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养分,效率,土壤,产量,利用率,肥料,生产力。
养分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萍萍,王宏庭,于志勇,崔宝玉,贾俊芳[1](2019)在《养分专家推荐施肥对山西小麦产量、效益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养分管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1—2014年在山西开展39个冬小麦田间试验对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有效性的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养分专家推荐(NE)、基于测土推荐(ST)与农民习惯(FP)的冬小麦产量大小表现为ST>FP>NE,但差异未达到5%的显着水平;与FP相比,NE平均减氮104 kg/hm2(38.2%)、减磷29 kg/hm2(26.1%)、增钾38 kg/hm2(135.7%),ST平均减氮67 kg/hm2(24.6%)、减磷25 kg/hm2(22.5%)、增钾47 kg/hm2(167.8%);NE的产投比为10.5∶1,显着高于ST(9.2∶1)和FP(8.3∶1),NE的氮肥偏生产力为50.4 kg/kg,显着高于ST(41.3 kg/kg)和FP(32.3 kg/kg);NE的氮、磷、钾肥小麦当季平均回收率分别为33.9%,14.9%和48.9%,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7.6,7.5,6.2 kg/kg。NE和ST均是养分管理的有效方法,且养分专家系统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陈猛猛,张士荣,吴立鹏,刘盛林,孙泽强[2](2019)在《有机-无机配施对盐渍土壤水稻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过程中根系生长受盐碱胁迫,导致养分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3个碳水平:(1)C0,无碳;(2)C1:低碳,450 kg/hm~2;(3)C2:高碳,900 kg/hm~2;3个磷水平:(1)P0:无磷;(2)P1:低磷,P_2O_5 64 kg/hm~2;(3)P2:高磷,P_2O_5 128 kg/hm~2。结果表明,在水稻成熟期,低碳低磷(T5)处理时根系总表面积显着高于高碳低磷(T7)和高碳高磷(T8)处理,分别增加25.2%和30.2%;低碳处理(T5、T6)时根系总体积显着高于高碳处理。T5处理时水稻产量、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0 245,9 550 kg/hm~2。结实率较高是低碳低磷(T5)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的原因。低碳低磷(T5)处理时糙米P积累量最高,显着高于T6、T7、T8处理,分别高出13.9%,27.8%,31.2%。T5处理的磷肥贡献率和农学效率显着高于其他施磷肥处理。磷肥偏生产力表现为低磷投入显着高于高磷投入。综上所述,与单独施用无机肥相比,有机肥与磷肥配施能够显着促进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及磷肥农学效率,其中低碳低磷(T5,C 450 kg/hm~2+P_2O_5 64 kg/hm~2)处理最有利于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3](2019)在《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兰州新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84.7%和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农耕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1)>城市绿地(0.82 mg·g-1)>未利用地(0.35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1)>城市绿地(1.62 mL·g-1)>未利用地(0.79 mL·g-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1)>城市绿地(11.64 mg·g-1)>未利用地(8.61 mg·g-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0~20 cm层显着高于40~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李建勇,王齐旭,张瑞明[4](2019)在《有机肥和生物炭对设施青菜生产及土壤养分积累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有机肥与生物炭对设施菜地种植及环境效应的影响,利用设施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田间小区进行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化肥单施和配施及添加生物炭对青菜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和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且添加生物炭的处理(T6),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可溶性盐含量分别降低了44.22%、25.19%、12.82%、41.97%;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分别增加了15.35%和7.16%;青菜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25.35%、8.13%;增产1.46%。有机无机肥配施且添加生物炭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化肥用量,促进青菜地上部磷钾养分的累积,提高青菜产量,改善青菜品质;同时减轻了设施菜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2期)
刘正,高佳,高飞,杨今胜,任佰朝[5](2019)在《综合农艺管理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合农艺管理影响夏玉米的生长、产量形成和氮磷钾的高效利用。本文从夏玉米种植密度、播期、收获期和施肥几个方面,在优化管理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优化,为实现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协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试验于2013—201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泰安市大汶口进行,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常规对照采用秸秆覆盖,免耕(CK);优化处理(Opt-1),在CK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延迟收获,减少施氮量并增加施肥次数;最高产量管理模式(HY),基于高产创建经验,实现当地最大田间产量;在优化处理(Opt-2),在HY基础上,降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期实现产量效率协同提高。后叁个处理的耕作方式均为秸秆还田,浅旋耕。测定夏玉米产量、干物质重和氮磷钾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测定指标五年试验处理间差异趋势一致、稳定,显示了综合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稳定性。与CK和Opt-1相比,Opt-2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27.6%~37.9%和19.2%~31.9%;抽雄期干物质重分别提高了22.8%~25.0%和13.2%~20.3%;成熟期干物质重分别提高了24.0%~31.9%和8.2%~16.4%。Opt-2处理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和贡献率显着低于Opt-1和HY处理,但花后积累量较CK和Opt-1处理提高了28.7%~36.8%,且与HY处理无显着差异。Opt-2处理的籽粒氮、磷和钾积累量分别为146.0~171.4 kg/hm~2、75.6~92.7 kg/hm~2和40.0~43.8 kg/hm~2,氮积累量分别比CK和Opt-1高20.5%~68.4%和12.5%~29.2%,但是比HY处理低13.2%~19.0%;磷积累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钾积累量分别比CK和Opt-1处理高38.4%~58.9%和16.3%~32.6%。Opt-2处理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CK和HY处理高62.0%和125.2%,磷肥偏生产力表现相似趋势;Opt-2处理的平均钾肥偏生产力较CK和Opt-1处理下降了64.0%~66.8%。【结论】在播期和收获期不变的前提下,再优化模式通过增加种植密度10%,氮肥用量增加15%,由一次追施改为两次,显着增加了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特别是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产27.6%~37.9%,氮、磷肥效率提高47.5%~67.6%,实现了产量和肥料效率的协同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文华,蒲小鹏[6](2019)在《牧草品质对生长期羔羊生长性能、养分利用和微生物氮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6只羔羊为试验动物,通过测定其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氮沉积率和微生物氮合成来评价两种牧草日粮对生长期羔羊的饲用价值。试验分为两组,分别用品质较好的猫尾草日粮和品种较差的黑麦草日粮饲喂9个月。羔羊饲喂量为体重的2%,精料饲喂量为采食量的40%。猫尾草和黑麦草组羔羊的日增重分别为82.6 g和66.2 g,但无显着差异(P> 0.05)。黑麦草日粮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猫尾草组(P <0.05),但不受试验时期影响(P> 0.05)。日粮和饲喂时期对养分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P> 0.05)。黑麦草组氮与沉积氮吸收比值较猫尾草组提高的趋势(P=0.06)。日粮和饲喂时期对微生物氮含量和合成效率均无显着影响(P> 0.05)。研究结果表明,低品质的黑麦草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的草料饲料,长期饲喂反刍动物不会对养分利用和生长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22期)
刘鸿宇,蒋承雨,蓝琳,李春华[7](2019)在《亚热带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桐是一种材质好、用途广的速生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泡桐养分利用效率对营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邵阳、攸县、湘阴、茶陵、浏阳的泡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泡桐林生长及土壤主要的物理、营养、生理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模型和结构方程等方法对泡桐养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泡桐林土壤的容重(BD)、pH值、速效钾(AK)、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脱氢酶(DH)是泡桐林的土壤关键要素;2)泡桐林地条件对养分利用效率影响显着,研究区泡桐人工林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均值0.88),有近一半的地块达到最有效,其中,湘阴县的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最优,其次为茶陵、邵阳、攸县、浏阳;3)泡桐间作类型影响泡桐养分利用效率,泡桐与油菜、油茶间作或纯林种植能够提高其养分利用效率,但与杉木、橘树间作不能促进泡桐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4)对泡桐养分利用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速效钾、权重为0.71,其次为有机质(0.55)、土壤容重(0.50)、脱氢酶(0.29)、阳离子交换量(0.06)、土壤pH值(-0.36),土壤肥力状况对生物量影响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76。(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肖荣英,戴志刚,连子文,刘梦真,董志超[8](2019)在《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双11"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CK(不施肥)、PKB、NKB、NPB和NPKB 5个处理,在盛花期、末花期、结荚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调查不同处理菌核病发病程度,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油菜菌核病发病规律,菌核病的发生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油菜菌核病从盛花期到成熟期病情指数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成熟期病情指数大大降低。CK、PKB、NKB、NPB和NPKB处理的发病植株产量比正常植株产量分别降低了1.6%、7.7%、27.9%、14.5%和21.2%;农学效率分别降低了28.31%、60.73%、29.66%、36.83%;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平均分别降低了13.43%、1.83%、10.54%。NPKB处理菌核病发病程度处于中间地位,产量、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其它处理,因此生产中应通过肥料的合理配施减轻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油菜产量。(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0期)
雷宏军,王露阳,胡世国,刘欢,潘红卫[9](2019)在《增氧灌溉促进温室番茄生长、水分和养分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棚8号"番茄为供试材料,选取河南省3种典型土壤(郑州黏土、洛阳粉壤土、驻马店砂壤土)为供试土壤,以常规地下滴灌为对照(CK),研究2种增氧灌溉方式(循环曝气AI、化学加氧HP)对温室番茄生长、水分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郑州黏土下HP和AI处理作物根系活力分别提高44.03%和51.79%(P<0.05),产量增长23.90%和27.76%(P<0.05),维生素C含量提高11.11%和13.04%(P<0.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62%和27.87%(P<0.05),氮素吸收效率提高51.59%和59.47%(P<0.05),而洛阳粉壤土与驻马店砂壤土下HP和AI处理根系活力、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较CK均呈显着性提高(P<0.05)。郑州黏土循环曝气处理促进番茄生长、水分和养分利用效果最优,而洛阳粉壤土和驻马店砂壤土下化学加氧处理较为适合。(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0期)
马二登,李军营,徐照丽,邓小鹏,童文杰[10](2019)在《水溶肥减量滴灌实现烤烟稳产提质和养分高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水肥一体化作为一种现代农业技术,在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节能降耗等方面均已表现出显着的优势。烟草农业生产中,优化调整对施肥方式,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势在必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好的技术途径。目前有关水肥一体化技术条件下,烤烟适宜施肥量研究报道较少,且往往结论不一。【材料与方法】于2017~2018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常规灌溉施肥(CF)为对照,研究了4种水溶肥滴灌施用量(DF、DF-20%、DF-40%和DF-60%)对烤烟农艺性状、氮磷钾吸收利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旨在确定当地合理的烤烟追肥滴灌适宜用量,并为烤烟生产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不同施肥量DF处理烤烟叶面积和经济性状参数值均无显着差异或显着提高,烟株肥料氮和钾累积量均无显着差异或显着减小,氮肥和钾肥利用率无显着差异或显着提高;不同施肥量DF处理中,以DF-40%处理烟叶经济性状和化学品质最为稳定和优良,与不减量DF处理相比,其产量、产值、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了3.4%~9.1%、17.3%~21.9%和3.1~14.9个百分点,烟叶氮碱比提高了11.8%~12.1%。不同施肥量DF处理中,以减量DF-40%和DF-60%有利于氮、钾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与DF处理相比两者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5~26.5个百分点和13.9~32.4个百分点,钾素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17.4个百分点和27.4~38.8个百分点。【结论】可见,水溶肥滴灌条件下,肥料(N)用量宜减少40%,有利于烤烟稳产提质和肥料高效利用,同时减少养分淋失风险,从而实现烤烟生产的节肥肥提质增效。(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养分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过程中根系生长受盐碱胁迫,导致养分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3个碳水平:(1)C0,无碳;(2)C1:低碳,450 kg/hm~2;(3)C2:高碳,900 kg/hm~2;3个磷水平:(1)P0:无磷;(2)P1:低磷,P_2O_5 64 kg/hm~2;(3)P2:高磷,P_2O_5 128 kg/hm~2。结果表明,在水稻成熟期,低碳低磷(T5)处理时根系总表面积显着高于高碳低磷(T7)和高碳高磷(T8)处理,分别增加25.2%和30.2%;低碳处理(T5、T6)时根系总体积显着高于高碳处理。T5处理时水稻产量、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0 245,9 550 kg/hm~2。结实率较高是低碳低磷(T5)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的原因。低碳低磷(T5)处理时糙米P积累量最高,显着高于T6、T7、T8处理,分别高出13.9%,27.8%,31.2%。T5处理的磷肥贡献率和农学效率显着高于其他施磷肥处理。磷肥偏生产力表现为低磷投入显着高于高磷投入。综上所述,与单独施用无机肥相比,有机肥与磷肥配施能够显着促进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及磷肥农学效率,其中低碳低磷(T5,C 450 kg/hm~2+P_2O_5 64 kg/hm~2)处理最有利于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赵萍萍,王宏庭,于志勇,崔宝玉,贾俊芳.养分专家推荐施肥对山西小麦产量、效益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陈猛猛,张士荣,吴立鹏,刘盛林,孙泽强.有机-无机配施对盐渍土壤水稻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李建勇,王齐旭,张瑞明.有机肥和生物炭对设施青菜生产及土壤养分积累利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5].刘正,高佳,高飞,杨今胜,任佰朝.综合农艺管理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潜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张文华,蒲小鹏.牧草品质对生长期羔羊生长性能、养分利用和微生物氮产量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7].刘鸿宇,蒋承雨,蓝琳,李春华.亚热带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8].肖荣英,戴志刚,连子文,刘梦真,董志超.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9].雷宏军,王露阳,胡世国,刘欢,潘红卫.增氧灌溉促进温室番茄生长、水分和养分利用[J].北方园艺.2019
[10].马二登,李军营,徐照丽,邓小鹏,童文杰.水溶肥减量滴灌实现烤烟稳产提质和养分高效利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