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观论文-刘孔喜,许明武

认知翻译观论文-刘孔喜,许明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翻译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诠释学,翻译研究,施莱尔马赫

认知翻译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孔喜,许明武[1](2019)在《经典诠释学翻译观的当代再诠释——《重读施莱尔马赫:翻译、认知与文化》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界一直十分重视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密切联系。虽然当代诠释学翻译研究异彩纷呈,但对其思想源头、现代诠释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经典诠释学翻译思想反而知之不详,讨论不够深入、充分。2016年Springer公司出版的《重读施莱尔马赫:翻译、认知与文化》汇集国际翻译学界多个层面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深入挖掘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翻译观,溯源纠偏,探讨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多重应用,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与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改荣,周玉[2](2019)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的特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加强与作者、文本、读者的互动,采取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蒋玉娜[3](2019)在《认知翻译观下的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理论与语言学的发展一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借鉴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根据其核心发展了"认知翻译观"这一新兴翻译范式。本文从CL核心原则与翻译创造性、突显原则和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叁个方面,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背后的认知识解方式,希望为中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7期)

刘浩霞[4](2019)在《认知翻译观照下诗歌英译的“两个世界”——以《江雪》叁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文章基于认知翻译观,从诗歌英译的"两个世界"出发,聚焦《江雪》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多元互动,尝试刻画译文中认知主体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作者、译者与读者作为认知主体,具有各自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翻译活动中,译者需充分考虑体验认知对认知主体的制约作用,还应兼顾翻译中众多要素的多重性互动,追求和谐翻译,以求尽力为不同读者再现原文本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金花[5](2019)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研究——以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翻译观认为译文来自体验和认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西方音乐剧也开始被引进国内。音乐剧翻译作为外国文化引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七幕人生文化公司系列作品的中文版本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中音乐剧本土化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更合理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方式,为相关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并助力西方经典音乐剧文化"引进来"。(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晖[6](2018)在《分析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因为当前跨文化领域的文化意象翻译以及归化翻译手段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单纯地考虑文化与作者的因素,而归化翻译则只是考虑语文化与读者的因素。这两种翻译理念都不具备全面性,对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极为不利。为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体验性、和谐性及互动性的翻译为主,阐述翻译需要借助文化意象的传递,进而加深读者对文化意象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此类翻译的融合策略,这一策略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还原文化意象的本质及内涵,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翻译,进而有效促进国际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34期)

刘庚玉[7](2018)在《中国传统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的对比分析——以贾德翻译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只有当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与融合时,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翻译观的生长阶段是从汉末时期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传统翻译观念在语言学的领域涉足较少,翻译观念的重心更加倾向于对文学、符号学以及双语研究。而认知翻译观的出现时间则较晚一些。本文通过对贾德的作品翻译分析,比较中国传统翻译观与认识翻译观的异同,进而探讨译者如何重构原作思想。(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贾立平,张钰迪[8](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高兴》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蕴藏着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色彩,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两个世界"四方面探究了其在乡土小说《高兴》文化翻译中的体现及其优越性,试图找出乡土小说文化翻译的更优选择,以期推动乡土小说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汪亚青,丁启红[9](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从认知与体验的视角下阐释译者主体性。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研究前人的英译作品,希望能为日后现代川剧英译提供借鉴,助力此类优秀川剧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也望助力以川剧为代表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刘艳萍,王佳音[10](2018)在《Ful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比较不同哲学流派及语言学派的翻译观基础上,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上的创新和特点。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对《长恨歌》的日语译文进行解读,一方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认知翻译观;另一方面也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恨歌》的日语译文。(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0期)

认知翻译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的特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加强与作者、文本、读者的互动,采取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翻译观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孔喜,许明武.经典诠释学翻译观的当代再诠释——《重读施莱尔马赫:翻译、认知与文化》评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2].宋改荣,周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长春大学学报.2019

[3].蒋玉娜.认知翻译观下的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研究[J].校园英语.2019

[4].刘浩霞.认知翻译观照下诗歌英译的“两个世界”——以《江雪》叁译本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李金花.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研究——以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6].陈晖.分析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J].现代职业教育.2018

[7].刘庚玉.中国传统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的对比分析——以贾德翻译作品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

[8].贾立平,张钰迪.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高兴》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8

[9].汪亚青,丁启红.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10].刘艳萍,王佳音.Ful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J].北方文学.2018

标签:;  ;  ;  

认知翻译观论文-刘孔喜,许明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