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矮花叶病毒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叶,玉米,病毒,安哥拉,损失率,阿根廷,基因组。
玉米矮花叶病毒源论文文献综述
张虎,景晓雅,孙柳清,崔爱民,张鹏华[1](2019)在《玉米矮花叶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克隆及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矮花叶病毒(Sugercan mosaic virus,SCMV)广泛分布在世界各玉米主产区,严重威胁玉米的安全生产。系统研究SCMV的发生危害、遗传结构与进化机制,对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山西省4个玉米主产区采集122个玉米叶片样品(2015年62份,2016年60份)。经RT-PCR检测证实36个样品(2015年20个样品,2016年16个样品)为SCMV阳性,且广泛分布于山西省玉米各个产区。从这些阳性样品中分离、测序、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SCMV分离物,该分离物(包括5'-UTR和3'-UTR端)基因组全长9 539 bp,编码3 063个氨基酸。该分离物与26个SCMV分离物(NCBI)进行一致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CMV存在较大遗传变异,27个分离物被划分为3个与地理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的不同进化群体。选择压力分析表明,负向选择可能是SCM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对变异位点统计分析发现,该结果将为评估SCMV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特征奠定基础,有助于SCMV的长期可持续防控策略的制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艳亮,封力源[2](2017)在《关于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分析病害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促进玉米增产。(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7年17期)
张晓婧[3](2015)在《试析玉米矮花叶病毒原北京分离物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矮花叶病主要是由矮花叶病毒所引发的一种十分广泛的,且危害效果十分严重的玉米病毒害。对此我们选育抗病毒品种来对玉米的矮花叶病毒进行防治可以说是最有效的途径。而引起北京玉米矮花病的分离物也是禾本科植物,但同时在反应症状上又有些不同。下面就结合河南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北京的分离物进行探究,进而表明分离物也是玉米矮花叶病毒。(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5年10期)
李磊[4](2014)在《安哥拉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哥拉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株型性状,玉米穗部性状受到病毒危害后表现更重。在重病区,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的损失率分别为17.4%、33.0%;在轻病区,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的损失率分别为10.3%、11.1%。因此,玉米生产上选择抗病耐病品种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4年23期)
盖宝林,张立军[5](2014)在《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毒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同农民打交道的服务人员,最近有很多农民因为玉米得了矮花叶病毒病,寻求治疗方法,下面我就把这几年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奉献给大家,供在实践中参考借鉴。 症状: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苗期1~2片(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4-07-15)
王勇[6](2014)在《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淮阳县早播玉米生产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有明显上升趋势,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该病发生特点调查分析,在总结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4年09期)
王攀,白娟[7](2014)在《2013年泾阳县春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突发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泾阳县玉米种植区矮花叶病毒病发生情况的田间调查,结合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对泾阳县春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突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沈建国,郑荔,王念武,虞赟,李敏[8](2011)在《福建口岸首次截获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和玉米矮花叶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4月,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物检疫实验室采用DAS-ELISA、RT-PCR及序列测定验证的方法,从一批阿根廷进境玉米种子上同时检出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和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mosaic virus,MDMV)。这是福建口岸首次检出上述2种病毒。(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1年05期)
甘德芳,张姣,赵阳,朱苏文,程备久[9](2011)在《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dsRNA的原核表达与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特异性干涉片段,将干涉片段及pUCCRNAi载体分别用BamH I及Sal I双酶切,然后将干涉片段分别正反向插入pUC-CRNAi载体中,构建CP基因反向重复克隆载体pUCCRNAi+2 F。再利用PstⅠ-Sal I位点插入到L4440质粒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LMCP。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过IPTG诱导,LMCP在大肠杆菌HT115(DE3)菌株中可表达产生预期大小的核酸片段,经DNase I和RNase A消化处理,证实为dsRNA。同时IPTG浓度为0.4~0.6mmol/L,诱导表达4h,dsRNA的表达量最高。另外,溶解于ddH_2O中的dsRNA稳定性要高于溶解在NaCl中的,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dsRNA将出现明显的降解。(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姣,赵阳,甘德芳[10](2011)在《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无选择标记siRNA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和MaizeSeq等数据库中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全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RNA干扰片段,分别构建反向重复片段并串联成pBluscript+SM;Hind III-EcoR I双酶切2T-DNA真核表达载体pDTB,插入Ubiquitin启动子及Nos终止子,构建pDTBU;串联的反向重复片段插入pDTBU,构建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的siRNA复合表达载体pDTBUSM。酶切结果显示,目的片段均正确插入到相应的载体中。本研究对开展抗病毒RNA干扰调控技术研究,创建高抗病毒玉米新种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玉米矮花叶病毒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分析病害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促进玉米增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虎,景晓雅,孙柳清,崔爱民,张鹏华.玉米矮花叶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克隆及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2].刘艳亮,封力源.关于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7
[3].张晓婧.试析玉米矮花叶病毒原北京分离物的分子鉴定[J].农民致富之友.2015
[4].李磊.安哥拉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4
[5].盖宝林,张立军.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毒病[N].河北农民报.2014
[6].王勇.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4
[7].王攀,白娟.2013年泾阳县春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突发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
[8].沈建国,郑荔,王念武,虞赟,李敏.福建口岸首次截获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和玉米矮花叶病毒[J].植物检疫.2011
[9].甘德芳,张姣,赵阳,朱苏文,程备久.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dsRNA的原核表达与分离[J].激光生物学报.2011
[10].张姣,赵阳,甘德芳.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无选择标记siRNA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