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华[1]2004年在《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并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进行移植,同时在软骨缺损区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探讨二者联合应用能否促进新生软骨的形成,提高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成功率。方法:取青紫兰兔48只,共96个实验关节。手术无菌操作,在兔双膝股骨髁间内侧用特制环锯造成软骨以及软骨下骨缺损,制成软骨缺损模型。取下的移植骨块,用于不同个体间互相移植。实验随机分A、B、C、D4组,在A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区单纯植入新鲜的同种异体软骨,B组单纯局部注射重组人bFGF ,C组局部注射bFGF后同时植入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D组用作空白对照。术后第4、8、12周作大体观察、摄X线片、磁共振检查、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 大体观察 术后兔活动姿态无明显异常。全部切口Ⅰ期愈合。C组可见软骨移植区基本恢复;A组移植区见少许缺损,无松动;B组缺损区可见轻度凹陷,膝关节见骨质增生;D组仍见较大缺损,中间有纤维样物充填,关节囊有粘连。2 X线片检查 C组移植区未见明显缺损,关节面光滑;A组移植区仅见少许凹陷;B组仍有少许缺损,较A组大,且出现骨质增生;D组缺损未见明显修复。 3 磁共振检查 C组软骨生长厚度与周边软骨相似约92%(11/12例),其中60%软骨表面光滑,40%不平坦;A组软骨生长厚度与周边软骨相似约63%(5/8例),其中50%软骨表面光滑,50%不平坦;B组软骨生长厚度与周边软骨相似约25%(2/8例),其中20%软骨表面光滑,80%不平坦;对照组缺损区几乎为软组织充填,未见明显软骨增生。各组均未见软骨下囊肿形成。4 组织学检查 C组修复软骨与周围软骨融合较好,可见较多的透明软骨细胞及软骨陷窝;A组也可见透明软骨细胞,量稍少;B组缺损由部分透明软骨组织及纤维软骨组织组成;对照组缺损内仍充满了纤维组织,仅见少许软骨细胞。5 免疫组化检查 A、B、C组修复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D组阴性。6对各组修复软骨进行组织学评分,C组较其它组的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7经图象分析仪进行软骨细胞记数,C组较其它组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及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者能起交互作用,促进新生软骨的形成,提高了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成功率。但修复软骨的远期效果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谭洪波[2]2010年在《骨软骨脱细胞基质材料研制及修复功能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关节骨软骨由软骨,软骨下骨及之间的连接结构构成。人体关节活动使用量巨大,极容易在创伤、肿瘤及急慢性炎症中导致关节软骨或骨软骨损伤。软骨损伤也常会发展致滑膜、关节囊及软骨下骨,导致骨软骨损伤,骨软骨损伤通常伴随关节机械应力改变,如不治疗会进一步导致退行性关节炎发生,患者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关节软骨无血液、淋巴及神经,仅包含单一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比高并且缺少局部祖细胞,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差。关节软骨下骨主要对关节软骨起支撑作用,软骨下骨损伤通常采用替代物植入治疗,替代物的血管化不足将不能及时修复,大块骨缺损将明显影响其支撑作用。骨软骨之间的连接结构包含深层透明软骨、潮线、钙化软骨、粘合线及上层软骨下骨,其结构微细并复杂,骨软骨连接区损伤可能会影响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关节软骨及骨软骨损伤自身修复困难,关节骨软骨损伤治疗成为目前骨关节外科难题之一。对软骨及骨软骨缺损修复方法较多,较有效的方法包括采用具备软骨、软骨下骨及其间的连接结构的自体及异体骨软骨移植;而仅对软骨的修复较具潜力的方法主要是组织工程技术,其中MACI(基质介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能达到部分透明软骨修复效果,显示较好的前景。MACI对骨软骨损伤修复欠佳,而骨软骨移植物来源有限,但MACI及骨软骨技术提示带软骨、软骨下骨及其间的连接结构的骨软骨单元移植并结合种子细胞可能是骨软骨修复的潜在方案。理想的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替代结构应该模拟关节组织的自然成分及结构进而恢复其正常功能,国内外对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的构建研究,从“分层构建”的可行性初探到“一体构建”的动物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目前尚存在缺损区修复组织质量缺陷、与宿主界面整合欠佳及缺乏相应力学功能等主要问题。由于骨及软骨脱细胞在技术上取得一定进展,通过粉碎软骨并采用脱细胞试剂处理的方法可以将细胞成分去除,而保留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本课题拟在此基础上,分别将含骨软骨之间连接结构的组织及软骨进行脱细胞,利用脱细胞基质材料制备含生物来源骨软骨连接结构的骨软骨支架材料。该支架包含深层透明软骨、潮线、钙化软骨层、粘合线、软骨下骨板等生理骨软骨连接结构,软骨侧构建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保留脱细胞软骨下骨,尽量模拟了骨软骨结构。通过体外接种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植入体内修复动物骨软骨缺损模型并观察软骨生成效果;并且采用骨髓来源分离扩增的内皮祖细胞接种脱细胞骨基质材料修复动物大段骨缺损,通过血管化来促进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为研究软骨下骨缺损修复提供新的方法。本研究将为仿生制备骨软骨复合支架材料提供依据,同时为构建更为复杂的组织工程关节创造条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1)分别将软骨粉、软骨片及骨软骨复合组织脱细胞处理并鉴定;(2)构建含骨软骨连接结构的脱细胞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3)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含骨软骨连接结构的骨软骨支架修复羊膝关节负重区骨软骨缺损模型;(4)采用脱细胞骨基质接种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修复兔尺骨大段骨缺损。方法:1.将天然人软骨在蛋白酶抑制剂保护下粉碎,采用离心分选软骨微粒,经过软骨脱细胞处理后制备软骨脱细胞微粒悬液,行组织学及生化定量分析检测。2.制备直径为8mm含骨软骨连接结构的骨软骨组织块,其软骨侧仅保留约100μm透明软骨,经脱细胞处理后予组织学,生化定量分析检测。采用冻干法及化学交联法制备含骨软骨连接结构的脱细胞骨软骨支架,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骨软骨支架两侧,体外培养7天行组织学,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检测。3.制备羊负重区骨软骨缺损模型,分空白、植入空白支架及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3组,3月后处死动物取标本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测。4.构建脱细胞骨支架及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复合物,制备兔尺骨缺损模型,分空白,脱细胞骨支架及细胞支架复合物3组修复兔尺骨缺损,2,4,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测。结果:1.组织学显示直径100μm以内软骨细胞微粒通过软骨脱细胞处理后无细胞碎片残留,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及二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成阳性,光镜下见软骨基质结构部分保留;生化定量结果表明DNA成分去除,保留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2.组织学显示含部分透明软骨的骨软骨组织块脱细胞处理后无细胞碎片残留,软骨侧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及二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成阳性,骨软骨连接结构功能基本保留;生化定量结果表明DNA成分去除,保留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含骨软骨连接结构的脱细胞骨软骨支架经组织学检测骨软骨支架连接完好,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软骨侧番红O及二型胶原免疫染色阳性,电镜及组织学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细胞外基质分泌;3.修复羊负重区骨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支架复合修复组骨软骨有较好修复,空白支架组软骨下骨基本修复、软骨侧无明显修复,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修复,缺损边缘软骨退变;4.骨髓来源干细胞能通过体外分离扩增,接种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脱细胞骨基质支架体内修复大段骨缺损后,修复组织内微血管密度较空白支架组高(p<0.05),并能对兔尺骨大段骨缺损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结论:粉碎的软骨微粒、厚度100μm左右软骨片及仅含100μm厚透明软骨的骨软骨组织通过脱细胞处理,均可去除组织内细胞成分,保留大部分细胞外基质结构功能;通过冻干及化学交联可制备含骨软骨连接结构脱细胞骨软骨支架,该支架软骨侧为软骨脱细胞多孔支架,软骨下骨侧为脱细胞骨,骨软骨连接结构保留,该支架具备良好细胞相容性,无明显细胞毒性;含骨软骨连接结构的脱细胞骨软骨支架接种种子细胞能较好的修复羊负重区骨软骨缺损;脱细胞骨支架及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复合物,对兔尺骨缺损修复及促进微血管生成具备一定作用。
刘军[3]2011年在《含钙化层仿生组织工程骨软骨支架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人体关节活动量巨大,极容易在创伤、肿瘤及急慢性炎症中导致关节骨软骨损伤。骨软骨损伤通常伴随关节机械应力改变,如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炎发生,大多软骨损伤也会发展至滑膜、关节囊及软骨下骨,导致更严重的骨软骨损伤,患肢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关节骨软骨由软骨,软骨下骨及之间的钙化层构成。关节软骨基本无血液、淋巴及神经,仅包含单一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比高并且缺少局部祖细胞,导致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差。关节软骨下骨主要对关节软骨起支撑作用,软骨下骨替代物的血管化不足将导致其不能及时修复,大块软骨下骨缺损将明显影响其支撑作用。骨软骨之间的钙化层包含深层透明软骨、潮线、钙化软骨、粘合线及上层软骨下骨,其结构微细并复杂,难于体外构建,但骨软骨连接区具备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临床对软骨的修复较好方法主要是MACI技术,能达到部分透明软骨修复效果;对骨软骨损伤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自体及异体骨软骨移植,其具备软骨、软骨下骨及其间的钙化层,能取得一定临床效果。但是MACI对骨软骨损伤修复欠佳,而骨软骨移植物来源有限,但MACI及骨软骨技术提示带软骨、软骨下骨及其间的钙化层的骨软骨单元移植并结合种子细胞可能是骨软骨修复的潜在方案。理想的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替代结构应该模拟关节组织的自然结构进而恢复其正常功能,目前的骨软骨组织工程构建方法难以模拟包含骨软骨钙化层在内的骨软骨组织。由于骨及软骨脱细胞在技术上取得一定进展,通过粉碎软骨基质的方法可以将组织细胞成分去除,而保留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本课题拟在此基础上,分别将含骨软骨之间钙化层的组织及软骨进行脱细胞,利用脱细胞基质材料制备含生物来源骨软骨钙化层的骨软骨支架材料,该支架包含深层透明软骨、潮线、钙化软骨层、粘合线、软骨下骨板等生理骨软骨钙化层,骨软骨上方交联多孔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并体外接种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观察细胞生物学改变。本研究将为仿生制备骨软骨复合支架材料提供依据,同时为构建更为复杂的组织工程关节创造条件。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分别将软骨粉、软骨片及骨软骨复合组织脱细胞处理,鉴定脱细胞程度并检验脱细胞对骨软骨钙化层功能的影响;(2)构建含骨软骨钙化层的脱细胞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鉴定骨软骨支架并体外检测支架生物相容性。方法:1.将天然羊软骨在蛋白酶抑制剂保护下粉碎,采用离心分选软骨微粒,经过软骨脱细胞处理后制备软骨脱细胞微粒悬液,检测其组织学,生化定量分析及理化性能检测。2.制备直径为8mm含骨软骨钙化层的骨软骨组织块,其软骨侧仅保留约100um透明软骨,经脱细胞处理后予组织学,生物化学及理化性能检测。3.采用冻干法及化学交联法制备含骨软骨钙化层的脱细胞骨软骨支架,予组织学、生物化学及理化性能检测,同时将扩增培养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含钙化层骨软骨支架两侧,体外培养7天行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检测。结果:1.组织学显示直径100um以内软骨细胞微粒通过软骨脱细胞处理后无细胞碎片残留,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及二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成阳性,光镜下见软骨基质结构部分保留;生化定量结果表明DNA成分去除,保留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2.组织学显示含部分透明软骨的骨软骨组织块脱细胞处理后无细胞碎片残留,软骨侧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及二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成阳性,骨软骨钙化层功能基本保留;生化定量结果表明DNA成分去除,保留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3.含骨软骨钙化层的脱细胞骨软骨支架经组织学检测骨软骨支架连接完好,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电镜及组织学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1.直径100um内软骨组织可以通过脱细胞处理去除细胞结构并保留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2.仅含100um厚透明软骨的骨软骨组织通过脱细胞处理,可去除组织内细胞成分,并保留骨软骨间钙化层;3.通过冻干及化学交联可制备含骨软骨钙化层脱细胞骨软骨支架,该支架软骨侧为软骨脱细胞多孔支架,软骨下骨侧为脱细胞骨,骨软骨钙化层保留,该支架具备良好细胞相容性,无明显细胞毒性。
陆海波[4]2007年在《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临床上的骨缺损修复,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人工骨叁类。其中同种异体骨由于其成骨性能及力学性能优于人工骨,而来源也不像自体骨那样受到限制,因而成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骨修复材料。同种异体骨的临床应用一直受到其免疫原性及疾病传播风险的制约。早些时候人们曾尝试着用柳硫汞等化学方法的处理来降低异体骨的免疫原性和对其进行灭菌,但效果不佳。随着制备工艺的改进,人们逐渐倾向于用深低温冷冻法、冷冻干燥法及γ射线辐照来降低异体骨的免疫原性,其中γ射线辐照更兼具强大的灭菌功效。经过世界各国骨库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上述方法能够很好地降低异体骨的免疫原性并有效地降低了因骨移植所致的疾病传播的风险,因而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同种异体骨的制备方法。然而严格地讲,上述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同种异体骨的免疫原性,而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同种异体骨的成骨性能及生物力学性能受到了明显的损害。致使目前为止临床上应用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特别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仍不能够令人满意。鉴于此,我们与许多研究者一样,希望对同种异体骨的制备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具体而言,就是在制备同种异体骨的过程中复合环孢菌素,通过在局部发挥环孢菌素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来代替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及γ射线辐照的降免疫原性作用,并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来代替γ射线辐照对异体骨进行灭菌,以期更好地抑制异体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减轻制备过程中对异体骨成骨性能及力学性能的损害。另外,我们希望通过环孢菌素的局部应用来降低其药物副反应。二、研究目的初步验证复合环孢菌素并等离子体灭菌这一新的异体骨制备方法与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及γ射线辐照等方法相比,在抑制免疫排斥,促进骨愈合以及降低力学性能损害等方面的可行性甚至优越性。同时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安全性。三、实验方法将新西兰兔分为实验、对照及空白三组并制备兔桡骨中段段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环孢菌素的同种异体骨,对照组植入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辐照异体骨,空白组旷置。并分别在不同时间点于各组之间进行免疫学评价(包括手术局部状况的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CD_(25)分子密度的比较),成骨性能评价(包括X线评分及组织学量化分析),以及生物力学评价(四点弯曲试验)。为了初步验证新方法的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及体内药物副反应等方面的比较。四、主要实验结果(一)免疫学评价1.手术局部状况的比较材料植入术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伤口局部无红肿、渗液及化脓等情况出现。2.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CD_4~+T淋巴细胞百分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11.980,P<0.001);实验组各时间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2.941,P=0.067),而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显着(F=23.425,P<0.001)。对照组在术后1周及4周持续下降,而到了术后16周却显着反弹达到峰值。两组CD_4~+T淋巴细胞百分数无显着性差异(F=0.984,P=0.345);从各时间点看,术前1天及术后1周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248及0.702,术后4周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6.906,P<0.001),术后16周对照组显着高于实验组(t=-3.583,P=0.003)。实验组与对照组CD_8~+T淋巴细胞百分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4.586,P=0.009);实验组各时间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860,P=0.180),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3.733,P=0.035)。对照组从术前1天到术后4周呈下降趋势,而到术后16周又略有上升。两组CD_8~+T淋巴细胞百分数无显着性差异(F=3.658,P=0.085);从各时间点看,除了术后4周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2.413,P=0.033)外,其余时间点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CD_4~+T/CD_8~+T比值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2.397,P=0.130);实验组各时间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0.960,P=0.437),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亦无显着性差异(F=4.402,P=0.076)。两组CD_4~+T/CD_8~+T比值无显着差异(F=1.944,P=0.193);从各时间点看,除了术后16周对照组显着高于实验组(t=-2.533,P=0.030)外,其余时间点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CD_(25)分子密度的比较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局部行CD_(25)分子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术后1周及4周两组局部阳性物质密度大体相当,而术后16周,对照组局部的阳性物质密度明显高于实验组。(二)成骨性能评价1.X线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X线评分结果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386.159,P<0.00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211.000和175.689,均为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周分值最低,然后在后两个时间点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组分值显着高于对照组(F=5.671,P=0.032);从各时间点看,术后1周和术后4周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475和0.052),而在术后16周,实验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4.056,P=0.001)。2.组织学评价及量化分析术后1周对照组植入材料内有大量的有核细胞浸润,仍可见大量坏死物质及残存的骨小梁。实验组可见大量的新骨或类骨样物质生成,而材料内仍有大量的坏死物质未被清除。术后4周实验组植骨材料内新骨生成的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坏死组织也明显减少,但正常骨组织的板层状结构并不明显。术后16周对照组植入材料内已有大量的新骨生成,骨陷窝明显可见,细胞团块中可见脂滴形成,提示有部分髓腔再通,周围的坏死物质也已被基本清除,但新生骨并未形成成片的板层状结构,骨组织内仅有少量血管。实验组植入材料内可见成片的板层状骨,且大部分骨质已成熟,可见大量的血管生成及骨陷窝,周围无坏死物质残留,髓腔内细胞团块中有脂滴形成,提示髓腔再通。实验组与对照组植骨近端新骨生成面积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28.237,P<0.00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4.081和15.445,P值分别为0.010和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周新骨生成面积值最低,然后在后两个时间点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组新骨生成面积值显着高于对照组(F=89.023,P<0.001);从各时间点看,实验组的新骨生成面积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植骨远端新骨生成面积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33.009,P<0.00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24.401和15.515,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周新骨生成面积值最低,然后在后两个时间点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组新骨生成面积值显着高于对照组(F=27.864,P<0.001);从各时间点看,除术后16周两组无显着差异(t=1.715,P=0.146)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新骨生成面积值均以实验组为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植骨中央新骨生成面积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20.769,P<0.00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35.887和7.981,均为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周新骨生成面积值最低,然后在后两个时间点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组新骨生成面积值显着高于对照组(F=43.922,P<0.001);从各时间点看,新骨生成面积值均以实验组为高(P<0.05)。(叁)生物力学评价四点弯曲试验结果提示,实验组标本的极限弯曲负荷显着高于对照组(t=-2.257,P=0.048)。(四)安全性评价1.体外细胞毒性培养7天后光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材料周围生长旺盛,形态良好;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伸展良好,与材料表面贴附紧密。细胞表面大量的分泌颗粒提示细胞的分泌功能旺盛。各浓度组骨髓间充质细胞的OD值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21.714,P=0.001);除了浓度Ⅵ组(F=1.080,P=0.417)外,其余各组均如此(浓度Ⅰ组:F=21.808,P<0.001;浓度Ⅱ组:F=7.057,P=0.006;浓度Ⅲ组:F=10.109,P=0.002;浓度Ⅳ组:F=14.262,P<0.001;浓度Ⅴ组:F=87.650,P<0.001;空白对照组:F=419.880,P<0.001;75%乙醇对照组:F=1157.776,P<0.001)。不同浓度组的OD值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278.126,P<0.001);从各时间点看,除了培养第1天(F=1.595,P=0.207)外,其余各时间点上不同浓度组之间的OD值均有显着性差异(第3天:F=27.558,P<0.001;第5天:F=177.827,P<0.001;第7天:F=24.401,P<0.001;第9天:F=6.961,P=0.001)。从不同浓度环孢菌素下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生长曲线可见,局部添加的高浓度环孢菌素对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而言,随着环孢菌素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细胞增殖生长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然而最高浓度组的细胞生长曲线(5mg/ml组),既不同于低浓度组(空白对照组,乙醇对照组,0.05/μg/ml组及0.5μg/ml),也不同于较高浓度组(5μg/ml组,50μg/ml组及500μg/ml组)。该曲线所反映的细胞增殖趋势介于上述两组之间。浓度Ⅵ组在不同时间点与其它各组比较的P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这样一个结果。在细胞培养的第3天,除与浓度Ⅱ组比较外(P=0.063),与其它各组比较的P值均<0.05;而在第5、7天,浓度Ⅵ组与其它各组比较的P值均<0.05。2.体内药物副反应各组动物在整个观察期间均未见明显的躁动、震颤、呕吐、腹泻及齿龈增生等症状或体征。术后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的肝脏与肾脏经组织学证明均为正常组织,两组的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3.019,P=0.057);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907和1.179,P值分别为0.199和0.371。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F=0.025,P=0.880);从各时间点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808,0.721,0.608和0.913)。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肌酐的浓度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7.092,P=0.002);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浓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6.305,P=0.083),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浓度之间亦无显着性差异(F=1.740,P=0.228)。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F=0.117,P=0.744);从各时间点看,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725,0.811,0.695和0.320)。五、实验结论在同种异体骨上复合环孢菌素并等离子体灭菌,可以有效地抑制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在促进成骨,减轻力学性能损害等方面优于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及γ射线辐照,而且可以避免长期全身应用环孢菌素所带来的副反应。
周志广[5]2016年在《幼兔腓骨切除后再生腓骨组织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幼兔腓骨切除后再生的腓骨与对侧腓骨在形态、组织结构、生物应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合理应用腓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小白兔20只,分为两组(保留骨膜组和不保留骨膜组),分别截取腓骨1.5cm,于术后15d、30d、60dX线监测腓骨再生情况,术后60d(保留骨膜组)取再生腓骨与健侧腓骨,叁点弯曲试验测定两组骨生物力学特性、碱性磷酸酶检测其成骨能力及HE染色观察两者组织形态的差异。结果:切取同侧腓骨后,X线监测:15d切除区两端有新骨形成,取骨区有少许模糊骨痂影;30d新生骨长入取骨区,骨皮质连续性基本恢复;60d取骨区形成完整的新骨,骨皮质完整连续,骨折端愈合良好,难以辨认骨端界面。叁点弯曲试验测得兔子腓骨骨最大荷载、弹性荷载、最大挠度、弹性桡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两组骨皮质内侧周边染色均呈灰黑色,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较活跃;HE染色:两者骨皮质板层骨结构完整,骨陷窝内均见大量骨细胞,哈弗斯管结构清晰、通畅,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腓骨切除后,保留骨膜可最大限度原位再生腓骨,再生的腓骨与对侧腓骨两者生物力学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形态、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别。在临床行腓骨移植时,尽量保留骨膜,以促进腓骨原位再生,将供区的并发症及影响降至最低。
周红星[6]2003年在《兔活骨组织体外促同种成骨细胞与支架粘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创伤、炎症及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骨缺损在临床上非常常见,通常导致患者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骨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是骨科一大难题,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临床所用修复骨缺损的主要方法包括自体带血管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和骨外固定技术等。这些方法及材料各有优缺点,总体来说,效果不太理想。组织工程学技术为骨缺损的再生与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活性骨需要叁个基本要素:种子细胞、支架和使两者复合的环境,目前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的研究渐趋成熟,为什么在体外构建的活性骨质量仍不理想呢?关键在于缺乏使种子细胞与支架有效结合的方法,因此解决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粘附的研究是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本实验用兔活骨组织体外与同种骨髓基质细胞或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共培养观察是否能提高其粘附特性;同时将复合支架与兔活骨组织在体外共培养后接种种子细胞观察其能否提高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活性骨的质量。首先,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基质细胞,并进行成骨诱导,以获取种子细胞;用兔活骨组织分别与骨髓基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培养,然后测细胞的贴壁率。结果显示:1、以3×105个细胞/cm2的密度接种骨髓基质细胞,10-14d长满单层;2、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成钙化结节,表达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和骨钙素;3、超微结构显示骨髓基质细胞为幼稚细胞,成骨诱导后则表现为成熟细胞,分泌功能旺盛;4、骨髓基质细胞可向成骨细胞分化;5、兔活骨组织体外与同种骨髓基质细胞或成骨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这两种细胞的贴壁率。其次,采用熔铸颗粒沥取法制备CPPf/PLLA复合支架并与兔活骨组织在体外共培养后,接种同种MSCs源成骨细胞,用MTT法测成骨细胞的上架率。将这种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兔皮下,4w后取出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显示:1、CPPf/PLLA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2、兔MSCs源成骨细胞的MTT光吸收值(A492)与直接计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检测活细胞数;3、用兔活骨组织与CPPf/PLLA复合支架共培养后接种成骨细胞可以提高细胞的上架率;4、采用这种促细胞粘附的方法可提高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活性骨的质量。综上所述,我们从本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能力强,在
庆惠玲[7]2007年在《体外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重建眼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角膜感染、外伤、热及化学性烧伤、先天性异常、反复复发的翼状胬肉和肿瘤等疾病严重损伤眼表组织,造成视力下降,甚至致盲。角膜盲的患者在盲病人中占相当比例,由于眼表疾病以及角膜缘干细胞缺失所导致的角膜盲欠缺有效治疗手段,故对其治疗一直是步履蹒跚。粘膜或结膜移植眼表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较差,因为粘膜和结膜与角膜上皮表型不同而不能恢复眼表正常的形态与功能,最终导致新生血管化。同种异体板层角膜移植供体来源匮乏,冷冻保存的植片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的失活不能改善重建正常的眼表。随着对角膜缘干细胞在维持眼表中的重要作用的不断认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998年12月美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报导,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和扩增了人体胚胎干细胞,这一研究为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年之后,美国科学家发现小鼠肌肉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这一发现陆续被世界各国科学家所证实。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还发现人类的成体干细胞同样具有“横向分化”的功能,这也表明人类有望利用患者自身健康组织的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有功能的细胞用于治疗疾病。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组织工程学也应运而生,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为解决眼表重建的难题带来了希望。组织工程技术的基本方法是取少量自体健康角膜缘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体上,组成复合角膜上皮植片后移植到患侧眼表。其优点在于:取材量少、健眼损伤小、解决了供体来源问题、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角膜缘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其抗原性会有所降低,这就更有利于异体移植。因此,角膜缘干细胞培养后移植解决了干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对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治疗眼表疾病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目前角膜缘干细胞理想的培养体系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正确获取培养用角膜缘组织是体外成功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的首要因素,但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明确的阳性标志,对其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还有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时,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的调节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许多环节人们还知之甚少。如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有望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为数以十万计的角膜盲患者带来福音。基于上述,本实验研究利用组织工程学、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与干细胞工程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试图在体外成功培养角膜缘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并将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移植于动物模型,以达到重建眼表、恢复角膜表面的光滑和透明,恢复眼表面较为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组织工程化眼表重建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在本研究中应用体外组织培养方法,对兔角膜上皮前体细胞或角膜缘干细胞(祖细胞)存在的确切部位和生理特性、在完整羊膜和去上皮层羊膜为载体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以去上皮层羊膜为载体培养后自体及异体移植治疗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以及临床应用等情况进行了实验,主要方法和结果概括如下:一.应用体外组织培养方法,以兔角结膜分界线(Cornea-Conjuctiva Line CCL)为基准,分成8个定位区带,并分别以12点、3点、6点、9点为中心,取材进行体外培养。逐日观察细胞成膜状态,测量成膜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角膜缘不同区域的上皮组织在细胞生长时间、成膜时间、成膜速率以及成膜类型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1),角膜缘附近的角膜上皮细胞生长最快、出膜最早、膜状态最好。2.CCL内各区组培养后均无成纤维细胞出现;而CCL外各区组培养后可见成纤维细胞,距CCL线越远成纤维细胞数量越多。3.水平方位与垂直方位即12点位、6点位、3点位和9点位的角膜上皮前体细胞成膜形态与成膜规律的比较,发现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4.角膜缘附近的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形成的膜都是完整、均质、透明的,当膜在其增长过程中,可将扩展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化解。提示:1.角膜缘不同定位区组织细胞形成膜的特性不同,含有干细胞的角膜缘附近的角膜上皮细胞生长最快、出膜最早、膜状态最好。2.角膜缘部栅栏组织的丰富程度与角膜上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未必存在一致关系。3.角膜缘干细胞形成的膜有保持其透明性及排它性的生理特性。4.进行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从CCL附近取材较为适宜。二.对兔角巩膜缘不同定位区的角结膜上皮细胞进行体外组织培养,探讨了角膜缘干细胞的生理特性。结果显示:1.当角膜缘上皮细胞形成的膜片相互融合时,他们之间是兼容连接,最终形成的膜片之间无连接的痕迹。2.当角膜缘上皮细胞形成的膜片与结膜上皮细胞形成的成纤维细胞融合时出现相互竞争现象。3.角膜缘存在有角膜缘干细胞,角膜缘上皮细胞形成的膜有保持其透明性及排它性的生理表现。提示:1.角膜缘上皮细胞和结膜上皮细胞存在相互竞争机制,为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引起的角膜结膜化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2.角膜缘存在有角膜缘干细胞,角膜缘干细胞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和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叁.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将角膜缘及角膜中心组织块分别种植于完整羊膜和去上皮层羊膜上进行培养,观察并比较在完整羊膜、去上皮层羊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1.角膜上皮细胞在去上皮层羊膜上培养成膜速率与成膜面积方面均快于在完整羊膜上培养,去上皮层羊膜更利于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2.角膜上皮细胞在完整羊膜上培养,当膜在其增长过程中,需将扩展范围内的羊膜上皮细胞推开,膜才能继续增长。提示:1.不同性质羊膜为载体对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去上皮层羊膜更利于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可作为一个良好的载体用于移植。2.角膜上皮细胞具有排它性的生理特性,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和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四.制作兔眼(以右眼为实验眼)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损模型3个月,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取对侧眼角膜缘组织以去除上皮细胞的羊膜基底膜为载体制成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约培养后12天行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对照组行单纯羊膜移植术(仅将刮除上皮的羊膜),术后观察3个月。以角膜上皮染色,角膜浑浊和新生血管叁项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病理检查评估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印迹细胞学检查移植前后角膜上皮的细胞表型。结果显示:1.体外培养的兔角膜缘干细胞可在羊膜上粘附生长并增殖。2.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兔角膜缘轻度充血、角膜上皮逐渐愈合,透明度提高,基质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减退或消失。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移植前角膜上皮细胞PAS(+),而移植后角膜上皮细胞PAS(-);组织病理学显示:移植前角膜上皮大部分缺损,移植后角膜上皮为角膜上皮结构。提示:以羊膜为载体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可体外重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组织,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可修复角膜缘干细胞缺损。五.制作兔眼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损3个月的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即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取对侧眼角膜缘组织,异体移植组取健康的兔眼角膜缘组织,均以去除上皮细胞的羊膜基底膜为载体,培养12天后行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术后观察3个月,以角膜上皮染色、角膜浑浊和新生血管叁项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病理检查评估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印迹细胞学检查移植前后角膜上皮的细胞表型。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兔角膜缘干细胞可在羊膜上粘附生长并增殖,体外培养12天可形成复层。自体移植组和部分异体移植组术后角膜上皮逐渐愈合,透明度提高,基质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减退或消失。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移植前角膜上皮细胞PAS(+),而移植后转为(-);组织病理学显示:移植前角膜上皮大部分缺损,移植后呈现角膜上皮结构。部分异体移植组术后出现了免疫排斥反应。提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可重建眼表;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六.我们选择两例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患者,观察以去除上皮细胞的人羊膜基底膜为载体,,自体血清培养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后移植治疗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术后观察结膜囊情况、眼球活动、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情况和转归情况。探讨以人自体血清、人羊膜为基底膜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后移植治疗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的眼表重建效果。结果显示: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视力有所提高,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紧密贴附,角膜上皮得到修复,浅层新生血管减少,睑球粘连得到松解。提示:自体血清培养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后移植是治疗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生理特性,进一步证实了角膜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的观点,验证了角膜缘干细胞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和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的说法。通过观察并比较在完整羊膜与去上皮细胞层羊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表明去上皮细胞层羊膜可作为一个良好的载体用于移植。并以去上皮细胞羊膜作为载体,经培养后用于移植于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可达到重建眼表。通过以去上皮细胞羊膜作为载体,人自体血清培养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后移植是治疗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的有效方法,避免了鼠源性3T3细胞饲养层和胎牛血清传播异种动物的风险,并降低了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为眼表重建术提供另一研究新方向。
常静[8]2005年在《人间充质干细胞的性质及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缺乏针对病变冠脉、梗死心肌的再造和再生的根本性治疗方法,虽然在发病 4-6 小时内及时溶栓及介入治疗能使梗塞血管及早恢复血流,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组织,但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缺血心肌已经坏死,此时再灌注治疗只能防止梗死范围的扩大,而对于已经坏死的心肌无效。尽管已在心肌组织发现了干细胞的存在,但因其有限的数目不足以修复坏死的心肌,不能完全代偿丢失的细胞,因此坏死心肌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取代而形成没有收缩功能的瘢痕组织,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近年来兴起的心肌干细胞移植则直接针对疾病的细胞学机制,移植细胞修复坏死心肌展示出良好的前景。该研究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急性心梗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胎儿心肌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各类干细胞的心肌移植,并有大量关于移植细胞在体内存活分化、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报道。然而,要将上述研究深入进行并最终应用于临床却首先面临着来自移植细胞的众多问题。胎儿心肌获取困难,且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存在着伦理、法律、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难以用于临床;骨骼肌干细胞同心肌细胞均是横纹肌细胞,通过骨骼肌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修复损伤心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骨骼肌干细胞数量极少,约占骨骼肌细胞总数的 4-8%,而且与年龄的增长呈负相关,同时骨骼肌干细胞分布比较分散,不容易分离获得,要想达到移植所需的细胞数量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骨髓基质干
黄盛[9]2008年在《不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产胰岛素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全世界患病率约6%。患者常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但胰岛素注射疗法对血糖的控制并不理想,无法阻止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糖尿病眼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近几年胰岛移植的成功表明了通过补充缺乏的β细胞可以治愈糖尿病。但供体来源缺乏和移植排斥阻碍了胰岛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极强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寻找胰岛β细胞替代物的新的细胞资源。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和很强的增殖能力,具有用于细胞治疗的巨大潜能。它们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软骨细胞和产胰岛素细胞等。但是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产胰岛素细胞(IPCs),其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正常胰腺β细胞的1%。如何促进MSCs分化为较成熟的IPCs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认为其分化机制,主要是微环境因素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通路传递,转录因子抑制或激活,启动关键基因表达的结果。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不同微环境下对大鼠MSCs体外分化为IPCs的影响,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微环境下MSCs是否还可以分化为IPCs,为糖尿病细胞替代治疗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大鼠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征:利用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传代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通过倒置显微镜、电镜、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大鼠MSCs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原代和传代培养MSCs均保持较强的增殖能力,形态为均一的成纤维样细胞。超微结构显示了干细胞的幼稚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D34阴性,CD44阳性。结论:采用我们的方法,可以获得生长稳定,扩增较快和纯度较高的MSCs。不同微环境对大鼠MSCs体外分化为IPCs的影响:采用第叁代MSCs,用不同的微环境进行诱导,对照组诱导剂为含有角朊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ITS)、尼克酰胺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胰腺条件培养液;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光、电镜观察,双硫腙和免疫细胞化学等进行鉴定,并行体外葡萄糖刺激实验,测定细胞分泌胰岛素及C-肽功能。结果表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诱导分化为IPCs,但实验组分化而成的IPCs在数量及功能上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大鼠胰腺提取物模拟的微环境能促进大鼠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较高质量的IPCs。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微环境下MSCs分化为IPCs的潜能: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健康SD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将MSCs及由MSCs诱导分化来的IPCs注射到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肾包膜下,检测移植前后血糖、体重、尿量、生存时间变化,当移植大鼠血糖开始下降后,行荷移植物肾切除术去除移植物,继续观察血糖变化,看是否有血糖反跳,以评价其治疗糖尿病的效果,结合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入的MSCs在糖尿病大鼠体内是否分化为IPCs。结果:将MSCs及IPCs移植到大鼠肾包膜下后,大鼠的血糖水平下降,糖尿病症状得到控制,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入的MSCs分化为胰岛素染色阳性细胞。结论: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微环境下MSCs可以分化为IPCs。综上所述,大鼠MSCs在不同的体外及体内微环境下均可特异诱导分化为IPCs,而大鼠胰腺提取物模拟的微环境能促进大鼠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IPCs;将大鼠MSCs和IPCs移植入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症状,延长其生存时间。虽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安全而有效地运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有许多基本的问题有待解决,但它为我们解决移植治疗糖尿病中供体缺乏问题方面提供了一条新的途经。
刘伟鹏[10]2005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支架修复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制备PLGA 多孔泡沫叁维细胞支架,观察MSCs 接种在PLGA 多孔泡沫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探讨MSCs-PLGA 复合物的构建及对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贴壁筛选法、DMEM 培养液分离培养原代新西兰幼兔MSCs 并进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状况。2、制备PLGA 细胞支架:选用适宜分子量及成份比率的PLGA,采用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法制备叁维多孔泡沫支架,控制合适的厚度、孔径及孔隙率。3、观察MSCs 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DAPI 标记MSCs,沉淀法接种于细胞支架上,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MSCs 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4、观察MSCs-PLGA 复合物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切除新西兰大白兔背部一定大小的全层皮肤,移植MSCs-PLGA 复合物于创面,并以单纯移植PLGA 多孔泡沫支架为对照,观察两者对创面修复的效果。5、HE 染色、VG 染色及细胞角蛋白AE1/AE3 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 分化情况及试验组、对照组与正常组织的结构异同。结果1、MSCs 原代及传代培养:培养3 日后,可见散在分布的长梭形成纤维细
参考文献:
[1]. 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并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朱国华. 东南大学. 2004
[2]. 骨软骨脱细胞基质材料研制及修复功能动物实验研究[D]. 谭洪波. 第叁军医大学. 2010
[3]. 含钙化层仿生组织工程骨软骨支架的制备[D]. 刘军.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4]. 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的实验研究[D]. 陆海波. 第一军医大学. 2007
[5]. 幼兔腓骨切除后再生腓骨组织的实验研究[D]. 周志广.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6]. 兔活骨组织体外促同种成骨细胞与支架粘附的实验研究[D]. 周红星.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7]. 体外培养角膜缘上皮细胞重建眼表的实验研究[D]. 庆惠玲. 郑州大学. 2007
[8]. 人间充质干细胞的性质及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 常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05
[9]. 不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产胰岛素细胞的影响[D]. 黄盛. 第四军医大学. 2008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支架修复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D]. 刘伟鹏. 江西医学院.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