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系统治理体系的新时代。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时也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向了研究高潮。人类社会活动依赖于资源环境系统的结构性支撑,若要使经济社会活动相吻合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成为判断两者适宜与否的重要工作。因此本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为探讨主体,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结论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评估主体,由于立法规定的模糊,我国目前还是以政府主导的环境监管体制,由于监测和评估是在统一工作部署下开展的上下游工作,所以评估主体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但单一性评估主体在实践中却存有不少的问题:一是评估职能重叠化;二是评估区域被条块化;三是评估行为被行政化;四是评估人员被体制化。针对该问题,提出构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并从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大对第三方机构资金扶持等方面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为监督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市场运作,从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机构自身提出了三方面的监督要求,保障评估的客观性、专业性和独立性。评估对象,从字面上来看其评估对象就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身,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生态阈值。生态阈值是指为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而对系统之间的状态转化划定的范围边界,该边界同时也是为提醒人类行为应在系统稳态临界值内,为了生态科学研究便利将其划分为两类:生态点阈值和生态带阈值。由于环境管理需求,可将生态阈值赋予黄、橙、红等不同等级,该等级划分恰巧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等级划分切合。生态红线制度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理论基础,所以进一步来看,生态阈值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红线制度衔接的关键节点,生态阈值为划定生态红线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评估结论的应用,是实现严守承载力底线目标的最后一步。只有结论完整有效地落地,才能调动起多方力量共守生态安全。依据结论,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包括管控约束措施和管控支持措施)、完善资源环境定价机制、评价考核领导干部绩效成绩以及政府依据评估结论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各类发展规划等,从而避免评估结论沦为一张废纸。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的概述
  •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的概念
  •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的特点
  •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的理论基础
  •   (四)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主体
  •   (一)现行承载能力评估的主要主体
  •   (二)评估制度单一性主体模式的弊端
  •   (三)构建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
  •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对象
  •   (一)承载能力评估的对象——生态阈值
  •   (二)生态阈值在生态红线划定中的应用
  • 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结论的应用
  •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结论应用的必要性
  •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结论应用的具体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一晗

    导师: 徐以祥

    关键词: 承载能力,评估,第三方机构,生态阈值,评估结论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社会科学Ⅰ辑

    专业: 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行政法及地方法制

    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分类号: D922.68

    总页数: 52

    文件大小: 1445K

    下载量: 18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J]. 地质通报 2020(01)
    • [2].《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出版[J]. 太平洋学报 2020(05)
    • [3].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J]. 北京观察 2020(10)
    • [4].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 [5].确定合理技术方法是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关键[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39)
    • [6].声音[J]. 东西南北 2017(07)
    • [7].国务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J]. 中国建材资讯 2018(04)
    • [8].面向重建规划的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范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 [9].《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公布[J]. 给水排水 2017(S1)
    • [10].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05)
    • [11].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中国地质 2018(06)
    •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J]. 中国应急管理 2017(09)
    • [13].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 2015(01)
    • [14].摸清资环家底 破解承载瓶颈——杭州市探索开展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 浙江经济 2017(24)
    • [15].“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专刊序言[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4)
    • [1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J]. 财经界 2017(28)
    • [1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28)
    • [18].“短板效应”理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及优化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4)
    • [19].环境承载能力量化途径的扩展探讨——从土地资产账户角度分析[J]. 环境保护 2014(24)
    • [20].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1].县域发展煤电产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探讨[J]. 能源与节能 2017(11)
    • [22].数字·声音[J]. 中国皮革 2014(12)
    • [23].破解产业转移与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矛盾[J]. 中国财政 2012(22)
    • [24].黑龙江省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设计与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06)
    • [25].从辽阳水泥企业看“两高”贷款风险防范[J]. 中国金融家 2008(04)
    • [26].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研究[J]. 西部资源 2019(01)
    • [27].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J]. 环境生态学 2019(01)
    • [28].安徽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 地质通报 2020(01)
    • [29].如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J]. 群众 2014(09)
    • [30].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试验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12)

    标签:;  ;  ;  ;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