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情感 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论文文献综述)
韦荣娜[1](2020)在《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X市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抓早抓实。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德育在小学阶段越来越受到重视。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执行,这便对我国的小学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德育及德育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界定,再以X市C小学为个案,立足于C小学的德育管理现状,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德育目标制定上忽视了学生成长需求;德育方式陈旧;德育工作安排职能不清,工作分配不明确;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领会活动内涵;德育管理中往往只强调了学校的德育管理,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德育影响。笔者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角度分析成因,发现其共性之处在于缺乏德育为先,德育为重的理念,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德育管理者没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无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笔者从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内涵入手,分析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现实意义,从人本管理思想的角度提出德育管理的改进策略: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明确德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丰富德育方式;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德育管理模式;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德育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重视家庭、社会德育,建立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系统等。最后对C小学在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德育管理工作做出小结与展望,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谢霞[2](2019)在《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愈发多元化,传统与当代思想的碰撞愈发激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了一定冲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迅猛发展、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就显得极为关键。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不但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实现知识目标之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研究将思想品德课时政资源应用研究作为主题,首先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参阅、一线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对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价值、海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其次是时政资源与思品课教学的概述,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主题,对时政资源的含义、特征及其与初中思品课的关系进行详述,并对时代背景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意义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问卷调研、访谈、实践经验,从时政资源的选择、时政教学的方式、时政资源应用的教学成效、思品课时政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总结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师、学生、教育环境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现有问题、成因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意见。最后从强化教师的时政意识与素养,规正学生对时政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宏观方面及运用时政导入激趣,运用时政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运用时政编撰课后作业等微观方面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时政资源应用的具体方案。该研究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基于实践经验、调查提出时政资源在实践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立足于理论层面使当前研究成果变得更加丰富,在思品课时政资源应用方面,立足于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意见与思考。
陈俭,周炎[3](2018)在《初中分年段“成长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认为成长课程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我校本着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00后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和学校师资优势,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品牌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探索、研究、提炼、总结,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学校特点的成长课程,努力培养我校四个年段的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诚实的行为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其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学校内涵发展,逐步形成特色校本课程。
沈锦华[4](2018)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智慧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智慧教学遵循主体性、实践性、个性化等原则,形成了动态发展、多维互动、科学高效等教学特征。它不仅促进了教师智慧教学,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智慧学习。可见,智慧教学为人们重新审视教学活动提供了新视角。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既是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为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塑造智慧型教师形象,培育智慧型学生,实施智慧教学,构建智慧型课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初中思品课)智慧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教师的智慧教学目标模糊、学生接受智慧教学的态度淡漠、智慧教学的方法相对滞后以及教学效果亟待提升等问题。为强化初中思品课智慧教学的效用,应从树立智慧教学理念、建构智慧教学课堂、创新智慧教学平台与完善智慧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以实现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旨向。
龙秀灼,秦涌,欧阳英[5](2017)在《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的研究以初中思品课新教材为载体,探索初中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在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中,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课内外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互动合作,让学生
李培利[6](2017)在《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撞愈演愈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变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将时政新闻作为课程资源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实效,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研究为主题,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一线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其次是对思想品德课中时政新闻应用的概述,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主题,阐明时政新闻的内涵,并对时政新闻的教学应用进行案例举证,分析在时代背景下时政新闻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然后通过访谈调查以及分析教学实践案例,从时政资源的开发应用、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三个方面,总结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力求从教师角度出发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实施建议。通过加强教师的时政意识,增强教师开发时政资源的基本素养,把握时政育人原则,提高教师时政育人的能力,以及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时政新闻应用的具体对策。本文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举证提出时政新闻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以期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实践上为一线思品课教师应用时政新闻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朱倩倩[7](2017)在《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思想品德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践行者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还体现在学生人格发展以及人际交往中。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不仅作用于学生,也作用于教师自身和社会发展。因此,研究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就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现状进行研究,详述了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提升途径,总结出提升思品教师人格魅力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又需要教师内部的自我完善。力图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加强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价值参考。
黄燕[8](2017)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规律,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为教育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2011年,教育部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改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育实效。思想品德课程是国家根据初中生身心特点设立的、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一门必修的综合性课程。能否达到“立德树人”的实际教育效果,是衡量初中思想品德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叛逆的青春期,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动直观、活泼有趣、参与感知等有着特别的需求。快乐教学是上世纪末我国为改变应试教育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其契合新教育理念和“新课改”“新课标”精神,具有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求知欲和主体意识、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等意义,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其推行与应用,有力促进了“新课改”“新课标”精神的实施与落实,产生了一定的良性教育效应。但是,由于受到教育者对快乐教学看法不一、理解有误、教师队伍理论素质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中高考指挥棒的分数指向、“怕出事、怕担责”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中存在诸如理解片面化、实施形式化、碎片化、目标娱乐化、内容空泛化、活动无序化、课外实践和体验活动贫乏等弊端,导致其应用凸显出实效虚化、畸变、不高、不强、局域化等问题,与“新课改”“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存在不小差距,难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理想目标。任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良好的教育实效服务的。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并非单一的教学理念或纯粹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情境,而是融正确的思想品德快乐教学理念和目标及课堂快乐教学方法与技巧、科学的快乐教学实践、愉悦的快乐教学情境、理想的快乐教育实效为一体,贯穿课程教育全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施应遵循科学性、激发性、主体性、直观性、生活性、实践性、系统性等原则;其教育实效的评价应遵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角色转变、立德树人等尺度。进一步改革快乐教学方式,克服重形式、重手段、重课堂教学,轻内容、轻目的、轻实践、轻实效的教学弊端,树立以追求“立德树人”实效为根本的教学观念,通过对“立德树人”实效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根本目标的扎实确立,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快乐教学理论与技能素养的进一步培训与提升,对思想品德课中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科学设计的不断加强和教学环节的拓展,对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双主”功能的正确发挥,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既重课内又重课外、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活动“双重”模式的构建实施,以及对教学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等措施,为全面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立德树人”实效起到助推、扩大、增进、提高、强化、保障等作用。
何弦[9](2016)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顺应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涌入教育创新和学习革命的浪潮中,国际间的竞争促使我国教育开展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力争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主体性,主张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1)——这正是辩论式教学方法的追求与意义。目前,很多学科都越来越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作者提出进行辩论式教学方法的策略。在阐述了辩论式教学方法的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辩论式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及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获得数据,对辩论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从社会、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维度探究了存在问题的原因。作者特别针对株洲外国语荷塘学校初二年级的6个班共计28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思想品德学科很少有辩论式教学的尝试,但是大部分同学都期待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带来学习上的促进。然后,将初二六个班一共228名学生分成两组,其中1401,1402,1403班为一组践行辩论式教学,1404,1405,1406为一组仍进行传统教学,作为对照。就如何选择合适的辩题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辩论式教学如何组织等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方法。辩论式教学实施一学期再次问卷调查显示:进行辩论式教学的班级中,很多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思想品德课堂开展辩论确实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和考虑问题,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没有实施辩论式教学的班级比较,有更多的同学认识到小组团队的重要性。在课堂表现方面,参加辩论式教学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能主动和老师探讨问题,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运用的对策部分是全文的落脚点。本部分是在前一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确定辩题的原则、转变评价方式、提高教师水平三大方面,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对思想品德课堂辩论式教学的研究尚浅。但从研究过程和结果看,本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作为一种新教学方式已经充分显示出活力和生机,相信研究成果对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能够有一定启示。
逯兰婷[10](2016)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初中生面临价值冲突和选择困境,也冲击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如何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发挥其对真实生活的指导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面临的时代课题。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法置学生于真实的两难选择情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这对解决我国思想品德课的时代课题具有实践借鉴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研究了道德两难法的相关理论和现有实践,概括总结了道德两难法的含义、特征、作用及运用条件;其次,具体分析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对于达成课堂目标、深化新课改、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意义;再次,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论,研究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道德两难法使用不充分、重认知轻情感体验和行为导向、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程度未能有效反映、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知行不一的现象未能有效解决,并从课堂环境、社会负面现象、教学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师素质及其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策略进行了多角度的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前述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从凸显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性、完善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原则与分析维度、合理设计道德两难法教学步骤、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完善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策略,以期实现道德两难法与我国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的融合,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课题提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情感 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情感 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1)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X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德育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德育 |
2.1.2 德育管理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德育管理的研究 |
2.2.2 关于小学德育管理的研究 |
2.2.3 人本管理思想在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2.3.1 关于德育理论的研究 |
2.3.2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在西方国家的应用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市C小学的德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1.3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3.1.4 问卷调查对象 |
3.2 问卷调查、访谈结果和分析 |
3.2.1 德育目标与实际偏离 |
3.2.2 德育方式陈旧 |
3.2.3 德育工作分配不明确 |
3.2.4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民主 |
3.2.5 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
3.2.6 学校德育孤立于社会和家庭教育 |
3.3 成因分析 |
3.3.1 学校因素 |
3.3.2 家庭因素 |
3.3.3 社会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本管理思想下的C小学德育管理优化与提升策略 |
4.1 人本管理思想概述 |
4.1.1 人本思想的形成 |
4.1.2 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 |
4.1.3 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 |
4.2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概述 |
4.2.1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内涵 |
4.2.2 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
4.3 C小学德育管理优化与提升策略 |
4.3.1 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明确德育目标 |
4.3.2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丰富德育方式 |
4.3.3 激发教职工和学生主人翁意识,拓宽德育管理模式 |
4.3.4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德育评价方式 |
4.3.5 重视学生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
4.3.6 加强与家庭、社会德育联系,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结和展望 |
5.1 阶段性工作小结 |
5.1.1 访谈分析 |
5.1.2 调查问卷分析 |
5.1.2.1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5.1.2.2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
5.2 工作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卷一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卷二 X 市 C 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卷三 X 市 C 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卷四 X 市 C 小学德育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家长用) |
(2)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时政资源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概述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时政资源 |
2.1.2 初中思想品德课 |
2.1.3 时政资源与初中思品课的关系 |
2.2 时政资源的特点 |
2.2.1 内容的新颖多变性 |
2.2.2 种类的广泛多样性 |
2.2.3 内涵的思想政治性 |
2.3 思想品德课时政资源的开发应用 |
2.3.1 与“成长中的我”相关的时政资源开发应用 |
2.3.2 与“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关的时政资源开发应用 |
2.3.3 与“我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时政资源开发应用 |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理论依据 |
2.4.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4.2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
2.5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作用 |
2.5.1 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克服思品课堂空间的局限性 |
2.5.2 活化课堂,引发兴趣—克服理论内容的枯燥性 |
2.5.3 体验变化,提升认识—克服思品课教材的滞后性 |
2.6 初中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
2.6.1 时政教学的资源条件 |
2.6.2 时政教学的物质基础 |
2.6.3 时政教学的智力支持 |
第三章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3.1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
3.1.1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品课中开发应用的总体情况 |
3.1.2 学生对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兴趣情况 |
3.1.3 学生对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认知情况 |
3.1.4 教师对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看法 |
3.2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品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选择时政材料不够合理 |
3.2.2 使用时政材料不够优化 |
3.2.3 时政教学成效不够突出 |
3.3 时政资源在思品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学目标取向的影响 |
3.3.2 思品课时政教学内在局限性的影响 |
3.3.3 教师相关能力对时政教学的影响 |
3.3.4 学生认知发展对时政教学的影响 |
第四章 时政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提升 |
4.1 强化思品课教学时政资源应用的宏观策略 |
4.1.1 增强思品课教师时政教学意识 |
4.1.2 提升思品课教师时政素养 |
4.1.3 规正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
4.2 促进思品课教学时政资源应用的具体方法 |
4.2.1 运用时政资源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
4.2.2 运用时政资源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
4.2.3 运用时政资源编撰课后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
4.2.4 运用“一案到底”,深化时政教学 |
4.2.5 运用时政资源改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诊断 |
4.3 初中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应注意的环节 |
4.3.1 选题与准备:注意时政素材与教学主题相结合 |
4.3.2 设疑与提高:注意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相结合 |
4.3.3 讨论与交流:注意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 |
4.3.4 总结与升华:注意时政串讲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
4.4 时政资源在思品课中的应用实例 |
4.4.1 思品课常规教学设计与时政教学设计对比展示 |
4.4.2 思品课常规教学设计与时政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分年段“成长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
(一)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
(二) 坚定自身理想信念, 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
(三) 选择恰当的榜样, 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学生 |
(四)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思品课教育的实效性 |
(4)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理论透视 |
第一节 智慧教学的诠释 |
一、智慧教学的内涵 |
二、智慧教学的特征 |
三、智慧教学的原则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意蕴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含义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特点 |
第三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思想溯源 |
一、当代主体性教育的理论 |
二、斯滕伯格的智慧平衡论 |
三、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 |
四、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
一、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
二、优化学习方式,生成良好学习风尚 |
三、体现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思维才智 |
四、重拾道德体验,促进学生德才兼备 |
第二节 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智慧 |
一、深刻洞悉,激发感知能力 |
二、敏锐捕捉,提高思维能力 |
三、勇于探索,提升创新能力 |
四、灵活处理,提升实践能力 |
第三节 有助于实现思想品德智慧课堂的构建 |
一、转识成智,打造启智课堂 |
二、突思促悟,发展思悟课堂 |
三、动态生成,彰显生命课堂 |
四、情智双修,强化德育旨归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现状解读 |
第一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智慧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调查的实施过程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的目标模糊 |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接受智慧教学的热情缺乏 |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智慧教学的方法相对滞后 |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智慧教学的效果亟待提升 |
第三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问题根源 |
一、教师智慧教学的理念滞后 |
二、学生智慧学习的动力匮乏 |
三、智慧教学平台的开发薄弱 |
四、智慧教学的评价体系欠缺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主要策略 |
第一节 树立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理念 |
一、普及智慧教学理念 |
二、强化智慧教学意识 |
三、开展智慧教学培训 |
第二节 建构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课堂 |
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 |
二、营造和谐的智慧学习氛围 |
三、注重多元的智慧教学设计 |
四、体现动态的智慧教学过程 |
第三节 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平台 |
一、推送相关微课课程 |
二、挖掘网络智慧资源 |
三、完善智慧教学网站 |
第四节 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评价 |
一、从单一主体评价转化为多元主体评价 |
二、从一维知识评价转化为多维内容评价 |
三、从单一评价方式转化为多种方式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案例与分析 |
附录2: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3: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4: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点 |
2 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研究概述 |
2.1 时政新闻的内涵及案例举证 |
2.1.1 时政新闻的定义 |
2.1.2 时政新闻的特点 |
2.1.3 时政新闻教学案例 |
2.2 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的意义 |
2.2.1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2.2.2 新媒体背景下的时代发展需求 |
2.2.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迫切需要 |
2.2.4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便捷途径 |
3 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时政新闻资源应用贫乏 |
3.1.2 案例应用不合理 |
3.1.3 课堂效果不理想 |
3.2 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教师时政意识淡薄 |
3.2.2 对时政新闻选取不当 |
3.2.3 应用时政新闻方法单一 |
4 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的主要对策 |
4.1 增强教师应用时政新闻的意识 |
4.1.1 树立时政育人观念 |
4.1.2 把握时政育人原则 |
4.2 提高教师时政新闻的应用效度 |
4.2.1 积极储备时政新闻资源 |
4.2.2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
4.3 丰富时政新闻的应用方法 |
4.3.1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
4.3.2 开拓时政教学新方法 |
5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六、创新之处 |
七、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
一、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特征和要素 |
(一)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
(二)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 |
(三)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 |
二、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价值意蕴 |
(一)教师人格魅力之于思品教学 |
(二)教师人格魅力之于学生发展 |
(三)教师人格魅力之于教师自身 |
(四)教师人格魅力之于社会进步 |
第三章 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现状分析 |
一、实证调查: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 |
二、实证分析: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现状 |
(一)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 |
(二)当前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存在的问题 |
三、实证探因: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风气影响思品教师人格魅力发挥 |
(二)学校环境制约教师人格魅力发展 |
(三)课程特点妨碍教师人格魅力实施 |
(四)自身素质限制教师人格魅力形成 |
第四章 提升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对策 |
一、营造适宜思品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大环境 |
(一)加强政治引导和舆论引导,优化政治环境 |
(二)净化市场风气,优化经济环境 |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优化文化环境 |
二、科学管理保障思品教师人格魅力提升 |
(一)规范准入和考核机制,保障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 |
(二)完善思想品德教师工资发放机制,保障经济权益 |
(三)完善职称评定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从业积极性 |
(四)注重民主管理,提升教师存在感 |
(五)加大人文关怀,减少教师心理压力 |
(六)加强监督,保障教师权益 |
三、注重思品课教师内功修炼以提高魅力值 |
(一)提升专业素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魅力形象 |
(三)创新教学,提高教学影响力 |
(四)加强情感修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五)强心健体,提升身心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2 关于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8)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评述小结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及其实效理论概述 |
2.1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及其实效 |
2.1.1 快乐教学 |
2.1.2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 |
2.1.3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及其评价尺度 |
2.2 快乐教学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
2.2.3 心理学理论基础 |
2.3 国外快乐教学实践 |
2.3.1 英国的“活动教学” |
2.3.2 美、加德育的“服务教学”和“实践教学” |
2.3.3 日本的“体验教学”和“开放教学” |
第3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出现的问题及其主因 |
3.1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出现的问题 |
3.1.1 快乐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佳 |
3.1.2 快乐教学盲目追求快乐实效变异 |
3.1.3 快乐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实效不高 |
3.1.4 快乐教学碎片化应用实效偏狭 |
3.1.5 快乐教学重课堂轻实践实效弱化 |
3.2 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的深层因素分析 |
3.2.1 学校和教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认识不足 |
3.2.2 教育者快乐教学理论及应用水平不高 |
3.2.3 中高考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影响 |
3.2.4 “怕出事,怕担责”心理对快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制约 |
第4章 全面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的路径探索 |
4.1 提高认识,注重实效 |
4.2 确立“立德树人”原则,追求实效 |
4.3 加强教师快乐教学理论与技能培训,提高实效 |
4.4 改革完善思想品德课中考模式,助推实效 |
4.5 科学设计快乐教学各环节,扩大实效 |
4.6 正确发挥“双主”功能,增进实效 |
4.7 借鉴吸纳,实施“双重”教学,强化实效 |
4.8 完善教育法规,保障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及其实效调查问卷 |
附录B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访谈提纲 |
(9)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辩论式教学概述 |
第一节 辩论式教学概念 |
第二节 辩论式教学方法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
二、发现学习理论 |
三、新课程理念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运用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价值及实施原则 |
第一节 初中思品课开展辩论式教学的价值 |
第二节 初中思品课开展辩论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
一、辩题设置坚持科学性原则 |
二、坚持公正性原则 |
三、坚持有序性原则 |
四、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
五、坚持灵活性原则 |
六、坚持互信原则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辩论式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思想品德辩论式教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 |
二、辩论式教学的开展现状 |
三、学生对辩论式教学持肯定态度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辩论式教学实施后学生的调查结果统计 |
第三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辩论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新课改观念未真正落实 |
二、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培训 |
三、高考制度约束 |
四、可查资源有限 |
五、师生缺乏交往 |
第四章 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对策 |
第一节 教育主管者革新观念 |
一、倡导新课改与新形式 |
二、科学灌输与适当辩论 |
三、革除假讨论 |
四、调整德育节奏 |
五、灵活选择辩论组织形式 |
第二节 思品课教师设置辩题要讲究方法 |
第三节 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要灵活科学 |
一、讲究灵活性原则 |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 |
第四节 思品课教师提升驾驭课堂辩论的能力 |
一、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置 |
二、辩论前指导 |
三、辩论过程中的指导 |
四、总结点评中的指导 |
第五节 思品课教师提升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的内容 |
2. 研究的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二、道德两难法概述 |
(一) 道德两难法的含义与特征 |
1. 道德两难法的含义 |
2. 道德两难法的特征 |
(二) 道德两难法的作用与运用条件 |
1. 道德两难法的作用 |
2. 道德两难法的运用条件 |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
1. 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
2.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
3. 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信念 |
(二) 有利于新课改的深入 |
1.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
2. 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
3. 拓展教学方法 |
(三) 能够增强教学实效 |
1. 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境 |
2. 促进学生知行一致 |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现状调查 |
1. 调查工具说明 |
2. 调查结果分析 |
(二) 存在的问题 |
1. 道德两难法使用不充分 |
2. 重知轻行 |
3. 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效果未被反映 |
4. 教学评价未能体现道德两难法的特点 |
5. 知行不一未能有效解决 |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 |
2. 思品课教师素质的限制 |
3. 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
4. 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 |
五、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的改进建议 |
(一) 突出学科特性 |
1. 以学生的道德培养为宗旨 |
2. 正确处理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力的关系 |
3. 正确看待道德认知的灌输 |
(二) 完善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原则与分析维度 |
1. 完善道德两难案例选择的原则 |
2. 拓展道德两难案例分析的维度 |
(三) 合理设计道德两难法教学步骤 |
1. 呈现矛盾冲突 |
2. 引导讨论 |
3. 确定道德选择 |
4. 导向道德行为 |
5. 课后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
(四)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2. 提升教师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 |
(五) 改善教学评价 |
1. 评价理念要体现道德两难法教学的特点 |
2.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3. 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培养情感 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X市C小学为例[D]. 韦荣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2]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 谢霞. 广州大学, 2019(01)
- [3]初中分年段“成长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J]. 陈俭,周炎.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06)
- [4]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研究[D]. 沈锦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探讨[A]. 龙秀灼,秦涌,欧阳英.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 2017
- [6]思想品德课时政新闻应用研究[D]. 李培利.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7]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实证研究[D]. 朱倩倩. 湖北师范大学, 2017(01)
- [8]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实效问题研究[D]. 黄燕. 信阳师范学院, 2017(01)
- [9]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辩论式教学方法运用研究[D]. 何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研究[D]. 逯兰婷. 湖北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