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鲲[1]2003年在《动物园游客的观赏和教育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教育是动物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功能,动物观赏是动物园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的目的是针对中国动物园现有的展馆和教育设施,从游客分析的角度,对其在动物园的观赏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为完善我国现代动物园的展馆设计和教育设施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002年5月至11月间,在哈尔滨、北京和广州叁个动物园的棕熊、东北虎、猕猴、亚洲象和河马馆分别进行了现地调查,使用的方法包括用观察法在展馆中观察游客的观赏时间和行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动物园教育的看法。结果显示:(1)1500组游客的平均观赏时间是119秒(±7秒),影响游客观赏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展馆特征,包括展馆大小(t=8.42)、视觉障碍(t=-7.20)、多样性(t=2.58)、动物距离(t=-10.46)、可见度(t=4.27)、最近展馆(t=4.27)、拥挤度(t=-4.22);动物特征,包括动物活跃程度(t=7.37)、大小(t=9.56)和幼崽有无(t=4.22)以及游客团体大小(t=5.51)、阅读解说牌(t=2.27)和温度(t=-6.81),这些因素对各动物园的影响效果有差异,但动物活跃程度是对各展馆均有显着影响的因素。(2)游客在不同动物种类展馆中表现出的行为差异很大,这些行为包括召唤动物、阅读解说牌和投喂食物。(3)900份问卷的分析表明,游客最倾向的教育内容是动物保护,而讲解员的讲解是游客喜欢的教育方式。游客对动物说明牌的利用率很高,有91.6%的游客阅读了说明牌,但他们对重点保护动物的认知程度不够,说明教育设施的有效性有待加强。游客的满意度很好,表明他们对观赏和教育的需求不高。论文针对调查结果,在展馆设计、提高教育有效性和游客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张丽烟[2]2008年在《中国动物园迁地保护及保护教育现状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及资料调研等方法对全国各地区大、中城市60多个主要动物园进行了调查,并主要针对物种保护及管理现状,保护教育现状、游客受教育途径、效果及意愿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1)动物园目前饲养国内外各类动物775种(其中鸟类18目402种,兽类13目205种,爬行类4目103种,两栖类2目23种,鱼类7目42种)。动物园饲养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09种,CITES附录Ⅰ、CITES附录Ⅱ鸟类89种;NⅠ、NⅡ兽类60种:cⅠ、CⅡ兽类44种;NⅡ两栖类3种,CⅠ、CⅡ2种:NⅠ、NⅡ爬行类15种,CⅠ、CⅡ28种;NⅡ鱼类1种,CⅠ、CⅡ2种。与往年动物园动物种类相比呈稳步上升趋势。我国行政区划六个地区动物园中,各类保护动物种类整体差异不大,华东地区动物园各类保护动物种类最多,依次为西南、华北、中南地区,西北及东北地区各类保护动物相对较少。(2)动物共有繁殖记录212种。兽类共有繁殖记录103种,其中国内种70种,国外种33种。NⅠ,NⅡ保护兽类繁殖种类达36种,占饲养NⅠ,NⅡ兽类种类(60种)的60.00%;鸟类有繁殖记录计96种,其中国内种65种,国外种31种,NⅠ,NⅡ保护鸟类繁殖种类达49种,占饲养NⅠ,NⅡ鸟类种类(109种)的44.95%。国内繁殖种类最多、繁殖比值最高的均为兽类,鸟类其次,而两栖、爬行及鱼类的饲养繁殖所占比例均不高。动物园繁殖种群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大型综合动物园、繁育基地或具有本地特产动物地区的动物园。(3)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在占地面积、饲养数量指标上存在极显着差异:除去占地面积、饲养数量的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的差异性不显着。根据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动物园分为六类,第一类为直辖市大型综合类型动物园:第二类为直辖市、省会特大城市大型综合类型动物园;第叁类为直辖市、省会城市综合类型动物园;第四为直辖市、省会地区中型综合类型动物园;第五类为省会、地区中小型综合动物园;第六类为省会、地区小型动物园或公园动物园。(4)动物园人员的配置对动物园物种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与科研成果项数相关性十分显着。动物园职工当中技术人员的比例除少数大型综合动物园外普遍偏低。档案管理及遗传管理多数动物园没有规范进行,动物园在动物档案管理上,在调查的62个动物园中,仅有4家采用国际专门电脑软件进行管理,多数采用一般的电脑文件形式或手工记录形式。(5)在动物园的教育设施上仍以展馆动物及说明牌为主,多数动物园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难以满足游客的教育需求。游客对动物园整体满意的占36%,持一般态度的游客占45%,不满意的占18%,无所谓1%。游客受教育途径选择通过阅读动物说明牌所占比例最高(34.21%),依次为观察动物(31.54%)、同伴或其他游客(14.43%)、动物园工作人员(5.66%)、科普教育馆(5.26%)及少数其它途径(9.41%);游客受教育效果,认识更多动物比例最高(34.03%),依次为了解动物行为方式(21.32%)、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16.10%)、了解动物生活习性(15.27%)、了解动物生存环境(12.87%):游客意愿,希望配备讲解员占43%,希望提高说明牌的质量占22%,希望有宣传手册占20%。(6)通过方差分析显示,直辖市、省会、地级市动物园游客教育途径、效果及意愿差异性均不显着;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及专业类型动物园在游客受教育途径上,动物园工作人员(P=0.028<0.05)、科普教育馆差异性显着(P=0.011<0.05);游客受教育效果中,叁者在认识更多动物(P=0.003<0.01)、其它收获上(P=0.002<0.01)存在极显着差异、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P=0.03<0.05)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段游客教育途径、效果及意愿差异性不显着;不同学历之间的游客在受教育途径上,从动物园工作人员获得教育的差异性显着(P=0.019<0.05),受教育效果上,认识更多的动物存在显着差异(P=0.037<0.05);受教育意愿除提高说明牌质量存在显着差异(P=0.025<0.05),其他内容均不显着;不同职业的游客受教育途径除观察动物存在差异性显着(P=0.015<0.05),其他内容均不显着。
左斌[3]2006年在《中国野生动物园建设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1993年建立的中国第一家野生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开始对外开放,它开创了中国“人在车上游览,动物车外散放”的观赏新模式,对传统动物园经营理念、经济效益、旅客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生态旅游、动物观赏、休闲娱乐带来新的内涵。然而,近几年野生动物园的迅猛发展也暴露出我国的野生动物园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包括:我国正处于野生动物园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野生动物园的内涵、功能等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野生动物园的建设与发展水平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对野生动物园的建设和管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如何使其规范地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动物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有关学者对于野生动物园的研究只是做了定性的描述和提出对策的层面,缺乏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野生动物园建设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标准,对于未建或已建成的野生动物园进行评价,促使其找出差距和主要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野生动物园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从野生动物园的基础研究入手,在充分分析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园之后,以详细分析国内外动物园及野生动物园的建设发展历程和管理经验为基础,找出了目前我国野生动物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我国野生动物园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凭借实践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外学者在生态旅游、森林公园等领域评价体系各方面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合理分解、归纳和综合,构建了我国野生动物园建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构建的过程主要经历分为叁个阶段。一是根据当前野生动物园的现状确定了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设过程评价和管理现状评价。二是评价指标的筛选。根据实践经验和文献分析,考虑到实际数据支持的可能性,从反映野生动物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野生动物园的管理现状的相关指标入手先构建初步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征询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重要性判断,并反复进行协调和折中,根据可以获得数据的可行性原则确定了评价指标。叁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已建立的指标框架,用叁角模糊数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构建后的野生动物园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系统和四个层次,两个系统为规划建设期评价和经营管理期评价,规划建设期评价体系可以对拟建和已建成的野生动物园进行建设条件评价,经营管理期评价体系可以对现有已建成的野生动物园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应用该评价体系的两个系统对现有的野生动物园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四个层次包括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要素层包括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区域经济现状、投资额度和渠道建设风险、管理机构与职责、专业人员配备、旅游景区等级、保护功能、科研功能、宣教功能、娱乐功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17个要素,
周洋[4]2009年在《游客对于动物展示、保护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文中指出解说系统的受众是游客,解说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游客对于解说媒的满意程度,根据游客的需求设立的解说系统才是最能达到解说和教育目的的。因此在解说系统的研究中,了解游客的需求对于规划、设计和改进景区的解说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动物展示类景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景区类型,具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所以其解说系统的建设应该更符合游客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本文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动物园、麇鹿苑和扎龙自然保护区叁个不同类型的动物展示类景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并运用一系列统计分析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游览特征、解说使用、解说需求及解说效果等五个方面入手,研究游客对于其解说媒体的需求情况,对比分析游客对于不同类型的动物展示景区解说需求的异同,以及不同特征的游客对于动物展示类景区解说需求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解说系统的建议。
田秀华, 张丽烟, 高喜凤, 于建华[5]2007年在《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10月~2007年7月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访问法,调查了我国60家动物园的保护教育情况,对游客受教育途径、效果及意愿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途径选择通过阅读动物说明牌所占比例最高(34.21%),依次为观察动物(31.54%)、同伴或其他游客(14.43%)、动物园工作人员(5.66%)、科普教育馆(5.26%)及其他途径(9.41%);游客在游园后认识更多动物比例最高(34.03%),依次为了解动物行为方式(21.32%)、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16.10%)、了解动物生活习性(15.27%)、了解动物生存环境(12.87%);游客希望配备讲解员占42.93%,希望提高说明牌质量占22.40%,希望有宣传手册占19.77%。方差分析显示,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及专业类型野生动物园的游客从动物园工作人员(P=0.028<0.05)、科普教育馆(P= 0.011<0.05)获得教育的差异性显着;叁者在认识更多动物效果上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3<0.01)、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存在显着差异(P=0.03<0.05)。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提出了长期开展动物园保护教育的建议。
隋莹[6]2016年在《北方地区城市动物园馆舍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动物园属于城市公园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联系紧密,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肩负着传达生态保护与珍稀动物保育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及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促进国内动物园业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建设基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重视动物福利、游客体验和科普教育的动物园馆舍建筑将成为发展趋势。本文以北方地区城市动物园馆舍建筑设计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第一章、第二章以我国当代城市动物园馆舍建筑发展为背景,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叁章阐述了基于北方地区气候特征的城市动物园馆舍建筑的功能及特征。论文第四章从动物学原理、展示功能、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对象的设计需求。第五章中将动物园馆舍建筑设计过程分解为展示功能、外部环境和立面、平面布局和内部空间几个部分,并分别阐述各个部分需要考虑的设计细节。最后几个章节结合实例分析简述北方地区动物园代表性物种馆舍设计概要,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动物园馆舍建筑实例,提出对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动物园馆舍建筑建设与改造的建议以及未来动物园馆舍建筑发展的展望。
杨秀梅[7]2008年在《我国野生动物园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模式初步研究》文中指出2005年7月以来,对国内13个综合型野生动物园和专类野生动物园进行了游客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显示,野生动物园游客主体呈现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多元化和工薪化;游客多以放松和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野生动物园在对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同时,在交通状况、服务质量、动物福利方面也有一定提升的余地;游客通过阅读动物说明牌的方式获得动物知识的比例最高;在教育方式意愿方面,游客希望配备讲解员及让饲养人员参与讲解的比例最高。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野生动物园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野生动物园含义的理解存在误区;野生动物园的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管理体制不顺;野生动物园的迁地保护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动物福利状况差;安全隐患严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对国外野生动物观赏景区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其共性表现在:有严格的法律确认体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地管理,强调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均衡开发,重视科普教育功能的开发及社区的参与等。对我国旅游景区现行体制进行了总结,对学术界提出的替选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野生动物园这种非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是我国未来野生动物观赏的发展趋势,基于资源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体验经济学的旅游体验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我国野生动物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上统下放”的管理体制和可持续体验的经营模式,“上统下放”是指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在治理野生动物园方面应当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可持续体验模式则是景区既要为游客创造快乐体验,又要保护地方资源与环境并促进社区长期发展。同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建园指导思想;进行动物繁殖扩群的研究;开展动物环境丰容;出台关于野生动物园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针对游客需求实施保护教育等。
付磊[8]2013年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当代城市动物园馆舍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动物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力度日益增大,盲目的土地开发往往容易将城市绿地不合理的占用,最终导致城市建设饱和度过高,可供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减少,这些因素导致了动物园的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而我国大部分动物园的建设仍然处于重规划而轻单体的状态,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动物园完整而不够细致,全面而缺乏精品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动物园馆舍在运营过程中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游客的行为需求同时还对动物习性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了理论归纳分析法、实证调研法、调查结果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了动物园馆舍的一些设计方法并且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对这些方法加以应用,从而对提出的方法和观点加以论证和完善。本文是第一篇从馆舍设计角度来研究动物园建设的文章,旨在完善动物园设计的相关理论体系,希望能为为今后的动物园设计及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康兴梁[9]2005年在《动物园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对生态旅游的客观需求是动物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建设性破坏,让每一位风景园林师深感责任的重大,在总结国内外动物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尝试摸索出适合现代功能的动物园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本研究运用现代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叁位一体的理论体系,理性的指出我们所规划设计的现代动物园应该是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充满诗意的天地。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进行可持续规划设计的世纪。本文结合大量的实例资料、图片,科学、系统、详细地研究了动物园的历史与发展,动物园规划设计中的选址原则、规划理念、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动物馆舍建筑、动物品种规划、展览程序安排、自然式馆舍及生态展示、绿化规划、道路设施规划等与实践领域结合紧密的诸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该论文填补了国内动物园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空白,为现代动物园的设计师、投资方、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将对我国现代动物园的建设、发展与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韩哲英[10]2007年在《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系统分析与整合的研究》文中指出影响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而森林旅游产业的开发、内部要素的整合及与其相关产业的整合是提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森林旅游产业是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和“绿色消费浪潮”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被誉为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产业结构尚不健全,而且对森林旅游产业的认识是从林区经济危困,可采森林资源危机,为摆脱林区经济危困,缓解林区就业压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才开始的。这样难免产生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概念、涉及的范围、产业的作用等问题理解的偏颇,这种偏颇的认识必然影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对森林旅游产业的范围、产业特征与相关产业的关联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研究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产业经济学、产业链理论、区域经济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等基础理论出发,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把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如何提高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放在黑龙江省的综合经济系统中进行剖析,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区域森林旅游产业整合与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体系。论文研究了区域森林旅游产业整合与提升竞争力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研究了区域森林旅游竞争力系统的影响因素、本质特征、运行动力机制和森林旅游产业内外的关联性等基本原理;构建了森林旅游产业整合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及其模式。本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应当采取开拓型战略。认为,森林旅游产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意产业内各要素的整合。地方政府、社会中介应大力促进对现有森林旅游产品的整合,挖掘出其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运用CVM评价法对黑龙江省的森林旅游产品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从消费者的视角来评价森林旅游产品环境价值,为森林旅游产业整合必须遵循生态效益原则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森林旅游企业对森林旅游产品定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了探明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性,进而分析森林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促进关系,本论文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计算出森林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的大小,并分别提出了与这些产业整合发展的原则。对黑龙江省森工企业集团森林旅游业与企业内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叁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森工企业集团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长期措施应加大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投资,短期措施应注意既要进行其内部要素整合,又要与其相关产业整合,进而提升森林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结论。论文系统分析了提升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障碍因素及开发森林旅游产业的效应。提出了森林旅游产业的整合原则、整合方法,并结合黑龙江省森林旅游线路、森林旅游区域和市场环境等提出整合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的内容提出对应的整合及提高其竞争力的措施。构建了森林旅游产业整合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为今后对黑龙江省的森林旅游产业整合效果提供了一个判别标准。本文选取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哈尔滨市阿城区的森林旅游产业为实证分析对象,目的是分析验证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方法和理论。森林旅游产业整合从微观看,是旅游企业内部景区和森林旅游产品的整合,所以本论文又选取了黑龙江省森工平山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品需求与竞争力的关系,提出该景区的形象定位,对景区的游憩产品、游线组织和道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有益的整合内容和措施,为旅游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内部整合提供了实证验证。
参考文献:
[1]. 动物园游客的观赏和教育效果评价[D]. 程鲲.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2]. 中国动物园迁地保护及保护教育现状分析[D]. 张丽烟.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3]. 中国野生动物园建设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 左斌.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4]. 游客对于动物展示、保护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D]. 周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5]. 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J]. 田秀华, 张丽烟, 高喜凤, 于建华. 野生动物. 2007
[6]. 北方地区城市动物园馆舍建筑设计研究[D]. 隋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7]. 我国野生动物园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模式初步研究[D]. 杨秀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8].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当代城市动物园馆舍设计研究[D]. 付磊. 太原理工大学. 2013
[9]. 动物园规划设计[D]. 康兴梁.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10]. 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系统分析与整合的研究[D]. 韩哲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