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影[1]2004年在《印度对中国西藏的政策(1947~1968)》文中指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国大国,相互间有着几千年的友好关系,但中印间在西藏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成为影响中印关系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西藏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为扩大在中国内地经济侵略、阻止俄国南下而制造出来的。具体体现是在1912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确立的西藏的政治地位: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下“高度自治”。英国从印度撤退后,“西藏问题”再次为印度新政府利用。印度从本国利益出发,在独立初期只承认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下“高度自治”的政治地位,妄图使西藏继续作为中印间的“缓冲国”,维护印度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印度政府基于现实考虑,改良了以往对藏政策,正式承认中国对西藏地方拥有主权。但印度并未因此放弃西藏,在表面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同时,暗中支持西藏分裂势力,维护印度既得利益,这构成了印度对藏的“双轨政策”。印度对西藏分裂势力的支持力度随中印关系的恶化而不断加深,对中印关系的发展和西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西藏地方民主改革成效明显、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度对藏独势力的支持有所收敛。由于印度仍对达赖等分裂势力给予各种形势的变相援助,因此西藏问题依旧影响着中印关系的发展。 本文主要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性地论述英印政府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活动,分析英印政府侵略中国西藏的战略意图及为此确立的对藏政策;第二部分,论述了印度独立初期为维护其在藏“利益”采取的对藏政策;第叁部分,阐述了印度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开始在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框架内推行对西藏的政策。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对西藏政策的实质。
彭沛[2]2012年在《印度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49-1965)》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1949—1965年间印度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进行历史考察,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从中得出某些有益的经验或启示。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和确立在南亚次大陆的领导地位,是印度独立后对外战略的总目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印度推行不依附于任何大国集团的不结盟政策,并试图组建美苏之外以印度为首的第叁势力。而在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从其冷战的全球战略目标出发,曾经试图影响印度的对华政策,但是战略目标的差异和基本政策的不同使印美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分歧严重,美国影响印度对华政策的效果相对有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朝鲜战争问题上都积极对印度施加影响,试图促使印度与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站在同一阵线,但是收效甚微。印度不仅拒绝追随美国,而且及时承认了新中国,并与新中国正式建交;印度还积极推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反对美国将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印度支那问题联系起来;中国参战后,印度积极进行调停,尊重中国的意见,并在战俘遣返问题上一定程度支持中国的立场。印度的对华友好一方面加强了新中国对印度的好感,促进了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引起美国对印度的不满,制约了美印关系的发展,并一定程度推进了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结盟。西藏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美国对华遏制的重要棋子。美国积极插手西藏问题,并极力争取印度与美国合作。尽管印度不希望中国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并曾经试图阻止西藏的和平解放。但是,印度与美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利益并不一致。印度不仅担心美国的插手将使中印的双边分歧上升到冷战的层面,从而损害印度的利益和安全,而且美国从“遏制共产主义”出发介入西藏问题也有悖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因此,印度反对美国插手西藏问题,并拒绝与美国合作。1954年,美国不顾印度的强烈反对与巴基斯坦结成军事同盟,客观上使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地位得到加强,极大地抑制了印度的战略空间。为抗衡巴美结盟,印度决定与中国谈判解决西藏问题。通过与中国签订关于西藏问题的协定,印度放弃了英国在西藏遗留的殖民特权,并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印度的对华友好政策由此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美国更深入地插手西藏问题,获得美国支持和援助的西藏分裂势力于1959年3月公然发动了全面的武装叛乱。中国政府迅速平定叛乱,并加强了对西藏地方政府的控制。印度试图使西藏长期享有“高度自治权”、在印中之间充当“战略缓冲区”的幻想彻底破灭,印度认为其国家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西藏叛乱之后,印度对西藏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在美国的影响和推动下,印度收留了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分裂势力,并准许其在印度从事分裂中国活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后,印度更是与美国积极合作,共同军事援助西藏分裂势力。同时,印度在联合国的立场也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反对(至少是中立)联合国干涉西藏问题,转变为积极推动联合国通过干涉西藏问题的相关决议。1959年西藏叛乱之前,由于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还不突出,美国并未有意识地试图影响印度的对华边界政策。但是,美国亚洲政策推行所造成的印巴对抗、中美敌对、美巴结盟、美印关系恶化的客观战略格局,一定程度促使印度以对华友好寻求中国承认(至少是默认)印度的边界主张,以借助中国抗衡巴美结盟。1959年西藏叛乱后,随着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激化,美国大规模增加了对印度的经济援助,并开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力图借机加剧印度与中国的对抗,并推动印度与巴基斯坦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最终将印度拉入西方阵营。美国的积极支持一定程度推动了印度“前进政策”的实施,最终导致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印度政治上的支持、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助长了印度与中国的对抗和对华政策的强硬。但是,美国试图将印度拉入西方阵营的政策目标未能达成。总体而言,1949—1965年间,美国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了印度的对华政策。但是,这种影响相对有限。印度和美国在战略目标上存在的巨大分歧、美国南亚政策所面临的困境、印度国内政治经济的现实,以及中国采取的外交行动等制约了美国因素对印度对华政策的影响力。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美国政策的推行通常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甚至向美国期望的相反方向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美国因素在印度对华政策中影响的研究,说明印度的对外政策和印中关系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美国即使在其霸权的高峰时期,其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仍然受制于各种因素,有其限度。有关国家如何排除干扰,妥善处理彼此的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
张永攀[3]2013年在《英印以色拉(Sela)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及政策分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为,对英印政府来说,“麦克马洪线”是根据“分水岭”原则勘定的一条“定制”边界,似乎是已经约定不变、“合理”“完美无缺”的一条“界线”。但事实上,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出于侵略利益、自身情况,根据国际情势以及我国西藏地方的局势而随时可以更变的“边界线”。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印无法顺利进入“麦克马洪线”地区,英国政府内部对此线的认定,产生很大争议和政策分歧。
参考文献:
[1]. 印度对中国西藏的政策(1947~1968)[D]. 梁影.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印度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49-1965)[D]. 彭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 英印以色拉(Sela)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及政策分歧[J]. 张永攀. 中国边疆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