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专业化:以何为基点(论文文献综述)
黄庭英,尹纳宇[1](2019)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六盘水市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达标情况,相关政策与态度以及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内容与效果。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该怎样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中,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以更好的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在信息化背景下,找出制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以及怎样更好地在信息化背景下联系学科教学以及教师培训的模式等方面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对策。
肖磊[2](2018)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与突围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专业化不仅关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更关乎教育事业的科学开展。教师教学转化能力的养成与提升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这种能力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师教育方能养成。由于师资的结构性短缺和模仿国外,我国教师政策逐步走向开放化,但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忽略了"准教师"教学转化能力的考察。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路径有两个:其一,摒弃教师开放化政策,保证未来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其二,继续教师开放化政策,但完善相关制度,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自由度与公正性。
张秀秀[3](2017)在《论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文中指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要想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高教师专业化迫在眉睫。文章结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三个不同的维度探讨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
吕程[4](2016)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转课堂是教育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高度融合。在对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和师生角色三者的定位进行重构的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信息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反思评价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翻转式教学的挑战,实现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优化。
苏雯婷[5](2012)在《中等职业学校新进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681年法国成立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自此教师专业化进程正式开始了迄今为止,教师专业化的探讨已经成为各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一种具有自己独特要求和条件的职业,不仅具有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同时还具有专门的职业培养和管理制度。除此以外,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也被重点强调。因此,只有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带来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中职校不同于普通教育学校,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学生特点和社会定位,因此,中职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依照中职教育规律进行。根据中职校教育教学特点,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职业基础知识,而且由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高于对理论的要求,比如:相关领域的技能证书等。同时,中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首要阶段:中职校新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新进教师而言,不论是处于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在从刚获得岗位到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期间,都需要不断认识和熟悉周围环境、学校风格、同事和教育教学对象,具备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但是实际运用能力相对不足,逐步使教师个体和学校风格相融合。本文根据对某中职校教师专业化现状的分析,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力求为中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李小融,卢雄[6](2011)在《农村教师专业化蕴义及路径分析》文中指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由农村教师素质与专业化程度决定。而继续教育是使广大农村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根据实践和发展需要,应重新构建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体系,发展新型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周燕华[7](2010)在《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因此我国百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提高教师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其关键策略是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校本研究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的实践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主要针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有效的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校本教研的策略和步骤,微格教研,网络教研等方面进行论述。
付八军,冯晓玲[8](2010)在《高校教师专业化:何为基点》文中研究指明教学专业是高校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本性所在,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是教师之所以为高校教师的特性所在,两者均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点。但是,高校学术生态现状遮蔽了教学专业这个基点。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要求我们重新调整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重点。
生娟[9](2009)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念与策略》文中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持续的学习、探究和实践历程,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事实上,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面临诸多“瓶颈”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地位日益尴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加强专业化自主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这一理论引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领域,对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休伯曼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提高中学政治课实效性的要求强调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状令人堪忧:教育评价体制滞后、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身心健康等问题亟待关注。在深入剖析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本课题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提出了应对思路,即规划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反思、参与教科研活动、同行合作交流、加强继续教育和参与课程开发等六个途径。
王清磊[10](2009)在《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起,旨在提高教师质量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在世界众多国家相继开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的主题和潮流。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已有半个多世纪,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教师的专业性已有所认识和定位,即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具有专业的素质,如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广博的外围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本专业的制度保障、组织或团体。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万多万名,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规定的相继出台,已为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保证。虽然,更多的教育学者认识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育能力是提高教师质量乃至教育改革实践的切入点,但是目前我国教育学者对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指标的研究多是针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理论研究,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上,对大学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广深。教育改革和专业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本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背景,从教师个体专业化角度对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对高师体育院系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构建出了一个含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7三级指标共47个指标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评价工作提供有关的参考信息。
二、教师专业化:以何为基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专业化:以何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 |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出现的问题 |
(一)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薄弱 |
(二)小学教师未能正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
(三)小学教师对专业化发展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 |
(四)小学教师的培训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五)较差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
(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
三、在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对策 |
(一)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
(二)更新教育理念 |
(三)提高教师的学习经费 |
(四)多途径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2)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与突围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本清源与起点确定:教师专业化的应然图景 |
(一) 正本清源:教师专业化的误解澄清 |
(二) 教学转化:教师专业化的逻辑起点 |
二、顶层设计与利益博弈: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 |
三、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教师专业化的突围路径 |
(一) 摒弃教师开放化政策, 确保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
(二) 完善相关制度, 保障教师开放化政策的科学性 |
(3)论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介绍———教育治理现代化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
三、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初探 |
(一) 个人层面———树立“育人”和“教书”并重的理念 |
(二) 社会层面———注重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与教育工作本身的衔接 |
(三) 制度层面———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 |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一) 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
(二) 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高效、快速的运转 |
(三) 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
五、结语 |
(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转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二、翻转课堂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
三、翻转课堂模式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
(一)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
(二)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
(三) 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
(四) 提高评价反思能力 |
(五)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
(5)中等职业学校新进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概述 |
一、专业、教师专业化、中职教师专业化研究概述 |
(一) 何谓“专业” |
(二) 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相关论述 |
(三) 中职校教师专业化研究 |
二、本文的基本观点及框架 |
第二章 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
一、问卷说明 |
(一) 问卷内容分析 |
(二) 问卷调查过程 |
二、问卷统计结果 |
(一) 基本情况说明 |
(二) 对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
(三) 新进教师教学实践现状 |
(四) 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期望 |
第三章 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内涵认识模糊 |
二、新进教师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 |
三、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第四章 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
一、完善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理论 |
(一) 建构中职教育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
(二) 中职教育应偏重师范性 |
二、建立健全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体系 |
(一) 提高职业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 |
(二)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校新进教师培训制度 |
三、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促进中职校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一) 中职校教学评价的内容 |
(二) 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 |
(三) 根据主体不同制定评价标准 |
(四) 注重过程跟踪性评价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农村教师专业化蕴义及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教师素质的过去、现在与理想状态 |
(一) 教师的责任变化 |
(二) 师生关系的变化 |
(三) 教师将实现由“教书匠”向“专业化”的历史性转变 |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
(一) 专业的涵义 |
(二)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
(三) 为什么要以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三、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一)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专业人员, 而且发展中的专业人员 |
(二)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学习者, 而且还要成为研究者 |
(三) 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交桥 |
1. 新任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
(1) “师徒”式。 |
(2) “集中培训”式。 |
(3) “新教师研修”式。 |
2. 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 |
3. 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
4. 校本研修。 |
5.“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 |
(7)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潮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 教师专业化有助于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
(三)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 |
(四)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五) 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
二、研究的目的与问题 |
(一) 总目的 |
(二) 总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问题 |
一、校本研究的简要介绍 |
二、校本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
(一) 学校普遍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 |
(二) 教研形式日趋多样化,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三) 缺乏有效的评估体制 |
第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
二、教师专业化内涵及其结构 |
三、教师专业化过程研究 |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策略及存在问题 |
(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 |
(二) 教师积权反思 |
(三) 使教师任教的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
第三章 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一、实行微格教研 |
(一) 什么是“微格教研” |
(二) “微格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
(三) “微格教研”的开展模式 |
二、建立网络平台 |
(一) 网络教研的好处 |
(二) 开展网络教研的操作步骤 |
(三) 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
三、创建评价体制 |
(一) 主要评价形式与方法 |
(二) 评价的常规化与制度化 |
第四章 对校本教研策略的有效性的评估 |
一、微格教研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二、网络平台提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
三、评价体制的制定规范了校本教研的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高校教师专业化:何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教师职业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点 |
二、从大学特性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点 |
三、从高校教师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点 |
(9)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念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相关概念 |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
第二章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策略 |
一、规划职业生涯 |
二、进行科学反思 |
三、参与教科研活动 |
四、同行合作交流 |
五、加强继续教育 |
六、参与课程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专业化概念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2 关于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3 关于教师专业化评价理论综述 |
1.3.4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
1.3.5 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1.3.6 体育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2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师体育院系教师的专业特点 |
3.2 高师体育院系教师的评价特点 |
3.3 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体育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筛选思路 |
3.3.2 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 |
3.3.2.1 专业知识(U1) |
3.3.2.2 专业能力(U2) |
3.3.2.2.1 教育能力 |
3.3.2.2.2 科研能力 |
3.3.2.3 专业道德(U3) |
3.3.2.3.1 思想道德素质 |
3.3.2.3.2 教育道德素质 |
3.4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3.5 评价的原则和作用 |
3.5.1 评价的原则 |
3.5.1.1 科学性原则 |
3.5.1.2 导向性原则 |
3.5.1.3 逻辑一致性原则 |
3.5.1.4 系统性原则 |
3.5.1.5 全面性原则 |
3.5.1.6 实用性、可接受性原则 |
3.5.1.7 针对性原则 |
3.5.2 评价的作用 |
3.5.2.1 导向与激励作用 |
3.5.2.2 反馈与交流的作用 |
3.6 评价主体的权重 |
3.7 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权重 |
3.8 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 |
3.8.1 计算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体系的定性指标 |
3.8.2 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的量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四、教师专业化:以何为基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J]. 黄庭英,尹纳宇. 散文百家, 2019(07)
- [2]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与突围路径[J]. 肖磊.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1)
- [3]论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张秀秀. 基础教育研究, 2017(09)
- [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初探[J]. 吕程. 韶关学院学报, 2016(09)
- [5]中等职业学校新进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D]. 苏雯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6]农村教师专业化蕴义及路径分析[J]. 李小融,卢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7]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 周燕华. 苏州大学, 2010(06)
- [8]高校教师专业化:何为基点[J]. 付八军,冯晓玲. 现代教育管理, 2010(05)
- [9]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念与策略[D]. 生娟. 苏州大学, 2009(S2)
- [10]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清磊. 首都体育学院,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