活动,并指导实习教师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刘红莉[8]2008年在《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模式,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形势,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中明确表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时少,而且课堂人数多的弊端,教师要想利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从新生入手,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可以受益终身。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目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阐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教育理论上的支撑。第叁部分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四部分为实践研究,对辽东学院非英语专业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了解了他们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态度,使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更有针对性。第五部分从技术和情感层面上提出了英语教师可以具体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
黄明宇[9]2011年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时下被关注的焦点之一,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教学应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自主学习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并广泛研究的热门话题,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研究者们主要重视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中国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一直处于学习被动的状.态,因此初入大学的他们,是否成功的衔接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以及导致多数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中国东北某一所高校初入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1.34名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134名学生分为两个层次,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为第一层次学生,英语水平中等以下的为第二层次学生,并且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1)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第一层次学生完全具备承担学习责任、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和决定学习内容的能力,不具备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自我总结和评价以及调整学习心态和克服消极因素的能力,第二层次学生除了具备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外,他们并不具备第一层次学生所具备的其余各项能力。(2)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如下:第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多数为工具型动机,导致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没有较强的主动性;第二,学生普遍存在行动力弱,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更加导致学生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本文提出对未来教育的建议是,我们应该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树立教师指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
寻阳[10]2012年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受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社会转向”的影响,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逐渐成为外语教师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但就我所知,目前的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总体状况的定量分析很少,而针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师开展的身份认同研究则更为少见。鉴于此,本研究依据社会文化理论和教师身份认同等理论,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山东省13所普通高中的283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试图分析我国不同年龄背景(60后、70后和80后)的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及其根源、并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探讨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身份认同、教师身份认同、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等概念。从社会文化视角对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界定,确定了其理论结构,即由四个维度八个因子构成的多维结构。形成了信度和效度良好的《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本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了统计和批评话语分析,发现虽然高中英语教师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但教师身份认同的总体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而且,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态度呈正相关,组织支持感对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态度具有中介效应。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背景的英语教师其身份认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60后和80后教师相比,70后教师的身份认同水平较低。本文结合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环境,具体阐释了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所具有的多重性、矛盾性、协商性、情境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同时,指出教师核心价值观、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组织支持感、英语语言水平以及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是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另外,参考教师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指出合作发展和自我反思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总之,本文在社会文化框架内分析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问题,由于社会文化观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身份再塑造的过程,因此,本研究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理论视角。而且,《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的形成能够服务于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希望能为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D]. 王万智. 东北大学. 2015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性学习实证研究[D]. 韩兰花.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
[3]. 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D]. 张庆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4]. 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鹏辉.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成果的相关性研究[D]. 薛苑.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6]. 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 籍国莉. 长春师范大学. 2014
[7]. 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研究[D]. 冯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8]. 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刘红莉.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9].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 黄明宇. 延边大学. 2011
[10]. 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寻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学习动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大学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实习经验论文; 英语阅读论文; 英语学习论文; 外籍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