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亚型论文-韦岩

淋巴细胞亚型论文-韦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细胞亚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133两种亚型分子,微量残留病,表达

淋巴细胞亚型论文文献综述

韦岩[1](2019)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133两种亚型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CD133-2)在初次诊断和治疗1个月后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流式细胞术对2017年1月—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50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初诊时、治疗1个月时的CD133-1、CD133-2两个单个核细胞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也检测治疗1个月后患儿的微量残留病(MRD)相关变化情况。结果在初诊时,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50例中,CD133-1表达为阳性的有19例(38.00%),CD133-2表达为阳性的的有31例(62.00%),P<0.05);治疗1个月后,25例患儿中,CD133-1表达为阳性有3例(12.00%),CD133-2表达为阳性有22例(88.00%),P<0.05)。经化疗治疗后,B-ALL患儿的CD133-1表达的例数明显减少,但比正常的常规组高;而CD133-2表达的例数有降低,但降低速度较为缓慢。结论初诊时,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CD133的表达同患儿的年龄、性别、异常的细胞遗传学、FAB亚型、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基因融合表达、完全缓解率、白血病危险等级等因素无显着的相关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CD133-2阳性表达比CD133-1表达高,CD133表达同CD34的表达没有相关性,CD133-2表达同与微量残留病具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范晓杰,冯建刚,蒋怡芳,霍炳杰,张子博[2](2019)在《艾迪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在软组织肉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艾迪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在软组织肉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以软组织肉瘤收治的患者140例作为对象,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接受1个月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完毕后再行手术。参考实体瘤疗效率标准分别以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对患者近期疗效率进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CD_3~+,CD_4~+,CD_8~+,CD_4~+/CD_8~+外周血淋巴水平;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前的疗效率为62.86%,高于对照组41.18%(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骨髓抑制、静脉炎、重度腹泻及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为(4.49±0.84)个月,长于对照组(2.57±0.63)个月(P=0.028)。结论:将艾迪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用于软组织肉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促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平衡,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张毅勋,任筱璐,江波,刘海义[3](2019)在《脾多肽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对手术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的老年直肠癌患者(65周岁及以上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均有74例。对照组给予手术、营养支持、补液、抑酸、伤口清洁换药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手术当日开始给予脾多肽注射液静脉滴注10 d。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且在手术前3 d及手术后21 d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前的一般资料、淋巴细胞亚型及CD4+T细胞/CD8+T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CD4+T细胞、Treg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术后对照组CD3+T细胞、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降低(P<0.05),CD8+T细胞比例升高(P<0.05),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P=0.603)及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P=0.801)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干预组CD4+T细胞、Treg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降低(P<0.05),CD8+T细胞比例升高(P=0.004),CD3+T细胞(P=0.428)及NK细胞(P=0.079)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多肽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2期)

沈相如[4](2019)在《基于单细胞测序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重新认识和重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T淋巴细胞是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之一,并在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通常都是依靠流式荧光分选技术、根据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物、特异性转录因子等表型来对T淋巴细胞的亚型进行区分,这种简单的分类方式无法直接提供不同T细胞亚型之间的总体差异及亚型内部差异的信息。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研究T淋巴细胞的分群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本课题首先重新分析了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发现T淋巴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群体中独立成簇,但是T淋巴细胞内部并没有形成明显亚群。这说明T淋巴细胞与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其它单核细胞在转录组上有明显区别,但是该数据尚不能体现T淋巴细胞内部亚型之间的差异。接着通过整合6类常见的T淋巴细胞亚型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重聚类分析,我们鉴定了每种亚型间特异性表达的标记基因并重新定义了得到的细胞亚群,同时探究了各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及模拟它们可能的分化发育轨迹。结果表明,在对所有T淋巴细胞进行合并分析后,我们发现了CD4+T细胞与CD8+T细胞各自独立成簇,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界限;单独对CD4+T细胞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各CD4+T细胞亚型之间也无明显的分界,说明各CD4+T细胞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连续性。通过更进一步的聚类分析,我们在CD4+T细胞中发现了一类罕见的高表达细胞毒性分子的CD4+T细胞亚群,并将之定义为“scCD4+CTL”。此外,我们在CD8+CTL样本中同样发现了一类少有报导的特殊细胞亚型,该类细胞表面同时表达T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和NK细胞的特异性受体,我们将它定义为“sc-CD8+NKT”。最后,谱系分析表明,T细胞不同亚型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离散的,而是在表达谱上呈现一种连续的状态。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对T淋巴细胞的分类进行重新探究,对于重新认识T细胞亚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免疫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葛依阳[5](2019)在《REV感染对SPF雏鸡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亚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可导致被感染禽类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给世界各国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经济损失。血液是病毒在机体内到达其靶器官的重要途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虽然较少,但在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中,T淋巴细胞的作用无可替代。本研究以1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方式,于REV感染SPF雏鸡后第1、3、7、14和21天经心脏采血取样,分离血清和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和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别对RE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的T淋巴细胞亚型(包括:CD_4~+、CD_8~+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比值),血清中IFN-γ、TNF-α、IL-2、IL-4、IL-10和IL-12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旨在通过本项研究阐明SPF雏鸡在感染REV后,其血液免疫相关变化情况,为防治REV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REV感染1日龄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中CD_4~+T淋巴细胞数量于病毒感染后1~21天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雏鸡;CD_8~+T淋巴细胞数量于病毒感染后第1、3、14、21天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雏鸡,但第7天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雏鸡;CD_4~+/CD_8~+T淋巴细胞比值于病毒感染后第3天显着(P<0.05)高于对照雏鸡,第7、14天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雏鸡,其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REV感染可降低雏鸡外周血液CD_4~+和CD_8~+T淋巴细胞亚型数量及两者的比例,进而导致病毒感染雏鸡免疫功能低下。(2)REV感染1日龄SPF雏鸡后第3和第14天,其血清中IFN-γ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雏鸡,第7天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雏鸡;TNF-α含量于病毒感染后第3天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雏鸡,第7天显着(P<0.05)高于对照雏鸡,第14天回落,显着(P<0.05)低于对照雏鸡;IL-2含量于病毒感染后1~14天明显较对照雏鸡降低(P<0.05或P<0.01);IL-12含量仅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雏鸡,其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REV感染可抑制SPF雏鸡外周血液致炎因子的生物合成及释放。(3)REV感染1日龄SPF雏鸡后第3和第7天,其血清中IL-4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雏鸡;IL-10含量于3~14天显着(P<0.05)高于对照雏鸡;其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REV感染不但可抑制致炎因子的生物合成和释放,而且对抑炎因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REV感染1日龄SPF雏鸡后第3和第14天,其外周血中Th1/Th2值较相应对照雏鸡明显(P<0.05或P<0.01)减小,但在第7天显着高于对照雏鸡(P<0.05)。表明REV感染会导致SPF雏鸡外周血免疫类型向体液免疫漂移。通过检测上述各项指标,本研究较全面地阐明了SPF雏鸡在感染REV后,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型数量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揭示了REV对SPF雏鸡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RE的免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邓建宁,邓珊,黄磊,王秋东,林绿[6](2019)在《HIV-1感染患者肠道归巢CD4~+变化与T淋巴细胞亚型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患者肠道归巢CD4~+细胞的变化特点与T淋巴细胞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艾滋病外科收治的40例HIV-1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慢性感染者18例,急性感染者22例,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观察叁组受试者肠道归巢CD4~+细胞数量及比率,并分析急性感染患者肠道归巢CD4~+细胞与T淋巴细胞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HIV-1急性期感染患者肠道归巢CD4细胞比率、CD4细胞数量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HIV-1慢性期感染患者肠道归巢CD4细胞比率、CD4细胞数量显着低于HIV-1急性期感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IV-1急性期感染者的肠道归巢CD4细胞的数量与外周血CD4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 603,P <0. 001),与CD4/CD8细胞比率呈正相关(r=0. 517,P=0. 005); HIV-1急性期感染者的肠道归巢CD4细胞的数量与血浆中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 801,P <0. 001),与T细胞活化水平呈负相关(r=-0. 647,P=0. 001)。结论肠道归巢CD4细胞可在HIV-1急性感染后降低,在HIV-1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赵海燕,杨东,洪伟,邵花平[7](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中HBV-DNA水平、HBV-M、淋巴细胞亚型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HBV-M定量水平、HBV-DNA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采集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3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乙肝肝硬化组)的血清标本,进行HBV-M定量测定,荧光PCR定量法检测HBV-DNA定量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HBsAg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分别为(3.67±0.99)lg IU/mL、(2.92±0.71)lg IU/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5,P=0.014)。HBeAg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分别为567.39(0.32, 1 362.21)S/CO、0.29(0.23、1.80)S/CO,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7、P<0.001),HBV-DNA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分别为6.70(4.32,7.65)lg(IU/mL)、2.70(2.08,5.29)lg(IU/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2、P<0.001)。乙肝肝硬化组的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绝对值较慢性乙型肝炎组下降,其中淋巴细胞总数、CD4~+T淋巴细胞、CD8~+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HBsAg与淋巴细胞总数及各淋巴细胞亚型之间均无相关性,HBV-DNA与淋巴细胞总数及各淋巴细胞亚型之间亦无相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中HBV-DNA载量与HBsAg、HBeAg均呈正相关(r=0.338、0.336,均P<0.05)。结论在慢性HBV感染中HBV-DNA水平与HBsAg、HBeAg正相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田玉策,聂铭辉[8](2019)在《介入化疗对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对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介入化疗采用联合药物治疗方案:5-氟尿嘧啶(5-FU,600mg/m~2)+丝裂霉素(MMC,10mg/m~2)+健择(1g/m~2)+奥曲肽(0.1mg)。观察介入化疗对胰腺癌患者肿瘤大小的影响及疼痛的改善情况,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清各肿瘤标志物(CA19-9、CA50、CA125、CA242)水平,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60例患者接受介入化疗后,疼痛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轻微缓解(MR)14例,疾病稳定(SD)12例,疾病进展(PD)10例。血清各肿瘤标志物(CA19-9、CA50、CA125、CA242)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患者治疗1周后,血液中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液中CD8+百分比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3周,患者血液中各淋巴细胞亚型水平恢复至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结论介入化疗治疗胰腺癌能够抑制肿瘤生长且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在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对特定肿瘤标记物的监测了解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王欣,金秋颖,张碧丽[9](2018)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分布及IL-10与TGF-β水平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分布及IL-10与TGF-β水平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4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期选取3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分布以及IL-10与TGF-β水平变化特征。结果(1)对照组患儿CD4~+CD25~+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对照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3)对照组患儿血清TGF-β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4)两组患儿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血清IL-10、TGF-β无相关性(P>0.05)。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血清IL-10数量和分泌水平降低、TGF-β水平增高,导致了全身和局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导致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田琼,薛娟娟,高田原,刘文丽,穆欣[10](2018)在《带状疱疹患者临床严重程度与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亚型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淋巴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为带状疱疹的预后预测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3月于皮肤科入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91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轻中度组(41例)和重度组(5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各亚型T淋巴细胞百分比,对免疫球蛋白进行分型检测。结果重度患者CD4+/CD8+指标(2.46±0.83)高于轻中度患者(2.01±0.91)。重度带状疱疹患者Ig E含量(59.78±41.74)IU/m L低于轻中度患者(83.14±51.38)IU/m L,其余Ig A、Ig M、Ig G含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的Ig G2含量(4.40±1.93)g/L高于轻中度患者(3.59±1.52)g/L。探索Ig G亚型间比值关系,轻中度患者的ln(Ig G1/Ig G2)指标(0.787±0.341)高于重度患者(0.641±0.307),同时ln(Ig G3/Ig G4)指标(-0.146±0.102)高于重度患者(-0.274±0.115)。结论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淋巴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抗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积极探索更加敏感的指标鉴别诊断带状疱疹以及预测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淋巴细胞亚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艾迪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在软组织肉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以软组织肉瘤收治的患者140例作为对象,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接受1个月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完毕后再行手术。参考实体瘤疗效率标准分别以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对患者近期疗效率进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CD_3~+,CD_4~+,CD_8~+,CD_4~+/CD_8~+外周血淋巴水平;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前的疗效率为62.86%,高于对照组41.18%(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骨髓抑制、静脉炎、重度腹泻及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为(4.49±0.84)个月,长于对照组(2.57±0.63)个月(P=0.028)。结论:将艾迪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用于软组织肉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促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平衡,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细胞亚型论文参考文献

[1].韦岩.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133两种亚型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J].系统医学.2019

[2].范晓杰,冯建刚,蒋怡芳,霍炳杰,张子博.艾迪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在软组织肉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9

[3].张毅勋,任筱璐,江波,刘海义.脾多肽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4].沈相如.基于单细胞测序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重新认识和重聚类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葛依阳.REV感染对SPF雏鸡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亚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邓建宁,邓珊,黄磊,王秋东,林绿.HIV-1感染患者肠道归巢CD4~+变化与T淋巴细胞亚型的相关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7].赵海燕,杨东,洪伟,邵花平.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中HBV-DNA水平、HBV-M、淋巴细胞亚型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9

[8].田玉策,聂铭辉.介入化疗对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9

[9].王欣,金秋颖,张碧丽.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分布及IL-10与TGF-β水平变化特征[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

[10].田琼,薛娟娟,高田原,刘文丽,穆欣.带状疱疹患者临床严重程度与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亚型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

标签:;  ;  ;  ;  

淋巴细胞亚型论文-韦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