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锭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牵伸,纺纱,纱线,组分,气圈,针织物,卷绕。
环锭纺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立达集团持续创新:环锭纺、紧密纺系统再出新品》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达(Rieter)集团推出自动化与数字化创新产品:接头机械手ROBOspin和3款新型紧密纺装置COMPACTdrum、COMPACTapron和COMPACTeasy。ROBOspin是首款适用于环锭纺且性能可靠的接头机械手,可实现整个接头程序自动化,全天24h维持高产能,有效降低用工成本。COMPACTdrum采用新一代吸风鼓技术,具有维护需求小、能耗低的特点。COMPACTapron采用全新3D技术使纤维自由通过集聚区,在纱线强力方面树立了新标准,同时降低了能耗。COMPACTeasy通过机械集聚方式,使纤维(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明瑞[2](2019)在《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成纱原理及纱线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锭纺技术作为目前最主要的纱线生产技术,其原料适应性好,可纺纱支范围广,纱线条干均匀、强力较高。但是,随着新型纺纱技术的出现,环锭纺技术在纺纱速度偏低、卷装容量小、自动化程度低,以及工艺流程长等方面的劣势凸显。尤其是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技术以其纺纱速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流程短、产品卷装容量大等优势,对环锭纺产生巨大冲击,迫使环锭纺技术开拓新的应用方向。由于环锭纺装置对纤维须条控制能力强,调控精度高,在纺制花式细纱方面具有重大优势,同时,环锭纺花式细纱技术是拓展纱线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现有环锭纺花式细纱装置主要包括竹节纱装置、段彩竹节纱装置和段彩平纱装置,但上述花式细纱装置牵伸通道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双粗纱纺制花式细纱的优势。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实现双粗纱独立牵伸的环锭纺纱装置,对进一步拓展环锭纺花式细纱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两列同轴齿环具有独立的旋转自由度,构建了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该系统的单一锭位具有两个牵伸通道,能够充分发挥双粗纱纺制花式细纱的优势,并且能兼顾竹节纱、段彩竹节纱和段彩平纱的纺制,实现多功能纺纱。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环锭纺花式细纱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本文以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和自主开发的纱线表观结构表征方法为基础,系统研究了两组分交混纱和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和纱线结构,为纺纱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根据同轴两列罗拉差动牵伸原理,对细纱机关键部件和控制程序创新设计,在全数字控制细纱机的基础上,构建了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并将集聚纺技术与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技术结合,使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技术实用化。基于两通道差动牵伸原理,优化了后区罗拉隔距和成纱中高混纺比粗纱后区牵伸倍数,在牵伸过程后区粗纱不与罗拉钳口产生滑移的前提下,最优后区罗拉隔距趋向最小化;各混纺比成纱综合条干最优,成纱中高混纺比粗纱后区牵伸倍数为1.05倍,以伸直粗纱中纤维为主。其次,在纺纱系统构建的基础上,本文定义了两组分交混纱的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FDP)和表面组分纤维分布均匀度(CV_(fd)),以及两组分交替纱的单组分片段表观长度和搭接片段表观长度。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纱线表观结构测量方法,构建了纱线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并对采集参数进行优化,实现了上述纱线指标的测量与表征。同时,根据相关颜色空间理论对两种实验用粗纱的纤维颜色进行优选,并验证了测试系统的稳定性。针对两组分交混纱,10次重复实验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FDP)的变异系数为1.44%;针对两组分交替纱,10次重复实验的纱线片段长度测试结果变异系数为1.52%。第叁,针对两组分交混纱的成纱原理,本文基于环锭纺纱加捻过程中纤维几何转移机理,探究了两组分纤维须条在汇聚加捻形式、捻向和混纺比多因素作用下,纱线中组分纤维的内外分布规律。理论分析了两根纤维须条以相邻并置扁平带状和两根近似圆柱状赛络纺汇聚加捻成纱,汇聚加捻区纤维转移规律。本文将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和集聚纺技术结合,实现了两根纤维须条汇聚过程与加捻过程的分离,即两根纤维须条先横向汇聚,再以单根近似椭圆柱状加捻成纱,并调整负压集聚区气流控制集聚区中纤维须条无翻转,以保持组分纤维输出位置稳定。在不改变两组分混纺比的前提下,提高了两组分交混纱的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变化范围。采用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完成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两组分纤维须条以单根近似椭圆柱状加捻成纱,其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与混纺比的线性拟合优度处于较高水平(R~2=0.995);其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变化范围最大(斜率为0.955),且远高于后两种情况(斜率为0.771和0.572)。最后,探讨了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基于纤维在粗纱中随机分布,粗纱在拉伸断裂过程中形成纤维纵向梯度分布的楔形端,通过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控制两根断裂粗纱楔形端在动态牵伸过程中互补搭接成纱。揭示了基于粗纱拉伸断裂机理纺制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并推导了两组分交替纱两组分搭接片段长度模型,此外,采用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验证了基于粗纱拉伸断裂机理纺制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结果表明:搭接片段平均长度随总牵伸倍数的增大而增大。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技术所纺两组分交替纱,其两组分搭接片段平均表观长度小于理论模型计算长度。对后区牵伸区粗纱施加两个约束点,改变粗纱断裂时受力状态,减小了粗纱断裂位置的波动范围,以及两组分交替纱的两组分搭接片段表观长度。(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乔蓓,胡广敏,王耀斌[3](2019)在《环锭纺智能化系统构建思路与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纺为例,探讨纺织企业智能化系统的构建思路和要点。从不同设备和系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出智能纺的总体思路,并重点在总体网络架构和信息模型构建、工艺流程规划、系统功能设计等方面给出了设计的要点及构架。实际应用数据表明,环锭纺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减少了用工,纱线质量得到提升。认为:构建的环锭纺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支持。(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吕文奇[4](2019)在《环锭纺超大牵伸装置与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锭纺细纱机的超大牵伸是实现半制品重定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效纺纱工艺的关键。前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增加细纱机中牵伸区数量来提高总牵伸倍数存在成纱质量差等问题,目前尚不能工业化生产。本论文拟通过提高后牵伸区牵伸倍数来实现环锭纺细纱机超大牵伸。研制了四罗拉四胶圈双向延伸胶圈钳口超大牵伸装置,并对双向胶圈超大牵伸装置相关工艺对纺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对环锭纺实现超大牵伸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在后牵伸区采用反向延伸长短胶圈的形式增强后区纤维的控制来提高后区牵伸倍数,同时增加一个整理集合的中区,从而形成四罗拉超大牵伸装置。在此基础上进行可纺性试验,并比较其与传统细纱牵伸装置的成纱质量。其次,对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在中区加装集束器以及设计中区牵伸倍数可调结构来提高成纱质量。最后,对纺纱工艺进行分析与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别研究后区牵伸倍数、中区牵伸倍数对纺纱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利用12g/10m纯棉粗纱纺制19.4tex细纱为例,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双向胶圈超大牵伸装置的后区牵伸倍数、中区牵伸倍数和锭子转速进行优化。论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得到如下结论:(1)本文设计的四罗拉四胶圈双向延伸胶圈钳口超大牵伸装置能够通过提高后区牵伸倍数来实现超大牵伸,试验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在试纺过程中,装置的总牵伸倍数最高达到92.8倍。(2)在双胶圈超大牵伸装置中区加装集束器使纱线的断裂强度提高了17%,条干均匀度和毛羽性能分别改善了25%和28%。同时通过中区牵伸倍数可变的改进,使中区牵伸倍数可以调节为1.0倍、1.14倍、1.25倍,为工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支持。(3)在双向胶圈超大牵伸装置中,中、后区牵伸倍数对纱线质量的影响规律类似。随着中、后区牵伸倍数的增大,纱线质量先提高后恶化。与此同时,通过正交试验可得:在该装置中,中区牵伸倍数对纱线质量影响最大,锭子转速的影响次之,后区牵伸倍数对纱线质量的影响最小,且当后区牵伸倍数为3.6倍,中区牵伸倍数为1.14倍,锭子转速为6000r/min时,通过采用12g/10m的纯棉粗纱纺制19.4tex细纱的成纱质量最佳。本文设计的四罗拉四胶圈双向延伸胶圈钳口超大牵伸装置,通过提高后区牵伸倍数来提高总牵伸倍数,思路较为新颖,为超大牵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逄邵伟,官江明,邢明杰,孙志豪,陶继昊[5](2019)在《腈纶/粘胶纤维转杯纺与环锭纺混纺纱线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腈纶和粘胶纤维的性能,采用转杯纺和环锭纺开发21.1 tex(28s)腈纶/粘胶纤维70/30混纺纱。分析对比两种纱线的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转杯纺纱线的强度稍低于环锭纺,而条干和毛羽方面优于环锭纺纱线。(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6](2018)在《江阴华方:“电锭”带来环锭纺细纱机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江阴华方在今年的纺机展上推出了全电子细纱机,其中‘电锭’是环锭纺细纱机的最大亮点,未来也将带来环锭纺细纱机的变革。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奕宏向记者介绍:电锭带来的好处是节能、降噪、使车间温度大幅度下降,以及锭差很小,对后续染色环节将带来很大帮助,同时减少了保(本文来源于《中国纺织》期刊2018年11期)
高红河[7](2019)在《环锭纺细纱机集体落纱的自动化升级改造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当前国内纺纱企业纺纱设备的技术及用工现状,普遍存在的"用工多、招工难"的问题。提出将先进的集体自动落纱技术,来改造现有的细纱老机,以达到减少落纱用工缓解企业"招工难"等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了当前主流的环锭细纱机采用自动集体落纱装置后给企业带来的较大经济价值,为国内众多中小型纺纱企业提供了一条花钱少效果好的改造捷径。(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TANG,Zhengxue,W,Barrie,Fraser,王训该[8](2018)在《环锭纺断纱原因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分析环锭纺断纱的位置.由于纱线断裂与所处位置的纱线强度和纱线张力有关,因此使用纱线强度与纱线张力的比率来分析纱线断裂机理.计算3个不同区域纱线强度与纱线张力的比率,即加捻叁角区,纱线气圈区和卷绕区.以往研究认为,环锭纺中纱线断裂发生在加捻叁角区,但研究表明,纱线断裂可以发生在其他区域,如:当纱线强度与纱线张力比小于1时,纱线断裂发生在卷绕区.同时,还讨论了主轴转速、纱线支数和纱线不匀对纱线断裂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维,张惠芳,刘丽佳,张佩华[9](2018)在《仪纶线密度对环锭纺纬平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6种线密度不同的仪纶纤维,测试纤维长度、卷曲率、回潮率、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及其对应的环锭纺、紧密纺纱线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捻度、毛羽指数、条干均匀度等性能,制备纬平针织物试样,分别采用圆轨迹法、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等等级评价方法,以及描述法、计数法等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仪纶针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试验结果显示:仪纶纤维的回潮率为0.8%,仪纶纤维线密度对纱线性能无显着影响;环锭纺仪纶纱线的毛羽指数、条干不匀大于紧密纺仪纶纱线,断裂强度及动摩擦因数小于紧密纺仪纶纱线;仪纶纤维线密度差异对环锭纺纬平针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未产生显着影响;圆轨迹法和马丁代尔法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起球箱法测定的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等级优于圆轨迹法和马丁代尔法,其评价等级可高出0.5~1.0级。(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8年09期)
常永和,薛元,韩晨晨,杨瑞华,高卫东[10](2018)在《环锭纺导纱板受力信号在线检测及纺纱张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纺纱断头,提高环锭纺纺纱生产效率,研发了一种面向环锭纺系统的纺纱张力在线检测装置,将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嵌入导纱板,再通过计算机信号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对导纱钩处的动态受力情况进行在线检测,将即时动态监测与物理-数学方程求解相结合,以牵伸-加捻-卷绕等纺纱机构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方程即时求解纺纱张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纲领板一次升降过程中,加捻段纺纱张力、气圈顶部和底部张力、卷绕张力均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小纱张力最大值比中纱增加了12.6%,大纱张力最大值比中纱增加了10.6%。(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环锭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锭纺技术作为目前最主要的纱线生产技术,其原料适应性好,可纺纱支范围广,纱线条干均匀、强力较高。但是,随着新型纺纱技术的出现,环锭纺技术在纺纱速度偏低、卷装容量小、自动化程度低,以及工艺流程长等方面的劣势凸显。尤其是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技术以其纺纱速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流程短、产品卷装容量大等优势,对环锭纺产生巨大冲击,迫使环锭纺技术开拓新的应用方向。由于环锭纺装置对纤维须条控制能力强,调控精度高,在纺制花式细纱方面具有重大优势,同时,环锭纺花式细纱技术是拓展纱线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现有环锭纺花式细纱装置主要包括竹节纱装置、段彩竹节纱装置和段彩平纱装置,但上述花式细纱装置牵伸通道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双粗纱纺制花式细纱的优势。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实现双粗纱独立牵伸的环锭纺纱装置,对进一步拓展环锭纺花式细纱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两列同轴齿环具有独立的旋转自由度,构建了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该系统的单一锭位具有两个牵伸通道,能够充分发挥双粗纱纺制花式细纱的优势,并且能兼顾竹节纱、段彩竹节纱和段彩平纱的纺制,实现多功能纺纱。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环锭纺花式细纱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本文以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和自主开发的纱线表观结构表征方法为基础,系统研究了两组分交混纱和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和纱线结构,为纺纱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根据同轴两列罗拉差动牵伸原理,对细纱机关键部件和控制程序创新设计,在全数字控制细纱机的基础上,构建了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并将集聚纺技术与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技术结合,使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技术实用化。基于两通道差动牵伸原理,优化了后区罗拉隔距和成纱中高混纺比粗纱后区牵伸倍数,在牵伸过程后区粗纱不与罗拉钳口产生滑移的前提下,最优后区罗拉隔距趋向最小化;各混纺比成纱综合条干最优,成纱中高混纺比粗纱后区牵伸倍数为1.05倍,以伸直粗纱中纤维为主。其次,在纺纱系统构建的基础上,本文定义了两组分交混纱的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FDP)和表面组分纤维分布均匀度(CV_(fd)),以及两组分交替纱的单组分片段表观长度和搭接片段表观长度。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纱线表观结构测量方法,构建了纱线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并对采集参数进行优化,实现了上述纱线指标的测量与表征。同时,根据相关颜色空间理论对两种实验用粗纱的纤维颜色进行优选,并验证了测试系统的稳定性。针对两组分交混纱,10次重复实验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FDP)的变异系数为1.44%;针对两组分交替纱,10次重复实验的纱线片段长度测试结果变异系数为1.52%。第叁,针对两组分交混纱的成纱原理,本文基于环锭纺纱加捻过程中纤维几何转移机理,探究了两组分纤维须条在汇聚加捻形式、捻向和混纺比多因素作用下,纱线中组分纤维的内外分布规律。理论分析了两根纤维须条以相邻并置扁平带状和两根近似圆柱状赛络纺汇聚加捻成纱,汇聚加捻区纤维转移规律。本文将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和集聚纺技术结合,实现了两根纤维须条汇聚过程与加捻过程的分离,即两根纤维须条先横向汇聚,再以单根近似椭圆柱状加捻成纱,并调整负压集聚区气流控制集聚区中纤维须条无翻转,以保持组分纤维输出位置稳定。在不改变两组分混纺比的前提下,提高了两组分交混纱的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变化范围。采用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完成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两组分纤维须条以单根近似椭圆柱状加捻成纱,其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与混纺比的线性拟合优度处于较高水平(R~2=0.995);其纱线表面组分纤维分布比变化范围最大(斜率为0.955),且远高于后两种情况(斜率为0.771和0.572)。最后,探讨了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基于纤维在粗纱中随机分布,粗纱在拉伸断裂过程中形成纤维纵向梯度分布的楔形端,通过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控制两根断裂粗纱楔形端在动态牵伸过程中互补搭接成纱。揭示了基于粗纱拉伸断裂机理纺制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并推导了两组分交替纱两组分搭接片段长度模型,此外,采用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系统验证了基于粗纱拉伸断裂机理纺制两组分交替纱的成纱原理。结果表明:搭接片段平均长度随总牵伸倍数的增大而增大。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技术所纺两组分交替纱,其两组分搭接片段平均表观长度小于理论模型计算长度。对后区牵伸区粗纱施加两个约束点,改变粗纱断裂时受力状态,减小了粗纱断裂位置的波动范围,以及两组分交替纱的两组分搭接片段表观长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锭纺论文参考文献
[1]..立达集团持续创新:环锭纺、紧密纺系统再出新品[J].国际纺织导报.2019
[2].郭明瑞.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成纱原理及纱线结构研究[D].江南大学.2019
[3].乔蓓,胡广敏,王耀斌.环锭纺智能化系统构建思路与要点[J].棉纺织技术.2019
[4].吕文奇.环锭纺超大牵伸装置与工艺研究[D].东华大学.2019
[5].逄邵伟,官江明,邢明杰,孙志豪,陶继昊.腈纶/粘胶纤维转杯纺与环锭纺混纺纱线性能比较[J].上海纺织科技.2019
[6]..江阴华方:“电锭”带来环锭纺细纱机变革[J].中国纺织.2018
[7].高红河.环锭纺细纱机集体落纱的自动化升级改造实践[J].现代纺织技术.2019
[8].TANG,Zhengxue,W,Barrie,Fraser,王训该.环锭纺断纱原因分析(英文)[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8
[9].张维,张惠芳,刘丽佳,张佩华.仪纶线密度对环锭纺纬平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18
[10].常永和,薛元,韩晨晨,杨瑞华,高卫东.环锭纺导纱板受力信号在线检测及纺纱张力分析[J].纺织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