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入性热化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栓塞,肝癌,晚期,原发性,动脉,肿瘤,疗法。
介入性热化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曾建挺,张艳林,梁长宇,王春梅[1](2018)在《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以化疗药物+65°热碘油+微球序贯行TACE治疗,对照组以化疗药物+常温碘油化疗药乳化合剂+微球序贯行TACE治疗,术中均灌注化疗替加氟750 mg/m2+奥沙利铂60 mg/m2。以每4周为1周期,均予以2~6个周期的化疗灌注栓塞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甲胎蛋白(AFP)及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并分析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ORR为84.44%、对照组为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AFP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ALT、AST、BUN、CREA水平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AF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2.22%、2年远期生存率为88.89%;对照组依次为20.00%、71.11%,2年远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近远期疗效显着,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吴文清,朱骏[2](2018)在《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法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IL-17、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17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而对照组IL-17、IL-10浓度无显着变化,2组IL-17、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热化疗栓塞能降低IL-17浓度、升高IL-10浓度,抑制肝癌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防止肿瘤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任莉[3](2017)在《中晚期肝癌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1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用常规栓塞治疗,实验组采用热化疗栓塞术。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AFP水平总下降率96.6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8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83期)
侯明星[4](2017)在《介入热化疗栓塞治疗对肝癌患者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介入热化疗栓塞治疗对肝癌患者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7例,A组患者接受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化疗后,采集血清样本并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含量,采集肝癌病灶并检测增殖基因、侵袭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治疗后第4周、第8周时,A组和B组患者血清中AFP、AFP-L3、GP73的含量均显着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血清中AFP、AFP-L3、GP73的含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周时,A组患者肝癌病灶中LETM1、Cyclin D1、CDK4、BMP4、Vimentin、N-cadherin、FAT10、Rho A、ROCK的表达量低于B组,PPP1R16A、TMPy P4的表达量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热化疗栓塞治疗肝癌能够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更为有效地抑制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徐亮[5](2017)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常规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总下降率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和AFP水平的总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显着,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降低其AFP的水平,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7年19期)
朱杰[6](2017)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8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栓塞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AFP水平总下降率9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2.5%(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治疗中,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侯倩倩,王大庆,肖杨,赵鹏[7](2016)在《热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波亚高温热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联合组患者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序贯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热化疗,对照组仅进行经肝动脉栓塞治疗,以21天为1个周期,共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肿瘤总有效率和肿瘤疾病控制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71.4%vs 48.6%,92.9%vs 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81、4.508,P值分别为0.039、0.034)。联合组根据肿瘤碘油沉积量计算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0.9%vs 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36,P=0.003)。联合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59.5%vs 37.8%,90.5%vs 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33、5.221,P值分别为0.042、0.022)。联合组甲胎蛋白降低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4.3%vs 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P=0.035),而甲胎蛋白临床获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vs 73.0%;χ~2=1.977,P=0.16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受损和外周神经系统受损等,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小红[8](2016)在《介入性热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动脉热灌注栓塞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介入热化疗的患者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及时处理发热、腹痛、呕吐、胃肠道反应等,使病人安全渡过化疗药物的反应期。结果减轻患者痛苦,延长了病人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患者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82期)
赵秋菊,靳海英[9](2016)在《肝动脉介入热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热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介入热化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脏肿瘤大小变化及肝功能指标和卡氏(Karnofsky)评分变化。结果术前患者肝脏肿瘤最大直径为(20.5±4.8)mm,术后为(11.4±3.5)mm,术后肝内转移瘤灶最大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前后的Karnofsky评分分别为(52.4±5.6)、(68.3±5.3)分,治疗后患者的Karnofsky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已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转移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热灌注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22期)
李劲松[10](2016)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中晚期肝癌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8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分别给予其单纯性介入化疗栓塞术与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术后观察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患者预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7.6%,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下降率90.5%,对照组患者血清AFP下降率71.4%,两组患者血清AFP下降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1.5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5%、85.7%和71.4%,对照组患者1年、1.5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3.8%、52.4%和4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病变,降低患者血清AFP水平,提高其术后1年、1.5年和2年生存率,手术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介入性热化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法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IL-17、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17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而对照组IL-17、IL-10浓度无显着变化,2组IL-17、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热化疗栓塞能降低IL-17浓度、升高IL-10浓度,抑制肝癌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防止肿瘤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入性热化疗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亚,曾建挺,张艳林,梁长宇,王春梅.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2].吴文清,朱骏.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8
[3].任莉.中晚期肝癌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4].侯明星.介入热化疗栓塞治疗对肝癌患者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
[5].徐亮.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
[6].朱杰.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
[7].侯倩倩,王大庆,肖杨,赵鹏.热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6
[8].王小红.介入性热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9].赵秋菊,靳海英.肝动脉介入热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
[10].李劲松.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