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内酯论文-沈姣,岳鹏,郭敏,乔红群,LIU,Jing

荆芥内酯论文-沈姣,岳鹏,郭敏,乔红群,LIU,Jing

导读:本文包含了荆芥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荆芥内酯,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

荆芥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沈姣,岳鹏,郭敏,乔红群,LIU,Jing[1](2016)在《新型中药提取物荆芥内酯的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灌胃给予荆芥内酯对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的影响。方法:孕鼠于受孕第6-15天灌胃分别给予荆芥内酯200、100和50mg·(kg·day)-1,溶剂采用0.5%CMC-Na溶液;溶媒对照组采用0.5%CMC-Na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环磷酰胺3.8mg·(kg·day)-1,溶剂为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容积为10ml·kg-1,给药期间给药量根据最新的体重进行换算给药。结果:50 mg·kg-1及以上剂量的荆芥内酯对SD怀孕大鼠给药初期有引起孕鼠体重增长减缓的作用。100 mg/kg以下剂量的荆芥内酯对SD大鼠子代无致畸作用。(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6-28)

谢婷[2](2014)在《HPLC法测定复方香薷水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迷迭香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香薷水(皱叶香薷、木香、紫苏叶、歪叶蓝、广藿香、厚朴、豆蔻、生姜、甘草)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迷迭香酸的含有量。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体积流量1.0 mL/min。测定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的流动相为乙腈-2%冰醋酸溶液(65∶35),检测波长275 nm。测定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4%磷酸溶液,检测波长227 nm。测定迷迭香酸的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溶液(35∶65),检测波长330 nm。结果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分别在0.035 8~0.716 0μg(r=0.999 4)、0.071 2~1.424 0μg(r=0.999 2)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6%、97.41%,RSD(n=6)分别为1.19%、0.95%。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分别在0.032 2~0.644 0μg(r=0.999 5)、0.075 2~1.504 0μg(r=0.999 3)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47%、98.34%,RSD(n=6)分别为1.28%、1.07%。迷迭香酸在0.048 6~0.972 0μg(r=0.999 4)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2%,RSD(n=6)为1.04%。结论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香薷水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4年06期)

姚卫峰,耿婷,丁安伟,张丽[3](2012)在《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情况。方法建立液-液萃取后HPLC测定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荆芥内酯含量的方法,并对大鼠灌胃/静脉注射荆芥内酯后的排泄情况和排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大鼠灌胃荆芥内酯(24 mg.kg-1)后,胆汁12 h内、尿液36 h内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P<0.05),粪便36 h内的雌雄差异不明显(P>0.05);静脉注射荆芥内酯(12 mg.kg-1)后,尿液36 h内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P<0.05),粪便36 h内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荆芥内酯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性差异,以原型形式随尿液、粪便和胆汁排泄的量很少,可能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16期)

丁安伟,耿婷,姚卫峰,张丽[4](2012)在《荆芥内酯在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材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之功效。荆芥内酯(Schizonepetin)是从荆芥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单萜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荆芥内酯对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对小鼠存活和延长生命率有较好的效果。经灌胃或静脉给药后,药物能快速分布至体内大部分组织,且不存在血脑屏障。由排泄实验可知,大鼠经灌胃给予荆芥内酯后,自尿液、粪便和胆汁中测得的累积排泄量约为给药量的5%,推测荆芥内酯原型药不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可能更多的会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另外还发现,荆芥内酯在大鼠血浆、尿液、(本文来源于《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14)

耿婷[5](2012)在《荆芥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荆芥内酯(C10H14O3,Schizonepetin)是从中药荆芥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单萜类化合物。药效学研究表明,荆芥内酯具有较好的抗流感病毒活性以及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具有很好的研发价值。目前,有关荆芥内酯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质量标准、提取工艺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而对其药代动力学及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探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显得相当重要。本文通过对荆芥内酯在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代谢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明确其体内的药动学特征,阐明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力,以便指导临床用药和剂型设计,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荆芥内酯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组织分布特征研究、排泄研究、代谢产物及生物转化途径研究以及荆芥内酯体内/外对肝药酶体系的影响研究。(一)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前流感病毒的研究概况、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以及细胞色素CYP450酶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了简要说明。(二)荆芥内酯的溶解性和脂溶性研究建立荆芥内酯的体外含量测定方法,对其溶解性和脂溶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荆芥内酯在石油醚中几乎不溶,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较低,在甲醇中的平衡溶解度较高,在强碱性条件下内酯环开裂而使其溶解度增大。荆芥内酯在25℃时的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为49.35 (1gKow=1.69),在酸性至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表观分配系数变化不大,而碱性条件下的表观分配系数明显下降。在pH7.4、温度37℃条件下,其生物分配胶束色谱容量因子为15.98 (1gKBMC= 1.203),表明荆芥内脂具有较好的亲脂性和人体吸收分数。(叁)荆芥内酯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选用SD大鼠,建立大鼠血浆中荆芥内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给药途径(i.g.和i.v.)给予不同剂量荆芥内酯后血药浓度的变化,并采用Kinetica 4.4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和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大鼠不同给药途径给予不同剂量荆芥内酯后,AUC0-t、Cmax与给药剂量呈线性增加,相关系数均大于0.9, MAT (MAT = MRTig- MRTiv)为0.8 h左右,t1/2均在3~4 h左右,灌胃组的Tmax均在0.7 h左右,说明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消除较快,且吸收和消除与给药剂量无关,属于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75%。(四)荆芥内酯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1.荆芥内酯的大鼠原位胃吸收研究采用大鼠原位胃灌注模型,以HPLC-UV法测定灌注液中荆芥内酯的浓度。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1)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吸收较好,每小时吸收百分率分别为(19.47±0.69) %、(21.66 ± 1.92) % 和(26.51 ± 1.25) %,推测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转运。2.荆芥内酯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以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刻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浓度。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μg·ML-1)荆芥内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28 ±0.0070)、(0.1589±0.0114)和(0.1342±0.0122)h-1;质量浓度为3.68 μg·L-1的荆芥内酯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238 ±0.0006)、(0.0125 ±0.0005)和(0.0165 ±0.0008) h-1;结扎胆管与否以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对荆芥内酯的肠吸收影响不大;加入p-gp糖蛋白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其Ka值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推测荆芥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并且在大鼠各个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五)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研究1.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建立大鼠各组织样品中荆芥内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大鼠不同给药途径(i.g.和i.v.)给予一定剂量荆芥内酯后不同时间点组织器官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并对组织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口服途径给药还是静脉给药,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靶向性不明显,无明显蓄积作用。2.荆芥内酯在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研究建立大鼠血浆和透析外液中荆芥内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荆芥内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表明,37℃C条件下,低、中、高(0.08、0.63、6.30μg·mL-1)质量浓度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2.23 ± 1.25)%、(62.71 ±0.04)%、(63.99±0.79) %。说明荆芥内酯具有中等强度的蛋白结合率,且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液的药物浓度无关。(六)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建立液-液萃取后HPLC测定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荆芥内酯含量的方法,并对大鼠经不同给药途径(i.g.和i.v.)给予一定剂量荆芥内酯后的排泄情况和排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鼠灌胃荆芥内酯(24mg·kg-1)后,胆汁12h内、尿液36h内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P<0.05),粪便36h内的雌雄差异不明显(P>0.05);静脉注射荆芥内酯(12mg·kg-1)后,尿液36h内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P<0.05),粪便36h内的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荆芥内酯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以原型形式随尿液、粪便和胆汁排泄的量很少,可能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七)荆芥内酯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与活性评价研究收集大鼠灌胃给予荆芥内酯后的尿液,初步处理以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去除水溶性杂质,以40%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溶剂后通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得到相关代谢产物,并将各代谢产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荆芥内酯各代谢产物在体外对流感病毒H3N2和疱疹病毒HSV-1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毒活性,推测荆芥内酯抗病毒活性可能主要是以原型药发挥作用。(八)荆芥内酯对细胞色素CYP450活性的影响1.荆芥内酯体外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的影响采用CaCl2沉淀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考察荆芥内酯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的影响。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得所制备的肝微粒体蛋白含量约为10.02 mg·mL-1;以奥美拉唑孵育证明所采用的肝微粒体孵育系统可用。结果显示,荆芥内酯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几乎不产生代谢转化,说明口服荆芥内酯,几乎无首过代谢作用。另外,荆芥内酯对各种CYP450酶的经典底物的代谢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表明荆芥内酯在CYP介导的代谢水平上的相对安全性。2.荆芥内酯对大鼠CYP450酶经典底物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分别以非那西丁、氨苯砜、氯唑沙宗、奥美拉唑和美托洛尔作为CYP1A2、CYP3A1/A2、CYP2E1、CYP2C19及CYP2D6的探针底物,每日以24 mg·kg-1剂量灌胃给予荆芥内酯,连续给药7 d。采用HPLC法测定连续给予荆芥内酯前后大鼠血浆中相应探针底物的浓度及其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连续灌胃给予荆芥内酯7d后,对CYP3A1/3A2酶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对CYP1A2、CYP2E1及CYP2D6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CYP2C19酶活性无影响。3.荆芥内酯对大鼠CYP450同工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real-time RT-PCR法定量分析了荆芥内酯对大鼠肝脏CYP450酶亚型CYP3A1、CYP1A2和CYP2E1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荆芥内酯低剂量组3A1、1A2和2E1的相对mRNA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中、高剂量组荆芥内酯在mRNA的表达水平上对3A1、1A2和2E1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P<0.05),并且高剂量时可诱导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综上所述,可知荆芥内酯的水溶性较差,脂溶性较好,在胃肠道有较好吸收,其中胃部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小肠为主动转运,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5%,组织分布广泛,无明显的靶器官,以原型形式排泄的量较少,相关代谢产物无明显抗病毒活性。荆芥内酯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几乎不产生代谢转化,在体内/外对各种CYP450酶经典底物的代谢表现出不同的诱导/抑制作用,联合用药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6)

刘东亮,耿婷,孙熠,姚卫峰,丁安伟[6](2012)在《荆芥内酯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荆芥内酯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体外荆芥内酯对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以H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计算其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荆芥内酯与内标完全分离,血浆中其他成分无干扰,在0.05~50.3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及提取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要求。低、中、高(0.08,0.63,6.30μg.mL-1)质量浓度下,荆芥内酯在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2.23±1.25)%,(62.71±0.04)%和(63.99±0.7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能满足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荆芥内酯具有中等强度的蛋白结合率,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液的药物浓度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耿婷,朱慧,丁安伟,张丽[7](2011)在《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HPLC测定不同时刻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含量。结果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μg.mL-1)荆芥内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2 8±0.007 0)、(0.158 9±0.011 4)、(0.134 2±0.012 2)h-1,且各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3.68μg.mL-1的荆芥内酯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23 8±0.000 6)、(0.012 5±0.000 5)、(0.016 5±0.000 8)h-1,各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扎胆管与否以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对荆芥内酯的肠吸收影响不大。加入P-gp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其Ka值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荆芥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24期)

耿婷,姚卫峰,丁安伟,张丽[8](2011)在《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情况。方法:建立液-液萃取后HPLC测定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荆芥内酯含量的方法,并对大鼠灌胃/静脉注射荆芥内酯后的排泄情况和排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大鼠灌胃荆芥内酯(24 mg.kg~(-1))后,胆汁12 h内、尿液36 h内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P<0.05),粪便36 h内的雌雄差异不明显(P>0.05);静脉注射荆芥内酯(12 mg·kg~(-1))后,尿液36 h内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P<0.05),粪便36 h内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荆芥内酯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具有明显的雌性差异,以原型形式随尿液、粪便和胆汁排泄的量很少,可能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2-01)

耿婷,朱慧,张丽,单鸣秋,丁安伟[9](2011)在《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结论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1年07期)

李彦,吕娟丽,沈丹,王楠[10](2011)在《荆芥内酯聚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亚微粒胶囊剂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与评价荆芥内酯聚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ST-PLA/PELA)亚微粒胶囊剂。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亚微粒,加入抗冻剂进行冷冻干燥制得粉末装胶囊,并测定粒径及分散度。结果加入乳糖量为荆芥内酯亚微粒质量的200%时,真空冷冻干燥48 h能较好地保持ST亚微粒的形态。结论真空冷冻干燥工艺适宜制备亚微粒胶囊剂。(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1年06期)

荆芥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香薷水(皱叶香薷、木香、紫苏叶、歪叶蓝、广藿香、厚朴、豆蔻、生姜、甘草)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迷迭香酸的含有量。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体积流量1.0 mL/min。测定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的流动相为乙腈-2%冰醋酸溶液(65∶35),检测波长275 nm。测定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4%磷酸溶液,检测波长227 nm。测定迷迭香酸的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溶液(35∶65),检测波长330 nm。结果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分别在0.035 8~0.716 0μg(r=0.999 4)、0.071 2~1.424 0μg(r=0.999 2)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6%、97.41%,RSD(n=6)分别为1.19%、0.95%。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分别在0.032 2~0.644 0μg(r=0.999 5)、0.075 2~1.504 0μg(r=0.999 3)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47%、98.34%,RSD(n=6)分别为1.28%、1.07%。迷迭香酸在0.048 6~0.972 0μg(r=0.999 4)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2%,RSD(n=6)为1.04%。结论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香薷水质量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荆芥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沈姣,岳鹏,郭敏,乔红群,LIU,Jing.新型中药提取物荆芥内酯的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C].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6

[2].谢婷.HPLC法测定复方香薷水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迷迭香酸[J].中成药.2014

[3].姚卫峰,耿婷,丁安伟,张丽.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

[4].丁安伟,耿婷,姚卫峰,张丽.荆芥内酯在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C].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5].耿婷.荆芥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刘东亮,耿婷,孙熠,姚卫峰,丁安伟.荆芥内酯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J].中国新药杂志.2012

[7].耿婷,朱慧,丁安伟,张丽.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

[8].耿婷,姚卫峰,丁安伟,张丽.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耿婷,朱慧,张丽,单鸣秋,丁安伟.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中草药.2011

[10].李彦,吕娟丽,沈丹,王楠.荆芥内酯聚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亚微粒胶囊剂制备及评价[J].武警医学.2011

标签:;  ;  ;  

荆芥内酯论文-沈姣,岳鹏,郭敏,乔红群,LIU,Jin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