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1在观察、操作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就没有准确无误的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观察是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观察是指通过看到的想到什么,发现什么,即观察不光用眼,更重要的是脑的参与。怎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脑的参与呢?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操作感知,有助于他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理解。

例如:教学5比4多几?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在讲台上摆出5个果盘,再拿出5个苹果和4个梨子,然后请9位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苹果或梨子,按要求将它们装盘,即每盘里装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装完以后请大家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此时,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已经知道苹果比梨子多一个,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轻松就能得出5比4多1的结论。就这样,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情境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提问中创设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但纵观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仍然普遍存在“繁、碎、散”的现象,简单的一问一答代替了逻辑思维,这不仅影响我们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训练时间。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正确的选择设问点,提的问题还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3在练习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练习就是做题,没有必要去创设情境。而我则认为,如果我们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迷惑性强的同一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①小红家养了20只鸡,25只鸭,鸡比鸭多几只?②小红家养了20只鸡,25只鸭,鸭比鸡少几只?学生通过解答过程的练习,明白了虽然两道题的问法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解法相同。

4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情境呈现数学美

当我们不了解数学时,认为它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它时,才发现它是一门美感性很强的学科。古希腊有位数学家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主要表现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思维的逻辑性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思考的魅力;注重板书的设计,可以通过多种色彩让学生体味数学符号的美感,进而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唤发学生进入数学殿堂的欲望。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才能帮助他们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活动数学、生活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标签:;  ;  ;  

浅谈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