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01
【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方法该课题挑选的78例孕妇均来自于本院产科,均需接受体外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在其中36例羊水样本中,直接检测间期核细胞的13、18、X和Y等染色体数量。结果针对本实验78例羊水样本来说,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有70例,诊断成功率为89.74%,其中有6(8.57%)例诊断出染色体核型异常,报告时间均值为(23.49±5.11)天;针对36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样本而言,其诊断成功率为100%,有3(8.33%)例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即1例数量异常、2例结构异常,报告时间均值(2.75±4.14)天。结论在产前诊断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成功率,缩短报告的时间,若孕妇存在特殊情况时,仅单纯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则极易出现漏诊事件,故需要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使用。
【关键词】产前诊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型
产前诊断是保证母婴生命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前者指的是应用同源互补染色体和具有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特异性结合,经荧光显微镜定性分析羊水间期细胞DNA的技术,具有便捷、省时、特异性强等特点,而后者是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检验周期长、速度慢、易受时间约束等缺陷[1]。该实验选取78例产科孕妇,分析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该课题挑选的78例孕妇均来自于本院产科,所有孕妇均需接受体外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在其中36例羊水样本中,孕妇年龄21—45岁,均值(31.56±5.74)岁。所有孕妇在诊断指征、孕周等临床资料上无异(P>0.05)。
1.2方法
1.2.1羊膜腔穿刺
在超声引导和定位条件下,通过腹壁实行羊膜腔穿刺技术,抽取20—24ml羊水,并将其保存在无菌玻璃试管内。
1.2.2体外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提取16—20ml羊水进行离心操作10分钟,离心速度为每分钟800g,离心完成后去除上层清液,将其沉渣制作成细胞悬液,之后放置在羊水细胞培养基内,并放入2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内进行培养,等到第六天需更换培养液,密切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羊水细胞实现贴壁快速生长后,且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多个克隆细胞,则可以进行常规制片,当G带显色,其核型技术≥30个分裂相时,需分析5个核型,若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异常嵌合型或核型,则计数需≥50个分裂相[2]。
1.2.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①样本玻片制作:提取羊水2—5ml,严格按照每分钟2000r速度进行离心操作10分钟,离心后清除上层清液并制作成细胞悬液,预留0.2ml沉淀,之后将预温的5ml氯化钾溶液(0.075mol/L)放置离心管内,并在37℃水浴内进行30分钟的低渗,然后离心10分钟清除上层清液,将冰醋酸与甲醇按照1:3配制而成的固定液添加到沉淀中完成10分钟预固定,严格按照上述离心操作重复固定两次,待滴片自然晾干后保存在-20℃的冰箱环境中;②变性杂交:选取13号、18号、21号、X和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完成杂交操作,从冰箱中拿出制备好的绒毛玻片和羊水,并添加70%、85%、100%乙醇完成脱水操作,之后用10μL橘红色探针将混合物滴加到玻片杂交区域,并在靶区域加盖盖玻片,防止出现气泡,上述所有操作均需在暗室内进行,最后用橡胶泥封好盖玻片,并置入37℃暗湿盒内进行16小时杂交;③玻片洗涤:将盖玻片去除,经SSC溶液完成漂洗和乙醇漂洗,同时需要在暗室内完成自然风干,并添加DAPⅡ6μL进行复染,并将盖玻片加盖在靶区域;④结果观察:通过激发光滤片、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观察杂交结果,若细胞杂交概率>80%,则为有效标本,另外可根据细胞核内明亮桔红色荧光信号统计数量,并将杂交信号输入图像分析仪,统计13、18、X和Y染色体数量、诊断成功率和报告时间均值。
1.3统计学分析
将本实验诊断结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用(),x2检验定数资料,描述用百分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诊断成功率分析
由诊断结果可知,78例羊水样本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有70例,其诊断成功率为89.74%,报告时间均值为(23.49±5.11)天,其中有36例羊水样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成功率为100%,报告时间均值(2.75±4.14)天。
2.2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针对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70例羊水样本来说,有6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占比为6/70(8.57%),具体见下表1;针对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36例羊水标本来说,有3例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表1中编号4—6号),占比为3/36(8.33%),1例数量异常、2例结构异常。
表1羊水样本染色体检验异常情况
3讨论
产前诊断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常用的手段有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产前诊断金标准,其具有准确可靠、结果稳定等特点,可检测出染色体结构异常和非整倍体异常等情况,但需要依靠羊水细胞体外培养完成整个分析,存在成功率低、检验慢、样本量大、易受体外培养时间限制、耗时长等问题,随着近几年产前诊断技术和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被广泛应用在产前诊断中,可针对特定染色体数量进行诊断,即应用具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和靶细胞中同源序列的核酸杂交,之后定位与定量分析特定DNA片段或基因,统计相应染色体数量,具有应用范围广、检测诊断效率高、诊断成功率高等特点,可在孕早期准确诊断出胎儿先天缺陷、Down’s高风险、血清学筛查异常、高龄风险、不良孕产史等[3]。
实验结果显示,78例羊水样本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有70例,其诊断成功率为89.74%,报告时间均值为(23.49±5.11)天,其中有6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占比为6/70(8.57%);36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羊水标本诊断成功率为100%,报告时间均值(2.75±4.14)天,其中有3例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占比为3/36(8.33%),总之,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价值较高,为了提高产前诊断成功率、准确性以及有效性,则需要将两者诊断方法有机结合,可推广应用在产前诊断中。
参考文献:
[1]郑慧玲,郑琳,朱晓西,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6,40(8):861-863.
[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协作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4):241-244.
[3]张建林,王珊珊,夏艳,等.染色体同步化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型分析中的联合应用[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5,32(6):89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