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中的政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修辞,政治语言,政治传播,准确性
语言中的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国晓光,弓联兵[1](2019)在《中国政治语言中的数字修辞——一种政治传播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语言是承载权力意志的符号,权力运行无法脱离语言及其修辞技巧。数字修辞是中国政治语言的重要特征,数字符号的准确性、简洁性和操作性是其他文字符号无法比拟的。中国政治语言中的数字修辞具有叁重功能:数字修辞增强了政治语言之语义的确定性,增强了编码和解码的准确性;数字修辞简化了政治语言的符号体系和意义体系;数字修辞明确了政治语言的支配范围,规定了政治语言的操作标准。中国政治语言中的修辞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方式的修饰艺术,同时使政治语言成为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语言符号。数字修辞提升了政治语言的形式美感,使政治语言表意精准、简洁易懂、便于操作。数字修辞增强了政治语言的感染力和支配力,使政治信息易于扩散、接收和内化,进而提升了政治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汤岩[2](2018)在《“领土”在东亚法律语言中的生成和变迁——兼谈东亚国际法史中的学术、政治和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领土"是现代国际法的核心概念,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东亚国家来说,"领土"是个舶来品。古代语言中没有"领土"一词,也没有近代西方意义上的"领土"概念。19世纪下半叶国际法进入东亚,"领土"成为各国继受国际法后形成的重要政治和法律概念,但是话语层面的"领土"一词并不是一直不变的。本文以东亚的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近代以来的法律文本为基础,考察汉字文化圈国家国际法中"territory"译词变迁,发现"territory"先后经历了"疆域"、"版图"、"领土"和"领域"等多次译词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东亚国家在国际法学上的学术交流,也更深层次揭示了国家间政治对法律语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人大法律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张志永,李月玺[3](2015)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语言中“赶考”术语的由来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赶考"本是中国科举制传统文化中一个通俗用语,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赶考","赶考"遂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言中一个概念,具有了独特的政治内涵及功能;1980年代末,"赶考"轶事重现,旨在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反对西方和平演变;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赶考"课题,将其政治意涵升华为"赶考"精神,强化其凝聚民族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动员作用。中国共产党借用耳熟能详的"赶考"一词表达执政理念,既承续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动员和政治认同功能。"赶考"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宋安琪[4](2012)在《关于政治竞选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关于政治竞选的新闻报道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用语,这是因为竞选和战争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在谈论政治竞选时,人们正是把政治竞选当成一场战争来看待,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概念隐喻:竞选即战争。(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期刊2012年04期)
安辉,刘冰泉[5](2011)在《竞争与合作:政治辩论语言中的合作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原则在语用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研究课题,该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美国总统竞选中的政治辩论语言为例,探讨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从而帮助我们分析会话含义,提高我们的言语交际水平,以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1年12期)
樊俊青[6](2011)在《中美语言中政治隐喻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其研究历史达两千多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对隐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隐喻的分类、特点、经验基础及基本功能。一些语言学家如Ricoeur(1975)、Gibbs(1994)和Lakoff(2005)已经指出隐喻具有语篇功能;Lakoff(2005)把隐喻引入到政治语篇中来;Black(2004)曾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方法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但是他们都没有系统的阐述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我国的隐喻研究起步比较晚,1992年由摘译Lakoff &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By起步,但是都只是停留在相近的修辞格的对比,或者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很少有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关于政治隐喻的对比研究就更少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本文将以批评性隐喻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为理论基础并基于相关语料进行政治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本研究的语料为2001年到2010年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的政治演讲。研究采用Steen的“五步法”确认语料中的隐喻,然后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中获得概念隐喻,从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语料中的主要概念隐喻有建筑隐喻,旅程隐喻,流水隐喻,人类隐喻,家庭隐喻;美国语料中的主要概念隐喻有人类隐喻,建筑隐喻,旅程隐喻,自然隐喻,戏剧隐喻。其中流水隐喻和家庭隐喻是中国特有的,自然隐喻和戏剧隐喻是美国特有的。两国有共同的隐喻但是具体内容不同,这其中的原因涉及文化和宗教等的历史原因。其研究结果更有助于中美政治和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对于政治语篇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在语言研究方面,本题是对隐喻研究的新尝试,还可以从社会语言学和中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等多角度进行相关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6-01)
魏云[7](2011)在《政治语言中的隐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与政治联系密切,政治事实本身就是由隐喻构成的,在政治语言中,隐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政治的生命线,离开隐喻,政治语言将不能存在。政治事件本身并不能被直接感知,我们需要借助隐喻来界定相关问题,政治家在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或进行政策宣传时,通常会选用受众较为熟悉的隐喻模式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纵观前人对政治语言的隐喻研究,大都是以英语材料为基础的,缺乏基于汉语为基础的政治语言隐喻的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汉语政治语言隐喻特征的分析,详细阐释汉语政治语言中隐喻的工作机制和使用特点。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选取了2006——2010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我们的语料基础,对语料中出现的隐喻话语的数量、出现频率、比例等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并通过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了仔细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汉语政治语言中有九种常用的隐喻模式,这些隐喻模式的使用频率并不一致,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九种模式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人体隐喻、工程隐喻、战争隐喻、旅程隐喻、水流隐喻、植物隐喻、容器隐喻、家庭隐喻、旗帜隐喻。另外,我们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对语料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等工作,以期找出政治语言中隐喻的运用规律及其工作机制。我们认为,在政治语言中,隐喻的使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隐喻模式的选择方面,政治语言中隐喻模式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隐喻模式,源域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尽管政治生活中每年都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用来表达这些新情况的隐喻类型却没有改变,这体现出隐喻表达的稳固性;在语义特征方面,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相似程度较高,而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隐喻基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这种隐喻一般不易为听众感知,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以上观点是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的语料,通过统计分析后所得,其中难免存在各种疏漏和不足。我们的研究意在通过对汉语政治语言的分析,加深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希望能对对当前有关政治语言的隐喻研究提供一点补益。(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罗瑜[8](2011)在《西方媒体语言中的政治委婉语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委婉语出现于1066年英国诺曼征服时期。人们在谈话中,为了避免过于直接而造成不愉快,运用委婉表达来避免摩擦。本文是对西方媒体中政治类委婉语的语言修辞特点进行介绍分析。(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08期)
马学磊[9](2009)在《语言中的政治:台湾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工具。台湾光复初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国语运动,以期消除日语影响,弘扬民族文化。推行之始,因筹划得当,激发了民众学习国语的热情。但由于执行者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速度,更有甚者,强制性地将语言与政治结合,将语言视为身份的象征,加剧了台湾民众与大陆入台者的政治对立,导致"国语热"逐渐沉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朱春燕,杨雪梅[10](2009)在《美国英语语言中的政治正确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美国出现的"政治正确"现象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政治正确对于美国英语的影响:"政治正确"对美国英语中的种种歧视现象加以改正和约束。但凡事过犹不及,政治正确对美国英语的某些过分纠正也遭到了质疑。(本文来源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期刊2009年04期)
语言中的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领土"是现代国际法的核心概念,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东亚国家来说,"领土"是个舶来品。古代语言中没有"领土"一词,也没有近代西方意义上的"领土"概念。19世纪下半叶国际法进入东亚,"领土"成为各国继受国际法后形成的重要政治和法律概念,但是话语层面的"领土"一词并不是一直不变的。本文以东亚的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近代以来的法律文本为基础,考察汉字文化圈国家国际法中"territory"译词变迁,发现"territory"先后经历了"疆域"、"版图"、"领土"和"领域"等多次译词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东亚国家在国际法学上的学术交流,也更深层次揭示了国家间政治对法律语言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中的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1].国晓光,弓联兵.中国政治语言中的数字修辞——一种政治传播学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
[2].汤岩.“领土”在东亚法律语言中的生成和变迁——兼谈东亚国际法史中的学术、政治和话语建构[J].人大法律评论.2018
[3].张志永,李月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言中“赶考”术语的由来及演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5
[4].宋安琪.关于政治竞选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
[5].安辉,刘冰泉.竞争与合作:政治辩论语言中的合作原则[J].海外英语.2011
[6].樊俊青.中美语言中政治隐喻的对比分析[D].西北大学.2011
[7].魏云.政治语言中的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8].罗瑜.西方媒体语言中的政治委婉语探析[J].文教资料.2011
[9].马学磊.语言中的政治:台湾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朱春燕,杨雪梅.美国英语语言中的政治正确现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