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体论文_闫文文,谷东起,杜军,李平,明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浮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龙洞,自生,永乐,浓度,切变,通量,碳酸盐。

悬浮体论文文献综述

闫文文,谷东起,杜军,李平,明洁[1](2019)在《叁沙永乐龙洞悬浮体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中国唯一已知、全球最深海洋蓝洞的形成、发育和演化机制,应用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仪、CTD温盐仪等搭载工作级水下机器人,于2017年5月在叁沙永乐龙洞进行了悬浮体、温盐剖面测量,获得了全洞深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温盐和溶解氧等数据,并进行了悬浮体垂向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内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悬浮体浓度呈现5个变化旋回,温度、盐度均存在3个跃层,并且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龙洞内水体表层悬浮体总浓度约为20μL/L,悬浮体平均浓度值为5.93μL/L。悬浮体旋回层Ⅰ位于5 m以浅水层;旋回层Ⅱ位于10~43 m之间,与第一个温盐跃层(深度10~20 m)部分对应;旋回层Ⅲ位于70~110 m之间,与第二个温盐跃层(深度70~110 m)完全对应;旋回层Ⅳ位于130~150 m之间,与第叁个温盐跃层(深度130~150 m)完全对应;旋回层Ⅴ位于260 m以深至洞底300 m。龙洞表层悬浮体浓度较高,主要是受到洞外周边珊瑚礁松散沉积物输入的影响。洞内悬浮体垂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水动力、洞体形态、温盐跃层、溶解氧含量以及浮游生物等的控制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薛文静,乔璐璐,仲毅,薛程,陈树果[2](2019)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口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期、季节内以及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潮周期内,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大潮高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高潮大于低潮;在季节尺度内.6—8月表层悬浮体浓度逐渐增加。而122.3°E以东海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的夏季平均表层悬浮体浓度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受长江入海水沙量年际变化的影响。长江口122.3°E以东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年际变化几乎不受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风向对悬浮体浓度的扩散具有显着的作用,南风有利于高浓度悬浮体向外海扩散,东风则抑制扩展。(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雷栋,王珍岩,李文建[3](2019)在《夏季东海陆架不同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及粒度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2年7月东海陆架水文及悬浮体粒度等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水团内悬浮体物质组成和粒度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查明东海陆架海区陆源沉积物输运扩散机制、揭示海底沉积物来源和成因机制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夏季东海陆架悬浮体由两部分构成,即≤128μm的无机颗粒和?128μm以浮游生物为主的颗粒,其平均体积浓度分别为3.5μL/L和8.4μL/L。悬浮体空间分布受到该海域水团类型的制约。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台湾海峡暖水以及东海冷涡的悬浮体粒径均呈双峰分布,峰值位于27.7—74.7μm和391μm;苏北沿岸流影响海域悬浮体粒径呈单峰分布,小颗粒端含量极低。悬浮体粒度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差异与水团挟带的无机颗粒、营养盐输送以及水体界面阻隔密切相关。其中,长江冲淡水挟带大量无机颗粒和营养盐进入东海,致使其无机颗粒和浮游生物含量均为研究区最高;苏北沿岸流经长距离扩散后挟带的无机颗粒大多已经沉降,因此无机颗粒含量在研究区最低,而其挟带的丰富营养盐,致使浮游生物含量为次高值;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东海冷涡以及台湾海峡暖水中悬浮体均以无机颗粒为主,其中前叁个水团的水体界面处浮游生物含量较高;不同水团垂向交界处常形成温、盐跃层,跃层能够抑制底层营养盐向表层的扩散,导致跃层位置成为浮游生物高含量区。(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4期)

胡治洲,范德江,刘明,孙晓霞,逄悦[4](2019)在《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自生铁氧化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水体中的Fe元素存在和分布特征,以2016-06采集的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自生铁氧化物集合体进行系统观察及统计分析,发现该类集合体在研究区表层水体中普遍存在,且不同海域组成有所差异。依据其结晶程度可以分成非晶质铁氧化物集合体和晶质铁氧化物集合体两类。前者按其集合体形划分为非晶质复合铁氧化物集合体、非晶质胶状集合体和非晶质球粒状铁氧化物集合体叁个亚类,主要矿物成分都为水铁矿;后者按其微晶晶形特征分为纤维状微晶集合体、粒状微晶集合体及鳞片状微晶集合体,主要矿物成分包括针铁矿、赤铁矿和纤铁矿。水铁矿及纤铁矿为水体中Fe~(3+)的直接沉淀形成,针铁矿和赤铁矿为亚稳定的水铁矿或其他铁氧化物的转化形成。自生铁氧化物形成和分布受河流输入、沿岸冲淡水和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王勇智,张永强,孙惠凤[5](2019)在《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着,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域冬季海流和余流分布特征,计算了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向南输送的悬浮体净通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悬浮体分布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等流系季节变化的影响存在显着季节变化。夏季,水体垂向层结和黄海冷水团均可抑制悬浮体垂向和东西向扩散。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冬季大量悬浮体可穿越沿岸流与黄海暖流形成的海流切变锋面,进入黄海暖流向北输送,海流切变锋的屏障作用会随着黄海暖流的减弱或东移而削弱。每年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输送的悬浮体占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3.22%~9.10%,冬季的悬浮体输送量较大,占冬季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6.84%~19.38%。(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康永[6](2018)在《原位固化氧化铝悬浮体及其陶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性能陶瓷具有高强、高硬、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稳定性好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具有很广的应用范围,逐渐成为一类具有发展潜质的新型材料。在制备高性能陶瓷的过程中,陶瓷材料制备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笔者采用分散剂失效直接凝固注模成形方法(DCC),使用叁聚磷酸钠(STPP)作为分散剂,利用叁聚磷酸钠在高温及中性pH值环境下水解的性质,使氧化铝悬浮体发生原位固化,研究叁聚磷酸钠添加量对氧化铝悬浮体zeta电位及粘度的影响,固相含量对氧化铝陶瓷悬浮体粘度的影响,温度对氧化铝陶瓷悬浮体粘度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实验,获得适宜的分散剂添加量和pH值范围,从而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的氧化铝陶瓷悬浮体,进而获得力学性能最好、微观结构最均匀时对应的固化温度、固化时间,总结出最适宜的氧化铝陶瓷制备方案,从而获得高性能氧化铝陶瓷样品。(本文来源于《陶瓷》期刊2018年11期)

薛碧颖,王厚杰,张勇,毕世普,宁泽[7](2018)在《闽北附近海域悬浮体输运及通量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9月和12月闽北附近海域3条断面上的同步连续沉积动力学观测,结合对应时段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闽北近岸海域冬季和夏季悬浮体分布和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悬浮体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季风活动对水体扰动强烈,水体垂向混合较为均匀,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活跃,其浓度值明显高于外海;而夏季近岸悬浮体浓度明显降低。在50m以深的外海海域,悬浮体浓度无显着的季节差异,且空间变化幅度很小。受东北季风和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冬季悬浮体总体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沿岸方向输送,输运通量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小;在夏季,闽北近岸海域悬浮体输运方向与冬季一致,但输运通量显着减小;外海海域的悬浮体输运方向指向东北,输运通量明显高于冬季。在离岸断面上,中间站位(水深约50m)的悬浮体浓度低于其两侧站位的浓度,这是由于在近岸一侧主要受控于闽浙沿岸流,而外海海域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50m等深线为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受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影响。温度锋面与闽北附近海域内的泥质区对应关系较好,温度锋面对悬浮体向外海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度锋面西北侧悬浮体浓度较高且沉积速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白旭辉,冷瑜[8](2018)在《微悬浮体脱色有色山羊绒纤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山羊绒因其天然色泽的局限性,影响花色品种的开发,对有色山羊绒进行脱色处理,可得到近似洁白的山羊绒产品。本文对有色山羊绒经微悬浮体脱色处理前后的性能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纺纱织造过程纤维原料的合理搭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8年08期)

孙晓霞,傅亮,杨作升,毕乃双,范德江[9](2018)在《南海叁沙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及其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沙永乐龙洞位于南海北部永乐环礁上,水深达300m,是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从表层到270m的24个不同深度采集的水体悬浮体组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悬浮体组分种类丰富,粒度差异大,来源/成因多样,可分为生源碎屑、陆源碎屑、自生矿物颗粒、有机包膜-海洋雪花和人工产物碎屑等5类。生源碎屑以碳酸盐为主,主要来自现代珊瑚礁的松散沉积物,是悬浮体的主要组分。陆源碎屑主要是造岩矿物如石英和长石,以及一些包括重矿物的副矿物,其中细小的陆源造岩矿物碎屑,有可能来自气溶胶沉降,粗粒碎屑可能来自附近琛航岛工程散落的海南岛沿岸海砂。自生矿物颗粒包括重晶石、球状微粒氧化铁集合体和纳米黄铁矿。纳米黄铁矿及其集合体出现在130m以深水体中,是含硫化氢的无氧极端水体的特定产物。有机包膜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形成,有时包覆多个不同组分的颗粒,常呈片状漂浮在水体中,形成海洋雪花。人工产物碎屑包括多种金属碎屑、微塑料纤维丝和过硫化铅丝。金属碎屑可能来自船只金属部件耗损,微塑料纤维可能来自渔网残余。本文是首次有关海洋蓝洞悬浮体组分的系统报道。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特色鲜明,对认识其生态系统和沉积记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4期)

张凯南[10](2018)在《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冷水团的沉积环境及其对悬浮体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1月(冬季)和7月(夏季)搭载“东方红2”科学考察船对北黄海进行数据资料和样品的采集,期间利用SBE9plus11型CTD和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对包括34个夏季站位、30个冬季站位在内的大面站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和悬浮体体积浓度、粒度的剖面连续数据。另外,在两条穿过冷水团的典型断面(夏季,断面D、E)采集了表、中、底层悬浮体样品,将其在实验室分散、去有机质后分别测量了悬浮体单体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浓度、粒度数据,并且利用显微镜初步鉴定了悬浮体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以上资料探讨了冷水团动力环境、北黄海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冷水团对悬浮体特征、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北黄海冬、夏季温、盐分布显示,冬季水体垂向混合均匀,而夏季水体层化强烈。夏季鲁北沿岸为冬季残留的相对高盐水,鲁北沿岸流消失,在其外侧有自渤海经海峡中部流向北黄海中西部的低盐水,研究区东部存在由南黄海向西北进入北黄海的高盐水,二者与辽南沿岸流在表层形成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气旋式环流。中部海域下层大部分区域被冷水团占据,冷中心(5.97℃)位于122°E,38.5°N附近。夏、冬季温、盐数据的欧氏距离计算结果证实了前人对冷水团垂向环流的模拟结果,即冷水团边缘锋区和冷中心为上升流,两者中间区域为微弱的下降流。夏季蓬莱、成山头近岸的强潮流区存在显着的潮汐锋。北黄海悬浮体在冬、夏季的分布特征有显着差异,风浪、环流、潮汐锋以及跃层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冬季,受较强的风浪、环流影响,底质沉积物再悬浮强烈,而夏季下层水体被冷水团控制,再悬浮作用较弱,导致冬季悬浮体浓度显着高于夏季。与冬季相比,悬浮体浓度、平均粒径均呈现明显层化,平均粒径在跃层上较高,跃层下较低,而在跃层附近最高,显示出跃层不仅阻碍下层物质向上扩散,还会降低上层沉降颗粒沉速,促进沉降颗粒在跃层附近聚集成大颗粒;另外,跃层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跃层附近丰富的浮游植物量可促进细颗粒聚集成为大颗粒。沿岸高浊度水体在上层被潮汐锋限制,在下层被冷水团边缘锋面阻碍,均不能直接进入北黄海中部。蓬莱近岸和成山头近岸两个悬浮体高值区在冬、夏季都存在,并且显示出由成山头沿西北方向扩散的趋势,指示出冬、夏季悬浮体均在潮流作用下向北黄海中部输运。北黄海夏季悬浮体以大颗粒为主,按粒径特征可分为小型(<32μm),中型(32-256μm)以及大型颗粒(>256μm)叁类。大型颗粒以生源物质为主,是表、中层悬浮体的主要部分,包括胶状物质粘连小颗粒形成的颗粒聚集体以及浮游生物单体;中型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最高,由再悬浮的细颗粒物质在水体中絮凝而成。沿岸水体以及冷水团内不同区域的悬浮体性质有显着差异,这主要与冷水团导致的动力环境差异和生物活动有关:其内部强潮流区,悬浮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剪切力较强,致使絮团粒径较小(<128μm),结构较紧实;而冷中心附近底层悬浮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动力环境较弱,促进了粒径较大的絮团形成(>128μm),其结构较松散;鲁北沿岸底部水体环境虽然也有较强的剪切力,但其再悬浮的细颗粒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大絮团在强动力下破碎的同时也有新的大絮团形成,使悬浮体中粒径较大和较小的絮团共存。另外,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冷水团边缘,由于潮流较弱,又有较强上升流减缓细颗粒物质沉速,促进大絮团的形成,从而使该区域底层悬浮体中絮团粒径显着大于其他区域。北黄海冷水团的环流、动力环境对陆源物质的输运和沉积有重要作用。浊度的断面分布显示,沿岸水体受陆架潮汐锋阻碍难以直接向北黄海中部扩散。但是,潮汐锋区浊度的剖面分布在跃层附近出现小峰值,指示出锋区受潮混合影响而再悬浮的沉积物在上升流和跃层附近离岸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冷水团内部扩散的过程。底层无机颗粒浓度、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水体运移的陆源物质主要为粒径<64μm的细颗粒。无机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的分布由成山头西北近岸的强潮流区向北黄海中部降低,在位于弱潮流区的冷中心附近最低,显示出沿岸物质在潮流作用下向冷水团中部输运的过程。其最大粒径与体积浓度变化一致,显示出沿岸物质向冷水团中部输运过程中粗、细颗粒先后沉降的分选过程。现场悬浮体沉降速率的计算结果显示,细颗粒主要通过絮凝过程沉积。在冷水团内部,悬浮体的静水沉降速率在成山头西北的强潮流区较低、在冷中心和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锋区较高。加之成山头西北区域的潮流较强,湍流扰动使悬浮体实际沉降速率更低,因此,在冷水团环流结构影响下,细颗粒向冷中心汇聚,并在冷水团提供的弱动力环境中通过絮凝加速沉积。北黄海冷水团对细颗粒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显示,其对泥质沉积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悬浮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入海泥沙是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MODIS-Aqua卫星的遥感资料并结合实测悬浮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悬浮体浓度的反演方法,获取了2002—2017年长江口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并分析其在潮周期、季节内以及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潮周期内,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大潮高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高潮大于低潮;在季节尺度内.6—8月表层悬浮体浓度逐渐增加。而122.3°E以东海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长江口122.3°E以西海域的夏季平均表层悬浮体浓度年际变化明显,主要受长江入海水沙量年际变化的影响。长江口122.3°E以东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年际变化几乎不受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风向对悬浮体浓度的扩散具有显着的作用,南风有利于高浓度悬浮体向外海扩散,东风则抑制扩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浮体论文参考文献

[1].闫文文,谷东起,杜军,李平,明洁.叁沙永乐龙洞悬浮体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2019

[2].薛文静,乔璐璐,仲毅,薛程,陈树果.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口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9

[3].雷栋,王珍岩,李文建.夏季东海陆架不同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及粒度分布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9

[4].胡治洲,范德江,刘明,孙晓霞,逄悦.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自生铁氧化物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9

[5].王勇智,张永强,孙惠凤.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J].沉积学报.2019

[6].康永.原位固化氧化铝悬浮体及其陶瓷性能研究[J].陶瓷.2018

[7].薛碧颖,王厚杰,张勇,毕世普,宁泽.闽北附近海域悬浮体输运及通量的季节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8].白旭辉,冷瑜.微悬浮体脱色有色山羊绒纤维性能研究[J].中国纤检.2018

[9].孙晓霞,傅亮,杨作升,毕乃双,范德江.南海叁沙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及其来源[J].海洋与湖沼.2018

[10].张凯南.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论文知识图

(A)iPSCs悬浮培养形成类胚体(EB),...欧拉角反应摩尔比为(谷氨酞胺c/e3/+草酸根=...不同时期的恶性疟原虫的分离纯化结果叁个回归分析对比图“200G”和“800G”位形的磁场分布箭...

标签:;  ;  ;  ;  ;  ;  ;  

悬浮体论文_闫文文,谷东起,杜军,李平,明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