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头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头,心律失常,结石,胆管,心电图,生理,括约肌。
乳头肌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轩,李倩,贾庆忠[1](2019)在《肾上腺素对于心室乳头肌细胞复极化过程中主要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肌缺血、心衰、心绞痛、心肌离子通道病变等状态下,遇到情绪激动、应激状态或其它交感张力异常增高时,或使用外源性肾上腺素时,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明显增多,会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室颤或猝死的情况。这与激动α与β受体、调节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影响心肌动作电位,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有密切关系。该文从心肌电生理的角度,分析了肾上腺素受体对心肌复极过程中主要离子通道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加深对儿茶酚胺类物质引发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亚南,崔存英,刘园园,王莹,胡彦斌[2](2019)在《实时叁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乳头肌断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实时叁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诊断二尖瓣乳头肌断裂(PMR)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疑诊二尖瓣PMR患者,术前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RT-3D-TEE观察二尖瓣病变情况及是否合并PMR。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术前RT-3D-TEE和TTE诊断二尖瓣PMR的效能。结果 35例中,25例术中证实为二尖瓣PMR,包括前外侧PMR 2例,后内侧PMR 23例;完全型PMR 1例,部分型PMR 24例。10例为非二尖瓣PMR。对23例行二尖瓣位人工瓣膜置换术,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前RT-3D-TEE诊断二尖瓣PMR 23例,TTE诊断PMR 20例,RT-3D-TEE诊断二尖瓣PMR符合率[92.00%(23/25)]高于TTE [80.00%(20/25),P=0.033]。RT-3D-TEE诊断PM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2.00%(23/25)、100%(10/10)、94.29%(33/35)、100%(23/23)、83.33%(10/12)和0.92;术前TTE诊断二尖瓣PM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0.00%(20/25)、90.00%(9/10)、82.86%(29/35)、95.24%(20/21)、64.29%(9/14)及0.70。结论 RT-3D-TEE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准确提供二尖瓣解剖及病理改变的超声特征,是确诊二尖瓣PMR的有效方法,可为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估提供可靠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曹丕坤[3](2019)在《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初步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胆管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又包括肝总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胆管结石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主要为胆色素结石,多见于东亚;而继发性胆管结石主要来源于胆囊,常为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西方国家。肝内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20%-30%,且约70%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结石的症状主要由胆总管结石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黄疸及胆管炎。目前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内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scopy PTCS)、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apilla balloon dilation PTBD)、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ESWL)、钇铝石榴晶体(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 NdYAG)激光碎石术、电液压碎石术。近年来,腹腔镜手术逐渐替代了开放手术,它具有花费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外科术后结石复发率低,继发性肝硬化及胆管癌的发生率低,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通过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途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应用广泛,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的发生率较高,甚至可导致死亡,另外Roux-en-Y术后的患者行ERCP也是很困难的。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创伤小且简便易行的安全可靠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技术方法。目前国内已发表的文献中尚未查见PTBD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报道。在多年开展PTBD取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PTBD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设想,本研究旨在评估PTBD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1.评估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2.评估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各中心收治的28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例,均应用PTBD方法治疗。入组标准:(1)肝内胆管结石存在于左肝管和/或右肝管并伴有胆管炎的症状,如梗阻性黄疸、疼痛、发热;(2)肝内胆管结石伴有心理焦虑;(3)由于心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无法耐受或拒绝气管插管全身麻醉;(4)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腹腔镜、内镜的患者;(5)预计生存期≥1年;(6)KPS评分>70分。排除标准:(1)肝外胆管结石直径>2.5cm;(2)肝内胆管结石>3个;(3)严重心功能不全(纽约心脏病协会Ⅲ-Ⅳ级)或晚期肺病(通过咨询呼吸道疾病专家确定),肝病(Child-PughC级)或肾病(3级慢性肾病);(4)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17s和/或血小板计数≤60×1012/L)。所有患者均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平均年龄66.64±14.00岁(31-87岁),其中男13例,女15例。28例患者中,23例患者因高血压、冠心病、肺功能不全或者脑血管疾病等原因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腹腔镜或内镜治疗,3例患者拒绝外科手术、腹腔镜或内镜治疗,余2例患者为外科术后复发。肝外胆管结石直径>1.5cm 13例,直径在1cm到1.5cm14例,结石直径<1cm 1例,肝外胆管结石最大直径2.5cm,平均直径为1.65±0.58cm。肝内胆管结石直径在1cm到1.5cm15例,直径<1cm13例,肝内胆管结石最大直径1.5cm,平均直径为0.99±0.26cm。左肝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0例,右肝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7例,左右肝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检测术前、术后1周白细胞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CA19-9和血清淀粉酶。观察术后1周内有无结石残留、出血、感染、穿孔、胰腺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前2例患者因重症化脓性胆管炎先行经皮穿肝胆道外引流管置放术,待炎症消退后行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将结石推入肠道内。为提高成功率,5例患者在PTBD术中应用取石网篮碎石,2例患者术中应用激光碎石。随访2年,观察结石复发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28例患者中共26例患者取石成功,成功率为92.86%。1例患者因肝外胆管结石体积较大取石未成功,另1例患者因肝内胆管严重狭窄,结石体积较大,肝内胆管结石取石失败。与这2例患者家属讲明病情后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1周白细胞、TBIL、DBIL、ALT、AST、CA199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淀粉酶等指标术后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格2)。术后1周2例患者因残留结石再次行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将结石推入肠道内。术后1例患者在拔除胆道外引流管后出现了发热、腹痛等症状,考虑为局限性腹膜炎,经保守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术后无出血、感染、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最短随访2年,最长随访4年,无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复发,无慢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的病例,所有患者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证明PTBD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成功率高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内镜失败、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刘斌[4](2019)在《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排石术治疗胆石症系列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总体的发病率约为20%。早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偶尔伴有腹部饱胀不适感。较小的结石可以自行排入十二指肠,较大的结石如果崁顿,可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胰腺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有症状的胆总管结石,建议积极治疗。近年来,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因其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见手段。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是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需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对心、肺等脏器功能要求高,住院时间长、手术花费高,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亦较高。与外科手术相比,ERCP/EST/EPBD等内镜操作虽属微创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胃肠道结构有改变的患者,例如曾接受过Billroth Ⅱ式手术、胃肠道狭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内镜操作有困难或存在禁忌,成功率较低。另外一部分患者,由于自身各种原因,本身抗拒外科手术或内镜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国外有文献报道可以经皮穿刺肝内胆管,依次置入导丝及球囊,扩张Oddi括约肌,然后应用球囊将结石(直径<10mm)推送入十二指肠内。该文献认为,与ERCP相比,该方法顺行推送结石,不受胃肠道解剖结构改变的影响;与外科手术相比,不需要气管插管全麻,对心、肺等脏器功能的要求较低。该技术是否适用于对于较大的结石(直径>10mm),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顺行排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alloon dilation,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术中胆管损伤、胆道出血、肠道损伤、返流性胆管炎、胰腺炎、结石残余/复发等指标,为在国内推广该术式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介入医学科2008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包括:(1)胆总管结石诊断明确;(2)ERCP/EST/EPBD治疗失败的胆总管结石;(3)心、肺等脏器功能较差,不能进行ERCP/EST/EPBD或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4)不愿接受ERCP/EST/EPBD或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5)Billroth II式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胃肠道狭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7)术前无法明确原因的梗阻性黄疸,经皮穿刺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8)白细胞计数≥4.0×109/L,血小板计数≥60× 109/L,血红蛋白≥100g/L。所有患者接受PTBD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PTBD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出院前评估胆系感染、出血、胰腺炎、胆道/肠道穿孔、胆管炎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定期复查腹部B超、CT或MRCP,以及上述血常规、肝肾功等实验室检查。随访2年,观察有无返流性胆管炎及结石复发等远期并发症。所有数据均应用IBM SPSS 24.0软件数据包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数值及百分比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配对[检验对同一位患者术前、术后的同一个变量进行计算。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01例患者均通过PTBD取石成功,其中结石最大直径>10mm 63例,<10mm 38例,结石最大直径约22mm。1 1例曾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25例有Billroth II式手术史;23例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7例为内镜治疗失败;36例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95例接受了 1次PTBD治疗,6例患者术后1周胆道造影明确有残余结石,接受了2次及以上PTBD治疗。PTBD术后1周及1个月WBC、AST、ALT、TBIL和DBIL均低于术前,ALB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为(45.24±17.65)分钟。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胆系感染3.96%(4/101),胆道出血1.98%(2/101),胰腺炎0.99%(1/101),无胆道穿孔、胃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年结石复发率为10.89%(11/101),返流性胆管炎发生率3.96%(4/101)。研究结论 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顺行排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内镜治疗、外科手术失败以及胃肠道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或存在异常的患者,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研究背景胆石症发病率高达为20%,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中10%~20%的患者同时患有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乳头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等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在ERCP/EST/EPBD之后,可以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但是,部分老年患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全麻,或者胃肠道结构发生改变,无法接受ERCP/EST/EPBD或外科手术。前期研究显示,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顺行排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alloon dilation,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取石成功率高,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不佳、无法或拒绝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PTBD可以清除胆总管内的结石,并建立经皮穿肝的通道,常规在术后留置引流管。本研究提出在PTBD术后应用一定的排石药物,将胆囊结石转化为胆总管结石,再次应用PTBD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设想。本研究选择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探讨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UDCA及高脂饮食联合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残余胆囊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重点关注术中胆管损伤、胆道出血、肠道损伤、返流性胆管炎、胰腺炎、结石残余/复发等指标,为在国内推广该术式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入组的19例患者(8男11女),年龄45-86岁(平均69.07±9.91岁),均患有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通过超声检查确认胆囊具有良好的收缩功能,检测胆总管和胆囊管的扩张情况。入组标准:(1)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胆管炎或胆囊炎的症状;;(2)胆囊结石直径小于15mm;(3)胆囊收缩功能正常伴胆囊管扩张;(4)因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或拒绝气管插管全麻、ERCP/EST或外科手术;;(5)既往曾行Billroth II手术或合并其他解剖异常,无法行ERCP/EST/EPBD;(6)白细胞计数>4.0×109/L,血小板技术≥60×109/L,血红蛋白≥100/L;(7)预计生存期≥ 6个月;(8)Karnofsky评分>70。首先应用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于胆总管留置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Losan Pharma GmbH),一次250mg,一天3次。术后1-2周通过外引流管行胆道造影,如明确胆囊结石移位至胆总管内,则经原穿刺通道引入导丝,依次置入鞘管、导管和球囊等器械,将继发胆总管结石推送入肠道内。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出院前评估胆系感染、出血、胰腺炎、胆道/肠道穿孔、胆管炎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定期复查腹部B超、CT或MRCP,以及上述实验室检查,观察有无结石复发及返流性胆管炎等远期并发症,共随访2年。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24.0软件数据包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数值和百分比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对同一位患者术前、术后的同一个变量进行计算。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PTBD清除胆总管结石后,所有患者口服UDCA及高脂饮食,17位患者胆囊结石移位成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再次接受PTBD治疗,技术成功率为89.47%(17/19)。2例患者胆囊结石初始直径>12mm,经口服UDCA及高脂饮食后直径减小,但仍保留在胆囊内。一例患者有腹痛、发热症状,转至普通外科行LC手术;另一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自动出院。术前合并黄疸的患者血清AST和TBIL水平在术后恢复正常,术后14天WBC计数明显下降。血红蛋白和血AMY水平术前术后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急性不良事件包括腹痛(n=1),腹胀(n=1)和发热(n=1)。通过非手术治疗成功治疗并发症,无远期并发症。没有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研究结论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和直径<12mm的胆囊结石的患者,如因高龄、心肺功能不佳或胃肠道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不能耐受或无法进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在应用PTBD治疗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后,口服UDCA和高脂饮食,然后再行PTBD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替代选择。研究背景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发达国家约有10-15%的人群、中国约有13%的人群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可导致右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餐后饱胀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胆囊结石的治疗目标是治疗感染,预防胆管炎、胆囊炎、肝纤维化及胆管癌等。胆囊结石患者中,约1 5%合并胆总管结石。如前所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等手段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逐渐获得了认可。在ERCP/EST/EPBD之后,可以随之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但是,部分老年患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全麻,无法接受ERCP/EST/EPBD或外科手术;对于胃肠道结构有改变的患者,例如曾接受过Billroth II式手术、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胃肠道狭窄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的患者,ERCP/EST/EPBD操作有困难或存在禁忌,手术成功率较低。前期研究显示,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顺行排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alloon dilation,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取石成功率高,尤其适用于心、肺等脏器功能不佳、无法或拒绝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由于建立了经皮经肝的通道,是否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胆囊结石转化为胆总管结石,将PTBD应用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本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经皮经肝胆囊管扩张排石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extraction and balloon dilation,PTEBD)联合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术中胆管损伤、胆道出血、肠道损伤、返流性胆管炎、胰腺炎、结石残余/复发等指标,为在国内推广该术式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1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纳入标准:(1)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胆管炎、胰腺炎或胆囊炎的症状;(2)因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或拒绝气管插管全麻、ERCP/EST/EPBD或外科手术;(3)胆囊收缩功能不佳和/或胆囊管不扩张的患者;(4)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失败的患者;(5)既往曾行Billroth[I式手术或胃肠道结构发生改变,无法行ERCP或EST;(6)白细胞计数≥4.0×109/L,血小板计数≥60×109/L,血红蛋白≥100g/L;(7)预计生存期≥6 个月;(8)Karnofsky评分>70。首先应用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于胆总管留置引流管。1周后经原穿刺同道引入导丝,导丝远端进入胆囊,应用球囊扩张胆囊管。应用取石网篮将较大的结石拖曳至胆总管内,应用PTBD方式将结石推送入十二指肠内。对于直径较小的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可应用导引导管吸出体外。观察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出院前评估胆系感染、出血、胰腺炎、胆道/肠道穿孔、胆管炎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定期复查腹部B超、CT或MRCP,以及上述实验室检查,观察有无结石复发及返流性胆管炎等远期并发症,共随访2年。所有数据均使用IBM SPSS 24.0软件数据包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数值和百分比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对同一位患者术前、术后的同一个变量进行计算。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PTEBD在16例患者(94.11%)中取得成功,共取出35枚胆囊结石。平均住院时间为(15.9±2.2)天。10枚结石(28.6%)直径<10mm,21枚结石(60%)直径在10-20mm之间,4枚结石(1 1.4%)直径>20mm。16枚为胆固醇结石,4枚(1 1.4%)为胆色素性结石,15枚(42.9%)为混合型结石。PTBD和PTEBD术后AST、TBIL、DBIL水平和白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下降。PTBD术前、PTBD术后1周、PTEBD术后1周,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BD和PTEBD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1例(5.9%)术后发生高热(T 39.5℃)和寒颤,胆汁中发现大肠埃希菌,明确为胆系感染。1例患者(5.9%)术后发生胆道出血,经静脉应用止血药和夹闭引流管后出血停止。围手术期未见胰腺炎、胃肠道/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和返流性胆管炎等。研究结论 针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依次实施PTBD和PTEBD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因高龄、心肺功能不佳及胃肠道结构改变无法或拒绝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李进[5](2019)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左心室乳头肌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乳头肌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早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2例人员,采取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前外乳头肌收缩期纵向应变(ALP-ε1)、应变对应时间(ALP-T1),前外乳头肌纵向收缩峰应变(ALP-ε2)、达峰时间(ALP-T2),后内乳头肌收缩期纵向应变(PMP-ε1)、应变时间(PMP-T1),后内乳头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PMP-ε2)、达峰时间(PMP-T2)。结果:ALP-T2、PMP-T2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ALP-T1与PMP-T1、ALP-ε1与PMP-ε1、ALP-ε2与PMP-ε2之间差异不显着(P> 0.05)。结论:正常人左心室量乳头肌之间收缩期同步,收缩时期纵向应变相近或者相同。(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张涛,任学军,韩智红,赵华,汪烨[6](2019)在《叁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消融左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在叁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标测和消融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施行经CartoSound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乳头肌起源VAs的患者10例,均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同时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 10例患者VAs的QRS波时限为(149.0±17.8)ms,其中6例VAs起源于左后乳头肌,4例VAs起源于左前乳头肌。左后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左偏,Ⅲ导联主波向下,aVL导联主波向上;左前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右偏,Ⅲ导联主波向上,aVL导联主波向下。除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VAs患者消融失败外,其余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对10例患者随访6个月,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的VAs复发。消融靶点至体表QRS波起始时限为(25.8±3.8)ms。所有患者双极电图靶点处窦性心律下无领先于QRS波的P电位,其中9例患者VAs时可记录到提前QRS波的高频电位。即刻消融成功患者的平均放电(2.4±1.3)次。结论左室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起源的VAs在心电图上有明显差别,CartoSound指导下应用压力导管进行左室乳头肌标测和消融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范凌,陈立锋,范静[7](2019)在《硫化氢对豚鼠左心室乳头肌电生理特性和收缩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硫化氢(H_2S)对豚鼠左心室乳头肌组织电生理特性和收缩能力的影响。方法:以NaHS作为H_2S供体;4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NaHS 50μmol/L组、NaHS 100μmol/L组、NaHS 200μmol/L组、NaHS 100μmol/L+Gli 20μmol/L组、NaHS 100μmol/L+BayK8644 0.5μmol/L组,每组8只。制作豚鼠左心室乳头肌标本,用标准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测H_2S对豚鼠左心室乳头肌组织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观测指标包括:静息电位(RP)、超射值(OS)、动作电位幅值(APA)、0相最大除极速率(Vmax)、复极20%、50%和90%时间(APD_(20)、APD_(50) and APD_(90))及复极化平均速度;利用离体心脏组织灌流系统和张力换能器,观察H_2S对左心室乳头肌收缩能力的影响,指标包括乳头肌收缩幅度(%)、主动张力上升最大速度(+dT/dtmax,mg/s)及主动张力下降最大速度(-dT/dtmax,mg/s)。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用50、100、200μmol/L NaHS均可使RP绝对值变大, APD_(50)、APD_90_缩短(P<0.05),复极化平均速度加快(P<0.05),乳头肌收缩能力降低;分别应用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 20μmol/L)和L-型钙通道开放剂Bay K8644(0.5μmol/L)与H_2S同时灌流,均可部分地阻断H_2S对乳头肌细胞的生理效应。结论:H_2S可影响左心室乳头肌电生理特性和收缩能力,这一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影响KATP通道和L-型钙通道来完成的。(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静,徐健,苏浩,朱红军,沈伟[8](2018)在《乳头肌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头肌(papillary muscles,,PPM)独特的解剖及电生理特性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较少见,右室乳头肌起源室速较左乳头肌起源更少见,而左后乳头肌起源较左前乳头肌起源常见,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动过速QRS波有其特点,左室乳头肌性室性心动过速需与左室束支参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本文来源于《临床心电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庞博,李潭,马春燕,杨军[9](2018)在《误诊二尖瓣乳头肌断裂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66岁,以"间断胸痛3天,加重1天"为主诉入院,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查体:体温36.4℃,心率84次/分,血压124/86mmHg。心尖部闻及收缩期3/6级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考虑下壁损伤。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左室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低值。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叁支病变并行PCI术。患者术后病情平稳,于术后第4天气短加重,咳粉红色泡沫痰,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心率110次/分,呼吸急促,双肺闻及湿啰音。血细菌培养阴性。行TTE检查:二尖瓣后叶腱索与前外乳头肌交界处可见附着中等回声团块,表面不规则,大小约10.0×6.8mm,有自主活动度,后叶瓣体收缩期脱向左房,与前叶对合欠佳,关闭时探及重度返流,返流束沿二尖瓣前叶及左房内侧壁走行。超声诊断为:左室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二尖瓣后叶腱索与乳头肌交界处附加回声,赘生物形成可能性大(不除外前外侧乳头肌尖端局部断裂)、二尖瓣后叶脱垂、二尖瓣返流(重度),左室射血分数轻度减低。该患者临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急性左心衰、冠脉造影及PCI术后、心脏瓣膜病、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性大、二尖瓣返流(重度)。患者经抗菌治疗后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二尖瓣后叶脱垂,二尖瓣前外侧乳头肌断裂,未见赘生物形成,行二尖瓣成形术、冠脉搭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第24天出院。讨论乳头肌是附着于心室壁而尖端突向心室腔的肌性结构,二尖瓣乳头肌分为前外侧和后内侧两组。二尖瓣乳头肌断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多于急性心肌梗死后7天内出现,发病后产生二尖瓣返流,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急需手术干预。二尖瓣乳头肌断裂超声表现为附着于腱索的活动性团块,随瓣叶运动发生摆动,瓣叶呈连枷样,收缩期翻入左房,舒张期向左室侧大幅度快速运动,常导致重度二尖瓣返流,超声表现易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混淆。一般赘生物为回声强弱不等的条索状、粒状或绒毛状的不规则团块,附着于瓣叶上,随心动周期摆动,常伴发瓣膜关闭不全。本例患者有明确的急性心梗病史,支架术后出现发热及急性左心衰症状。(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07)
梁明,张奇,杨桂棠,孙鸣宇,金志清[10](2018)在《左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起源于LPPM的VA患者17例设为LPPM组,起源于LPF的VA患者22例设为LP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结果。结果 LPPM组患者中,12例表现为单纯室性早搏(PVC),5例术中合并存在同形态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LPPM组中V1导联存在Q波患者13例(76. 5%),LPF组中12例(54. 5%),两组V1导联存在Q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LPPM组QRS波时程、VA时与窦性心律(SR)时的QRS波宽度比值(VA/SR)均大于LP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纳入患者均采用叁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消融,LPPM组中13例患者于消融靶点处可标测到高尖的浦肯野纤维电位。LPPM组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为76. 5%(13/17),其中,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84. 6%(11/13)。LPF组患者全部应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100. 0%(22/22)。术后随访,LPPM组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的患者中2例复发,4例应用普通大头导管消融的患者中1例复发。LPF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与LPF起源的VA患者比较,LPPM起源的VA患者的体表QRS波时程宽,VA/SR比率大;V1导联存在q波的比例高。LPPM起源的VA消融靶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盐水灌注导管,结合CARTO,可提高导管消融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乳头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实时叁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诊断二尖瓣乳头肌断裂(PMR)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疑诊二尖瓣PMR患者,术前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RT-3D-TEE观察二尖瓣病变情况及是否合并PMR。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术前RT-3D-TEE和TTE诊断二尖瓣PMR的效能。结果 35例中,25例术中证实为二尖瓣PMR,包括前外侧PMR 2例,后内侧PMR 23例;完全型PMR 1例,部分型PMR 24例。10例为非二尖瓣PMR。对23例行二尖瓣位人工瓣膜置换术,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前RT-3D-TEE诊断二尖瓣PMR 23例,TTE诊断PMR 20例,RT-3D-TEE诊断二尖瓣PMR符合率[92.00%(23/25)]高于TTE [80.00%(20/25),P=0.033]。RT-3D-TEE诊断PM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2.00%(23/25)、100%(10/10)、94.29%(33/35)、100%(23/23)、83.33%(10/12)和0.92;术前TTE诊断二尖瓣PM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0.00%(20/25)、90.00%(9/10)、82.86%(29/35)、95.24%(20/21)、64.29%(9/14)及0.70。结论 RT-3D-TEE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准确提供二尖瓣解剖及病理改变的超声特征,是确诊二尖瓣PMR的有效方法,可为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估提供可靠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头肌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轩,李倩,贾庆忠.肾上腺素对于心室乳头肌细胞复极化过程中主要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
[2].李亚南,崔存英,刘园园,王莹,胡彦斌.实时叁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乳头肌断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3].曹丕坤.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排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初步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9
[4].刘斌.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排石术治疗胆石症系列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李进.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左心室乳头肌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张涛,任学军,韩智红,赵华,汪烨.叁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消融左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
[7].范凌,陈立锋,范静.硫化氢对豚鼠左心室乳头肌电生理特性和收缩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8].朱静,徐健,苏浩,朱红军,沈伟.乳头肌的致心律失常作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8
[9].庞博,李潭,马春燕,杨军.误诊二尖瓣乳头肌断裂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1例[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梁明,张奇,杨桂棠,孙鸣宇,金志清.左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