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体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费正清,儒家文化主义,中国人,中国近代化
文化体认论文文献综述
黄涛[1](2019)在《论费正清对儒家文化主义和中国人的体认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费正清是美国现代中国学创始人,当代着名历史学家,在长期的中国研究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儒家文化主义理念,并对历史中国人和现代中国人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体认。站在西方文化中心的立场上,他对儒家文化和中国人的透视难免有些偏颇,但他山之石的作用在于帮助当代中国人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剑[2](2019)在《体认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华器乐之世界品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器乐在与西方器乐的交流互鉴中,自有一种在自我认知范式下的以科学理性为艺术根柢,以人文价值为目标侧重的"天人合一"感悟诠释系统,其艺术美学品格表现在"永恒之当机"的瞬间体验之时代性价值和"法天象地"的科学性认知。建构中华器乐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既包容圆融又独树一帜的音乐愿景,就要深入挖掘并激活中华器乐所承载的思想智慧及其知识认知范式,建构起能够真正体认中华器乐生命特质的世界音乐品牌。(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3期)
刘宏亮[3](2019)在《体认:中华武术走出视觉文化时代之困境的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中华武术走出视觉文化时代遭遇的发展困境,研究中国传统的体认方式对发展武术的积极意义。研究认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出现的畸形和异化,显然不利于武术的传承发展,中国武术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叙事"、独特的编码系统,融合了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和认知理念,在解码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国独有的"体认"的解码方式来解读中国武术,寻觅"达身体之道"近乎"天地之理"的武术本真,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华中[4](201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体认*——基于中学历史课程概念认知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历史课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基于中学历史课程、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借力中学思想政治、历史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其"形"是思想、科技、教育、文艺和习俗,"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结构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已得到验证。(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程良宏,刘利平[5](2019)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体认》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的文化身份表征了学生因地域来源、家庭来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差异特质。既往教学多把学生固化为知识学习者,对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视而不见,很少考虑学生文化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制约作用,甚至偏离使学生成为文化卓越者的功能与价值。正确体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寻求对学生身份文化差异的理性重构,是突破囿于知识传递教学的缺陷、寻求教学改进的可能路向。这需要教师以与"他者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工作者身份对待教学,以移情性文化理解者理解学生,以文化引领与构建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构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魏蔚,李士金[6](2019)在《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获得陈献章的赞许》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叁、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5期)
蒋其君,章文静[7](2018)在《基于体认的“仁、爱”文化教学——“大爱之城”的文化观察和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形的文化以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形式存在和延续,而无形的文化一般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形式渗透到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之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模块3专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专题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内容上存在着递进关系,一方面文化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彰显其魅力,另一方面传承又必须以具(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3期)
张庆瑞[8](2018)在《“一带一路”跨文化媒体传播中受众的体认顺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主体体认顺应原则,文章聚焦透析"一带一路"跨文化对外媒体传播中沿线国家民众作为传播受众的内在认知心理操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跨文化对外媒体传播就是一种跨文化、国际化认知心理衍射行为,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内在心智活动是基于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框架,以意义为内核的体认顺应、动态交互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体认顺应的实现是视角择定、体认、转移、顺应、合成五个动态认知机制交织共生的结晶。(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12期)
李宇红,王一开[9](2018)在《体认传统文化 融修身与治学的映知阅读记忆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映知阅读记忆法,将中国古圣修身治学的体认法理运用到学习上,从净化人的意识入手,训练头脑的清晰度,在致良知过程中实现人的修养和智慧的双促进。多年的实践效果表明,映知阅读记忆法可将学生的阅读速度从每分钟数百字提高到每分钟万字以上。在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内在状态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来源于《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01)
马菁茹,周冰[10](2018)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的文化体认与传播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过程是渐进的、以地域为核心进行不断辐射。从东南亚"实体书"广受追捧,到欧美"wuxiaworld"等翻译网站自发建立,再到起点国际的上线,网络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丰硕成果令人惊喜。问题在于,海外读者如何看待中国的网络文学?中国的网络文学又何以能在海外大放异彩?是否可能将中国网络文学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新标签,从文化逆袭走向文化自信?基于这样的考量,本文试图从海外读者的接受入手,尝试简要分析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网络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文化体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器乐在与西方器乐的交流互鉴中,自有一种在自我认知范式下的以科学理性为艺术根柢,以人文价值为目标侧重的"天人合一"感悟诠释系统,其艺术美学品格表现在"永恒之当机"的瞬间体验之时代性价值和"法天象地"的科学性认知。建构中华器乐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既包容圆融又独树一帜的音乐愿景,就要深入挖掘并激活中华器乐所承载的思想智慧及其知识认知范式,建构起能够真正体认中华器乐生命特质的世界音乐品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体认论文参考文献
[1].黄涛.论费正清对儒家文化主义和中国人的体认观[J].宁夏社会科学.2019
[2].刘剑.体认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华器乐之世界品牌[J].北方音乐.2019
[3].刘宏亮.体认:中华武术走出视觉文化时代之困境的出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
[4].张华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体认*——基于中学历史课程概念认知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
[5].程良宏,刘利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体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魏蔚,李士金.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获得陈献章的赞许[J].青春岁月.2019
[7].蒋其君,章文静.基于体认的“仁、爱”文化教学——“大爱之城”的文化观察和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8].张庆瑞.“一带一路”跨文化媒体传播中受众的体认顺应[J].学理论.2018
[9].李宇红,王一开.体认传统文化融修身与治学的映知阅读记忆法[C].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论文集.2018
[10].马菁茹,周冰.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的文化体认与传播策略[J].网络文学评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