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1](2016)在《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制浆造纸和纸张消费的大国,以稻草、秸秆、芦苇等禾草类为原料的草浆造纸虽然在造纸行业中的比重只占15%,但COD排放量却占造纸行业总排放量的80%以上。以辽宁为例,辽河流域共有草浆造纸厂200多家,其草浆造纸废水COD排放量占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40%,已经成为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急待解决。本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辽河流域重化工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造纸行业节水减排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2009ZX07208-002-003)研究课题资助下,运用自组织超循环理论,研究草浆造纸产业的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草浆造纸行业的节水减排和污染治理,为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摘掉辽河重污染的帽子,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丙容和结果如下:(1)论文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了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驱动力的“内外催化剂”,提出了产业政策和法规标准为“外部催化剂”;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废水处理技术为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驱动力的“内部催化剂”。通过对辽宁省各个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发现造纸行业是辽宁产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修订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促使辽河流域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造纸企业清洁生产与节水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重要功能。(2)应用超循环理论构建草浆造纸工业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模式。从反应循环层面通过开展清洁生产,使造纸企业实现源头减量化,在取水-用水-排水环节中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排;从催化循环的层面通过开展造纸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造纸用水网络优化的方式大幅提升水的循环利用效率,节约新鲜水资源;从超循环的层面构建芦苇湿地-造纸一体化超循环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芦苇湿地深度处理实现造纸废水良性二元水循环。(3)构建了超循环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化方面,开展了碱性过氧化氢低温蒸煮清洁制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NaOH/H2O2清洁制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为10~11%,H202用量为15~18%,二者投料间隔时间为1 h,总蒸煮时间为2.5 h;采用NaOH/H2O2清洁制浆工艺较传统烧碱制浆工艺降低草浆造纸黑液的COD浓度和排放负荷,生产的纸浆性能和质量也得以大副提升。对制浆黑液资源化方面,开展了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原液浓缩后,在反应釜中首先加入固形物含量5%的甲醛,加热至60℃反应1 h,然后加入固形物含量10%的亚硫酸钙,升温至130℃反应2 h,木质素制备活性炭载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料比为3.5:1,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60 mmin,粘合剂性能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从水循环经济过程方面,开展了梯形平板膜SMBR技术优化研究。通过对Vries建立的气泡与竖直平板相互作用模型的分解、演算,重新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描述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的相互作用,从而对SMBR中梯型平板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同等条件下提高曝气冲刷利用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对于半径较小的小气泡(0.5-1.51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8.1°,对于半径较大的气泡(1.5~2.5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6.8°,用梯形膜组件的SMBR工艺处理造纸废水,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5%、95.1%,梯形膜组件比平板膜组件具备更好的抗污染性能;多级串联湿地系统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等草浆造纸水循环技术研究。寒冷地区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草浆造纸废水表现出较好的造纸污染物去除效果,该系统中各污染物的脱除效果受进水负荷影响显着,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混凝—氧化沟—气浮—氧化塘—苇田湿地”三级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出水水质较稳定在COD 20~50 mg/L、SS 10~20 mg/L,达到了《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要求;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后经氧化塘处理后进入苇田深度灌溉芦苇湿地对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对芦苇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芦苇制浆企业用水网络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优化模型与节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可以识别草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制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利用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模型,对辽宁某大型苇浆造纸企业A进行用水网络优化,节水效果显着:吨纸水消耗量减少了49 m3/t,吨纸新鲜水消耗减少98 m3/t,吨纸废水排放量降低到0 m3/t,水资源效率提升268.1%,水环境效率提升+∞,水循环率提升了24.2%。
占均志[2](2013)在《造纸浓缩黑液木质素基木材胶粘剂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共缩聚的化学方法把慈竹造纸浓缩黑液高容量引入木材胶粘剂:首先直接利用浓缩后的造纸黑液进行羟甲基化改性,增强其木质素的活性,不需要对其进行提取纯化处理,对比两种改性方案,以较优方案为基础,分别将改性后的造纸黑液引入脲醛树脂(UF)、酚醛树脂(PF)以及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中,高容量替代有毒且价格昂贵的苯酚及三聚氰胺,与甲醛进行反应,制备出新型环保木质素脲醛树脂(Lignin Urea Formaldehyde Resin,简称LUF)、木质素酚醛树脂(Lignin 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简称LPF)和木质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Lignin Melamine Formaldehyde Resin,简称LMF)木材胶粘剂,通过单因素法、正交设计试验法、均匀设计试验法以及构建人工神经网络,以三层胶合板的胶合强度为主要指标,分析各试验因素与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由极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网格优化法和遗传算法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以未经改性的UF、PF和MF作对比,进行性价比分析。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手段探讨其结构变化对此类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高温羟甲基化改性造纸浓缩黑液比常温改性的效果要好,较佳的黑液改性工艺为:甲醛与造纸黑液质量比为0.5:1,反应液的pH值为10。2、改性造纸浓缩黑液无论在脲醛树脂的碱性还是酸性缩聚阶段添加,合成胶粘剂的胶合性能均较差。通过添加适量的三聚氰胺后改善其胶合性能。较佳的工艺参数为:造纸黑液与尿素质量百分比为20%,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5,三聚氰胺与树脂质量百分比为2%。以此工艺参数制备的三层胶合板强度为0.7153Mpa,达到国家标准(GB/T14732-2006)Ⅱ类胶合板的要求(≥0.7Mpa)。3、制备LPF较优的工艺条件为:造纸黑液与苯酚质量百分比为111%、苯酚与甲醛摩尔比为1:3.1、氢氧化钠与树脂质量百分比为4%。以此工艺参数制备的三层胶合板强度达到0.9124Mpa,超过了国家标准(GB/T14732-2006)Ⅰ类胶合板的要求(≥0.7Mpa)。4、制备LMF较优的工艺条件为:甲醛与三聚氰胺的摩尔比2.8:1、造纸黑液与三聚氰胺的质量百分比为30%、稳定剂与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6%。以此工艺制备的三层胶合板强度达到0.7892Mpa,达到了国家标准(GB/T14732-2006)Ⅰ类胶合板的要求(≥0.7Mpa),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预测的结果误差为15.8%。5、由FT-IR图谱可知:造纸黑液中木质素的主要组成单元结构为紫丁香基丙烷结构,黑液中存在的杂质未发生明显的特征峰变化。甲基、亚甲基及次甲基特征基团的吸收峰,反映了羟甲基的变化信息。6、LUF成本价格比UF的低20元/吨;LPF的成本价格比PF的低1849元/吨;LMF的成本价格比MF的低272元/吨。胶粘剂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刘丽[3](2011)在《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废气的效果研究及动力学模型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甲醛是一种来源广泛、有较高毒性的空气污染物,近年来甲醛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治理甲醛污染势在必行。生物滴滤法是一种新兴的废气生物处理装置,由于具有阻力较小、空隙率高,使用寿命长、反应条件易于控制、抗冲击负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拟以甲醛废气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滴滤塔不同操作因素对处理甲醛废气的净化性能的影响,并对相关的气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适用性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进口气体浓度、气体流量、液体喷淋量等因素对甲醛废气的净化效率和生化去除量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甲醛进口浓度的增加,净化效率呈下降的趋势,生化去除量却随之增加,由0.179mg/(L·h)增加到0.526mg/(L·h),生物膜内的生化降解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属于一级反应阶段。当气体流量从0.1m3/h增加到0.6m3/h,生物滴滤塔对甲醛的净化效率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有缓慢下降的趋势,生化去除量逐渐增加,生化去除量从0.249mg/(L·h)增加到1.301 mg/(L·h)。当液体喷淋量由10L/h增至20L/h时,净化效率可由30%左右增至约80%,然后再继续增加液体喷淋量,净化效率的增加却渐趋平缓。当液体喷淋量由10L/h增至20L/h时,生化去除量增加由0.207mg/(L·h)增加到0.500mg/(L·h),当液体喷淋量由20L继续增加,生化去除量的增幅较小。(2)由生物滴滤塔生化反应动力学的考察结果可知,生物膜内甲醛的生化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一级表面反应速率常数K1=5.85×10-3s-1。甲醛在生物膜上的生化降解反应为慢速生化反应。依据“吸收-生物膜”理论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生化去除量、甲醛出口浓度和净化效率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7、0.8811、0.8265,相关性较好。依据“吸附-生物膜”理论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甲醛气体的生化去除量和出口浓度的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好,为0.9785和0.8891。净化效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关性较差,为0.5942。两种模型对甲醛生化去除量、出口浓度、净化效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结果表明,“吸收-生物膜”模型较“吸附-生物膜”模型更能准确地描述生物滴滤塔对废气中甲醛的净化过程。(3)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后,进口气体浓度、气体流量、液体喷淋量等因素对甲醛废气的净化效率和生化去除量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口气体甲醛浓度的增加,甲醛的净化效率趋于平缓,约在92%左右,生化去除量随着进气口气体甲醛浓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约增加了2.0mg/(L·h)。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甲醛的净化效率稳定在91%左右,而生化去除量随之增加。随着液体喷淋量的增加,净化效率维持在93%左右,生化去除量有所降低,降低趋势较小。将未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和安装后的进行比较结果为: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后甲醛的净化效率都较未安装前高。安装前后,生化去除量均随甲醛进气口浓度增加而增大,且两者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随气体流量的增加,两者的生化去除量均随之增大,同一气体流量下安装后比安装前的生化去除量略高。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后,生化去除量随液体喷淋量增加变化不是很显着,维持在0.50.6mg/(L·h)之间,未安装前生化去除量随液体喷淋量的变化较显着。
唐晓春[4](2009)在《间苯二酚生产废渣综合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磺化碱熔法生产问苯二酚在产品精馏纯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精馏废渣。该废渣毒性高,对环境污染严重,处理十分困难。目前,间苯二酚生产厂家一般将其堆置或直接焚烧及作为低附加值产品出售,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压力。河南新宏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磺化碱熔法生产间苯二酚,年产5000吨。本论文针对该厂家提出的实际要求,在有效利用其生产废渣富含酚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化利用方案,并结合甘肃省科技厅基金项目——“低成本环保型造纸黑液(木质素)胶粘剂”的研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论文首先借助FTIR等分析手段对废渣进行分析表征,确定其主要组成及结构特点,并对该废渣的资源化回收进行了合理分析。研究表明废渣主要成分为2,3’,4-三羟基联苯、间苯二酚、3,4’-二羟基联苯及一些多羟基异构体及聚合物。本论文利用该废渣及价廉的木质素(造纸黑液)代替价高且毒性大的苯酚,开发研制了低成本环保型木材胶粘剂。研究主要对胶粘剂的实验室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试放大试验,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参数及生产技术指标。结果表明,废渣及木质素(造纸黑液)可替代大部分苯酚(约80%),研制的胶粘剂性能接近或达到酚醛树脂胶粘剂的水平,实验室合成的胶粘剂游离甲醛含量在0.1%左右,中试生产的胶粘剂游离甲醛含量低于0.05%,远低于酚醛树脂胶粘剂1%及脲醛树脂胶粘剂2~7%的水平。该胶粘剂生产工序少、操作简单、热量利用合理、生产成本低,成为复合板材加工企业能够完全承受的实用型环保胶粘剂。企业拟建年产1万吨的生产线,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本论文还以该废渣为原料,利用其丰富的酚羟基及刚性联苯基团骨架,完全代替市场中较昂贵的双酚A合成环氧树脂。通过原料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一系列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合成条件,并采用三乙烯四胺作为固化剂对合成的废渣环氧树脂进行固化,采用FTIR、TG/DSC等手段对该树脂及其固化后产物性能及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合成工艺简单,原料易得,合成的废渣环氧树脂环氧值在0.50~0.53之间,具有常规环氧树脂结构,性能与市售E-44树脂相当,且耐热及耐腐蚀性好。该研究既可以降低合成环氧树脂的经济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该废渣,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陈树柏,陈玉坤,郭伟男,贾德民[5](2008)在《黑液的治理回收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黑液严重污染环境,如何处理和利用黑液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简要介绍了碱法制浆黑液的治理方法,并详细综述了黑液在木材胶粘剂、塑料工业、橡胶工业、烟气脱硫等领域的综合应用。
刘玉环[6](2006)在《生物质转化新型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深化对大豆球蛋白和淀粉两类生物质的理化性质的研究入手,在绿色化学理念和现代木材胶合理论的指导下,创新出了大豆球蛋白和淀粉变性的新方法。分别建立了以低温豆粕为主要原料开发耐水性大豆基无甲醛木材胶粘剂,和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开发耐候性淀粉基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的新方法。 1 耐水性无甲醛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研究 本研究发现传统豆胶制备工艺中加碱量过大,残碱对大豆蛋白的碱性降解严重是造成豆胶耐水性差,使用期短,防腐难度大以及强碱性豆胶引起木材碱伤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把豆粕变性阶段和均质阶段分两步进行的豆胶生产新工艺,使大豆蛋白变性要求的强碱性与大豆蛋白多肽链的保护以及豆胶防腐要求的近中性条件得到了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完全不依赖甲醛、异氰酸酯、环氧化合物以及其他合成树脂的条件下成功制备耐水性大豆基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的目标。 1.1 阐明低剂量高强度的碱变性技术对大豆蛋白的变性作用规律:系统研究了碱对大豆蛋白的变性效果及其关键性影响因素,以及残碱对豆胶性能的影响。碱的变性作用使大豆球蛋白解聚,表现为粘度的提高、以及活性巯基数量的增加。碱的另一个作用是引起大豆蛋白中游离氨基的分解脱氨,以及肽键的碱性水解,豆胶残余碱量越大、这种不良影响也越大。当把变性阶段的液比控制在1.25-1.5倍的范围内,加碱量控制在2.25-3%之间时有利于稳定豆胶的耐水性胶接性能。 1.2 脲与碱配合使大豆蛋白变性更彻底,表现为在同等加碱量的情况下,配合使用10%的脲使豆胶粘度显着增大;加碱量在2.4-2.9%的范围内,配合使用脲能显着提高活性巯基的数量。低加碱量(约0.5%)有激活豆胶脲酶活性的有趣现象,但这种脲酶活性在豆胶储藏过程中不可逆地衰退。2%以上的碱变性则导致豆胶脲酶活性的完全丧失。当加碱量为2.75%,脲用量介于6%-12%之间时,能显着提高豆胶的耐水性胶合强度。 1.3 发现新型高效工业防腐剂BIT在豆胶防腐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提高BIT使用效果的系列相关因素。通过调节豆胶的pH为微酸性,适当提高防腐剂的初始浓度到0.09%以上,使豆胶的防腐保存时间在夏季的气温下(37.5℃)也能稳定通过60天的期限。已筛选出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的豆胶防腐剂组合。采用防腐剂多组分复合防腐增效技术阻断微生物耐药性形成途径,配合一定的冷藏条件将使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的储藏期更进一步延长。
时尽书,张双保,周文瑞,李建章,曹旗,张德荣[7](2004)在《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当前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治理废水污染的建议;综述了处理废水的方法和研究现状。
熊伟,王小妹,王占文[8](1999)在《木材胶粘剂生产中的污染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木材胶粘剂——脲醛树脂胶粘剂(UF)、密胺甲醛树脂胶粘剂(MF)、酚醛树脂胶粘剂(PF)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釜垢及碱洗废液的污染,提出了从工艺上改善排放条件及治理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控制产品中游离甲醛的方法
王正[9](1991)在《利用纤维板生产中废水提取物制造木材胶粘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纤维板生产中废水提取物与过量甲醛(甲醛溶液与粉状废水提取物的重量比为1~5:1)在酸性条件下可制成纤维板废水提取物-甲醛复合体,此种复合体反应液中的过量甲醛再用尿素或苯酚吸收,从而制成尿素(或苯酚)改性纤维板废液胶。采用上述二步法制成的改性纤维板废液胶可节省化工原料20%以上,用此种胶压制的人造板各项物理及力学指标达到采用纯化工原料胶所具有的水平。
刘光良[10](1987)在《林产化学工业的污染控制 第八讲 木材胶粘剂生产的污染控制》文中提出 一、污染特征及负荷量在木材胶粘剂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散发源有两类:1.废水污染各类制胶工厂,在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属量少而高浓度有机、有毒废水。废水的组成及其含量,随合成树脂胶的
二、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草浆造纸行业水污染分析 |
1.3 草浆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
1.3.1 草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述 |
1.3.2 草浆造纸清洁制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
1.4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理论及研究进展 |
1.4.1 超循环理论概述 |
1.4.2 循环经济系统的驱动力 |
1.4.3 实现循环经济“催化剂”的途径 |
1.4.4 超循环理论应用进展 |
1.4.5 超循环理论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结构与模型构建研究 |
2.1 前言 |
2.2 草浆造纸大系统的结构和边界条件 |
2.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研究 |
2.3.1 水循环经济原理及运作模式 |
2.3.2 草浆造纸用水排水及水循环系统分析 |
2.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构建 |
2.4.1 循环经济中的超循环运行机制 |
2.4.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反应循环 |
2.4.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催化循环 |
2.4.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 |
2.5 小结 |
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
3.1 前言 |
3.2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分析 |
3.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驱动力“外部催化剂” |
3.3.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
3.3.2 排放标准驱动力 |
3.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内部催化剂” |
3.4.1 规划选址驱动力 |
3.4.2 建立可持续废物处理技术体系,提高废水处理循环化的经济性 |
3.4.3 开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构建禾草纤维素-纸浆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
3.5 小结 |
4 草浆造纸水循环关键技术—黑液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草浆造纸黑液减量化-清洁制浆技术研究 |
4.2.1 清洁制浆工艺流程 |
4.2.2 试验检测方法 |
4.2.3 清洁制浆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4.2.4 清洁制浆工艺实际运行效果 |
4.2.5 结果分析与小结 |
4.3 黑液资源化技术研究 |
4.3.1 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技术 |
4.3.2 黑液制备活性炭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5 草浆造纸超水循环技术及水网络优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优化研究 |
5.2.1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5.2.2 梯型平板膜组件 |
5.2.3 曝气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相互作用模型 |
5.2.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
5.2.5 梯型平板膜SMBR处理草浆造纸废水实验效果 |
5.3 草浆造纸废水湿地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
5.3.1 湿地概况 |
5.3.2 多级串联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3 工程背景 |
5.3.4 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造纸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实际运行结果及分析 |
5.3.5 造纸废水对苇田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
5.4 草浆造纸造纸厂用水网络优化研究 |
5.4.1 物质流分析 |
5.4.2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构成 |
5.4.3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优化模型 |
5.4.4 用水指标 |
5.5 案例分析 |
5.5.1 辽宁省某草浆造纸企业A |
5.5.2 草浆造纸企业A用水网络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造纸浓缩黑液木质素基木材胶粘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素的性质及应用概况 |
1.2.1 木质素简介 |
1.2.2 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及化学性质 |
1.2.3 木质素的应用领域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的背景和目标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造纸浓缩黑液的改性工艺研究 |
1.5.2 造纸浓缩黑液木材胶粘剂的制备 |
1.5.3 造纸浓缩黑液及各类胶粘剂的表征 |
1.5.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造纸浓缩黑液的改性研究 |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2.2 黑液改性方法 |
2.2.1 常温羟甲基化 |
2.2.2 高温羟甲基化 |
2.3 黑液改性条件的优化 |
2.4 改性黑液的表征 |
第三章 造纸黑液木质素脲醛树脂胶的制备与检测 |
3.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3.2 试验设计方案 |
3.2.1 LUF制备研究路线 |
3.2.2 LUF制备工艺 |
3.3 制备三层胶合板 |
3.4 LUF的性能检测及分析 |
3.4.1 胶合强度的测定 |
3.4.1.1 试件的锯制 |
3.4.1.2 胶合板剪切拉伸 |
3.4.2 LUF的贮存期 |
3.4.3 LUF固体含量测定 |
3.4.4 胶合板游离甲醛释放量的测定 |
3.4.5 改性黑液加入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
3.4.6 各试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3.4.7 LUF的红外表征 |
3.5 树脂经济性分析 |
第四章 造纸黑液木质素酚醛树脂胶的制备与检测 |
4.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4.2 试验设计方案 |
4.2.1 LPF制备研究路线 |
4.2.2 LPF制备工艺 |
4.2.3 正交设计试验方案 |
4.3 制备三层胶合板 |
4.4 LPF的性能检测及分析 |
4.4.1 胶合强度的测定 |
4.4.2 LPF的贮存期 |
4.4.3 LPF固体含量测定 |
4.4.4 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4.4.5 LPF的红外表征 |
4.5 树脂经济性分析 |
第五章 造纸黑液木质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胶的制备与检测 |
5.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5.2 试验设计方案 |
5.2.1 LMF制备研究路线 |
5.2.2 LMF制备工艺 |
5.2.3 均匀设计试验方案 |
5.2.4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5.2.5 遗传算法预测 |
5.3 压制三层胶合板 |
5.4 LMF的性能检测及分析 |
5.4.1 胶合强度的测定 |
5.4.2 LMF的贮存期 |
5.4.3 LMF固体含量测定 |
5.4.4 逐步回归分析 |
5.4.5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5.4.6 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5.4.7 LMF的红外表征 |
5.5 树脂经济性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3)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废气的效果研究及动力学模型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甲醛的环境污染现状 |
1.1.1 甲醛的生产原理和方法 |
1.1.2 甲醛废气的来源 |
1.2 甲醛的危害 |
1.2.1 刺激作用 |
1.2.2 致癌作用 |
1.2.3 遗传毒性 |
1.2.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3 甲醛污染的处理技术 |
1.3.1 化学吸收法 |
1.3.2 物理和化学吸附法 |
1.3.3 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3.4 低浓度臭氧净化甲醛气体 |
1.3.5 光催化氧化法净化甲醛气体 |
1.3.6 生物法治理技术 |
1.4 生物法处理甲醛废气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1 生物法处理甲醛废气的应用研究 |
1.4.2 生物法净化甲醛废气的基础理论 |
1.5 生物法处理甲醛废水研究及应用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本研究的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2.1.1 试验装置技术参数 |
2.1.2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 |
2.2 试验菌种及甲醛气体来源 |
2.2.1 试验菌种 |
2.2.2 甲醛气体来源 |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仪器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性能研究 |
3.1.1 挂膜期间的性能考察 |
3.1.2 甲醛进气口浓度对生物滴滤塔净化甲醛废气效果的影响 |
3.1.3 气体流量对生物滴滤塔净化甲醛废气效果的影响 |
3.1.4 液体喷淋量对生物滴滤塔净化甲醛废气效果的影响 |
3.2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的动力学研究 |
3.2.1 相关动力学理论及模型概要 |
3.2.2 依据“吸收-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研究 |
3.2.3 依据“吸附-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研究 |
3.3 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的效果研究 |
3.3.1 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后挂膜时间的考察 |
3.3.2 进口气体甲醛浓度的影响 |
3.3.3 气体流量的影响 |
3.3.4 液体喷淋量的影响 |
3.3.5 依据“吸收-生物膜”理论对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后进行动力学研究 |
4 讨论 |
4.1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性能研究 |
4.2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的动力学研究 |
4.3 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的效果研究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5 结论 |
5.1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性能研究结论 |
5.2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的动力学研究结论 |
5.3 安装循环液处理装置的效果研究结论 |
6 本研究创新之处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间苯二酚生产废渣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磺化碱熔法间苯二酚生产工艺中废渣的产生 |
1.1.1 间苯二酚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 |
1.1.2 磺化碱熔法间苯二酚生产工艺及技术现状 |
1.1.2.1 磺化碱熔法间苯二酚生产企业动态 |
1.1.2.2 磺化碱熔法制备间苯二酚的基本反应过程 |
1.1.2.3 磺化碱熔法生产间苯二酚的工艺流程 |
1.1.3 磺化碱熔法间苯二酚生产工艺中废渣的形成及来源 |
1.1.4 间苯二酚废渣的主要成分 |
1.1.5 间苯二酚废渣的污染性 |
1.2 间苯二酚废渣处理及利用情况 |
1.2.1 酚焦油及酚渣资源化技术应用情况 |
1.2.1.1 焚烧利用其热能 |
1.2.1.2 合成胶粘剂 |
1.2.1.3 制备水泥减水剂 |
1.2.2 间苯二酚废渣利用情况 |
1.3 课题研究来源、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来源及意义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间苯二酚废渣的成分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分析方法和仪器 |
2.1.2.1 熔点测定 |
2.1.2.2 元素分析 |
2.1.2.3 原料水分的测定 |
2.1.2.4 原料灰分的测定 |
2.1.2.5 羟基含量的测定 |
2.1.2.6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废渣的主要组成及性质 |
2.2.2 废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 结论 |
第三章 低成本环保型木材胶粘剂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胶接制品中甲醛的影响 |
3.2.1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
3.2.2 胶接制品甲醛释放原因 |
3.2.3 降低游离甲醛含量途径 |
3.3 制备低成本环保型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原理 |
3.3.1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形成 |
3.3.2 木质素-酚醛树脂的形成 |
3.3.3 间苯二酚-酚醛树脂的形成 |
3.3.4 木质素-间苯二酚废渣-苯酚-酚醛树脂的形成 |
3.4 实验部分 |
3.4.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4.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4.3 实验方法 |
3.4.3.1 造纸黑液胶粘剂的合成 |
3.4.3.2 木质素胶粘剂的合成 |
3.4.3.3 木质素间苯二酚废渣胶粘剂的合成 |
3.4.3.4 调胶与粘结 |
3.4.4 产品分析测试 |
3.4.4.1 pH值的测定 |
3.4.4.2 固含量的测定 |
3.4.4.3 密度的测定 |
3.4.4.4 粘度的测定 |
3.4.4.5 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合成造纸黑液胶粘剂的工艺条件 |
3.5.2 合成木质素胶粘剂的工艺条件 |
3.5.2.1 不同木质素与苯酚配比及反应时间的影响 |
3.5.2.2 不同木质素与甲醛配比的影响 |
3.5.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5.2.4 催化剂的影响 |
3.5.3 合成木质素间苯二酚废渣胶粘剂的工艺条件 |
3.5.4 最佳合成工艺条件试验 |
3.6 中试实验 |
3.6.1 中试工艺流程与实验方案 |
3.6.2 中试实验与结果 |
3.6.3 胶粘剂生产的技术指标 |
3.7 结论 |
第四章 以间苯二酚废渣为原料合成环氧树脂的研究 |
4.1 引言 |
4.1.1 环氧树脂的发展 |
4.1.2 环氧树脂的性质与应用 |
4.1.3 环氧树脂的结构及其合成原理 |
4.1.4 间苯二酚废渣合成环氧树脂的实验原理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间苯二酚废渣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固化 |
4.2.3.1 间苯二酚废渣环氧树脂的合成 |
4.2.3.2 间苯二酚废渣环氧树脂的固化 |
4.2.4 废渣环氧树脂的分析测试 |
4.2.4.1 环氧值的测定 |
4.2.4.2 废渣环氧树脂的红外光谱测定 |
4.2.4.3 环氧树脂固化产物热性能测试 |
4.2.4.4 环氧树脂固化产物吸水率测试 |
4.2.4.5 环氧树脂固化产物耐腐蚀性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废渣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反应条件的确定 |
4.3.1.1 环氧氯丙烷用量的影响 |
4.3.1.2 碱用量的影响 |
4.3.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3.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1.5 碱浓度的影响 |
4.3.1.6 环氧氯丙烷的回收率 |
4.3.1.7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
4.3.1.8 不同批次废渣平行实验 |
4.3.2 废渣环氧树脂与E-44环氧树脂比较 |
4.3.3 废渣环氧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4 废渣环氧树脂热性能分析 |
4.3.5 废渣环氧树脂的吸水率 |
4.3.6 废渣环氧树脂的耐腐蚀性能 |
4.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项目和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6)生物质转化新型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木材胶粘剂的发展趋势分析 |
2.1.1 国内外木材胶粘剂行业发展动态 |
2.1.2 木材胶粘剂行业的特点 |
2.1.3 国内外为降低甲醛释放量所做的努力 |
2.2 木材胶粘剂的发展历程 |
2.2.1 以天然聚合物为主的时代 |
2.2.2 合成树脂时代 |
2.2.3 合成树脂和天然高分子共存时代 |
2.2.4 生物质转化高性能无甲醛木材胶粘剂时代 |
2.3 以生物质作为木材胶粘剂的生产原料的现状 |
2.3.1 以蛋白质为原料转化木材胶粘剂 |
2.3.2 以淀粉为原料转化无甲醛木材胶粘剂 |
2.3.3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转化木材胶粘剂 |
2.4 生物质转化木材胶粘剂总体发展趋势 |
2.4.1 短期趋势 |
2.4.2 长期趋势 |
3 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的发展状况 |
3.1 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研发概况 |
3.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豆基木材胶粘剂开发应用 |
3.3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研发重新升温 |
3.3.1 利用大豆产品作为合成树脂的填充剂或改良剂 |
3.3.2 以大豆产品为主要原料制备无甲醛的木材胶粘剂 |
3.4 国内近年来在植物蛋白胶领域的研究结果 |
3.5 大豆基木材胶粘剂开发中的关键性理论与方法 |
3.5.1 大豆基木材胶粘剂开发的基本原理 |
3.5.2 制胶工艺中大豆蛋白主要的改性方法 |
3.5.3 提高耐水性的措施 |
3.5.4 抑制脲酶活性 |
3.5.5 主要的防腐措施 |
3.5.6 蛋白胶粘度的调节措施 |
3.5.7 科学评价大豆蛋白胶的耐水性 |
3.6 大豆基木材胶粘剂发展趋势展望 |
4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发展状况 |
4.1 概述 |
4.2 早期的一些研究结果 |
4.2.1 淀粉作为辅助成分在耐水性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 |
4.2.2 淀粉转化多羟基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聚氨酯胶粘剂 |
4.3 双醛淀粉尿素木材胶粘剂 |
4.3.1 双醛淀粉的制备原理 |
4.3.2 双醛淀粉的特性 |
4.3.3 双醛淀粉尿素胶粘剂制备 |
4.3.4 双醛淀粉尿素胶粘剂效果与问题 |
4.4 淀粉基耐水型木材胶粘剂开发的几种尝试 |
4.4.1 共混交联型 |
4.4.2 氧化降解接枝改性聚氨酯型 |
4.4.3 淀粉/不饱和植物油转化多元醇聚氨酯型木材胶粘剂 |
4.5 淀粉基聚酯型的木材胶粘剂 |
4.6 展望 |
5 对生物质基木材胶粘剂研发有重要影响的新概念 |
5.1 概述 |
5.2 生物质导向经济理念 |
5.2.1 生物质的定义 |
5.2.2 生物质导向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5.2.3 生物质转化工程技术 |
5.3 绿色化学理论 |
5.4 木材粘合理论的发展 |
5.4.1 传统木材粘合理论 |
5.4.2 非传统粘合技术或无胶粘合技术 |
6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6.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6.2 本研究的目的 |
6.3 本研究的两个主要目标 |
6.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6.4.1 耐水性大豆基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研究 |
6.4.2 耐候性无甲醛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研究 |
7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碱对低温豆粕的变性作用研究 |
1 前言 |
1.1 大豆球蛋白的特性 |
1.2 本章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2 试验部分 |
2.1 供试原材料与化学药品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工艺步骤 |
2.4 检测方法 |
2.4.1 豆粕粗蛋白测定法 |
2.4.2 豆胶固体含量(R)的测定 |
2.4.3 豆胶中活性巯基测定法 |
2.4.4 豆胶蛋白碱性水解度(DH)测定法 |
2.4.5 豆胶释氨速率的测定 |
2.4.6 豆胶酸碱度的测定 |
2.4.7 胶合强度测定 |
2.4.8 粘度测定 |
2.5 试验方法 |
2.5.1 加碱量对豆胶粘度的影响试验 |
2.5.2 加碱量对豆胶蛋白活性巯基含量的影响试验 |
2.5.3 豆粕粒度对碱变性效果的影响试验 |
2.5.4 碱变性剂作用时间的影响试验 |
2.5.5 变性阶段液比对碱变性效果的影响试验 |
2.5.6 豆胶固含量对豆胶粘度的影响试验 |
2.5.7 调节豆胶酸碱度对豆胶粘度的影响试验 |
2.5.8 添加邻苯二酚对豆胶粘度的影响试验 |
2.5.9 加碱量对豆胶胶合强度的影响试验 |
2.5.10 豆胶在储藏过程中PH值的变化试验 |
2.5.11 豆胶在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碱性水解试验 |
2.5.12 豆胶的碱解脱氨现象观察 |
2.5.13 豆胶储藏对胶合强度的影响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加碱量对豆粕的变性效果的影响 |
3.1.1 加碱量对豆胶粘度的影响 |
3.1.2 加碱量对豆胶蛋白活性巯基含量的影响 |
3.2 几个主要工艺参数对豆粕碱变性效果的影响 |
3.2.1 豆粕粒度的影响 |
3.2.2 碱变性剂作用时间的影响 |
3.2.3 变性阶段液比的影响 |
3.2.4 豆胶固含量的影响 |
3.2.5 调节豆胶酸碱度对豆胶粘度的影响 |
3.2.6 添加邻苯二酚对豆胶粘度的影响 |
3.3 加碱量对豆胶胶合强度的影响 |
3.4 残碱对豆胶在储藏过程中理化性能变化的影响 |
3.4.1 豆胶在储藏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3.4.2 豆胶在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碱性水解 |
3.4.3 豆胶的碱解脱氨现象 |
3.4.4 豆胶储藏时间对胶合强度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脲对低温豆粕的变性作用研究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试验部分 |
2.1 豆胶的脲酶活性测定 |
2.2 试验方法 |
2.2.1 碱脲复合变性剂中脲对大豆蛋白的变性作用试验 |
2.2.2 碱脲复合变性豆胶中脲酶活性测定 |
2.2.3 碱脲复合变性时脲用量对豆胶耐水性胶合强度的影响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碱脲复合变性剂中脲对大豆蛋白的变性作用 |
3.1.1 碱脲复合变性剂中脲对粘度的影响 |
3.1.2 碱脲复合变性剂中脲对大豆蛋白活性巯基含量的影响 |
3.2 碱脲复合变性豆胶中脲酶活性测定 |
3.2.1 供试原料豆粕的脲酶活性测定 |
3.2.2 加碱量对豆胶中脲酶活性的影响 |
3.3 碱脲复合变性时脲用量对豆胶耐水性胶合强度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耐水性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部分 |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工艺步骤 |
2.3 数据分析 |
3 试验方法 |
3.1 新法豆胶生产工艺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试验 |
3.2 验证试验 |
3.3 新法制胶与传统制胶方法的对比试验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新法豆胶生产工艺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结果 |
4.1.1 豆胶粘度试验结果分析 |
4.1.2 对豆胶胶合强度的回归分析 |
4.2 制备耐水性豆胶的工艺参数验证试验 |
4.3 新法制胶与传统制胶方法的对比试验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大豆基木材胶粘剂长效防腐研究 |
1 前言 |
1.1 传统的豆胶防腐技术的局限性 |
1.2 防腐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木材胶粘剂防腐的特点与防腐机理 |
1.3.1 木材胶粘剂防腐的基本原理 |
1.3.2 对木材胶粘剂防腐剂基本要求 |
1.3.3 木材胶粘剂防腐剂失效的原因及其克服办法 |
1.3.4 微生物的抗药性形成的机理及其对策 |
1.4 本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2 试验部分 |
2.1 供试原材料与化学药品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工艺步骤 |
2.4 检测方法 |
2.5 试验方法 |
2.5.1 储藏期间豆胶酶解脱氨现象观察 |
2.5.2 环境柔和型抗菌剂的初步筛选 |
2.5.3 豆胶中杂菌基数的影响试验 |
2.5.4 抗菌剂的初始浓度对豆胶防腐时间的影响试验 |
2.5.5 环境pH对豆胶防腐时间的影响试验 |
2.5.6 环境温度对豆胶防腐时间的影响试验 |
2.5.7 抗菌剂的复配增效作用试验 |
2.5.8 三因素Box-Behnken法优化豆胶长效防腐技术研究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储藏期间豆胶的微生物脱氨现象观察 |
3.2 环境柔和型抗菌剂的初步筛选 |
3.3 豆胶中杂菌基数对防腐保存时间的影响 |
3.4 抗菌剂的初始浓度对豆胶防腐保存时间的影响 |
3.5 环境pH对豆胶防腐时间的影响 |
3.6 环境温度对豆胶防腐保存时间的影响 |
3.7 抗菌剂的复配增效作用 |
3.8 三因素Box-Behnken法优化豆胶长效防腐策略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淀粉固相氧化方法研究 |
1 前言 |
1.1 淀粉的理化特性 |
1.2 淀粉变性技术比较 |
2 试验部分 |
2.1 供试原材料与化学药品 |
2.1.1 试验原材料 |
2.1.2 化学试剂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1 常用仪器设备 |
2.2.2 大型检测设备 |
2.3 试验工艺步骤 |
2.3.1 淀粉基耐候性无甲醛木材胶粘剂制胶工艺流程图 |
2.3.2 耐候性杨木三合板制备工艺 |
2.4 主要检测方法 |
2.4.1 羰基值的测定 |
2.4.2 液化产物羟基值的测定 |
2.4.3 液化产物酸度值的测定 |
2.4.4 液化产物及胶粘剂的粘度测定 |
2.4.5 酯化产物的乙醇不溶残渣率的测定 |
2.4.6 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测定 |
2.4.7 氧化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 试验设计 |
2.5.1 稀硫酸扩散试验 |
2.5.2 酸化剂/淀粉重量比对酸扩散均匀性的影响试验 |
2.5.3 淀粉固相氧化单因素试验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稀硫酸向淀粉粒内部的扩散规律 |
3.2 酸化剂/淀粉重量比对酸扩散均匀性的影响试验 |
3.3 硫酸固相氧化淀粉的红外图谱分析 |
3.3.1 玉米原淀粉与双醛淀粉比较 |
3.3.2 硫酸固相氧化条件对淀粉大分子的降解作用的影响 |
3.4 淀粉固相氧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1 加酸量对氧化淀粉以及胶粘剂特性的影响 |
3.4.2 淀粉变性温度对氧化淀粉及胶粘剂特性的影响 |
3.4.3 淀粉变性时间对氧化淀粉及胶粘剂特性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氧化淀粉常压快速液化方法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部分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氧化淀粉的液化反应机理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2 氧化淀粉常压快速液化单因素试验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氧化淀粉的液化反应机理初步分析 |
3.2 氧化淀粉常压快速液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1 乙二醇/氧化淀粉质量比的影响 |
3.2.2 液化时间的影响 |
3.2.3 液化温度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参数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部分 |
2.1 试验材料、仪器设备与检测方法 |
2.2 试验方法 |
2.2.1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中心组合设计 |
2.2.2 液化产物羟基/马来酸酐羧基的摩尔比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试验 |
2.2.3 稀释倍数及乙醇稀释剂含水率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试验 |
2.2.4 板材含水率对胶合板强度的影响试验 |
2.2.5 新型木材胶粘剂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试验 |
2.2.6 新型木材胶粘剂应用技术参数正交试验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制胶工艺优化试验回归方程的建立 |
3.2 液化产物羟基/马来酸酐羧基的摩尔比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3 稀释倍数及乙醇稀释剂含水率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4 板材含水率对胶粘剂胶合性能的影响 |
3.5 胶合机理及胶合过程动力学研究 |
3.5.1 胶粘层的金相显微观察 |
3.5.2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新型木材胶粘剂固化反应动力学 |
3.6 热压参数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材胶粘剂造成的污染现状 |
1.1 污染源 |
1.2 污染原因 |
2 造成污染的原因分析 |
3 治理措施 |
3.1 改良树脂合成工艺 |
3.2 废水回收再利用 |
3.3 改变生产和经营模式 |
3.4 完善劳动安全和保护设施 |
4 废水处理方法 |
四、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李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2]造纸浓缩黑液木质素基木材胶粘剂的研究[D]. 占均志. 广西大学, 2013(03)
- [3]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废气的效果研究及动力学模型验证[D]. 刘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4]间苯二酚生产废渣综合利用的研究[D]. 唐晓春. 兰州大学, 2009(S1)
- [5]黑液的治理回收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J]. 陈树柏,陈玉坤,郭伟男,贾德民. 粘接, 2008(07)
- [6]生物质转化新型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研究[D]. 刘玉环. 南昌大学, 2006(11)
- [7]木材胶粘剂废水污染及治理[J]. 时尽书,张双保,周文瑞,李建章,曹旗,张德荣. 木材加工机械, 2004(06)
- [8]木材胶粘剂生产中的污染及防治[J]. 熊伟,王小妹,王占文. 化工环保, 1999(04)
- [9]利用纤维板生产中废水提取物制造木材胶粘剂的研究[J]. 王正. 木材工业, 1991(03)
- [10]林产化学工业的污染控制 第八讲 木材胶粘剂生产的污染控制[J]. 刘光良. 生物质化学工程, 19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