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国,巴马,政策,语言,北爱尔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接触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吕香芝[1](2019)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简论——以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是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的政治大地震,这一急剧的变化对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摸索调整中逐步确立了与中国接触的总体思路,旨在通过交往与合作对中国内外政策产生影响,把中国融入由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进而促使中国朝着美国人所谓的自由民主方向演进,同时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造成的潜在挑战和威胁。这一政策客观上发挥了在中美两国间增信减疑的作用,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基调。(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邱谊萌[2](2019)在《语言接触视角下的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推广是一种语言接触现象。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推广都需要国家语言政策的支持。依据语言接触理论,语言推广政策是通过语言接触,提高语言的使用功能,而使语言得到推广的。长期以来,美国英语自身的创新;美国英语使用者的增加,以及美国英语地位的提高,增强了美国英语的使用功能,保障了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的有效推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对于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8期)
刘舒天[3](2019)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为何曾长期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执行四十余年的对华接触政策不仅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还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这个惠及多方的政策选项,近年来却在美国战略界的质疑声中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理解这一政策为何曾在过去长期延续,就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在界定接触政策的基础上,对聚焦这一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实力优势、相互依赖以及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促使美国长期对华接触。另一种观点认为,战略精英、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推动美国长期对华接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战略欺骗与克制说服美国长期对华接触。这些观点都存在不足:结构约束只是减少了美国的对华政策选项,并不能说明美国选择接触政策的原因;国内政治固然会影响美国对华接触的战略判断,但中国因素也不容忽视;中国对美战略虽有说服美国对华接触的可能,但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实证分析。由此可见,结构约束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学界必须更加重视中国对美战略与美国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谢健[4](2018)在《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服务云南绿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有一个着名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不断彰显出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特别为云南提出了“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8-06-05)
杨建国[5](2017)在《奥巴马政府“接触+规制”双重性对华政策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巴马政府面对国内外时势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步形成和实施以"制衡中国崛起"为核心内涵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积极推行与中国接触与合作政策的同时,拉拢和强化与中国有争端的周边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事实上对中国进行围堵和规制。以"巧实力"和"多伙伴"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强化其亚太地区伙伴与盟友挑衅和对抗中国的自信和能力。美国企图通过"借力打力"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其"低成本霸权"战略性目的,进而尽最大可能地维护和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存在的重大利益。(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闫自信[6](2016)在《互联网企业多市场接触式并购的竞争效应与反垄断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代表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深化,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逐渐加深,也面临新一轮的优化整合。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企业并购304起,占各行业总数的11.3%,交易金额1455.66亿元,占各行业总额的13.9%,排名第一。互联网企业并购当下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百度、阿里、腾讯叁巨头(即BAT)的广泛介入和深度参与。BAT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的并购实现了在多个细分市场上同时竞争,形成"多市场接触"的市场结构,而受BAT控制的互联网企业在各自细分市场的价格行为呈现高度一致性,并且细分市场上占据相当高市场份额的企业间的直接合并频繁发生。在"多市场接触"的市场结构下,结合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对BAT及其控股企业的价格行为与并购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互联网企业并购引发的企业行为尚无明确的经济学解释,从而形成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首先,受BAT控制的互联网企业在各自细分市场上形成稳定的价格合谋,多市场接触的市场结构对合谋的稳定性有何影响?其次,BAT在现有多市场接触的基础上不断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多市场接触的不断扩大动力何在?最后,细分市场高份额企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合谋,又为何要进行直接合并,多市场接触对企业的并购决策有何影响?互联网行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本文从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经济特征出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解答上述问题。首先,关于多市场接触,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多市场接触有利于企业进行合谋,但缺乏在双边市场条件下对多市场接触竞争效应的研究;其次,细分市场之间存在间接网络效应,不同相关市场同一控制的企业间互相作为流量入口,彼此增加需求,目前尚无基于双边市场对多市场接触的研究,也没有考虑间接网络效应的存在;最后,互联网行业存在主要来源于无法预期的政府监管的外生需求冲击,在各个细分市场间相互独立,现有文献普遍认为需求冲击不利于企业合谋,但对多市场接触与需求冲击共存时的合谋稳定性研究不足。本文首先建立含需求冲击的单市场不完全信息无限重复博弈框架,博弈参与者追求无限期博弈收益现值的最大化,论证无限期博弈均衡的存在性,及需求冲击对合谋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引入多市场接触与间接网络效应,将模型细化为伯川德双寡头博弈,分析博弈参与者的合谋决策与并购决策。博弈参与者以价格为决策变量,在维持合谋、背离合谋、并购间进行选择,一方面探讨多市场接触对合谋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博弈参与者的并购动力,以及间接网络效应与多市场接触对并购动力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模型关键参数赋值,对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分析,验证了模型结论。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企业的价格行为与并购行为不同程度地受到多市场接触、间接网络效应、需求冲击的影响。多市场接触有利于企业合谋,而需求冲击抑制企业合谋,当多市场接触强度增加时,需求冲击对合谋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企业有动力进行更多的多市场接触以增强合谋的稳定性。即使合谋稳定,企业仍然有动力对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进行并购以扩大用户规模,从而通过间接网络效应实现其他细分市场用户规模的扩大,并且多市场接触强度越强,企业并购细分市场竞争对手的动力越强。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反垄断政策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主要分五部分,依次是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介绍,文献综述,多市场接触与行业特征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定性分析,博弈模型的构建和求解,互联网企业并购的反垄断政策。(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王玉珏[7](2016)在《语言与翻译:了解战争的新维度——《战争中的语言:冲突中语言接触政策与实践》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自2012年起,麦克米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战争中的语言"系列丛书(Palgrave Studies in Languages at War),集中探讨了语言和翻译在战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于2012年率先出版的《战争中的语言:冲突中语言接触政策与实践》(Languages at War: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Language Contacts in Conflict)(以下简称《战争中的语言》)可谓该系列的奠基之作,它以第二次世界(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6年04期)
刘超[8](2015)在《信息接触偏好对农村居民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采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实证检验信息接触偏好对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采纳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机制。对9省470个农村居民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人际交往偏好在政策采纳过程的决策阶段对农村居民的实际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媒介接触偏好对政策采纳意愿与实际采纳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着,政策宣传满意度在其关系链条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基于创新意识细分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早期采纳者与后期采纳者在人际交往偏好与媒介接触偏好上的差异不显着,人际交往渠道在中国农村社区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具有更突出的使用偏好。由此从创新扩散的理论视角对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提出了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与对策。(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何爽[9](2015)在《接触还是对抗:从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研究中国及中美关系问题的学者的八本书(报告)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布什执政以来,中国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美国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这些学者和专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为我们解读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九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美国国际关系问题学者(大部分来自智库)的八本(其中一本为合着)着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研究,找出其同异点,来分析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因素,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学者们研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对于中国崛起的分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畏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快速崛起严重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侵犯了美国的利益。他们一直对中国持有一定的戒备,但是这一戒备一直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和程度内。直到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经济疲软,恢复不够快,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直追甚至有超越美国之势,美国恐惧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威胁和挑战,于是对中国的戒备和警惕提高。从这八本书(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在对中国的分析上,学者们有涉及到关于中国意识形态和政体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和分析更多的是主观臆断的,通过仔细分析,我发现美国学者们重点在于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注。在学者们提出的对华政策建议中,他们普遍认为美国应该通过加强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同盟关系、增强美国在亚太区域机构和组织中的影响力及增强美国自身实力来增加美国对华的竞争力。其不同点主要在于他们侧重点的不同。一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强调美国进一步增强软实力并加强与中国接触的战略,实则是延续美国一贯以来的对华政策;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美国之前的对华政策过于温和,面对新形势,需要调整为更倾向于通过加强军事力量与中国对抗的“硬”战略。在文本分析基础上,本文结合定性分析,将学者的观点与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的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并借助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进行阐释。我发现,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与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学者对华研究中提出的建议和预测很大程度上吻合。这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美国学者对华研究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研究美国学者们在对华问题上的观点有利于我们找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的互动。如今,中国快速崛起的崛起已成时代大势所趋。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仍将是美国中国问题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如果中国模式能够继续走下去,美国将会越来越感觉到被挑战进而对中国施加更多的压力。同时,还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泥潭的美国自身的发展状况也将影响其对华政策——如果在将来,美国能尽快从此泥潭中走出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那么它将很可能因更加自信而给中国施加更多的压力;如果它难以快速从金融危机泥潭中走出来,它将更加地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压力,压力反过来又会使美国给中国找更多的麻烦。总而言之,在可预见的将来,不论美国经济能否恢复,中美关系都将是困难重重的。出于对中国挑战其亚太地位乃至国际地位的担忧,美国对中国采取某种对抗性行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正如双方领导人所认为,中美之间并非必有一战。中美双方需要努力管控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美国方面需要重塑信心,并逐渐完善和加深对中国的理解,消除疑虑,同时也需要接受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规律和事实。中国则需要通过加强与美国的交流和合作以及在国际社会更多的参与来消除美国对中国的疑虑,与美国一道,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9-30)
岳汉景[10](2015)在《伊朗核问题与奥巴马政府的接触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底,伊核问题临时协议的达成,使伊核问题漫长的僵局得以初步打破,这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有很大关系。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实施选择性接触政策,即在阿富汗、伊拉克问题上与伊朗进行接触,但在核问题上拒绝与伊朗进行接触,除非其停止铀浓缩活动。这使伊核问题的谈判难以展开。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对伊朗实施无条件接触政策,开启了"6+1"伊核谈判模式,并使美伊就核问题进行秘密会谈成为可能;"接触政策"有利于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拒绝其核燃料交换提议后动员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而经济制裁是促使伊核问题临时协议达成的因素之一;"接触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伊朗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裂,从而促使美伊双方逐渐调整了对对方的政策,为伊核问题临时协议的达成创造了现实条件。因此,"接触政策"是伊核问题临时协议达成的背景原因。(本文来源于《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接触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推广是一种语言接触现象。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推广都需要国家语言政策的支持。依据语言接触理论,语言推广政策是通过语言接触,提高语言的使用功能,而使语言得到推广的。长期以来,美国英语自身的创新;美国英语使用者的增加,以及美国英语地位的提高,增强了美国英语的使用功能,保障了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的有效推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对于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吕香芝.冷战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简论——以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对象[J].运城学院学报.2019
[2].邱谊萌.语言接触视角下的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J].海外英语.2019
[3].刘舒天.美国对华接触政策为何曾长期延续?[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9
[4].谢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服务云南绿色发展[N].云南日报.2018
[5].杨建国.奥巴马政府“接触+规制”双重性对华政策论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7
[6].闫自信.互联网企业多市场接触式并购的竞争效应与反垄断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王玉珏.语言与翻译:了解战争的新维度——《战争中的语言:冲突中语言接触政策与实践》评介[J].东方翻译.2016
[8].刘超.信息接触偏好对农村居民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采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
[9].何爽.接触还是对抗:从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研究中国及中美关系问题的学者的八本书(报告)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0].岳汉景.伊朗核问题与奥巴马政府的接触政策[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