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21)在《3D打印马鹿角粉/SF/PVA支架体内降解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3D打印鹿角粉/SF/PVA支架在实验动物体内的降解情况,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可行性及其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羊BMSCs,分离纯化、成膜诱导;3D打印鹿角粉/PVA/SF支架及n-HA/SF/PVA支架,用细胞膜片包裹支架后植入实验动物下颌骨缺损处。实验组为细胞膜片包裹马鹿角粉/SF/PVA支架,对照组为细胞膜片包裹n-HA/SF/PVA支架,空白对照组为细胞膜片包裹凝胶海绵,分别于术后1、2、3月末取材,通过HE染色、实时定量PCR、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评价不同支架材料对骨再生的影响及其自身降解情况。结果:(1)影像学结果显示:在1月末,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区骨密度低于周围正常骨组织,但边界较为模糊,空白对照组缺损区边界较为明显;在2月末,实验组骨皮质开始连续,支架与周围组织开始愈合,对照组缺损区骨密度高于1月末,但部分支架与骨组织间可见低密度影,空白对照组缺损区边界开始模糊;3月末时,实验组缺损区骨密度接近正常,骨缺损基本被修复,对照组骨皮质连续,骨密度较周围正常骨组织稍低,骨缺损大部分被修复,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低密度影范围较1月末时有所缩小,骨密度也有所增加,但大部分骨缺损仍未修复。(2)HE染色及大体观察:1月末,实验组与对照组植入区,可见少量成骨细胞,材料周围较多破骨样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2月末实验组成骨细胞较为活跃,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及骨小梁形成,同时支架材料的吸收多于对照组;3月末,实验组支架材料大部分已经吸收、可见骨小梁排列规则及较为成熟的板状骨。(3)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OPG、TNF-α、RANKL的m 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均较高;TNF-α、RANKL表达量从术后1月末到3月末逐渐达到高峰,在2、3月末,同一时间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OPG表达量自1月末到3月末逐月下降,但同一时间实验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鹿角粉/SF/PVA支架能够促进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与n-HA//SFPVA支架相比具有更好的促进成骨能力及与其骨组织愈合速率相匹配的降解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凡亚强[2](2020)在《负载BMP-2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在种植体周围骨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通过体内实验,探究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对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期为该类型骨修复材料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水凝胶的配制及成分配比的确定: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四种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Chitosan,CS)温敏水凝胶体系。利用倒置法测定37℃时各配比情况下的凝固时间,并确定适宜临床手术的水凝胶体系成分配比。2.负载BMP-2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体内研究: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采取自身对照的方式,在兔子一侧股骨近心端制备两个标准种植窝洞,并在窝洞顶端的内缘制造直径约3mm的骨缺损区。先于种植窝内植入型号为4.1*10mm的Straumann种植体,然后在骨缺损区注射药品。根据缺损区注射的药品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种植体+单纯CS温敏水凝胶为对照组,种植体+负载BMP-2的CS温敏水凝胶为实验组;兔子另一侧股骨做相同处理,共用植体24颗。选取3周,6周,9周为观察时间点;每一时间点每组分别处死2只兔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并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分布情况,胶原纤维及骨组织成熟情况,新骨形成情况。通过观察HE切片镜下缺损区成骨情况,利用Image Pro Plus 6.0,SPSS 11.5及Prism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别进行新生骨面积百分比的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1.所配制凝胶体系为溶胶状,半透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7℃条件下,水凝胶的凝固时间随β-甘油磷酸钠(β-glycerophosphate,β-GP)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短。其中当CS/β-GP的混合浓度配比为2.5%/60%时,凝固时间为180±15s,并以此作为动物实验用浓度配比。2.动物大体观察:术后48小时内,实验兔活力稍差,食欲欠佳,饮水尚可,活动减少。3天后精神基本恢复,正常采食、饮水,活动逐渐增加。术后7天缝合线逐渐脱落,创口无红肿及渗出现象,创口愈合较好。3.HE染色结果: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骨缺损区均未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现象。术后3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可见少量新生骨,镜下可见胞核深染,细胞浆淡蓝色的成骨细胞沿稀疏骨小梁线性排列。术后6周时,对照组及实验组可见更多新生骨小梁,骨小梁周围有成骨细胞分布,其中实验组小梁状骨钙盐沉积较多,对照组钙盐沉积不明显。术后9周时,实验组可见大量粗大且成熟的骨小梁,淡蓝色钙盐沉积区面积较对照组大,大量成骨细胞围绕新生骨小梁排列;对照组新生骨小梁相对疏松。4.Masson染色结果:术后3周时,两组的新生骨组织成熟程度均较低。术后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新生骨组织颜色由蓝向红转变,且可见实验组新生骨逐渐成熟。术后9周时,实验组新生骨小梁粗大,呈片状分布,视野内新生骨大量红染,成熟度也达到较高水平。对照组的新生骨较术后6周时略有增加,新生骨小梁成熟度也较高,但排列相对稀疏。5.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术后3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新生骨小梁疏松,新生骨周围有部分成骨细胞排列。术后6周,两组新生骨组织均有所增多。实验组新生骨小梁粗大,呈片状分布,成骨活动活跃。术后9周时,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新生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实验组小梁状骨呈网状分布。6.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结果:术后第3周时,镜下见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有部分新生小梁状骨,骨小梁稀疏。术后第6周时,两组可见更多新生骨小梁,骨小梁周围有部分成骨细胞排列,实验组新生骨小梁之间的间隙减小,小梁较粗大。术后9周时,实验组可见较成熟的粗大新生骨小梁,片状分布。对照组可见新生骨小梁较6周时有所增加,新生骨小梁排列疏松。7.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观察HE切片镜下缺损区成骨情况,术后3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分别是12.06±1.75%,10.23±1.00%,术后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分别是26.92±2.75%,21.55±1.85%,术后9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分别是46.53±3.56%,34.54±2.41%。每一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比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以壳聚糖及β-甘油磷酸钠为原料制备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体系,常温下为溶胶状,半透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37℃条件下,当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的混合浓度配比为2.5%/60%时,凝固时间适宜,可作为动物实验用配比浓度。2.负载BMP-2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注入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后,显示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新骨的形成,促进新骨的成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洋[3](2020)在《新型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口腔颌面部的疾病可引起颌骨组织缺损,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修复方法有限,组织工程的出现为临床提供的新的修复思路和方法。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作为FDA认证的生物安全性材料,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scalehydroxyapatite,n HA)作为骨硬组织的主要成分,可以充填方式修复局部骨缺损,但其塑形性差,脆性高,无法作为中大型骨缺损修复材料。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为主体,采用盐/甲酸溶解技术制备不同含量的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于支架材料的表征及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的评估与测定,其次研究复合支架材料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粘附、增殖、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构造大鼠颅骨5mm骨缺损模型,研究复合支架材料在动物体内对于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为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1、研究制备SF-n HA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并评估制备的SF多孔支架及SF-n HA复合支架进行表征及力学性能。2、明确各组复合材料是否能通过局部作用促进BMSCs的粘附、增殖、成骨分化,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及成骨诱导性。3、通过体内动物实验评估各组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及引导骨再生重建能力,寻找最合适的骨缺损修复复合材料。方法1、通过盐/甲酸溶解法快速制备不同含量的SF-n HA复合支架材料,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微镜观察表征,傅里叶光谱获取红外光谱图分析材料成分、X线衍射进行表征分析、以及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实验。2、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复合支架材料进行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增殖粘附情况,然后共培养细胞进行DNA含量,碱性磷酸酶含量、钙含量、Runx2、OCN、I型胶原等含量测定,从体外细胞实验学角度评估材料的体外生物安全性及成骨诱导能力。3、制备大鼠颅骨5mm全层骨缺损模型,将各组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模型中,通过Micro-CT、HE染色、免疫组化等检测手段进行分析观察材料的体内成骨性能。结果1、新型盐/甲酸溶解法制备的复合支架材料中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均匀分布,傅里叶光谱和XRD均提示材料为物理结合,压缩实验证明材料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2、共培养的BMSCs具备良好的粘附能力,DNA含量、ALP、钙含量、Rux2及OCN基因检测结果均表明BMSCs能够较好增殖并且成骨分化。SF-20HA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合支架材料可以促进大鼠颅骨骨缺损的修复,其中SF-20HA组在Micro-CT、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及免疫组化指标上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过新型盐/甲酸溶解法,短时间内制备均匀分散的具备较好的力学性能的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体外、体内生物相容性及成骨特性进行研究,发现质量分数为20%的SF-nHA在成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为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李冬梅,刘新晖,李庆星[4](2019)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修复猪下颌骨缺损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可促进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对家猪下颌骨缺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取家猪60只(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建立10 mm×5 mm×1 mm下颌骨缺损模型;观察组建立10 mm×5 mm×1 mm下颌骨缺损模型,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术后12周,取下颌骨缺损部位,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X射线检查。实验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观察组材料中心区部分材料降解,大量代谢旺盛的细胞分散在材料空洞中,周围可见大量骨小梁;模型对照组缺损区域被纤维肉芽组织覆盖,未见明显成骨发生;假手术组下颌骨部位组织排列整齐;观察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大于模型对照组(P <0.05);(2)X射线显示,模型对照组可见明显缺损部位;观察组缺损面积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高于模型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可促进猪下颌骨缺损的愈合,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张丞[5](2019)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复合支架材料修复SD大鼠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CHA-RS)复合物,修复SD雄性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愈合变化过程,观察此新型材料促进成骨的性能及效果,同时给CHA-RS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进而初步判定此种新材料的应用前景。方法1实验材料:本实验将采用共沉淀的制作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混合制作成为复合材料。对本实验材料进行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状的初步判定,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再计算孔隙率,并测定材料的体外降解率。2动物实验:将45只实验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成3组并统一制成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用CHA-RS复合材料植入缺损处,B组用nHAP植入缺损处,C组不植入材料。术后4/6/8周分组分批次随机处死大鼠,每次每组5只,分离下颌骨后首先从大体观察缺损处愈合情况,再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运用IPP6.0软件计算新生骨面积占植入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且对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部位的平均光密度值(MOD)进行分析,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制备CHA-RS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凹凸不平,材料几十到几百纳米大小不等,疏松颗粒状,有孔隙,并且孔隙之间相互贯通。孔隙率达90%左右,与天然骨组织相类似,并且降解率良好。2 HE染色切片、Masson三色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周时,实验组镜下可见新生的细小片状的骨小梁出现,大量成骨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存在其中,对照组有较多新生骨基质,新生骨小梁较实验组少,空白组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在缺损区边缘有少量成骨细胞和基质纤维存在。6周时,实验组镜下观测到骨小梁连接成网状结构,对照组片状骨小梁增大且数量增多,并有逐渐连接趋势,空白组仍可见骨组织缺损区域,只是范围在缩小。8周时实验组骨缺损部位几乎被新的骨小梁充满,并且新旧骨边缘不明显,对照组骨小梁逐渐蔓延连接成网状,而空白组缺损边缘部分骨小梁变粗,但仍存在类骨质纤维,成骨细胞排列在周围。新生骨面积Sbone占植入区Stotal的百分比结果:各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骨面积比均有所增加。组间比较,4周、6周、8周结果比较中,相同时间段中实验组的新生骨面积比均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率MOD值结果:同组间相比,随着时间的增长,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率随之提高。不同组间对比,相同时间段的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率,实验组均强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中材料对缺损处骨的修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运用共沉淀法制作CHA-RS聚合物是一种新型支架材料,制作过程简单,易于消毒和成形,并且具有促进成骨的功能特点,可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它作为一种骨缺损修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图41幅;表7个;参110篇。
张雪,张扬[6](2018)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矿化胶原骨及其复合材料》文中指出背景:矿化胶原骨是基于仿生观念制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可靠的生物机械性能和良好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修复骨缺损等方面的研究。目的:分析矿化胶原骨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学作用,以及其在骨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SCI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7年1月至2018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矿化胶原骨,材料,骨再生,骨组织工程",英文检索词为"nano-hydroxylapatite/collagen(nHAC),material,bone regeneration,bone tissue engineering"。结果与结论:矿化胶原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引导骨修复作用。由于缺乏骨诱导因子、干细胞等生物活性物质,矿化胶原骨的诱导成骨效果不如自体骨。将矿化胶原骨与生物活性物质复合,可有效增强其骨诱导性能,例如可与天然骨材料,人工骨材料,细胞及血浆,生物因子及药物,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但如何提高其成骨诱导活性,修复大面积复杂骨缺损,同时使其降解速率与成骨速度更加协调平衡需要进一步明确。
柳翔云[7](2017)在《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纳米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在实验室中自行制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及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然后分别以单纯支架材料及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支架材料应用于兔桡骨骨缺损的修复。通过观察术后各个固定时间段骨缺损区成骨修复情况,来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效应。为应用骨组织工程方式临床修复大块骨缺损探寻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1.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负载TGF-β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对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外观形态、载药量、包封效率及体外释放情况进行分析。2.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及纳米人工骨/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人工骨,并对两种人工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孔隙率、力学性能进行测定。3.选择普通新西兰大白兔45只,双侧桡骨手术建立10mm骨缺损模型,同时将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支架材料植入左侧桡骨骨缺损中,设定为对照组;将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植入右侧桡骨骨缺损中,设定为实验组。在手术后的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第12周时间段,每次随机从45只实验动物中选取9只处死,对其双前肢行X射线拍照、缺损手术区行骨密度测定及病理切片组织学分析,对各个不同时期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评估。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不同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从而证实两种不同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制备的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性状:微球呈淡黄色粉末状。扫描电镜观察到所制备的TGF-β1壳聚糖微球基本呈类球形,大小均匀,直径约为5μm,表面光滑,有较多微小孔隙,分散度较好。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结果:共放入TGF-β1的量为5μg,TGF-β1壳聚糖微球10mg溶解后制备得到的上清液样本以人TGF-β1 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TGF-β1壳聚糖微球的载药量为22.9μg/g,包封率为79.5%。TGF-β1壳聚糖微球体外释放情况:在前12小时内TGF-β1因子释放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平缓,到第6天,TGF-β1壳聚糖微球释放量为55.5%。大体观察:在手术后2周时,在实验侧手术部位支架材料的轮廓是清晰的,触之感觉其硬度增加,其与兔桡骨的两端连接部位连接牢固。而对照组支架材料轮廓也清晰,局部触之无明显变硬,连接部位连接无实验侧牢固,但未出现移位情况;手术后第4周,切口处支架材料的轮廓已不明显,实验侧手术部位已看不到轮廓。人工骨与宿主骨断端间结合更加紧密,移植材料体表触感质地更加坚硬。对照侧纳米骨与宿主骨间连接紧密程度及坚硬程度较实验组差;术后第6周,实验侧人工骨与宿主骨断端间可扪及隆起骨痂,质地变硬。对照侧支架材料与桡骨交界处也可以触及新形成的骨痂,但是其大小及硬度均不如实验侧;手术后第8周,实验侧支架材料外部也变硬,形成包壳样结构,支架材料与桡骨交界处形成的骨痂触之更加坚硬,连接部位结合已十分牢固,对照侧也可扪及硬的包壳及骨痂,但其硬度不如实验侧,其连接部位结合也比较牢固;手术后第12周,实验侧的支架材料处外部触之已十分坚硬,交界处的骨痂已基本触不到,手术区骨质与宿主骨触之已十分相似,对照侧较实验侧为差。X射线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骨形成、骨连接及骨塑形3个方面11项内容。实验侧在术后2周即有成骨表现,但成骨部分占骨缺损部分比例不到25%,交界处可见少许骨痂形成,分界线模糊,未见骨塑形情况;对照侧未见明显成骨表现,交界处分界线清晰,无骨塑形情况。4周时实验侧有部分骨痂形成,成骨部分占骨缺损部分比例达到25%,但不足50%,交界处可见部分骨痂形成,分界线更为模糊,但未消失,未见明显骨塑形情况;对照侧可见成骨表现,但成骨部分占骨缺损部分比例不到25%,交界处分界线模糊,无骨塑形情况。6周时实验侧有大量骨痂形成,成骨部分占骨缺损部分比例达50%,但未超过75%,植入骨与宿主骨接触间隙极为模糊至基本消失,未见正常髓腔形成及皮质骨塑形;对照侧成骨部分占骨缺损部分比例达到25%,但不足50%,交界处可见有少许骨痂形成,分界线已经模糊,未见正常髓腔形成及皮质骨塑形。8周时实验侧骨痂进一步增加,成骨占骨缺损部分比例达75%以上,但骨缺损未完全愈合,植入骨与宿主骨接触间隙基本消失,可见到髓腔样结构形成但无皮质骨塑形表现;对照侧也有大量骨痂形成,成骨部分占骨缺损部分比例达50%,但未超过75%,植入骨与宿主骨接触间隙极为模糊,未见正常髓腔形成及皮质骨塑形。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全部愈合,新生骨完全填充骨缺损部位,移植骨-宿主骨间隙完全消失,髓腔再通,皮质骨已经塑形成为成熟的板层骨;对照侧骨痂进一步增加,新生骨占骨缺损部分比例达75%以上,但骨缺损未完全愈合,植入骨与宿主骨接触间隙基本消失,可见到髓腔样结构形成但无皮质骨塑形表现。骨密度测定: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手术后第2周对实验侧骨缺损区行骨密度测定,发现骨缺损区支架材料骨密度值比体外制备的纳米支架材料骨密度值增高;并在随后的第4周、第6周、第8周及第12周行骨密度测定,其数值均高于体外纳米支架材料的骨密度数值,并且其骨密度值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高,尤其在术后第12周,骨缺损区的骨密度测定数据与实验动物桡骨本身骨密度数值达到同一水平。而在实验动物的对照侧,骨缺损区的骨密度数值高于体外纳米支架材料密度出现在术后第4周。在随后的几个时间段其骨缺损区骨密度数值也随时间而增高,但是即便在第12周时,缺损区骨密度数值也低于实验动物桡骨本身的骨密度数值。组织学观察:实验侧在术后2周即表现活跃成骨,成骨类细胞增加,局部开始出现细胞外基质沉积,对照组的成骨活跃程度较实验组要差;复合支架材料的实验组在手术后第2周病理切片局部可以观察到在材料周边有骨痂形成,随时间推移,在以后的第4周、第6周、第8周时间段,骨痂的数量逐渐增多,组织学结构“骨单位”开始形成并出现,骨单位逐渐增多并成熟。纳米支架材料在体内逐渐被降解、吸收,破骨细胞对新生骨进行改建,髓腔结构逐渐形成,在手术后的第12周,骨单位均已十分成熟,大量板层骨在骨缺损区形成,板层骨已经取代了排列杂乱的新生骨,髓腔再通,局部骨缺损得以修复,新骨与宿主骨已完全结合,塑形完成。单纯支架材料的对照侧在材料周边病理切片观察到新生骨出现在手术后第4周,其进程与实验侧成骨进程相似,但在同一时间段,对照侧的成骨数量及新生骨的成熟度均较实验侧差,在术后第12周时,虽然出现的骨单位结构也逐渐成熟,并且逐渐增多的大量骨痂填充骨缺损区,但新骨的改建及塑形还没有完成,髓腔结构刚刚开始形成,没有形成大量成熟的板层骨。结论1.采用乳化交联方法制备复合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方法简便易行,成球性好,获取率高,具有优良的缓释效果。2.TGF-β1对创伤、肿瘤、先天畸形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的修复、骨组织的生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效应。其发挥效应的机制是TGF-β1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微血管形成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3.复合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纳米晶胶原基骨(n HAC)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骨组织工程材料。4.单纯纳米支架材料本身也是优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它可以直接植入骨缺损区作为支架材料,桥接骨缺损区的周边骨质,诱导新骨形成并修复骨缺损;同时,它也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将种子细胞或细胞因子与其复合,从而更加有效的修复和治疗骨缺损。
李雅梅,艾娟,鲍飞,林成[8](2017)在《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是一种具有一定形态和机械强度的支架材料,可与种子细胞复合,以流体的形式注射到骨组织缺损部位,最终形成新骨,达到结构恢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此材料具有创伤小、可塑性好的特点,可以修复形态不规则的骨缺损,能够很好地复合生长因子,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在众多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材料中,生物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被证明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已成为骨组织工程材料方面的研究重点。旨在对生物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作一综述。
王进兵[9](2016)在《快速成型技术构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上颌骨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快速成型技术结合三维仿生修饰策略,构建可依据骨缺损进行个性化制备、精确化修复、具有高度骨修复活性的骨组织缺损修复支架材料,负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以运用到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中。材料与方法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三维多孔聚己内酯(PCL)支架,用真空复合及冷冻干燥法将多孔胶原(Col)复合到大孔径PCL内,制得胶原仿生修饰后的Col-PCL复合支架,利用模拟体液对Col-PCL进行生物矿化,得到仿生功能化复合支架材料:Ap-Col-PCL。场扫描电镜、微型CT、热重分析等方法对Ap-Col-PCL支架进行表征,对Ap-Col-PCL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CCk-8和激光共聚焦对Ap-Col-PCL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兔桡骨临界骨缺损植入验证Ap-Col-PCL骨修复活性。基于比格犬头颅CT资料,利用虚拟手术技术构建比格犬上颌骨缺损虚拟模型,快速成型技术制备比格犬个体化截骨导板,结合三维仿生修饰策略制备比格犬上颌骨个体化骨修复材料,负荷BMSCs并植入到上颌骨缺损区,经12周观察,以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骨修复情况。结果快速成型技术可制备出可控的大孔径PCL支架,三维仿生修饰的Ap-Col-PCL支架具有纳米磷灰石矿化的多孔胶原均匀分布的多级结构,有与骨组织相似的组成成分和多级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与松质骨相当的力学强度(68.75±3.39 MPa)。与PCL相比,Ap-Col-PCL具有更高细胞粘附能力(2.0倍)和较好的细胞增殖活力。Ap-Col-PCL能在12周修复兔桡骨临界骨缺损,比PCL有更高的骨再生能力(5.2倍)、骨整合能力(7.2倍)及新骨沉积速度(2.9倍)。基于比格犬头颅影像资料制备的个体化截骨导板可引导比格犬上颌骨精确切除,构建出比格犬上颌骨2×2cm大小的不规则缺损,Ap-Col-PCL负荷BMSCs构建的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植入比格犬上颌骨缺损后,能与模板引导切除的骨缺损区匹配,经12周观察发现,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可起到更好的骨修复和重建效果。结论1.快速成型技术结合仿生修饰策略,可构建出具有三级结构的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Ap-Col-PCL,Ap-Col-PCL具有骨松质相当机械性能和良好的骨修复和骨整合能力,能修复兔桡骨临界骨缺损。2.快速成型技术结合仿生修饰策略,可构建个体化、定制化的骨替代植入物:Ap-Col-PCL,个体化的Ap-Col-PCL支架具有一定优势用于修复解剖形态复杂的骨组织缺损。3.快速成型技术构建的比格犬个体化上颌骨支架,负荷BMSCs后植入到上颌骨缺损区,经12周的观察发现,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可起到更好的骨修复和重建效果,但要实现上颌骨缺损的完全修复,还需观察更长时间或复合成骨生物活性因子,以达到更佳的上颌骨缺损修复目的。
谭新颖[10](2014)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由于外伤、肿瘤、先天性畸形、感染等原因造成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下颌骨上附着有大量的肌肉、韧带组织,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它的结构较为复杂,是面下1/3外形轮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说话、咀嚼、吞咽等口腔功能密切相关。下颌骨的缺损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外形,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大段下颌骨的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较好,但是外形欠佳、骨量有限,无法满足较大缺损的修复,而且自体骨移植常常造成供区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求新的修复重建方法。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另一方法,但目前骨组织工程所用支架强度难以达到临床要求,同时也较难恢复下颌骨形态。【目的】为了解决大段下颌骨缺损重建的修复难题,通过建立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运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以同种异体冻干下颌骨为支架材料复合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段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方案,探索大段下颌骨缺损修复的新方法,为临床大段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切取比格犬右侧下颌骨,剥离附着的软组织,进行冲洗、脱脂、冷冻及冻干处理,经辐照灭菌后,常温保存。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及生物力学弯曲及压缩试验进行检测;2.分离培养雄性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将冻干骨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MTT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冻干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冻干骨表面的生长情况;3.手术拔除比格犬右侧下颌牙齿,2个月后从口外切口,进行半侧下颌骨切除,采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修复缺损,术后3个月通过CT扫描及大体观察进行评估,建立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动物模型;4.通过雄性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移植到雌性比格犬体内异位移植,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示踪移植的干细胞在移植骨组织内的存活情况,探讨同种异体干细胞的作用机制;5.正常下颌骨与单纯同种异体下颌骨、冻干骨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冻干骨复合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进行比较,术后1、3、6月通过CT扫描、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Micro-CT骨密度检测及外周血白介素2、4、6的水平,比较正常下颌骨与其他三组的修复效果及免疫学反应;6.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同种异体冻干下颌骨复合自体骨髓对25例大段下颌骨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手术,术后随访最长6年,术后通过CT、全口曲面断层片、ECT骨三项、体格检查进行评估;7.构建了数字化外科平台,并对运用数字化外科平台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面部缺损、畸形患者进行的颌骨缺损畸形整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同种异体冻干骨内部无细胞成分,冻干法对骨组织结构没有明显破坏。弯曲实验的冻干骨的最大载荷486.67±134.12N、最大位移0.67±0.15mm和刚度1151.67±256.46N.mm-1。新鲜骨的最大载荷688.97±92.07N、最大位移1.05±0.11mm和刚度791.83±177.79N.mm-1。新鲜组的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显着高于冻干组(P <0.01)而刚度显着低于冻干组(P <0.05)。压缩试验中,新鲜骨压缩实验的最大载荷5079.5±1014.98N、最大位移1.01±0.16mm和刚度9837.83±1580.63N.mm-1。冻干骨压缩实验的最大载荷5163.10±730.16N、最大位移0.78±0.19和刚度11069.17±1758.12N.mm-1。压缩实验的断裂部位在舌侧骨皮质相对薄弱处。压缩实验结果显示新鲜组与冻干骨的最大载荷、刚度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新鲜组的最大位移显着高于冻干组(P <0.05);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3、6代细胞之间的细胞增殖无显着性差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之后,CD90、CD105、CD73呈阳性,CD45、CD34、 CD31、 CD14和HLA-DR呈阴性,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扫面电镜可见细胞贴敷于骨组织表面生长,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同种异体冻干骨对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影响不大;3.通过CT扫描及大体观察,自体骨与同种异体冻干骨能够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成功构建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4.术后3月在移植同种异体骨复合干细胞组中可以检测到Y染色体特异性的基因片段,而在对照组中没有显示。说明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中存活并参与了新骨的形成。5.术后1、3、6个月,对比格犬实施安乐死,每组处死3只,经大体观察及CT扫描显示单纯冻干骨,骨表面的孔未痕迹明显,成骨速度缓慢;而冻干骨与自体干细胞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组骨组织吸收明显,成骨速度较快,骨表面的孔已经愈合。组织学显示术后1、3、6月冻干骨复合自体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组的成骨速度、血管化成骨均优于单纯冻干骨组。术后6个月,4组之间微血管密度数据统计学结果:同种异体冻干骨组+自体干细胞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组微血管密度两者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均比正常下颌骨组多(P<0.05),而单纯同种异体冻干骨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少于其他三组((P<0.05)。术后1、3、6月抽取4组比格犬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2、4、6的水平,结果显示:4组1、3、6月白细胞介素2、4、6未见无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Micro-CT对术后6月4组骨组织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单纯的同种异体冻干骨的骨密度与其他三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自体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组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复合干细胞的2组与正常下颌骨组的骨密度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术前、术后下颌骨CT体积测量,比较分析4组下颌骨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纯同种异体冻干骨、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自体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组体积均显着减少(P<0.05),单纯同种异体冻干骨、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自体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组三组之间体积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6.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自体骨髓修复25例患者大段下颌骨缺损,术后复查(最长观察6年),除1例患者由于口内黏膜破溃而发生感染,经处理后愈合,移植骨局部吸收,其他所有患者颌骨愈合良好,面容恢复良好,患者满意,未出现严重并发症。7.在个人计算机上将图像采集设备获得的数据通过多种软件与各种输出设备相结进行图像分割、定量测量、模拟手术、修复体制作、手术导航等,成功构建数字化外科平台;并运用数字化外科平台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2名患者进行颌骨缺损重建手术,术后患者的面型明显改善,伤口愈合良好,患者均满意。【结论】1.同种异体冻干骨经物理及化学方法处理后够清除骨组织内的细胞,且能够满足大段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体内组织工程支架材料;2.成功构建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3.通过Y染色体标记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体内移植结果显示移植的干细胞参与新骨形成;4.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同种异体骨骨改建速度比没有加细胞的同种异体骨明显,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从周围向中央,从哈佛管向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5.以同种异体冻干下颌骨为支架复合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加速移植骨的血管化,促进新骨生成;6.同种异体下颌骨移植修复大段下颌骨缺损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无排异反应,面容恢复满意,逐渐成骨,愈合良好,可以作为临床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一种选择;7.数字化外科平台将不同数据影像经处理后相互整合,识别不同格式的数据,将不同软件和硬件的功能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能够帮助术前诊断、制定治疗计划,辅助手术实施,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为医、教、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马鹿角粉/SF/PVA支架体内降解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1 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培养及成膜诱导 |
2.2 制备复合的组织工程骨 |
2.3 实验动物颌骨缺损模型制备、回植及取材 |
2.4 组织工程骨支架回植动物体内后的相关指标检测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组织工程中3D打印支架材料降解性能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负载BMP-2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在种植体周围骨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壳聚糖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凝固时间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凝胶体系及其各成分的大体形态观察 |
2.2.2 凝胶体系倒置法试验所得凝固时间 |
2.3 讨论 |
第3章 BMP-2/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体内实验 |
3.1 实验材料与动物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2 带种植体组织块的获取,固定及脱钙 |
3.2.3 组织块的染色及图像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动物大体标本观察结果 |
3.3.2 切片染色结果 |
3.3.3 统计学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4.1 壳聚糖作为支架材料在促进骨修复中的作用 |
3.4.2 BMP及其缓释材料在促进骨修复中的应用 |
3.4.3 本研究中BMP-2/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组织形态学分析 |
3.4.4 骨修复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及难点展望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见骨修复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型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 |
一、SF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SF/nHA复合多孔支架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第二部分 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骨缺损体内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丝素蛋白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
附录二 发表论文 |
致谢 |
(4)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修复猪下颌骨缺损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4 实验方法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造模情况 |
2.2 各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 |
2.3 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
2.4 各组X射线检查结果 |
3 讨论Discussion |
(5)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复合支架材料修复SD大鼠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观察方法 |
1.2 结果 |
1.2.1 CHA-RS复合材料的表征 |
1.2.2 大体观察 |
1.2.3 组织切片观察 |
1.3 统计学分析 |
1.3.1 各组不同时期新生骨面积比的比较 |
1.3.2 各组不同时期ColⅠ的MOD值的比较 |
1.4 讨论 |
1.4.1 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 |
1.4.2 壳聚糖(CS) |
1.4.3 酚醛树脂(RS) |
1.4.4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4.5 Ⅰ型胶原 |
1.4.6 标本处理 |
1.4.7 经验及改进 |
1.4.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实验模型 |
2.2 nHAP与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 |
2.2.1 nHAP与胶原(Col)复合材料 |
2.2.2 nHAP与壳聚糖(CS)复合材料 |
2.3 nHAP与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 |
2.3.1 nHAP与聚乳酸复合材料 |
2.3.2 nHAP与聚酰胺复合材料 |
2.3.3 nHAP与聚乙烯醇复合材料 |
2.4 nHAP与其他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 |
2.5 Ⅰ型胶原成骨作用 |
2.6 讨论 |
2.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骨组织工程中的矿化胶原骨及其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文献检索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选择 |
2 结果Results |
2.1矿化胶原骨理化性能 |
2.1.1三维框架 |
2.1.2生物相容性 |
2.1.3生物可降解性 |
2.1.4成骨活性 |
2.2 矿化胶原骨复合材料的应用 |
2.2.1 矿化胶原骨复合天然骨材料 |
2.2.2 矿化胶原骨复合人工骨材料 |
2.2.3 矿化胶原骨复合细胞及血浆 |
2.2.4 矿化胶原骨复合生物因子及药物 |
2.2.5 矿化胶原骨复合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
3 结论和展望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
(7)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纳米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TGF-β1/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2章 纳米人工骨/ TGF-β1/壳聚糖释微球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 |
2.1 材料的准备 |
2.1.1 实验材料及动物 |
2.1.2 支架材料的制备 |
2.1.3 纳米人工骨及复合缓释微球的纳米人工骨物理特性检测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实验动物的大体观察 |
2.3.2 X射线观察 |
2.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
2.3.4 骨密度测量分析 |
2.3.5 统计学结果 |
2.4 讨论 |
2.4.1 制作新西兰兔桡骨骨缺损模型 |
2.4.2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 |
2.4.3 TGF-β超家族的组成及骨组织中的生物学效应 |
2.4.4 TGF-β1 作用 |
2.4.5 TGF-β1 的受体信号传递机制及活性调节 |
2.4.6 TGF-β1 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2.4.7 复合TGF-β1 的纳米人工骨促进骨缺损快速修复的机制 |
2.4.8 骨组织工程的应用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优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符号说明 |
致谢 |
(9)快速成型技术构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上颌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快速成型技术构建多孔PCL骨组织工程支架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仿生修饰法对PCL支架进行活化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仿生矿化法构建Ap-Col-PCL骨组织工程支架 |
1.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Ap-Col-PCL支架材料体内骨修复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部份个体化组织工程修复犬上颌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
1.材料与设备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10)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同种异体冻干骨的制备及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骨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Y 染色体标记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体内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五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自体骨髓修复大段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
实验一 |
1 病例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字化外科平台的构建及其在颌面缺损畸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实验一 数字化医学平台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数字化外科平台在颌面缺损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
1 病例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小结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下颌骨缺损修复研究进展 |
综述二:同种异体下颌骨移植研究进展 |
综述三:组织工程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四:3D 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
专利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主要会议及大会发言情况 |
致谢 |
四、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马鹿角粉/SF/PVA支架体内降解性能的研究[D]. 张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负载BMP-2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在种植体周围骨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凡亚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3]新型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高洋.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4]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修复猪下颌骨缺损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J]. 李冬梅,刘新晖,李庆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26)
- [5]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复合支架材料修复SD大鼠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张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骨组织工程中的矿化胶原骨及其复合材料[J]. 张雪,张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34)
- [7]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纳米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柳翔云. 青岛大学, 2017(12)
- [8]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李雅梅,艾娟,鲍飞,林成.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7(02)
- [9]快速成型技术构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上颌骨缺损[D]. 王进兵.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冻干骨修复比格犬半侧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谭新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