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季节性干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季节性,指数,黄檀,荚果,生物量,红壤。
季节性干旱论文文献综述
郭金萍,郭薇[1](2019)在《沙颍河流域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沙颍河流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选取该流域1961—2010年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3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探讨其季节干旱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沙颍河流域春秋季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干旱有加强趋势,且秋季干旱变化趋势显着,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较低,干旱有减弱趋势。流域季节性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四季SPEI序列分别存在8、8、17、20 a的第一主周期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沙颍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睿[2](2019)在《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性及其竞争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格局变化是指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的改变。降雨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现象之一。我国东北农田以旱作雨养农业为主,受自然降水影响明显,年际、年内降雨波动大,干旱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但尚未有针对不同季节干旱对C_4外来杂草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将C_4外来杂草与C_3本地作物光合特性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相比较的研究工作。开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C_4外来杂草的入侵机制。因此,本研究以C_4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和C_3作物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在遮雨棚中模拟干旱年四种季节性干旱降雨格局(降雨量相同低于正常降雨年型20%,初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早期;中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中期;末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晚期;初末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早期和晚期),以正常降雨年型中高峰式为对照,比较两种植物在不同竞争模式下叶片含水量(LW)、比叶面积(SLA)、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及组成、植株总生物量和相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LW、SLA影响显着,两种植物LW及SLA在四种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均低于对照。大豆SLA是反枝苋的1.9-3.1倍,可能是两者竞争光的策略不同,大豆倾向于形成较大的比叶面积,而反枝苋倾向于通过较高的株高获得更多光能。在相同降雨格局下,反枝苋比大豆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尤其是在生长季初期反枝苋Pn为大豆的2-5倍,从而使其光合能力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反枝苋在不同季节干旱条件下WUE波动不显着,而大豆WUE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减小,说明反枝苋更适应干旱环境。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对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较大抑制,如在生长中期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的反枝苋Pn仅为对照条件下的54%-58%,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的大豆Pn值仅为对照条件下的37-39%。在生长初期,四种季节性干旱格局下两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chl(a+b))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差不大。生长中期,在初末高峰降雨格局下两种植物的chl(a+b)高于其它降雨格局,可能因为降雨量较低使两种植物叶片生长缓慢,使得叶绿素浓度升高。季节性干旱对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影响显着,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均有所减少,生长初期,两物种均是在末高峰降雨格局下总生物量最小;在生长后期,反枝苋在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总生物量最小,单种大豆在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最小,混种大豆最小值则出现在末高峰或中高峰式降雨格局中。相同降雨格局下反枝苋总生物量显着大于大豆。季节性干旱和生长时期对两种植物植株相对生物量影响显着,反枝苋植株相对生物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移逐渐升高,大豆则在生长初期达到最大值后显着降低,7-8月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反枝苋相对生物量最大;大豆则在7月时初高峰式降雨格局下相对生物量最大,8月在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中相对生物量最大。种间竞争对两种植物的LW影响显着,单种反枝苋LW低于混种反枝苋,而单种大豆LW则高于混种大豆。种间竞争对反枝苋SLA影响显着,对大豆SLA影响不显着,混种反枝苋SLA大于单种反枝苋;种间竞争对两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均有显着影响,混种反枝苋Pn、E、PNUE高于单种反枝苋,而混种大豆Pn、E、PNUE低于单种大豆,两种植物Gs和WUE则表现为单种高于混种;单种反枝苋叶绿素a含量(chla)低于混种反枝苋,单种大豆chla、叶绿素b含量(chlb)、chl(a+b)高于混种大豆。种间竞争对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影响显着,在7-9月,混种反枝苋总生物量显着大于单种反枝苋,而混种大豆总生物量则显着小于单种大豆;并且反枝苋植株相对生物量显着大于1,大豆植株相对生物量则显着小于1,说明种间竞争对反枝苋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大豆有抑制作用。总之,相较于大豆,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能力更强,干旱气候或将加剧反枝苋对东北地区大豆田的入侵。(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静[3](2019)在《大豆和反枝苋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在温度上升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水循环,从而引起降水格局变化。当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研究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近半个世纪气候呈现暖干趋势。为探索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本地作物与外来杂草的竞争机制,本研究以我国东北的大豆(Glycine max)和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为研究对象,模拟四种季节性干旱(生长季前中期(大豆VE-R6期)干旱、生长季中期(大豆R1-R6期)干旱、生长季中后期(大豆R1-R8期)干旱和生长季前中后期(大豆VE-R8期)干旱),对比正常降雨格局(平水年、中峰式),定期测定两种植物在单种和混种条件下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养分积累的动态,从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科学管理外来杂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季节性干旱显着影响大豆和反枝苋株高及相对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无论哪一时期干旱均降低两种植物株高,且大豆株高降低幅度均大于反枝苋。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显着降低两种植物株高,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对大豆株高抑制作用最弱。两种植物相比,反枝苋株高显着高于大豆(除6月初外)。反枝苋6月相对生长速率显着高于大豆,7月以后迅速下降并低于大豆,大豆相对生长速率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变化幅度高于反枝苋,说明反枝苋更能适应干旱。季节性干旱对大豆和反枝苋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有不同影响。两种植物相比,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反枝苋总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大豆。与对照相比,季节性干旱均降低两种植物总生物量,大豆在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降低最少,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降低最多,而反枝苋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均差异不大。就生物量分配来说,大豆根生物量分配均显着高于反枝苋,茎和繁殖器官分配均显着低于反枝苋,而叶的分配与反枝苋差异不显着。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大豆增加茎生物量分配减少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反枝苋则在生长季中期干旱时增加叶生物量分配,季节性干旱对大豆叶和反枝苋茎、繁殖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无显着影响。季节性干旱对两种植物各部位养分含量也有不同影响。与对照相比,大豆在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前中后期干旱时降低根N含量,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增加茎N含量,四种季节性干旱均降低叶N含量,繁殖器官N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反枝苋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均降低根N含量,增加茎N含量,叶和繁殖器官N含量则先降低后增加。大豆在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增加叶P含量;而反枝苋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增加叶P含量。大豆在生长季中期干旱时显着降低根、茎K含量,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显着增加叶和繁殖器官K含量;而反枝苋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均降低根、繁殖器官K含量,并增加茎、叶K含量。季节性干旱降低大豆和反枝苋N、P、K的总积累量,生长季中后期干旱的抑制作用最弱。大豆植株N积累量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最低,P、K积累量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期干旱时降低幅度较大,而反枝苋植株N、P、K积累量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变化不大(除个别生长时期外)。整体上反枝苋植株对N、P、K的总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大豆。种间竞争抑制大豆株高和生物量积累,促进反枝苋株高和生物量积累。相比单种时,混种大豆株高和生物量明显小于单种大豆,混种大豆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茎中,其中生长季前中期干旱和生长季前中后期干旱处理下根生物量分配增加较多,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茎生物量分配增加较多;叶生物量分配先减少后增加,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降低,生长季中期干旱处理降低最显着。然而,混种反枝苋各部位生物量分配与单种反枝苋无显着差异,说明种间竞争对大豆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影响更大。种间竞争对大豆和反枝苋各部位不同养分含量也产生不同影响。与单种相比,混种大豆根N含量降低,茎、叶N含量前期减少后期增加,繁殖器官N含量增加(除2016年前期外);根P含量显着减少,茎、叶、繁殖器官P含量2016年均无显着差异,2017年降低;根K含量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茎、叶、繁殖器官K含量减少。与单种相比,混种反枝苋根N含量初期增加,后期差异不显着;茎N含量中期减少后期增加,叶N含量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繁殖器官N含量无显着变化;根、茎、叶、繁殖器官P含量无显着变化;根、茎、叶K含量增加,繁殖器官K含量2016年差异不显着,2017年增加。种间竞争显着降低大豆植株和各部位N、P、K积累量,增加反枝苋植株和各部位N、P、K积累量。总之,季节性干旱均影响大豆和反枝苋的生长、生物量和养分积累,不同季节性干旱条件对反枝苋生物量积累和养分积累抑制作用差异不大,但对大豆影响显着,生长季前中期干旱对大豆生物量积累和养分积累抑制作用最强。总体上反枝苋受干旱影响较弱,说明反枝苋对干旱适应能力强,无论在哪种季节干旱条件下,两种植物竞争中反枝苋始终保持较高的株高和生物量,反枝苋初期相对生长速率和整体N、P、K积累量大于大豆,说明其对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这很可能是其能够成功入侵大豆田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高瑞,王龙,张燕明,雷腾云,余航[4](2019)在《基于SPEI的滇中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干旱缺水是制约滇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滇中干旱变化规律对制定区域抗旱对策、应对干旱缺水问题十分必要。【方法】以近40年来滇中45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气温资料作为基础数据,采用降水蒸发差值(P-PET)初步衡量滇中地区水分盈亏状况,然后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作为干旱指标计算了滇中旱季SPEI的总体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分析滇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过去40年,滇中地区冬春两季、干季水分亏缺较为严重,除春季SPEI呈微弱上升趋势外,冬季、干季均以下降趋势变化;干季周期变化为11、18、29年,春季周期变化为6、12、24年,冬季为8、12、18年。滇中各季SPEI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现为总体一致型。【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滇中地区制定抗旱策略、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郭小芹,罗永忠[5](2019)在《1961—2016年祁连山区季节性干旱综合指数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Z指数和熵权理论,构建了干旱综合指数作为干旱强度评价标准,对祁连山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961—2016年季节性干旱强度普遍减弱,其中春秋两季显着减弱,夏季明显减弱;尽管20世纪60—70年代、90年代为季节性干旱频发与重发时段,但从2000年以来夏旱与冬旱却比较频繁,不容忽视。干旱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冬季干旱程度最强;在干旱波动性上秋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最弱。春夏秋叁季南侧比北侧干旱,冬季北侧比南侧干旱,其中冬季干旱范围最为广泛,尤以酒泉为中心的北侧区域最为显着。在研究时段内祁连山南北两侧干旱强度逐渐减弱,南侧明显减弱,枯草期干旱强度减弱程度尤为显着。本研究为祁连山区干旱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霞,张丹,青会,李欣,杨洋[6](2019)在《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对季节性干旱区新垦植烟土壤的改良效应及烤烟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保水剂(Guilspare)施用量(0,2,4,6L/m~2)结合豌豆(Pisum sativum Linn)翻压对攀枝花平地镇新垦植烟土壤保水能力、土壤培肥和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可使土壤的失水过程显着减慢,保水效果4L/m~2>6L/m~2>2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有效氮、有效硼和速效钾含量,4L/m~2保水剂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1~28.3倍,保水剂主要通过增加翻压豌豆的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影响烤烟农艺性状,4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使烤烟叶厚度或叶质重增加,2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使烤烟产量增加了10.30%,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提高了烤烟单叶质量和产量。在烤烟化学指标方面,6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处理烤烟中部叶的总氮和钾含量分别为1.67%,2.24%,均达到优质烟水平(总氮含量1.5%~2.5%,钾含量>2.0%),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降低了烤烟糖碱比,提高了氯钾比,使烤烟内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趋于平衡,增加了化学成分的协调性。保水剂结合绿肥增加了烤烟下部叶的综合质量,降低了上部叶和中部叶的综合质量,可能与新垦植烟土壤中部叶和上部叶生长期靠后而得到的土壤水分和肥力供给不足有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文倩,丁建丽,张喆,王鑫,浦伟[7](2019)在《新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气溶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数据与2018年1月野外实测的28个雪样,综合分析新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气溶胶浓度(BC)分布特征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获取采样点逐日的后向轨迹,分析BC的可能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北疆地区积雪覆盖率从11月份到次年1月份逐渐增加,冬季积雪覆盖率可达到97.5%,冬季AOD平均值为0.173,高值出现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与东部区域(0.2~0.35),低值区域主要在阿勒泰地区(0.06~0.1).(2)表层积雪的BC浓度范围为44.08~1949.9ng/g,平均值为536.71ng/g,BC浓度分布特征为:天山北坡经济带BC浓度(913.24ng/g)>艾比湖东南部区域(816.56ng/g)>艾比湖北部区域(421.94ng/g)>艾比湖西部区域(407.97ng/g)>克拉玛依区域(162.28ng/g)>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域(124.89ng/g)>阿勒泰地区(98.51ng/g).随着海拔升高积雪中BC浓度有微弱上升,相关系数R~2为0.03,随着纬度增加积雪中BC浓度均呈下降趋势,R~2为0.255.(3)艾比湖流域后向轨迹中以博乐-精河-艾比湖向东北方向输送路径为主,对采样点的BC浓度影响较大;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主要以精河-石河子-乌鲁木齐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向东北输送路径为主,局地污染较为严重;阿勒泰地区的后向轨迹以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斯坦北部-东哈萨克斯坦输送路径为主,局地污染贡献较少;克拉玛依区域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东部和西部向东方向的输送,局地污染不明显;沙漠区域主要以西南方向输送路径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徐武峰,倪烈,赵仲仁[8](2018)在《不同肥力红壤旱地对季节性干旱条件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肥力等级红壤旱地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特征,选取高中低肥力的红壤旱地,系统研究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及连续干旱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结果显示:在红壤旱地上,0~20 cm土层中,高肥力处理的容重分别比中肥力和低肥力降低了8.15%和3.45%;同时,高肥力在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中肥力提高了12.63%和17.48%,比低肥力增加了18.26%和22.68%;连续干旱降低了红壤旱地的土壤含水量,但高肥力等级的土壤可以有效减缓干旱引起的表层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李俊翰,高明秀[9](2018)在《黄河叁角洲季节性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引发土地生态退化的重要因素。以黄河叁角洲季节性干旱区山东省无棣县为例,基于RS、GIS技术,采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分析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 20年来,无棣县土地利用呈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盐田及养殖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四增叁减"特征;各地类间呈流转量大且频繁复杂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综合变动率达39. 00%。(2)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减少趋势,年均减少0. 35%;耕地、林地、盐田及养殖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 26%、0. 83%、2. 57%,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 78%、-2. 14%、-1. 91%;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均有所减少,尤以水文调节功能减少量最多。(3) 20年来无棣县万元GDP生态价值年均负增长率达12. 94%,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付出了较高的生态代价。表明无棣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动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今后应强化土地生态利用,严控建设用地扩张、加强农地和水域保护、推进未利用地生态开发,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杨桂英,何瀚,曹子林,王兵益,周晓东[10](2018)在《渐危种黑黄檀宿存期种子萌发特性及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黄檀荚果成熟后不开裂且会宿存于枝头数月,宿存时长及果荚有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尚不清楚。对不同宿存时长、果荚存在与否以及渗透胁迫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种子萌发特征与当地季节性干旱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萌发率随宿存时长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宿存初期(前3个月)种子含水量下降迅速,第3个月时萌发率和发芽势达到最大值(95.57%和86.67%);果荚不含抑制萌发的物质,但会阻碍种子吸水吸胀、降低种子萌发率并推迟初始萌发时间;此外,黑黄檀种子对渗透胁迫不敏感,PEG浓度超过15%时才会显着抑制萌发率,说明其能较好地忍耐干旱胁迫。黑黄檀种子可通过调整释放时间、降低含水量且保持萌发活性以及能忍耐一定的渗透胁迫等方式来适应当地气候。(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9期)
季节性干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降雨格局变化是指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的改变。降雨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现象之一。我国东北农田以旱作雨养农业为主,受自然降水影响明显,年际、年内降雨波动大,干旱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但尚未有针对不同季节干旱对C_4外来杂草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将C_4外来杂草与C_3本地作物光合特性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相比较的研究工作。开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C_4外来杂草的入侵机制。因此,本研究以C_4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和C_3作物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在遮雨棚中模拟干旱年四种季节性干旱降雨格局(降雨量相同低于正常降雨年型20%,初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早期;中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中期;末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晚期;初末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早期和晚期),以正常降雨年型中高峰式为对照,比较两种植物在不同竞争模式下叶片含水量(LW)、比叶面积(SLA)、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及组成、植株总生物量和相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LW、SLA影响显着,两种植物LW及SLA在四种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均低于对照。大豆SLA是反枝苋的1.9-3.1倍,可能是两者竞争光的策略不同,大豆倾向于形成较大的比叶面积,而反枝苋倾向于通过较高的株高获得更多光能。在相同降雨格局下,反枝苋比大豆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尤其是在生长季初期反枝苋Pn为大豆的2-5倍,从而使其光合能力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反枝苋在不同季节干旱条件下WUE波动不显着,而大豆WUE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减小,说明反枝苋更适应干旱环境。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对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较大抑制,如在生长中期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的反枝苋Pn仅为对照条件下的54%-58%,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的大豆Pn值仅为对照条件下的37-39%。在生长初期,四种季节性干旱格局下两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chl(a+b))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差不大。生长中期,在初末高峰降雨格局下两种植物的chl(a+b)高于其它降雨格局,可能因为降雨量较低使两种植物叶片生长缓慢,使得叶绿素浓度升高。季节性干旱对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影响显着,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均有所减少,生长初期,两物种均是在末高峰降雨格局下总生物量最小;在生长后期,反枝苋在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总生物量最小,单种大豆在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最小,混种大豆最小值则出现在末高峰或中高峰式降雨格局中。相同降雨格局下反枝苋总生物量显着大于大豆。季节性干旱和生长时期对两种植物植株相对生物量影响显着,反枝苋植株相对生物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移逐渐升高,大豆则在生长初期达到最大值后显着降低,7-8月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反枝苋相对生物量最大;大豆则在7月时初高峰式降雨格局下相对生物量最大,8月在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中相对生物量最大。种间竞争对两种植物的LW影响显着,单种反枝苋LW低于混种反枝苋,而单种大豆LW则高于混种大豆。种间竞争对反枝苋SLA影响显着,对大豆SLA影响不显着,混种反枝苋SLA大于单种反枝苋;种间竞争对两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均有显着影响,混种反枝苋Pn、E、PNUE高于单种反枝苋,而混种大豆Pn、E、PNUE低于单种大豆,两种植物Gs和WUE则表现为单种高于混种;单种反枝苋叶绿素a含量(chla)低于混种反枝苋,单种大豆chla、叶绿素b含量(chlb)、chl(a+b)高于混种大豆。种间竞争对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影响显着,在7-9月,混种反枝苋总生物量显着大于单种反枝苋,而混种大豆总生物量则显着小于单种大豆;并且反枝苋植株相对生物量显着大于1,大豆植株相对生物量则显着小于1,说明种间竞争对反枝苋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大豆有抑制作用。总之,相较于大豆,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能力更强,干旱气候或将加剧反枝苋对东北地区大豆田的入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节性干旱论文参考文献
[1].郭金萍,郭薇.沙颍河流域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陈睿.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性及其竞争机制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李静.大豆和反枝苋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高瑞,王龙,张燕明,雷腾云,余航.基于SPEI的滇中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5].郭小芹,罗永忠.1961—2016年祁连山区季节性干旱综合指数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
[6].李霞,张丹,青会,李欣,杨洋.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对季节性干旱区新垦植烟土壤的改良效应及烤烟品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陈文倩,丁建丽,张喆,王鑫,浦伟.新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气溶胶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9
[8].徐武峰,倪烈,赵仲仁.不同肥力红壤旱地对季节性干旱条件的响应特征[J].湖南农业科学.2018
[9].李俊翰,高明秀.黄河叁角洲季节性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8
[10].杨桂英,何瀚,曹子林,王兵益,周晓东.渐危种黑黄檀宿存期种子萌发特性及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J].种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