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侵蚀环境下混凝土材料的内部孔隙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是材料破损机理及宏观力学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对硫酸盐侵蚀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细观损伤过程进行实时扫描,在此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与三维重构技术开展了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并通过提出的孔隙分区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材料细观破损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宏观上试样质量、抗压强度均呈现规律性变化,溶液中钙镁离子浓度有明显的累积性趋势;细观上试样孔隙率随侵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单轴抗压强度与孔隙率大体上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混凝土试样不同分区内孔隙率演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侵蚀作用深度随侵蚀时间不断增长。结论可为深入研究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材料细观破损机理提供依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田威,王震,韩女
关键词: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干湿循环,扫描,孔隙结构
来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无机化工,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9013),西安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SJW2017-13),长安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201809)资助
分类号: TU528
DOI: 10.13409/j.cnki.jdpme.2019.01.003
页码: 16-22+60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3554K
下载量: 415
相关论文文献
- [1].砌体受硫酸盐侵蚀损伤及性能劣化试验研究[J]. 施工技术 2020(15)
- [2].硫酸盐侵蚀与冻融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7(11)
- [3].碳化及硫酸盐侵蚀对混凝土强度性能的影响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02)
- [4].硫酸盐侵蚀下的混凝土劣化损伤研究[J]. 广东建材 2018(10)
- [5].水泥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探讨[J]. 四川水泥 2016(01)
- [6].粉煤灰与耐腐蚀剂对抗硫酸盐侵蚀的影响[J]. 低温建筑技术 2016(04)
- [7].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的水泥胶砂抗冻性能研究[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6(08)
- [8].硫酸盐侵蚀下石膏的形成及破坏机制研究现状[J]. 材料导报 2018(23)
- [9].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力学性能及侵蚀产物研究进展[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9(01)
- [10].低温对水泥砂浆硫酸盐侵蚀速率的影响试验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7(10)
- [11].外加剂对于抗硫酸盐侵蚀的实验及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6(05)
- [12].水泥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综述[J]. 材料导报 2013(07)
- [13].硫酸盐侵蚀中钙矾石的形成机理及硫酸盐侵蚀预防措施[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1(04)
- [14].坪头水电站不同品种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J]. 水电站设计 2010(04)
- [15].抗硫酸盐侵蚀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12)
- [16].铁路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及技术对策[J]. 铁道建筑 2019(12)
- [17].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机理与防治[J]. 山西农经 2017(16)
- [18].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及评价参数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6(09)
- [19].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研究及其在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混凝土世界 2013(12)
- [20].浮石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3(09)
- [21].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试验研究[J]. 中华建设 2008(02)
- [22].抗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20(03)
- [23].抗硫酸盐侵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J]. 四川水力发电 2020(03)
- [24].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J]. 工程力学 2019(02)
- [25].水泥基材料抗外部硫酸盐侵蚀研究评述[J]. 广东建材 2019(06)
- [26].高抗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技术研发与应用[J]. 混凝土世界 2019(11)
- [27].基于环境与荷载因素的水泥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研究进展[J]. 硅酸盐通报 2018(04)
- [28].浅谈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17)
- [29].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研究综述[J]. 粉煤灰 2014(02)
- [30].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探讨[J]. 水运工程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