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步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芽孢,杆菌,古龙,枯草,山梨,曲霉,磷酸酶。
二步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黄苇[1](2019)在《二步发酵法在西番莲果皮酵素加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番莲果皮为对象,研究酿酒酵母菌、乳酸菌二步发酵工艺,制备乳酸菌和酿酒酵母菌活菌数高、多酚保留好、风味醇和的果皮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以酿酒酵母菌和乳酸菌活菌数、总酚、乙醇生成量为指标,分别优选了单一乳酸菌和酿酒酵母菌发酵的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总酸含量、活菌数、总酚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确定二步法发酵西番莲果皮浆的工艺参数为:发酵总时间40 h,酿酒酵母菌初始接种量1.5%,在29℃下发酵16 h后,再接入2.0%复合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在37℃下继续发酵24 h至终点。制备的西番莲果皮发酵液中,复合乳杆菌活菌数为8.93 lg CFU/mL,酿酒酵母菌活菌数为7.78 lg CFU/mL,总酚含量为24.00μg/mL,总酸含量为4.40 mg/mL。二步发酵法发挥了酿酒酵母菌产香、产乙醇抑制杂菌,以及乳酸菌提高酸度、保留多酚物质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韩利涛,赵晓峰,姜铭妍,张朝印[2](2018)在《Vc二步发酵后期补充伴生菌对发酵产古龙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Vc二步发酵后期补充伴生菌对产酸菌产古龙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c二步发酵后期,产酸量和产酸速率低时,加入适量伴生菌(巨大芽孢杆菌)培养液或伴生活性物质对产酸菌(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产酸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了古龙酸产量并缩短了发酵周期。研究结果对查明Vc二步混菌发酵过程及机理、优化发酵后期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杨宇[3](2015)在《维生素C二步发酵中两株不同伴生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C(Vitamin C, Vc)'‘二步发酵法”中的第二步是通过产酸菌与伴生菌混合发酵将L-山梨糖转变成Vc的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eto-L-gulonic acid,2-KGA)。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Ketogulonigenium vulgare)是产酸菌,负责完成糖酸转化过程,但其具有单独培养时产酸量低、生长缓慢的缺陷;伴生菌不参与糖酸转化过程,但具有促进产酸菌生长和产酸的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具有伴生作用的菌株,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文针对Vc“二步发酵法”第二步混合菌发酵中两株伴生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2980、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A9对产酸菌K.vulgare 25-B-1的伴生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1)以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A9作为伴生菌,促进Kvulgare 25-B-1产2-KGA的能力强于工业生产用菌株——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2980,应用前景广阔。对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响应面模型比较发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数据能更好的拟合2-KGA发酵过程的实验数据,其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成功应用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方法得到的2-KGA理论产量最大值为:72.54g/L,预测了2-KGA发酵培养基最佳培养基组成:L-山梨糖92.5g/L、尿素10.2g/L、玉米浆16g/L、碳酸钙3.96g/L、硫酸镁0.28g/L。在该培养条件下,经过3次重复实验得到2-KGA产量为71.21±1.53g/L。(2)利用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柱层析等技术对B.megaterium 2980、B.subtilisA9胞外上清液中的活性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的蛋白组分能够同时促进产酸菌K.vulgare 25-B-1产酸并提高SDH酶活,经SDS-PAGE检测,伴生菌B.megaterium 2980得到两个条带,相对分子量分别是36kDa和43kDa;伴生菌B.subtilis A9也得到两个条带,相对分子量分别是45kDa和61kDa。(3)外源小分子营养物质的添加产生不同的促产酸效果。添加谷胱甘肽、叁磷酸腺苷、含氮碱基和二氢叶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2-KGA产量,其主要通过增加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来提高2-KGA产量:适量的叶酸、辅酶Ⅰ和甘油不能促进产酸菌K. vulgare 25-B-1合成2-KGA。而且,产酸能力强的混合菌系对外源添加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格外敏感,产酸量更高。(4)两种伴生菌系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液中的胞外氨基酸成分、B族维生素、氧化还原电位及菌液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混菌发酵过程中,伴生菌在芽孢生成时释放了包括甘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和异亮氨酸及盐酸吡哆醇等多种产酸菌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是促进产酸菌生长、产酸的重要因素;混菌发酵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与菌液浓度变化规律一致,都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发酵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是发酵过程的综合体现,可以作为混菌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的参数之一(5)通过对单菌体系与两种混菌体系(K.v25-B-1+2980体系、K.v25-B-1+A9体系)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氧水平、巯基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及抑制与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Vc发酵过程中产酸菌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但自身并不具备足够清除这些活性氧的能力,因此引起了氧化应激反应。而在混菌体系中伴生菌解除了产酸菌受到的氧化胁迫,清除了体系内的活性氧,为产酸菌提供了一个适合产酸与生长的环境。比较两种混菌体系得出:促产酸、促生长能力越强的伴生菌,其抵抗活性氧的能力越强。这可能是不同伴生菌促产酸能力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6)从磷脂水平分析,对产酸菌、伴生菌及混菌体系的磷脂分子进行定性研究发现,混菌培养体系中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都出现了在单独产酸菌及单独伴生菌培养中都未曾出现的分子,同时混菌培养体系的细胞膜通透性及ATP酶活性都强于单独产酸菌及单独伴生菌培养。产酸能力越强的混合菌系,其特有的磷脂分子组成及相对含量越多,ATP酶活性和细胞膜通透性也越强。表明,在混菌培养过程中,伴生菌的参与,使得伴生菌与产酸菌细胞膜发生变化,主动运输能力增强,有利于物质交换。(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5-10-28)
邹旸[4](2015)在《维生素C二步发酵两菌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C生产菌株酮古龙酸杆菌与蜡状芽孢杆菌存在较为复杂的两菌关系,为系统优化发酵过程带来困难。系统梳理维生素C二步发酵两菌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吕淑霞,张云鹤,白玲,张林,杨宇[5](2015)在《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二步混菌发酵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C(Vc)二步混菌发酵是我国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唯一应用于工业化生产Vc的微生物转化方法,该方法利用混合菌发酵L-山梨糖生产Vc前体物质-2-酮基-L-古龙酸,再经化学转化合成Vc;具有简化工艺,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等优点。本文主要从产酸菌代谢关键酶、伴生菌胞外物质、组学以及外源添加物等方面综述Vc二步混菌发酵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何菊华,吴雪娇,谢希贤,徐庆阳,张成林[6](2015)在《枯草芽孢杆菌二步发酵法生产5’-肌苷酸》一文中研究指出5’-肌苷酸作为新一代增味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调味品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缩短5’-肌苷酸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研究来源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的酸性磷酸酶AP/PTaseM催化条件基础上,将该酶编码基因pho CYM克隆至肌苷生产菌株Bacillus subtilis JG,获得B.subtilis JAB和B.subtilis JAF,并根据重组菌株合成肌苷及表达酸性磷酸酶的特性,通过调控发酵条件实现了肌苷发酵和酶催化相偶联的二步发酵法生产5’-肌苷酸。经摇瓶发酵实验验证,两菌株5’-肌苷酸产量分别为2.4 g/L和3.0 g/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5年05期)
崔凤霞,王敬臣,夏梦芸,田润,杨毅[7](2014)在《维生素C二步发酵伴生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有成熟用于维生素C生产的混合菌系中分离得到伴生菌.扫描电镜显示该菌菌体大小为0.7μm×(2~4)μm,呈链状排列.经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伴生菌与内生芽孢杆菌(Bacillus endophyticus)亲缘性高.伴生菌在培养8~12h后进入生长对数期,且可产生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雅[8](2014)在《纤维质原料二步发酵生产L-乳酸》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激励着研究者们寻求绿色环保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其中,利用廉价农作物下脚料合成L-乳酸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研究者的兴趣。另外L-乳酸可聚合形成聚乳酸(PLA)从而取代以石油原料为主的塑料产品。然而由于L-乳酸的昂贵价格导致PLA的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利用廉价原料并提高L-乳酸产量和产率来降低其生产成本意义重大。目前,导致L-乳酸生产成本较高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原料的高成本;二是木质纤维质原料难以降解导致水解液中还原糖浓度低;叁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氮源、生长因子以及乳酸发酵过程酸中和剂如碳酸钙的成本。本研究以农作物下脚料蔗渣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联合预处理方法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利用紫外等复合诱变技术筛选L-乳酸高产菌株。论文采用黑曲霉发酵获得高活性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经酶解预处理的蔗渣原料获得糖化液,作为第二步发酵菌株干酪乳杆菌产L-乳酸的碳源,探索了利用廉价原料生产L-乳酸新途径。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纤维质原料的真菌发酵产酶研究。通过对蔗渣的黑曲霉发酵接种量、发酵培养基固液比(蔗渣质量:营养液体积)、温度、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黑曲霉发酵接种量为6%,发酵培养基固液比为1:10,在30℃下固体发酵76h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2)纤维质原料的预处理工艺研究。为了提高蔗渣糖化率,考察发现预处理最佳NaOH质量分数为0.5%,用量为2ml/g蔗渣,置于45℃环境中每隔4h喷洒揉搓,12h后利用0.1mol/L盐酸溶液中和,发现经过稀碱揉搓处理的蔗渣降解得到的还原糖量比未处理蔗渣提高了65.6%。(3)纤维质原料的酶解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二次回归正交实验方法,对原料蔗渣的酶解糖化过程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糖化条件为底物浓度8%,pH4.3,添加6.9ml粗酶液后于43.9℃环境中酶解14h,最后得到糖化液还原糖浓度达到54g/L。(4)复合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研究。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对干酪乳杆菌进行复合诱变,并利用蔗渣糖化液培养基对其进行驯化筛选。结果发现,紫外线最佳诱变时间为25s;硫酸二乙酯的最佳处理参数为1%的硫酸二乙酯处理20min,在上述参数下对试验菌株进行反复诱变选育,得到一株稳定的高产菌株NE-19,其产酸量达到57g/L,这与原始菌株(乳酸产量42.5g/L)的产酸量相比提高了34.1%。(5)突变株酶解液发酵工艺研究。通过对高产突变株NE-19培养基及培养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接种量为10%,初始pH为6.7,碳酸钙添加量为45.5g/L,还原糖浓度为110g/L,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无水乙酸钠、MgSO47H2O和MnSO47H2O加入量分别为1.5%、0.5%、0.4%、2.2g/L、0.15g/L、0.075g/L,最佳发酵温度为41℃,发酵120h后突变株NE-19的乳酸产量达到70.2g/L,比出发菌株(53g/L)提高了32.4%,比优化前乳酸产量(57g/L)提高了23.2%。(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吕淑霞,高明,马镝,于晓丹,张忠泽[9](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VC二步混合菌新菌系发酵培养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VC二步发酵法中糖酸转化过程的产酸量,本实验室从新鲜牛奶中筛选出一株高效促产酸菌生长和产酸的伴生菌——枯草芽孢杆菌A9。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L-山梨糖、玉米浆、尿素的影响比较显着,最佳培养基条件为L-山梨糖90g/L、尿素12.2g/L、玉米浆14.2g/L、CaCO34.1g/L、MgSO40.2g/L,可获得2-酮基-L-古龙酸产量为69.74g/L,与理论值70.33g/L的相对误差为-0.59g/L。曲面回归方程与实验结果拟合性较好,此模型合理可靠,可用于实际预测。优化后的培养基比原培养基平均提高2-KGA产量17.4%。(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陆步诗,李新社,范平[10](2012)在《二步发酵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以黄曲霉和皮状丝孢酵母为菌种二步发酵大曲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利用黄曲霉对丢糟进行一步发酵,再以一步丢糟发酵物为基质,设定皮状丝孢酵母的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为叁个因素,进行L9(33)正交试验。结果:黄曲霉一步发酵丢糟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2%,在28℃下发酵5d,获得的一步丢糟发酵物还原糖含量为2.4051%;皮状丝孢酵母二步发酵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条件为皮状丝孢酵母接种量12%,在30℃下培养4d,每1 000g发酵物中可得油脂19.32g。结论:利用黄曲霉的产纤维素酶的性能和皮状丝孢酵母积累油脂的性能进行二步发酵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二步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Vc二步发酵后期补充伴生菌对产酸菌产古龙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c二步发酵后期,产酸量和产酸速率低时,加入适量伴生菌(巨大芽孢杆菌)培养液或伴生活性物质对产酸菌(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产酸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了古龙酸产量并缩短了发酵周期。研究结果对查明Vc二步混菌发酵过程及机理、优化发酵后期工艺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步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张顺,黄苇.二步发酵法在西番莲果皮酵素加工中的应用[J].热带作物学报.2019
[2].韩利涛,赵晓峰,姜铭妍,张朝印.Vc二步发酵后期补充伴生菌对发酵产古龙酸的影响[J].云南化工.2018
[3].杨宇.维生素C二步发酵中两株不同伴生菌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
[4].邹旸.维生素C二步发酵两菌关系的研究进展[J].轻工科技.2015
[5].吕淑霞,张云鹤,白玲,张林,杨宇.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二步混菌发酵研究新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5
[6].何菊华,吴雪娇,谢希贤,徐庆阳,张成林.枯草芽孢杆菌二步发酵法生产5’-肌苷酸[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
[7].崔凤霞,王敬臣,夏梦芸,田润,杨毅.维生素C二步发酵伴生菌的分离鉴定[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刘雅.纤维质原料二步发酵生产L-乳酸[D].河南科技大学.2014
[9].吕淑霞,高明,马镝,于晓丹,张忠泽.响应面法优化VC二步混合菌新菌系发酵培养基[J].食品科学.2013
[10].陆步诗,李新社,范平.二步发酵丢糟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J].生物技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