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能力

程尧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晖中学056200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看书并领会其内容的能力。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能从题目中很快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都是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直接关系的。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像,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一、坚持让学生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于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可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设计好阅读理解思考提纲:如①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a5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③94有几种读法?④-22与(-2)2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

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一次式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这里只是把原来一次式的范围扩大到了整式的范围。所以,这里可以放心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完成。阅读完了教师可以问,这一节讲了什么?学生答: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学生答的比较粗糙不够深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这里的同类项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现在的同类项不但所含的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指数也必须相同。教师强调点明同类项概念的两层含义,然后让学生训练,从而熟练掌握整式范围内的合并同类项。

二、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内阅读与课前预习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作出相应的指导。

1、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阅读一本小说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跃,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也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在第三册中开始出现几何证明的教学,学生开始接触很多定理、公理、推论,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是几何证明的依据。因此阅读、理解、辩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成了学生首要做的事。在讲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每种方法后,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如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读边理解某些关键词,“夹角”、“对应”同时几何问题转换成几何图形,用几何语言更直观的来理解表达公理。如图:

在△ABC和△A1B1C1中

∵AB=A1B1,∠B=∠B1,BC=B1C

∴△ABC≌△A1B1C1

反复看图形,看公理,理解“夹角”、“对应”含义。由上引导学生观察出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在学了四个判断方法后可以带领学生比较这四种方法的异同点,以使他们能正确使用这四种方法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否则有些学生会任写三个条件就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另外,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多数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但尽管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注意。如负数的幂,经常把-34错算成(-3)4,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真正理解乘方概念,紧扣课文,揭示实质,让学生自己辨析(-3)4是乘方运算,而-34是表示3的四次方的相反数与(-3)4是不同的,就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而且到了复习阶段有了相当的阅读能力的话就能自己看书,查漏补缺,不用盲目作题了。

2、数学阅读过程应指导学生读与写相结合。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3、数学阅读之后可把某些数学问题转化为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或语言。如证明中遇到的定理,不需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直观的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达出来。如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转化成如图:

∵PC⊥AO,PD⊥BO,OP平分∠AOB

∴PC=PD

三、教师应有选择性布置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在小学,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目的并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阅读材料课灵活地安排在新课前,讲解过程中或引导学生小结时,时间可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如《用字母表示数》,课本用了非常有趣的儿歌引入,学生非常有兴趣,所以前面几段安排在新课前让他们阅读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给于学生一个阅读机会,就包括充足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理解时间。所以在课堂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如导出定义或法则的一段文字、一道例题等。选择中小学衔接的知识点做阅读内容也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四、重点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边读边讲边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边读边讲边练,比如上海育才中学就采用“读读、议仪、讲讲、练练”的教学法。边读、边讲、边练可以巩固深化通过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检验阅读理解的效果。

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如幂的乘方法则,用文字语言叙述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用符号语言叙述为:a的m次幂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幂;公式表示:

阅读公式、法则、例题后应该多练,阅读概念、定义后也应该多练,教材为此设置了很多练习。如为了巩固概念,在练习里设置了口答题、是非题、改错题等等。例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后,马上出示简单计算及改错题,通过练习及改错题,让学生及时、仔细地辨别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这两个公式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都是混淆不清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实现真正的阅读。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后,教师可从阅读一节、一段扩大到一章、一本书;从阅读教材的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的知识;从教师的指导到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学;这样就能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改变为自学能力了。因此,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标签:;  ;  ;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