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
秦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117-0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migrane)系一组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临床特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中医学称为“偏头风”,其病名见于《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亦名“偏头痛”,见于《名医类案·首风》。《丹溪心法》曰:“偏头痛者,头半边痛是也。”治疗无特效方法与药物,我们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偏头痛3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偏头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8~42岁。一侧头痛13例.双侧头痛17例。病程2~4年。对照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9~40岁。一侧头痛12例,双侧头痛18例。病程2~5年。中医辨证60例皆为瘀血阻络型。两组均已排除心脏病患者及孕妇。两组上述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英明格(Imigran)片口服。每次100mg.每日3次。用药期间不宜从事危险作业。另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用药期间宜忌食辛冷。对照组亦予英明格片口服.剂量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治疗组。另予晕痛定片(主要成分为密环菌发酵培养物、川芎)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均以2周(14日)为一疗程,且皆配合心理治疗。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疗法与药物,并注意观察有否不良反应。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偏头痛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头痛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有效: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和)发作时疼痛明显减轻。无效: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2周)治疗,治疗组30例中,治愈21例(70%),有效8例(26.6%),无效l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治愈15例(50%).有效8例(26.67%),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76.67%。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口干、恶心,1例出现嗜睡,但均未影响治疗。
4讨论
目前偏头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50%~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女性患者于月经来潮前发作较多,妊娠期缓减或消失,服用避孕药可诱发偏头痛;精神紧张、情绪变化、过度劳累、强光刺激、气候变化、低血糖、应用扩血管药、利血平等药物、食用高酪胺食物、饮料等均可作为诱因促发偏头痛。其发病机理有血管源学说、神经源学说、血小板和生化因素、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等。目前普遍认为偏头痛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局部颅内外血管对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的发作性异常反应。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病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不论外感时邪,脏腑内伤,均可直接或间接引发偏头痛。瘀血阻络型证候:头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如锥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暗,寐差多梦,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弦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英明格片(成分为舒马普坦)系5-HT受体激动剂,选择性激动血管5-HT受体和脑5-HT1D受体,其通过与麦角胺类似的血管作用机制而迅速解除偏头痛。本品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偏头痛较严重发作的最有效药物之一。许多实验证实,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较正常人易于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能释放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等物质。正常水平的5-羟色胺有维持颅内、外动脉壁收缩张力的作用。偏头痛发作时尿中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可明显增加,使血浆中的5-羟色胺很快降解并从尿中排出,致使血浆中的5-羟色胺含量暂时降低,从而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花生四烯酸可转化为前列腺素,其中前列腺素E1可使颅外血管强烈舒张并产生炎性变化。血府逐瘀口服液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为主药;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血行加强活血效果;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甘草缓急,调和诸药。本品具有活血逐瘀,行气止痛功能。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抗缺氧,镇痛,抗炎,降血脂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心理治疗是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支持、解释、说明和同情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减轻痛苦、缓解负性情绪的目的。以中西医结合疗法辅以心理治疗来治疗偏头痛,可谓相得益彰,宜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