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量与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桂南地区,桉树,中大径材,生物量
生物量与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施福军,覃丽群,吴敏,秦武明[1](2019)在《15年生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桂南地区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生物量与林分生产力。[方法]采用样方收获法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法对桂南地区15年生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测算。[结果] 15年生桉树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449.79 t/hm~2,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为377.69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72.10 t/hm~2;林分乔木层年均生产力为37.27 t/(hm~2·a)。不同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根蔸、树枝、粗根、树叶、中根、细根。15年生桉树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随胸径增长呈现递减趋势,比值在4.83~6.80,平均比值为5.24。[结论]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具有很高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同时在营林后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生长更为突出,桉树大径材培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黄鑫,戴冬,黄春波,滕明君,周志翔[2](2019)在《马尾松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是我国主要植树造林树种之一,长期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林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背景下,研究马尾松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从传统方法和遥感技术2个方面介绍了马尾松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算方法,分析了林龄、混交造林、立地条件、气候因素和林分密度对马尾松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马尾松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林林,刘效东,苏艳,夏文杰,梁京威[3](2018)在《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数据。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其生物量与生产力问题研究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在回顾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问题研究背景、历史、现状及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个体以及林分尺度上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及其分配特征;2)不同经营措施(立地条件、初植密度、混交措施、抚育间伐及施肥等)对马尾松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影响;3)围绕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气候机制问题,以近年来广泛运用于该方面问题研究的树木年轮学方法为切入,对影响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过程的气候因子进行梳理、整合,以期全面阐述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问题研究的相关进展,在我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背景下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吴初平,韩文娟,江波,刘博文,袁位高[4](2018)在《浙江定海次生林内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和生产力关系的环境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主要在物种组成随机配置的人工生态系统中进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研究较少,且未考虑环境因子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广泛分布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拟合的方法,探讨亚热带次生林中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土层厚度)和次生林恢复时间(林龄)对生物量、生产力、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和生产力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考虑环境因子时,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生产力之间存在显着的二次关系(先增加后减少的驼峰型)。当考虑环境因子时,个体密度和土层厚度对生物量具有显着影响,而环境因子对生产力并无显着效应。在坡度较陡、坡向朝南及土层较厚的环境条件下,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具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在坡度较缓、坡向朝北及土层较薄的环境条件下,物种丰富度不影响生物量。在较高海拔环境条件下,生产力随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少(驼峰形状),而在其他环境条件下,生产力均不响应物种丰富度。以上结果说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存在差异,且其相互间的关系依赖于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6期)
刘顺,罗达,杨洪国,史作民,刘千里[5](2018)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始林在全球碳收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细根在地下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连续土钻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0~30 cm土层细根(≤2 mm)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决策矩阵法对细根生产量和周转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0~30 cm土层活细根生物量和年生产量分别为286.89g·m-2和168.94 g·m-2·a-1,平均细根周转速率为0.56 a-1;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和死亡量在生长期内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活细根生物量和生产量总体呈现单峰曲线特征,以9月最大;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活细根生物量在生长期内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而死亡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土层深度是影响细根动态的重要因素,活细根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和周转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死细根/活细根生物量略有增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谭桂菲,安家成,黎贵卿,王军锋,陆敏[6](2017)在《15年生香樟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广黄分场15年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样方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单株生物量随着胸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径阶单株植物的生物量差异明显,其生物量在各器官上分配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干皮>粗根>中根>细根。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精度均为0.9以上。香樟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183.19 t/hm~2,分配规律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子>干皮>粗根>中根>细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26.90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56.29 t/hm~2,分别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27%、30.73%,且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2.3倍。林分的平均生产力为14.00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其中乔木层为12.22 t/(hm~2·a),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林下植被层为1.78 t/(hm~2·a),占总生产力的12.71%;林分中生产力在各层中的分配规律大小依次为: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分别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8.79%、3.93%。(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宗宁,段呈,耿守保,柴曦,石培礼[7](2018)在《增温施氮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设置模拟增温和氮添加处理,研究长期增温与外源氮输入对高寒草甸群落生产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顶箱增温装置造成小环境暖干化,即显着提高地表空气温度1.6℃,提高表层土壤温度1.4℃,降低土壤含水量4.7%.2012、2013和2014年不施氮处理下增温分别降低地上生物量61.5%、108.8%和77.1%,在高氮(40和80kg N·hm~(-2)·a~(-1))处理下增温对群落地上生物量无显着影响,这说明增温的影响依赖于氮添加水平,且施氮补偿了增温导致的土壤氮损失.增温导致根冠比增加,2012、2013和2014年不施氮处理下增温分别增加根冠比98.6%、60.7%和97.8%.在不增温处理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率均表现出低氮(10、20 kg N·hm~(-2)·a~(-1))促进、高氮抑制的趋势,达到饱和阈值时的氮添加剂量分别为56.0和55.5 kg N·hm~(-2)·a~(-1);而在增温处理下,地上、地下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这说明增温改变了高寒草甸生物量分配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模式,增温导致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是生物量分配模式改变的主要原因.由氮添加试验估算的高寒草甸氮饱和阈值表明,高寒草甸对氮输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类型草地.(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金玲[8](2016)在《闽南山地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20年生秃杉人工林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02.56 kg,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67.74、34.81 kg,分别占个体总生物量的82.81%、17.19%;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根桩>叶>枝>粗根>细根>中根。秃杉林分总生物量达177.75 t·hm~(-2),其中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176.23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9.14%;凋落物的生物量含量比较小,只有1.52 t·hm~(-2),仅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86%。20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为11.87 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王亮,彭琦云,耿少波[9](2016)在《长白山露水河林区乔木层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白山露水河林区2003年和2013年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固定样地资料,利用相对生长法,对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乔木层生物量平均为175.07t/hm2,其中天然林平均乔木层生物量要高于人工林。天然林中针叶树种和慢阔类树种积累生物量的能力较强,而人工林中以人工红松林的乔木层生物量最高。半数以上林分类型随着林龄的增长,乔木层生物量逐步升高;其他林分类型变化趋势不一。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生产力平均5.00t/(hm~2·a),总体看来,人工林的生产力比天然林高。人工林中乔木层生产力最高的是人工红松林,这与人为抚育有关,而天然林中以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产力最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骆栋卿[10](2016)在《高峰林场巨尾桉密植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土壤水文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作为我国华南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速生丰产树种之一,有着速生、丰产等优点,是最重要的纸浆原料,也是人造板厂主要的工业原料。本试验地点选取于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六里分场12林班桉树二代连栽迹地上2014年3月种植的巨尾桉林分。在林分内分别建立高密度林分(3330株/hm-2)和对照林分(1665株/hm-2)标准地各3块,面积各1200 m2。标准地立地条件相似、林木长势良好且比较一致。本研究是对样地内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进行生长规律、生物量与生产力、土壤入渗能力和季节动态变化、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等进行研究,以分析桉树连栽迹地开展高密植巨尾桉人工林种植是否可行及其对土壤水分功能调控产生哪些潜在影响,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为:1、生长规律:桉树二代连栽迹地上的2年生密植巨尾桉人工幼林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9.7m,8.4cm,0.02730m3,对照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10.5 m,9.4cm,0.03821m3,密植林分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比对照的均略低。密植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在第0.5a出现最大值。2、生物量与生产力:2年生密植林和对照林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58.79 t·hm-2、38.09 t·hm-2,年均生产力分别为29.40 t·hm-2·a-1、19.05t·hm-2·a-1,密植林的林分生物量、年均生产力均大于对照林,分别大20.70 t·hm-2、10.35t·hm-2·a-1。3、巨尾桉人工幼林土壤的渗透性能:2年生密植林和对照林土壤的野外初渗率分别为2.16mm/min、1.96mm/min,密植林比对照林大0.2 mm/min;土壤的稳渗率分别为0.46mm/min、0.39mm/min,密植林比对照林大0.07 mm/min;在恒定时的渗透总量分别为29.76mm·cm-2、34.04mm·cm-2,密植林比对照林小4.28 mm · cm-2。4、土壤季节含水率变化:密植巨尾桉幼林各季节土壤平均含水率大小顺序为:夏>冬>秋>春,分别为33.43%、31.89%、31.00%、29.43%。对照林四个季节的平均含水率大小顺序为:夏>冬>秋>春,分别为28.48%、26.67%、26.61%、26.19%,与密植林的变化趋势相同。在0-40cm土层,密植林和对照林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其中6月份的土壤平均含水率最高,最小值均出现在4月份。从全年每季和每月土壤含水率来看,密植林土壤含水率均比对照林略高,可能与密植林分郁闭度略大、土壤层蒸发略少有关。5、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2年生密植林和对照林(0-20cm、20-40cm、40-80cm)的土壤容重(g/cm3)分别为1.29、1.400、1.52和1.13、1.40、1.56,土壤容重均与土层深度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2年生巨尾桉密植林与对照林0-80cm土壤总孔隙度均随土层厚度的加深而减小。密植林各土层总孔隙度分别为51.34%、47.34%、42.62%,对照林的分别为57.35%、47.18%、41.31%。2年生密植林0-80cm土层最大贮水能力为282.60t·hm-2,比对照林的291.68t·hm-2小9.08 t·hm-2。密植林0-80cm土层有效贮水能力为137.70t·hm-2,比对照林的126.00t·hm-2大11.7 t·hm-2。密植林生态系统的总持水量为140.17t·hm-2,对照林的林分总持水量为127.22t·hm-2,密植林林分的总持水量比对照林的大12.95 t·hm-2。综上所述,该密植试验林的生物量生产力、水分拦截、水分入渗和生态系统整体水源涵养等功能比对照林的略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生物量与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尾松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是我国主要植树造林树种之一,长期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林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背景下,研究马尾松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从传统方法和遥感技术2个方面介绍了马尾松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算方法,分析了林龄、混交造林、立地条件、气候因素和林分密度对马尾松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马尾松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量与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施福军,覃丽群,吴敏,秦武明.15年生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黄鑫,戴冬,黄春波,滕明君,周志翔.马尾松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9
[3].张林林,刘效东,苏艳,夏文杰,梁京威.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
[4].吴初平,韩文娟,江波,刘博文,袁位高.浙江定海次生林内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和生产力关系的环境依赖性[J].生物多样性.2018
[5].刘顺,罗达,杨洪国,史作民,刘千里.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J].生态学杂志.2018
[6].谭桂菲,安家成,黎贵卿,王军锋,陆敏.15年生香樟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J].广西林业科学.2017
[7].宗宁,段呈,耿守保,柴曦,石培礼.增温施氮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8].黄金玲.闽南山地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J].福建林业科技.2016
[9].王亮,彭琦云,耿少波.长白山露水河林区乔木层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10].骆栋卿.高峰林场巨尾桉密植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土壤水文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