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际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程,根系,玉米,小麦,形态,磷酸酶,红壤。
根际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攀[1](2019)在《不同播期下磷肥调控对春玉米生长和根际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早春低温是限制磷效率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已证实,低温下,磷肥调控可以改善根际过程,进而提高磷效率和玉米产量,但针对东北黑土区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开展田间试验,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探讨播期(早播和常规播期)及磷肥调控方式(配比、用量、施用位置、施用时期)对土壤供磷能力及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明确东北黑土区减磷增效的有效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播条件下,施磷处理的产量均高于不施磷处理,但在常规播期条件下增产效果并不显着。2.无论播期如何变化,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将磷酸一铵或聚磷酸铵作为启动肥均可以在减磷25%的情况下保持产量稳定。3.早播条件下,苗期植株吸磷量与后期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0.750**,n=12),说明通过改变施肥方式可以调节苗期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以改善植株吸磷量,实现增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于星辰,刘倩,李春杰,朱平,李海港[2](2019)在《根际过程和高底物浓度促进黑土有机磷矿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磷是植物吸收磷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根际过程能够促进土壤有机磷矿化,提高土壤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以高有机质含量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根垫培养和大田原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揭示玉米和蚕豆根际过程和土壤有机磷浓度对有机磷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不施肥(CK)处理的蚕豆根际pH未变化,玉米根际pH上升了0.09个单位;施氮磷钾肥和有机肥(NPKM)处理的蚕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较玉米高93.4%;CK处理的玉米、蚕豆根际土与空白土(相同装置下不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磷含量无差异,NPKM处理有机磷在玉米和蚕豆根际分别耗竭了138和86 mg·kg~(-1)。根际有机磷浓度是驱动有机磷矿化的主要因素。田间玉米的根际pH与非根际相比下降了0.3~0.51个单位,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施肥处理的根际苹果酸分泌量较不施肥处理高357%;根际过程与有机磷浓度可能共同调控了根际有机磷的矿化过程。因此,构建土壤高有机磷库,选择高效利用有机磷的作物品种,是维持黑土供磷能力、实现减磷增效的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罗佳[3](2016)在《不同基因型棉花根际过程对磷肥响应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际是作物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场所,是作物吸收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对于土壤中移动性弱的磷素来说,根际过程是作物提高土壤磷素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根系形态变化的角度阐明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机理,揭示膜下滴灌土壤供磷强度协调棉花根系直接吸磷途径过程的机制,为筛选适应膜下滴灌土壤磷分布格局的根形态和生理特征的高效型棉花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先以5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不同磷效率基因型棉花根系在磷胁迫和适磷条件下的差异比较;然后采用根箱模拟滴灌试验,设5个不同供磷强度,比较不同磷效率基因型棉花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根际特征差异,确定棉花根系协调磷效率最大的土壤适宜供磷强度;最后在根箱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针对根系形态特征指标,进一步验证。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低磷胁迫(LP)下,各基因型棉花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植株磷、氮、钾素的累积量,棉花功能叶中SPAD值,以及棉花根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参数较适磷条件(HP)显着降低;在LP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棉花XH18、CCRI-42、XLZ19各生理及根系总参数指标显着高于磷低效XLZ13和XLZ17,且比根长以及细根比例显着大于磷低效基因型,而平均根系直径显着低于磷低效;各基因型棉花根系形态动态变化表现为,LP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和磷低效分别在出苗后45d和75d开始呈快速增长的过程,说明在低磷胁迫环境中,磷高效基因型棉花根系对磷素反应更为敏感;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磷水平下,棉花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中根长、粗根长是磷效率基因型差异最显着的指标,也是影响棉花吸磷量的重要指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不同施磷水平下,影响棉花吸磷量的根系参数有所不同。综上,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可较大幅度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总体细度,促使比根长增加,提高根系的构建效率,以适应低磷胁迫。(2)根箱试验: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棉花植株的生物量、磷含量、磷浓度及棉花功能叶中SPAD值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棉花植株磷素利用效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逐渐降低,P200处理趋于平稳。在0~100mg/kg施磷范围内,XLZ19基因型棉花各生长指标均显着优于XLZ13;XLZ19和XLZ13基因型棉花根系形态参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不施磷(P0)和低磷条件下(P50),XLZ19基因型棉花根系参数优于XLZ13。磷胁迫(P0和P50)处理较适磷(P100)处理相比,细根所占比例显着增加,且XLZ19基因型棉花细根比例增加幅度大于XLZ13;根际土壤磷含量越低时,棉花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越大,且XLZ19基因型棉花表现更为明显。总之,磷胁迫和过量的施磷均会影响棉花的生理特征和根际特征。XLZ19基因型棉花较XLZ13基因型而言,能大幅度增加植株磷利用效率及根系的细根比例,以更多的吸收土壤中的磷素,从而积累更多的生物量,以更好的适应低磷胁迫环境。(3)田间试验:棉花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整体趋于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150供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XLZ50基因型棉花整层根系各参数在各施磷水平下均大于XLZ13,且在蕾期时达到显着性差异;蕾期时,XLZ50基因型棉花在不同施磷水平下,各直径范围内根长普遍大于XLZ13。而在花铃期时,XLZ50基因型棉花在P0、P75、P150叁个磷水平下,中根长显着高于XLZ13。综上,在缺磷和过量施磷水平下,均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棉花根系形态。磷高效基因型棉花在低磷胁迫下根系参数优于磷低效,这与盆栽试验和根箱试验结果相一致。总之,棉花的根系形态和根际过程在不同磷水平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反应。磷胁迫和过量的施磷均会影响棉花的生理特征和根际特征。磷高效基因型棉花较磷低效而言,能较好适应低磷胁迫逆境。而在过量供磷条件下,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变化依品种而异。(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邓燕[4](2015)在《集约化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基于根际过程的根层磷素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作物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根际过程,挖掘作物生物学潜力,能够提高作物对土壤和肥料磷的利用效率,减少磷肥施用,是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实现可持续磷素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集约化条件下既保障作物稳定高产、又能发挥作物生物学潜力的适宜根层磷素供应还未能明确。为回答这一科学问题,本论文以田间原位研究为主,辅以盆栽试验,采用农学、根系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探讨根层磷素供应对单一根际过程丛枝菌根侵染及其功能的调控,再进一步研究供磷水平对小麦和玉米根际过程(根系形态、生理和丛枝菌根)的综合调控,最后评价供磷水平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的长期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叁年田间原位研究表明,根层供磷水平调控小麦和玉米丛枝菌根侵染。土壤有效磷(Olsen-P)调控小麦丛枝菌根侵染的临界值在拔节期和扬花期分别为32.2和26mgkg-1,调控玉米丛枝菌根侵染的临界值从六叶期到吐丝期稳定在22mg kg-1左右,且分别高于对应生育时期两种作物生长需要的适宜供磷水平临界值(小麦拔节期为15.1mg kg-1,扬花期为19.8mg kg-1;玉米六叶期为11.6mg kg-1,大喇叭口期为6.2mgkg-1)。在农学适宜供磷水平临界值,小麦根系从拔节期到扬花期的丛枝菌根侵染率稳定在略低于20%的水平;玉米根系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六叶期约为50%,到大喇叭口期时上升为60%。(2)田间条件下,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影响不同土层的根系形态和丛枝菌根侵染。施磷处理主要提高0-2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小麦和玉米在0-20cm土层的根干重、根长和根表面积显着高于20-40cm土层,而根系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则表现为在20-40cm土层较高。菌丝从不同土层的PVC管中吸收磷受土体土和PVC管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表明丛枝菌根能够帮助作物从下层土壤局部高磷供应区域获取磷。(3)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玉米(NE15)满足地上部生长需要的适宜有效磷(Olsen-P)水平临界值为4mg kg-1;当土壤有效磷水平超过23.8mg kg-1时,预示土壤磷素流失风险的CaCl2-P含量快速提高。根系形态、丛枝菌根侵染和Phtl家族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对土壤供磷水平的响应拐点位于或接近4mg kg-1.(4)连续叁年大田试验表明,在不同供磷水平下,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和科农9204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没有显着差异,叁年试验的适宜施磷量为50-100kg P ha-1;科农9204从拔节期到扬花期的吸磷量和成熟期地上部磷累积量总体高于石家庄8号。两个品种不同根际过程对供磷水平的响应不完全一致,但各自出现的响应拐点与适宜施磷量接近或一致;与石家庄8号相比,科农9204能在不同供磷水平下保持相对较好的根系形态和高亲和力磷转运蛋白基因TaPHT1.2的表达。(5)在六年的大田轮作试验中,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产量从第二年开始出现显着差异,适宜施磷量为50-100kg P ha-1;玉米产量则从第四年才开始出现显着差异,适宜施磷量为12.5-25kg P ha-1;整个轮作体系的产量从第二年开始出现显着差异,适宜施磷量为75kg P ha-1。在适宜供磷水平下,整个轮作体系的磷肥累积利用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表明,将土壤有效磷水平维持在满足作物稳定高产的临界值(或范围)左右,能够部分兼顾小麦和玉米高效吸收利用磷的生物学潜力发挥,为实现集约化条件下作物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根层磷素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敬[5](2013)在《酸沉降加重对茶树铝根际过程和茶园铝分布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沉降加重是陆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它会引起土壤的酸化和铝离子的活化,而茶树是一种喜酸富铝的植物。在全球酸沉降不断加重背景下,茶园铝循环的响应过程,特别是茶树根际铝的转化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究酸沉降加重对丘陵红壤区茶树铝根际过程和茶园铝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采用4种酸沉降处理(pH2.5、pH3.5、pH4.5和自来水对照)3次重复的原位模拟实验,开展了茶园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不同形态铝的根际效应和茶树体铝分布格局等方面的监测,从而为理解酸沉降背景下茶园铝循环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酸沉降加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园表层根际土壤中总铝和可提取铝的含量,降低容重土壤中总铝和可提取铝的含量,促进茶园总铝、可提取铝向根际转移。(2)酸沉降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向交换态铝转化,加速交换态铝、有机态铝、无机态铝进入根际的速度。(3)酸沉降加重对茶树富集铝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情况下促进铝向茶树成熟部位尤其是老叶、主枝、储存根中转移。总体来看,酸沉降加重显着改变茶树根际铝转化过程和提高茶树体主要部位的铝含量,且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活性有明显的耦合效应,但与土壤磷含量关联性较弱。(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6-02)
陈磊,王盛锋,刘荣乐,汪洪[6](2012)在《不同磷供应水平下小麦根系形态及根际过程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麦15和衡观35两个品种小麦为试验材料,应用根袋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根系形态和根际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磷量P2O50.1 g/kg相比,高量供磷(P2O50.3 g/kg)条件下石麦15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累积量增加幅度大于衡观35;但不施磷处理衡观35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幅度小于石麦15,磷含量和累积量高于石麦15,衡观35耐低磷能力较强。土壤供磷不足时,衡观35总根长中直径≤0.16 mm细根所占比例高于石麦15,根系平均直径较小;而高磷供应下,石麦15根系中直径≤0.16 mm细根长度较长,在总根长中所占比例较高。总根长和直径≤0.16 mm的细根长度与植株地上部磷累积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总根长越长尤其是细根越多,有利于促进植株对磷的吸收。与非根际土壤相比,高磷供应下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增加,微生物量磷含量降低;而供磷不足时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有机磷含量较低。与施磷量P2O5 0.1 g/kg相比,高量供磷下根际土壤pH值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不施磷处理根际土壤pH值降低。本研究表明,供磷不足时,小麦根系形态和根际过程均发生适应性变化,而高量供磷条件下,小麦植株根系形态的改变因品种而异。(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吕阳,程文达,黄珂,李晓卿,曹卫东[7](2011)在《低磷胁迫下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根际过程的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我国北方两个豆科绿肥品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与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在控制条件下通过不同供磷处理的营养液培养,研究了不同绿肥作物适应低磷胁迫根际过程的差异,并揭示其高效利用磷的机理。试验通过分次取样的方法,测定了两种豆科作物在缺磷与供磷条件下的生物量、根系质子释放速率、根系有机酸分泌速率以及根表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结果表明,箭筈豌豆与毛叶苕子在生长前期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箭筈豌豆主要靠增大质子释放量和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来适应低磷胁迫;而毛叶苕子主要通过提高根冠比、扩大根系生物量来对外界环境中的缺磷状况做出响应,在缺磷时其根表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着提高。箭筈豌豆与毛叶苕子可通过协调根系形态和生理的适应性变化提高对磷的吸收。(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洪[8](2008)在《基于化学诱导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根际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伏期长,危害呈慢性积累,不易被人们察觉,而且一旦污染环境,就不易从环境中去除,因此重金属常被列为人们优先考虑去除的污染物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是广谱的原位处理技术,以其廉价、绿色、清洁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为了有效地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保证植物将重金属超量富集在地上部位。一条是广泛从自然界现有资源中筛选野生超积累植物,但超积累植物区域性分布较强、生长缓慢、周年生物量小、且移植本地时,其生态位低于本土植物,处于竞争劣势。另一条就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农艺学等技术诱导超积累植物和本地优势植物,其中化学诱导植物修复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技术,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很多研究着重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归趋,而对根际微生态圈中重金属的化学行为和植物修复机理尚显薄弱。与此同时,大多数研究表明,十字花科植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吸收作用,且周年生物收获量大,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绝大部分分布在植物易收割移走的部位,因此具有较强的修复重金属污染能力。针对重庆市紫色土农地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本研究选取污染严重的Cd为代表重金属,以甘蓝型油菜为修复植物材料,通过土壤根箱试验、吸附—解吸试验、土壤盆栽试验和溶液培试验,研究了油菜根际土壤Cd的吸附—解吸过程以及根际土壤Cd的分布与形态转化特征,探讨了外源氮、螯合剂、有机酸等几类化学物质对油菜吸收Cd的诱导,为深入了解紫色土Cd的根际环境化学过程及其化学诱导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吸附—解吸试验表明,油菜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虽然两者对Cd~(2+)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d~(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根际土对Cd~(2+)的吸附能力高于非根际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对Cd~(2+)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都有较好的拟合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Cd~(2+)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2.3 mg kg~(-1)和105.4 mg kg~(-1),相比于非根际土,根际土吸附的Cd~(2+)更难解吸,解吸率更低。吸附—解吸试验还表明,pH和有机酸影响土壤Cd~(2+)的吸附—解吸过程。Cd~(2+)的解吸曲线随介质pH的增加呈“S”型曲线变化,分为最大解吸阶段(pH≤2.0)、解吸率快速降低阶段(pH2.0~5.0)以及沉淀和最小解吸阶段(pH5.0~9.0)。在pH≤2.0时解吸率最大,解吸量超过80%;在pH2.0~5.0时,随着pH增加,Cd~(2+)的解吸率从85%降到18.9%左右;在pH>5.0时,Cd~(2+)的解吸率基本平稳,为沉淀和最小解吸阶段。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种类和浓度也显着影响着土壤中Cd~(2+)的解吸行为。随着柠檬酸、醋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的浓度从10~(-4)增加到0.1 mol L~(-1),土壤解吸的Cd~(2+)有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低浓度(≤10~(-3) mol L~(-1))的有机酸抑制Cd~(2+)的解吸,高浓度柠檬酸、醋酸、苹果酸(≥10~(-3) mol L~(-1))和酒石酸(≥10~(-2) mol L~(-1))等有机酸促进Cd~(2+)的解吸。当解吸液中存在0.1 mol L~(-1)的柠檬酸、醋酸、苹果酸、水杨酸的时候,土壤吸附的Cd~(2+)大部分被解吸了。在本研究中,柠檬酸或醋酸在高浓度时显着提高了Cd~(2+)的解吸,其次为水杨酸、苹果酸和酒石酸。根箱培养试验表明,油菜根际Cd的形态可能是因为根系分泌作用导致的DOC、Eh和pH变化而发生显着的变化。油菜生长大约40 d左右,根际交换态Cd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碳酸盐结合态Cd呈现了相似的变化趋势,只是碳酸盐结合态Cd的变化速度较交换态Cd慢。碳酸盐结合态Cd在油菜生长35 d达到最大,55 d后开始净损失。氧化物结合态Cd在开始增加。而有机物结合态在生长初期下降。油菜富集的Cd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油菜体内累积的Cd超过了土壤交换态Cd的量,显示出低生物有效性Cd向高生物有效性Cd的转变。土壤盆栽试验表明,不同形态的氮对油菜地上部Cd的积累有显着的影响,施用铵态氮肥可以显着提高油菜地上部Cd含量,而施用硝态氮肥则对地上部Cd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铵态氮肥能显着降低油菜根际pH,使得油菜根际残渣态、碳酸盐态和铁锰结合态Cd强烈活化,促使这叁种形态Cd向交换态转换,从而增加了Cd的生物有效性。溶液培养试验表明,添加EDDS和EDTA后,油菜对培养液中重金属Cd的吸收和转运的影响。EDDS和EDTA存在下油菜根系Cd含量减少,地上部Cd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EDDS和EDTA能增强油菜Cd从根系到地上部的转运,EDTA对Cd向油菜地上部转运的能力显着大于EDDS。这与EDTA可显着增强木质部液Cd浓度有关。外源有机酸可活化土壤Cd,强化植物修复效果,活化能力与有机酸类型有关。对Cd活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柠檬酸>胡敏酸>草酸>苹果酸>富里酸>酒石酸>水杨酸>水。与对照相比,柠檬酸和胡敏酸对油菜地上部Cd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增加了油菜地上部Cd含量。本文仅从根际过程及其化学诱导等方面探索了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但应用过程的实际修复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根际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氧化过程、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化学诱导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风险等,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10-30)
根际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有机磷是植物吸收磷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根际过程能够促进土壤有机磷矿化,提高土壤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以高有机质含量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根垫培养和大田原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揭示玉米和蚕豆根际过程和土壤有机磷浓度对有机磷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不施肥(CK)处理的蚕豆根际pH未变化,玉米根际pH上升了0.09个单位;施氮磷钾肥和有机肥(NPKM)处理的蚕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较玉米高93.4%;CK处理的玉米、蚕豆根际土与空白土(相同装置下不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磷含量无差异,NPKM处理有机磷在玉米和蚕豆根际分别耗竭了138和86 mg·kg~(-1)。根际有机磷浓度是驱动有机磷矿化的主要因素。田间玉米的根际pH与非根际相比下降了0.3~0.51个单位,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施肥处理的根际苹果酸分泌量较不施肥处理高357%;根际过程与有机磷浓度可能共同调控了根际有机磷的矿化过程。因此,构建土壤高有机磷库,选择高效利用有机磷的作物品种,是维持黑土供磷能力、实现减磷增效的措施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际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攀.不同播期下磷肥调控对春玉米生长和根际过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2].于星辰,刘倩,李春杰,朱平,李海港.根际过程和高底物浓度促进黑土有机磷矿化[J].土壤学报.2019
[3].罗佳.不同基因型棉花根际过程对磷肥响应特征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
[4].邓燕.集约化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基于根际过程的根层磷素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2015
[5].李敬.酸沉降加重对茶树铝根际过程和茶园铝分布格局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3
[6].陈磊,王盛锋,刘荣乐,汪洪.不同磷供应水平下小麦根系形态及根际过程的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
[7].吕阳,程文达,黄珂,李晓卿,曹卫东.低磷胁迫下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根际过程的差异比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
[8].张洪.基于化学诱导的油菜(BrassicanapusL.)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根际过程[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