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义论文-金小栋,吴福祥

伴随义论文-金小栋,吴福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伴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跟”,“跟随,伴随”义

伴随义论文文献综述

金小栋,吴福祥[1](2018)在《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跟”的语义演变——兼论“跟随/伴随”义语素的几种语义演变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全面考察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跟"的基础上,结合方言中其他"跟随"义动词或伴随介词的演变,讨论了"跟"语义演变的路径,概括出了汉语方言(或跨语言)中"跟随/伴随"义语素几种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如"跟随/伴随>方所""跟随/伴随>根据""跟随/伴随>平比/差比""伴随>对待""伴随>关联"和"伴随>人物方向>受益者>处置"。(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渠默熙,曹秀玲[2](2018)在《基于小说语体的现代汉语伴随义“X随”类动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伴随义"X随"类动词出现频率较高,其内部成员在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功能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辞书对其差异揭示不够,针对此类词语的专题研究依然空缺。文章试从句法分布、语义内涵、历时演变、认知理据四个层面对伴随义"X随"类动词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句法分布方面,"伴随"较为独特,"跟随""追随"一致性较高;语义方面,"伴随"强调事物伴随关系,"跟随"和"追随"强调事件伴随关系;历时演变方面,"追随""跟随""伴随"成词时间呈现由早到晚的连续统分布。导致"X随"类动词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所跟体词生命度、意志性高低,"X随"类动词主观性高低,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这说明人类语言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临摹之前,已接受了认知的调控与制约。该发现从认知层面进一步充实了以往有关伴随义动词的研究,在语言分析中适用性更广,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功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翠香[3](2017)在《山东栖霞方言伴随义介词及其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栖霞方言伴随义介词有四个语音形式:"和[x?44]""和[xuo44]""囗[xu?n44]"和"囗[xuη44]"。文章在栖霞方言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联系汉语史及其他方言的语言事实证明,栖霞方言的伴随义介词有叁个来源:其中的"和[x?44]"为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和[xuo44]"是由词义为拌合、连同的动词"和[xuo44]"语法化而来;"囗[xu?n44]""囗[xuan44]"是由使役动词"唤[xuan44]"语法化而来。这一语言事实可为学界有关伴随义介词的其中一个来源为使役动词"唤"的观点提供方言佐证。(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郭倩[4](2011)在《现代汉语表伴随义的格式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边VP1一边VP2”,“又VP1又VP2”及“连VP1带VP2”同属于“表动作伴随义”格式。由于本体研究中对这几个格式未进行详细地区分,而主要强调了它们都可以表示动作同时发生或进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目的语规则不明确和教学误导就会产生偏误。本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的需要,主要运用对比分析、转化分析、语义分析、认知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一边VP1一边VP2”、“又VP1又VP2”及“连VP1带VP2”这叁个格式分别从构成形式特征、动词的界限特征与位序、合成词拆分进入格式的情况以及句法功能特征等方面进行辨析。本文统计了各格式中VP1、VP2的音节长度,分析了语素、词、短语进入格式的情况,并且发现弱式有界动词与弱式无界动词可以进入叁个格式,但是强式有界动词进入格式的情况却不同。本文还从语义角度分析了进入各个格式的动词的种类,指出部分合成词可以拆分进入“又VP1又VP2”及“连VP1带VP2”却不能进入“一边VPl一边VP2”格式的原因。同时,本文还比较分析了叁个格式充当不同句法成分所表现出的频率高低。本文力求从以上角度进一步对叁个格式进行辨析区分,以期对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欧阳文芳[5](2011)在《现代汉语伴随义动作表达方式“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着VP2”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将现代汉语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中典型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常用格式“VP1着VP2”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运用统计、转换、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本文得出了比较明确的结论。一、基于语料的考察,我们验证了两个格式都是关注两个及以上动作的发生或进行这一观点。复杂词组能进入“一边VP1一边VP2”格式表达丰富的语义,结构离散性较强;“VP1着VP2”格式形式简洁且语义兼容,结构整体性较强。就动作类型而言,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在两个格式中所占比例处于绝对优势,是进入两个格式的典型动作类型。从动词情状来分析,我们验证了“VP1着VP2”中的VP1位置优选动态性较弱的动词,而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了“一边VP1一边VP2”中的VP1位置优选动态性较强的动词。二、两个格式的语义关系类型大体一致,进入两个格式的两个动作类型搭配特点是前后动作无妨碍,信息传递过程中都体现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但是,进入两个格式的强势搭配方式所代表的情状不同,两个格式中VP1、VP2位置交换的情况不同,结构重心不同,两个格式中每种语义关系所占比例以及信息焦点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叁、为凸显两个格式的区别性特征,本文又对二者进行转换分析,根据能成功转换和不能成功转换两种情形,归纳出了一系列的限制性条件。我们发现,当VP1、VP2动作类型相异,且为“肢体动作-言语动作”“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类属时,两个格式可以自由转换;当VPl部分的动词是姿势动词(动态静态同形的词,如:站),或者两个格式在表示“正面-反面”矛盾的语义关系时,两个格式不能成功转换。(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王丽彩[6](2005)在《现代汉语中表伴随义的叁个格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语义分析、对比分析、变换分析、认知分析、语用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叁个表伴随义的格式“连Vp1带Vp2”、“又Vp1又Vp2”、“一边Vp1,一边Vp2”进行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汉语的动作动词除了以往的分类外,还可从动作来源的角度进行分类。本文从动作来源的角度对叁个格式加以辨析,首次发现“连Vp1带Vp2”、“又Vp1又Vp2”中的Vp1、Vp2既可以是同一器官发出的动作,又可以是不同器官发出的;而“一边Vp1,一边Vp2”里的Vp1、Vp2往往是不同器官发出的动作。 2.找出了制约“连Vp1带Vp2”、“又Vp1又Vp2”两个格式成立的条件。指出:“连Vp1带Vp2”中的两个动词代表的动作要有相关性;“又Vp1又Vp2”中的Vp1、Vp2在语义上要相近。 3.对叁个格式都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义进行了辨析,认为“动作同时发生”是一个大的语义概念,其下位义还包括“动作在某个时点同时发生”和“动作在一个时间的线性序列中交替出现、发生”。对现行的观点只笼统地说“动作同时发生”的模糊提法进行了修正。 4.从语境对格式的选择看,“一边Vp1,一边Vp2”用于客观描述同时发生、并存的两件事;“连Vp1带Vp2”多用于描述动作,“连……带……”把Vp1、Vp2加合起来,或说明一种行为进行时的状态,或说明两个动作加合起来产生了某种结果;“又Vp1又Vp2”常用作论据以说明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5-05-01)

刘桂芳,傅文学[7](1996)在《伴随义略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别语言与言语的理论背景下探讨伴随义,提出并论证了词的伴随义是一种语用意义,强调了其言语义的属性。(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1996年04期)

伴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汉语中伴随义"X随"类动词出现频率较高,其内部成员在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功能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辞书对其差异揭示不够,针对此类词语的专题研究依然空缺。文章试从句法分布、语义内涵、历时演变、认知理据四个层面对伴随义"X随"类动词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句法分布方面,"伴随"较为独特,"跟随""追随"一致性较高;语义方面,"伴随"强调事物伴随关系,"跟随"和"追随"强调事件伴随关系;历时演变方面,"追随""跟随""伴随"成词时间呈现由早到晚的连续统分布。导致"X随"类动词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所跟体词生命度、意志性高低,"X随"类动词主观性高低,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这说明人类语言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临摹之前,已接受了认知的调控与制约。该发现从认知层面进一步充实了以往有关伴随义动词的研究,在语言分析中适用性更广,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功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伴随义论文参考文献

[1].金小栋,吴福祥.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跟”的语义演变——兼论“跟随/伴随”义语素的几种语义演变模式[J].语文研究.2018

[2].渠默熙,曹秀玲.基于小说语体的现代汉语伴随义“X随”类动词考察[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

[3].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伴随义介词及其来源[J].惠州学院学报.2017

[4].郭倩.现代汉语表伴随义的格式辨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欧阳文芳.现代汉语伴随义动作表达方式“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着VP2”辨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王丽彩.现代汉语中表伴随义的叁个格式考察[D].暨南大学.2005

[7].刘桂芳,傅文学.伴随义略说[J].东疆学刊.1996

标签:;  ;  ;  ;  ;  

伴随义论文-金小栋,吴福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