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力耦合论文_杨天娇,王述红,张泽,高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热力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冻土,模型,路基,数值,水分,隧道。

水热力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天娇,王述红,张泽,高钰[1](2019)在《寒区隧道围岩水热力耦合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区域"理论,建立考虑水分迁移和水冰相变的寒区隧道水热耦合问题的联合求解微分方程,然后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实现温度场和水分场耦合数值模拟,进而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土柱冻结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模型的有效性.根据冻胀理论,着重对寒区隧道的应力场控制方程进行推导,利用孔隙冰与冻胀率之间的关系建立寒区隧道水热力叁场耦合计算模型.最后以牡丹江到绥芬河区间的牡绥隧道为例,对温度场、水分场以及应力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外界温度的变化对开挖后的隧道会有很大影响.随着时间的增加,隧道洞口冻结圈厚度逐渐增加,在1月份达到最大冻深2m左右.(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季雨坤[2](2019)在《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水热力耦合冻胀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土冻胀是冰透镜体生长的宏观表象,人工冻土及天然冻土在冻结后均会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冻胀变形,过量的冻胀变形将导致矿山井筒工程、隧道工程、民用工程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冻胀过程中冰透镜体生长及其背后潜在物理化学机制所涵盖的界面接触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理解成核、结晶、相变和矿物置换等物理过程的基础。掌握冻结土体基本物理特性,揭示冰透镜体生长过程中冻土水热力耦合物理行为,完善冻结土体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对资源高效开发及人工地层冻结工程与寒区冻土工程的高效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特定环境影响下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冻土水热力耦合行为与机理为关键科学问题,综合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建模、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冻结过程中冻胀敏感性、水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冻胀机理及理论、冻胀稳定控制等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采用微观结构扫描与分子结构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蒙脱土及高岭土的水物理特性,指出蒙脱土矿物相较高岭土具有更好的亲水能力进而使得冻胀较小。此外,研究了颗粒介质粒径影响下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综合考虑自然界不同含量砂-粉-粘颗粒组成土体粒径的差异,对给定土体的冻胀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指出介于细粒及粗粒间的中等颗粒土体(如粉土)其冻胀敏感性更强,当粗颗粒土中细粒含量显着增多时也可出现明显冻胀现象。(2)为了研究冻胀敏感性土体的冻胀-冻胀力现象,研制出模拟环境约束状态的冻胀试验系统,开展了温度梯度诱导-力学约束影响下的冻胀试验。研究揭示了冰透镜体生长演化过程中土体的宏细观水热力耦合行为,获取了温度梯度-力学约束-冻胀变形-冻胀力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此外,研究探讨了冰颗粒对孔隙结构及水分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力学约束作用下冻胀-冻胀力演化特征,给出了冻胀力随约束增大的机理解释及最大冻胀力的数学描述。(3)以结晶动力学过程及冰-水相界面热力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等效水压力对相变过程及冻土体渗透性的影响,以基于水活性的化学势梯度作为水分迁移驱动力建立了描述冰透镜体生长演化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经验参数分凝势的数学描述。研究探讨了冻结缘内水活性对冰-水相变物理过程及水分流动特性的影响,描述与分析了冰透镜体的生长演变规律。(4)通过类比非饱和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明确了冻土体有效应力的物理意义,在水、热、力耦合作用机制下以冰透镜体的分凝及生长为关键建立了离散冰透镜体冻胀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对上覆荷载的强烈依赖性,在水、热及固结耦合作用下将约束冻胀力等效为力学约束、冻胀量、冻结时间等因素的非线性函数,综合考虑原位冻胀、分凝冻胀、骨架变形等要素,建立了约束环境中的冻胀力演化模型。以模型数值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冻结缘内冰水相变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了水分相变结晶过程对负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并从冻结缘低温几何结构、冻吸力及渗透性对冰透镜体生长影响入手,揭示了力学约束作用下冻胀呈非线性衰减规律的内在物理机制。(5)对冰-颗粒介质之间的力学平衡状态进行分析,获取了冻结缘几何结构对冰透镜体生长机制的影响,揭示了冻结缘结构退化是直接导致冰透镜体生长速率降低的根源。创新了冻胀控制的试验方法与系统,提出了一种通过自动控制冻结深度以抑制冰透镜体生长的人工地层冻结技术思路。研究发现,减小控制的冻结深度或升高循环冷浴温度均能有效的抑制冻胀。该论文有图99幅,表15个,参考文献198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冉洪伍,范继辉,黄菁[3](2019)在《冻融过程土壤水热力耦合作用及其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过程水热力耦合是寒区水文循环的重要内容,是寒区农业、建筑、生态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冻土冻融过程、水热力耦合机理研究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水分迁移驱动力大多归结于土壤水势梯度,采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求解,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土体温度、土体形变以及土壤的物理特性指标。水热力耦合模型实现了水分、温度、应力之间的耦合,但是水分、温度、应力的变化对土壤特征参数的反馈机制并未体现;在多场作用下的分凝冰形成机理是解决土体冻胀的关键,对该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目前主流的水动力学模型、刚性冰模型、热力学模型3类耦合模型在适用性和准确性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针对目前冻融过程水热力耦合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的构想。(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何敏,冯孝鹏,李宁,刘乃飞[4](2018)在《饱和正冻土水热力耦合模型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剖析已建立的饱和正冻土水热力耦合模型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冻土力学最新研究成果,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热力学定律对原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其实用性。首先,引入由冻融过程中的动态变量(应变速率)与温变速率构成的黏弹性耗散势,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冻土骨架的黏弹性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孔多相介质理论,建立了外载及温度共同作用下冻土骨架的质量守恒方程;其次,在考虑冻土骨架(冰)黏弹性耗散和热力耦合耗散以及水分迁移引起的热对流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能量守恒方程;最后,综合各方程构建了准饱和正冻土水热力叁场耦合控制微分方程,开发了相应的扩展有限元程序3GEXFEM,通过典型室内试验验证了改进后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景远吉[5](2017)在《寒区隧道围岩水热力耦合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岩土工程建设必须在高海拔、严寒等极端条件下进行,冻融灾害是寒区岩土工程的突出问题。冻融环境下,岩体骨架、冰晶体、未冻水这叁种物质在温度、土水势、压力与变形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相互运动、迁移、扩散与相变,水热力状态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因此,从水热力耦合的角度研究岩土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工程意义。本文以西藏“扎墨”公路嘎隆拉隧道为依托,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寒区隧道围岩的单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应力和位移、冻深、孔隙压力和渗流速度的分布规律;对寒区隧道围岩多场耦合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的相互影响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由于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隧道断面围岩拱顶下沉,仰拱隆起;隧道周边围岩出现季节性冻融圈,最大冻深出现在拱顶处;最大渗流速度发生在边墙墙脚处,开挖断面附近渗透压力等位面密集,水力坡降大,对岩体的渗透动水压力较大;由于埋深较浅,围岩拱顶区域受隧道内壁和山体表面气温双重影响,冻融破环极度严重;在水热力耦合的作用下,隧道围岩冻深减小,位移及应力增大;经过10年的运营,隧道围岩拱顶下沉量由0.89mm增大为1.89mm,衬砌的最大拉应力从0.4MPa增大到了1.3MPa,可见冻融循环对围岩及衬砌力学特性影响较大;在寒区隧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冻胀力的作用,必须考虑温度场、水分场和应力场的相互影响。为减少寒区隧道冻融灾害,应在隧道洞口和内壁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减小洞内外气温与围岩间的热交换;结合注浆堵水、铺设防水层、设置排水边沟等措施,减小衬砌内外侧的热交换。(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秘江辉[6](2017)在《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水热力耦合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普遍存在冻害现象,为确保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冻胀问题亟需解决。土体冻胀变形问题是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充分分析路基水分场、温度场和变形场的变化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机理,对于改进并完善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大高速铁路路基典型断面进行了水热力耦合效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1)以土水特征曲线、固液比、线膨胀系数为联系方程,基于经典水动力学模型和热弹性力学基本理论推导了适用于非饱和土的水、热、力叁场耦合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阶跃函数统一表达了冻土与未冻土的水热特征参数。(2)基于多物理场分析软件COMSOL的二次开发,对经典冻结试验进行了反演,并将模拟结果和室内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初步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在冻结过程中,水分会由正温区向负温区发生迁移,水分场稳定时刻滞后于温度场;水分场重分布后,最大质量含水量变化值为4.5%,约占原有含水量的24%,水的迁移作用不容忽视。(3)以哈大高速铁路路基典型断面为例,考虑阴阳坡效应,对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的水分场、温度场及变形场进行了耦合效应研究,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哈大高速铁路路基DK833+330断面:温度场模拟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比较吻合,所建模型较为合理,可为路基的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提供参考;受阴阳坡边界影响,路基温度场在横向呈非对称分布,右路肩最大冻深最大(1.8 m),左路肩次之(1.6 m),线路中心位置处最小(1.2 m);线路中心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2.5 m深度内,最大质量含水量变化值为2%,比原有含水量增大约20%;路基存在不均匀变形(最大14 mm),右路肩最大冻胀变形为18 mm,左路肩次之(16 mm),线路中心位置处最小(12 mm)。(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7-06-01)

林伟[7](2015)在《短时冻土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水热力耦合仿真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闽北等地地处短时冻土区,区域内短时冻土在冬季具有形成冻融周期短、冻融次数频繁、冻土层深度较浅、冰雪融化后边坡浅层含水率升高等特点。现场调查表明,短时冻土区残积土边坡浅层冻融垮塌频发,给当地交通造成了较大困扰,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未得到重视,冻土水热力耦合机理有待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与工程调研、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获得了福建短时冻区气候特点及土壤边坡墒情特点,并分析了短时冻区残积土边坡水热力耦合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段冻期集中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间,期间共存在11次气温冻融周期,最低气温可达-2.5℃。日最大风速为11.6m/s,平均风速约为3.4m/s,平均湿度为80%左右;降雨总天数为27天,最大降雨强度为41.6mm/h。冻融周期内,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15:00,日最低气温出现在5:00~7:00,日气温变化幅度为10℃左右;日辐射峰值最高为772W/m2,最低为15W/m2,冻融周期内天气以多云及阴天为主。(2)降温对边坡温度的影响深度为25cm左右,边坡浅层土壤温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正余弦规律但滞后大气气温变化2~3h。外界环境对边坡浅层含水率的变化影响深度约为12cm。(3)通过室内小型土柱冻结试验、现场边坡墒情监测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短时冻土边坡水热力耦合机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4)以12月17日气象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可得:边坡浅层冻结深度为4cm范围左右。在土壤日最低温度8:00和24:00两个时段,最低温度分别为-1.57℃和-1.62℃,边坡产生冻结;在土壤日最高温度14:00时段,土壤最低温度为2.9℃,边坡全为融土。由此可见,浅层边坡在一天之中实现从融土到冻土再到融土的冻融循环。边坡最大冻胀应力和最大冻胀位移出现在边坡坡顶表面,大小分别为0.52MPa 和 0.12mm。(5)增大土体的容积热容和减小土壤的导热系数都能提高土体的保温性能,减小边坡的冻胀破坏。初始含水率大的土体冻结温度高,冻结时间更长,冻胀位移和冻胀应力更大,对边坡的稳定更不利。(6)高温冻土能在一天之内实现冻融循环,而低温冻土全天都处于冻结状态。环境温度越低,冻结深度越深:环境低温为-2.5℃、-5.5℃、-8.5℃时,冻结深度分别为4cm、6cm、10cm左右。(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邢宝亮[8](2015)在《深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水热力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路基大量出现,其稳定性严重影响整个高铁网的安全与运营,特别是深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随着季节更替,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的冻融破坏是受温度场、水分场、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形破坏过程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此方面的研究较弱。本文首先根据前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和冻土的相关理论,对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的病害及成因进行介绍,其次对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在温度场,渗流场及变形场叁场耦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其冻胀融沉机理;最后通过对影响路基稳定性的不同因素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季节性铁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研究成果:(1)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改进对温度场、渗流场、变形场的控制方程,总结整理冻土水、热、力叁场耦合的控制方程。(2)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es进行季节性冻土铁路路基水、热、力叁场全耦合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冻土铁路路基的温度场、渗流场、变形场的变化规律。(3)通过对不同孔隙率,不同冻结状态弹性模量fE与融化状态弹性模量lE比值及有无补水条件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知路基填土孔隙率、路基填土的弹性模量以及外界补水条件对铁路路基的冻胀融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总结深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病害及其形成原因,并根据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5-06-01)

孙永岗[9](2014)在《新庄煤矿风立井冻结壁岩石在冻结过程中的水热力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结法是有效穿越不稳定岩土层的施工方法,但是对白垩系地层的岩石在冻结过程中的特性研究还不成熟,所以,开展冻结壁岩石在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水分场以及应力场的研究,对白垩系地层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庄煤矿风立井的冻结工程为背景,在理论上对冻结壁的温度场、水分场、应力场进行分析。论述了温度场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水分迁移的原理和驱动力以及应力场的相关概念,并且讨论了岩石的物质组成、水分、温度、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现场监测,得到了冻结壁形成过程中测温孔的温度变化规律、外井壁混凝土水化热对冻结壁温度场的影响以及冻结压力的变化规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冻结壁的温度场、应力场进行模拟,得到了冻结壁温度、应力分布规律,以及水化热对冻结壁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实测和模拟数据,发现:冻结壁温度场的变化可以分为初始冻结阶段、积极冻结阶段、维护冻结阶段;混凝土水化热对冻结壁的影响深度在1.5米以内;粗粒砂岩的热传导性大于中粒砂岩;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水分迁移是导致实测温度值不同于模拟温度值的主要原因;冻结压力在外井壁浇筑完成后迅速增大,随着外井壁强度增大以及冻结壁应力的释放,冻结压力增长速率减小,并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4-06-30)

晏启祥,陈诚,何川,耿萍[10](2013)在《地铁隧道半断面水平冻结施工的水热力耦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冻结是一个水、热、力叁场耦合问题,基于考虑相变的水热力耦合理论,分析地层温度场、水分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比冻结前后隧道开挖的位移场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随着冻结时间的增加,冻结管周边土体的温度将逐渐降低并发生冻结,出现冻结区域扩大、交圈、冻结帷幕增厚等变化过程;冻结帷幕内的冻土存在未冻结水,随着冻结时间的增加,大多数位置的未冻结水体积含量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建议在冻结帷幕两侧下方追加冻结管以保证实际的冻结帷幕达到设计范围,并对冻结管距开挖轮廓线的距离进行差异化设定。(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3年10期)

水热力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冻土冻胀是冰透镜体生长的宏观表象,人工冻土及天然冻土在冻结后均会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冻胀变形,过量的冻胀变形将导致矿山井筒工程、隧道工程、民用工程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冻胀过程中冰透镜体生长及其背后潜在物理化学机制所涵盖的界面接触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理解成核、结晶、相变和矿物置换等物理过程的基础。掌握冻结土体基本物理特性,揭示冰透镜体生长过程中冻土水热力耦合物理行为,完善冻结土体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对资源高效开发及人工地层冻结工程与寒区冻土工程的高效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特定环境影响下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冻土水热力耦合行为与机理为关键科学问题,综合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建模、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冻结过程中冻胀敏感性、水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冻胀机理及理论、冻胀稳定控制等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采用微观结构扫描与分子结构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蒙脱土及高岭土的水物理特性,指出蒙脱土矿物相较高岭土具有更好的亲水能力进而使得冻胀较小。此外,研究了颗粒介质粒径影响下的冰透镜体生长机制,综合考虑自然界不同含量砂-粉-粘颗粒组成土体粒径的差异,对给定土体的冻胀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指出介于细粒及粗粒间的中等颗粒土体(如粉土)其冻胀敏感性更强,当粗颗粒土中细粒含量显着增多时也可出现明显冻胀现象。(2)为了研究冻胀敏感性土体的冻胀-冻胀力现象,研制出模拟环境约束状态的冻胀试验系统,开展了温度梯度诱导-力学约束影响下的冻胀试验。研究揭示了冰透镜体生长演化过程中土体的宏细观水热力耦合行为,获取了温度梯度-力学约束-冻胀变形-冻胀力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此外,研究探讨了冰颗粒对孔隙结构及水分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力学约束作用下冻胀-冻胀力演化特征,给出了冻胀力随约束增大的机理解释及最大冻胀力的数学描述。(3)以结晶动力学过程及冰-水相界面热力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等效水压力对相变过程及冻土体渗透性的影响,以基于水活性的化学势梯度作为水分迁移驱动力建立了描述冰透镜体生长演化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经验参数分凝势的数学描述。研究探讨了冻结缘内水活性对冰-水相变物理过程及水分流动特性的影响,描述与分析了冰透镜体的生长演变规律。(4)通过类比非饱和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明确了冻土体有效应力的物理意义,在水、热、力耦合作用机制下以冰透镜体的分凝及生长为关键建立了离散冰透镜体冻胀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对上覆荷载的强烈依赖性,在水、热及固结耦合作用下将约束冻胀力等效为力学约束、冻胀量、冻结时间等因素的非线性函数,综合考虑原位冻胀、分凝冻胀、骨架变形等要素,建立了约束环境中的冻胀力演化模型。以模型数值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冻结缘内冰水相变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了水分相变结晶过程对负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并从冻结缘低温几何结构、冻吸力及渗透性对冰透镜体生长影响入手,揭示了力学约束作用下冻胀呈非线性衰减规律的内在物理机制。(5)对冰-颗粒介质之间的力学平衡状态进行分析,获取了冻结缘几何结构对冰透镜体生长机制的影响,揭示了冻结缘结构退化是直接导致冰透镜体生长速率降低的根源。创新了冻胀控制的试验方法与系统,提出了一种通过自动控制冻结深度以抑制冰透镜体生长的人工地层冻结技术思路。研究发现,减小控制的冻结深度或升高循环冷浴温度均能有效的抑制冻胀。该论文有图99幅,表15个,参考文献198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热力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杨天娇,王述红,张泽,高钰.寒区隧道围岩水热力耦合数值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季雨坤.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水热力耦合冻胀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冉洪伍,范继辉,黄菁.冻融过程土壤水热力耦合作用及其模型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9

[4].何敏,冯孝鹏,李宁,刘乃飞.饱和正冻土水热力耦合模型的改进[J].岩土工程学报.2018

[5].景远吉.寒区隧道围岩水热力耦合数值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7

[6].秘江辉.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水热力耦合效应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7].林伟.短时冻土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水热力耦合仿真模拟[D].福州大学.2015

[8].邢宝亮.深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水热力耦合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9].孙永岗.新庄煤矿风立井冻结壁岩石在冻结过程中的水热力耦合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

[10].晏启祥,陈诚,何川,耿萍.地铁隧道半断面水平冻结施工的水热力耦合特性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

论文知识图

冻结180天后的最小主应力云图冻结前边坡的最小主应力云图实际工程二维冻胀病害示例第i个控制体积的网格参数土体冻结时不同形态的冰结构某地铁车站BIM模型

标签:;  ;  ;  ;  ;  ;  ;  

水热力耦合论文_杨天娇,王述红,张泽,高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