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层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下层,通量,根系,林下,塔里木,细菌。
下层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刘毓敏[1](2019)在《林下层植被去除和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共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的养分分配,同时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林下植被去除会减少林下植被对光的竞争,促进乔木生长。凋落物去除会导致土壤失去保护层,加快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减少土壤微生物底物供应。本研究设计的控制实验位于中国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以信阳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依托,选择区域典型的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地区针阔混交林的基本特征,在森林里随机选取实验样地,并对实验样地进行四种处理:对照、林下植被去除、凋落物去除、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去除,每种处理4次重复,共计16个样方。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发现:林下植被去除导致土壤总碳含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分别减少11.5%和15.7%,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12.76%,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没有变化,NH_4~+-N含量减少11.7%,NO_3~--N含量增加14.5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林下植被去除处理下没有显着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下降16.61%。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着影响。土壤总碳含量在凋落物去除情况下无显着变化,但是土壤总氮含量下降12.2%。凋落物去除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升高20.94%,但是凋落物去除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减少11.02%。凋落物去除分别降低NH_4~+-N含量和NO_3~--N含量29.3%和39.07%。凋落物去除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减少9.14%,凋落物去除使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8.22%。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年际之间的变化。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阴性菌含量、真细菌比例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在凋落物去除条件下显着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含量减少。凋落物去除情况下,在2017年和2018年真菌细菌比例显着增加0.03%和0.07%,同时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升高0.19%。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影响,可能与根系对土壤的作用有关,也有可能与根系对凋落物分解速率有关。凋落物去除改变土壤总碳含量、总氮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细菌和真菌对碳的同化速率。林下植被去除只是去除表层植被,没有断根,根系数量和根系分泌物继续维持土壤营养循环,供给微生物生长需要。凋落物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凋落物去除对土壤的影响是一个缓慢过程。凋落物去除不能很快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因此,林下层植被和凋落物去除两种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变化。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去除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改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从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项研究是对现有微生物群落结构试验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以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去除的响应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丁祎,张昊,王季春,唐道彬,吕长文[2](2018)在《下层土壤厚度及容重对甘薯根系和块根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甘薯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探讨土壤容重和耕作层土壤厚度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甘薯生产提供指导.以渝薯6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盆栽模拟试验,分期测定甘薯块根的各项指标.研究分层设置土壤容重的处理方式对甘薯根系生长,块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6g/cm~3、下层土壤为8~32cm的时候,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29.98%,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5g/cm~3,底层土壤厚度为16~32cm时,块根质量最大(为0.68kg).试验结果表明,过高的土壤容重会造成SOD活性、MDA含量、淀粉含量增加,但不利于产量增加;下层土壤厚度减少有利于甘薯产量的提高,却不利于淀粉累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唐凯,贾丽娟,高晓丹,陶羽,孟建宇[3](2018)在《浑善达克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中好氧不产氧光营养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及其下层土壤好氧不产氧光营养细菌(Aerobic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APB)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方法】利用Illumina Mi Seq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puf M基因进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AAPB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中,Prote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是优势门和纲,主要有6个属Bradyrhizobium(9.69%–90.02%)、Brevundimonas(0.83%–16.04%)、Methylobacterium(1.74%–12.56%)、Rhodospirillum(0.91%–32.87%)、Roseiflexus(0.02%–1.79%)和Sphingomonas(0.13%–11.23%);结皮层样品间及下层土壤样品间AAPB种类相似,但丰度有差异;随结皮的发育,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中AAPB群落多样性升高。【结论】浑善达克沙地BSCs中AAPB群落结构相对复杂,与水体和一般土壤环境中的组成区别明显;AAPB多样性高,且多样性随发育阶段升高而升高,预示着AAPB在荒漠生态系统稳定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唐凯,高晓丹,贾丽娟,徐慧欣,李蘅[4](2018)在《浑善达克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中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荒漠化是一个重大环境问题,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可遏制荒漠化,其中的固氮微生物对BSCs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但目前BSCs中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尚不十分清楚。【目的】阐明浑善达克沙地中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稀释热法和碱解扩散法检测土壤的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和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含量;利用高通量测序对nifH基因进行测序,基于nifH序列比较分析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分析群落、样品和土壤理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固氮细菌优势菌门除在苔藓结皮(HSM)中为Cya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外,在其他类型BSCs中均只为Cyanobacteria;苔藓结皮下层土壤(HSMs)(下层土壤中只有HSMs检测到了nifH)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优势菌纲为Alphaproteobacteria和Beta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差异较大,藻结皮(HSA)中Unclassified_f_Nostocaceae占90.99%;地衣结皮(HSL)中Scytonema和Unclassified_f_Nostocaceae分别占45.85%和44.14%;HSM中Unclassified_f_Nostocaceae、Scytonema、Nostoc、Skermanella、Unclassified_o_Nostocales分别占29.21%、22.57%、15.34%、14.74%和10.60%;HSMs中Skermanella、Azohydromonas、Unclassified_p_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_c_Alphaproteobacteria分别占33.80%、25.66%、18.20%和10.62%;固氮细菌多样性随结皮的发育逐渐提高;OM和AN对结皮的发育起促进作用。【结论】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及其紧邻下层土壤中的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明显,且固氮细菌类群和多样性指数随BSCs发育阶段的提高而增加。本研究为认识和利用生物土壤结皮相关固氮细菌提供了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段倩雯[5](2017)在《滩羊轮牧对陇东典型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是草地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方式,划区轮牧是最重要的草地现代管理技术之一,生物土壤结皮在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生物土壤结皮是由蓝藻、地衣、苔藓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它们生活在土壤表层或表层的最底层,是一个很薄的水平层。为此,以陇东黄土高原滩羊—典型草原轮牧系统为对象,研究放牧对生物土壤结皮的结构组成及其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强度对植物、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影响在不同放牧强度的样地中,2015年和2016年地衣结皮盖度分别达到27.51%-40.74%、37.82%-42.19%,显着显着高于植被、苔藓、裸地以及凋落物的盖度(P<0.05),同时植被和生物结皮的盖度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2015年苔藓结皮的盖度在5.33羊/公顷时为14.64%,显着小于其他放牧率(P<0.05),随放牧率的增加,2016年苔藓结皮的盖度逐渐下降,当放牧率最大为8.67羊/公顷时,苔藓结皮的盖度达到最小值(16.11%)显着小于0、2.67和5.33羊/公顷的苔藓盖度(P<0.05);放牧结束后由于植被补偿生长,2015年、2016年2.67羊/公顷的植被盖度达到最大,分别为:33.14%、32.81%,显着高于0和8.67羊/公顷(P<0.05),与5.33羊/公顷的植被盖度无显着差异(P>005),0和5.33羊/公顷的植被盖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8.67羊/公顷(P<0.05)。2.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放牧强度对生物结皮叶绿素的含量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结皮的叶绿素变化趋势不同。随放牧率的增加,地衣结皮中叶绿素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放牧率为0羊/公顷时,其叶绿素含量为7.72 mg/g,显着高于2.67、5.33和8.67羊/公顷(P<0.05),2.67羊/公顷放牧率下的地衣结皮叶绿素含量为5.24 mg/g,显着高于5.33羊/公顷,但显着低于8.67羊/公顷(P<0.05);苔藓与地衣结皮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表现为5.33>8.67>2.67>0,且各放牧之间差异显着(P<0.05)。3.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2015年和2016年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呈:苔藓结皮>地衣结皮>裸地,说明苔藓有利于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同时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度放牧有利于维持土壤中的含水量。4.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轻度(适度)放牧有利于增加草地土壤碳的储存,重牧减少草地土壤有机碳;苔藓结皮有利于提高土壤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生物结皮下层土壤总氮含量、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同一放牧率下,下层土壤叁者含量总体为苔藓结皮>地衣结皮>裸地;不同放牧强度下,生物结皮下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均为苔藓结皮>地衣结皮>裸地,且各个结皮类型下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在放牧地中均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下降。综上,适宜的放牧能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改善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理化性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秋菊,高中超,姚春雨,张劲松,常本超[6](2017)在《东北地区水田土壤下层土与水稻根系生长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东北地区水田土壤下层土与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关系,采用微区试验方法,研究白浆土、黑土、草甸土叁种类型水田土壤下层土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间水稻根系分布密度差异显着,其中黑土>草甸土>白浆土,且有下层土处理>无下层土处理;水稻总根长、根系直径、根尖数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着,不同土壤间表现规律不一致,但各类土壤均为有下层土处理高于无下层土处理;水稻根系总体积、表面积、干重、根冠比、垂直根长各项指标均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性;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水稻产量为:黑土>白浆土>草甸土,下层土对水稻产量贡献率分别为:黑土32.97%、白浆土6.32%、草甸土10.59%。(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星星[7](2015)在《内蒙古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及下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和影响也极其严重。而内蒙古又多荒漠,常被指为“沙尘暴”的祸源,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地区。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能够遏制土壤荒漠化,在荒漠生态系统稳定、修复和重建中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是BSCs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其发育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内蒙古荒漠BSCs及其相邻下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尚不清楚,进行相关研究可为明确微生物在BSCs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佐证,并为相关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本研究对比分析库布齐和毛乌素荒漠在不同季节、不同类型BSCs及其紧邻下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并结合理化性质测定进行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土壤理化性质:BSCs的pH值、含水量小于其相应下层土壤的,而有机质、速效氮、叶绿素含量却相反;同一地点同一类型样品的相比较,pH为5月份高于9月份;BSCs速效氮含量为5月份低于9月份,而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相反;下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为5月份低于9月份,有机质含量则相反。(2)微生物多样性时空差异明显:9月份的高于5月份的;BSCs中细菌的多样性一般高于下层土壤的,而多数BSCs真菌多样性低于下层土壤:毛乌素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库布齐的。(3)群落结构:5月份12个样品细菌OTU有585-1130个,优势群落有Proteobacteria (9.46%-39.99%)、Firmicutes (0.000035%-63.48%)、Acidobacteria (0.13%-40.89%)、ctinobacteria (4.71%-30.89%)、Bacteroidetes (1.92%-27.68%)、 Chloroflexi (0.19%-7.05%)、Cyanobacteria (0.034%-45.54%)、Gemmatimonadetes (0.013%-11.53%)。BSCs中以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及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而下层土壤以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9月份11个样品,细菌OTU有4348-7439个,优势群落有Proteobacteria (26.91%-48.86%)、Bacteroidetes (2.52%-13.39%)、 Actinobacteria (7.33%-44.61%)、 Fusobacteria (0.00%-5.61%)、Acidobacteria (7.62%-23.50%)、Gemmatimonadetes (1.15%-6.77%)、Firmicutes (0.23%-9.35%)。BSCs中以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及Cyanobacteria而下层土壤以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9月份真菌OTU有90-417个,主要划分为5个门,分别有Zygomycota(接合菌门)(0.00%-9.770%)、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0.00%-30.69%)、Glomeromycota(球囊菌门)(0.00%-0.12%)、Chytridiomycota(壶菌门)(0.00%-1.6%)、Ascomycota(子囊菌门)(7.28%-50.50%)及大部分未分类类群。(4)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叶绿素和pH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速效氮和速效磷对微生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许波,张忠良,王永东,王晓静[8](2014)在《高矿化度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结皮层与下层土壤盐分特征差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沿线均采用高矿化度咸水灌溉,土壤盐分是该线新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长期灌溉条件下土壤表层盐分与土体内部盐分差异性,在沙漠公路定点采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对土壤盐结皮层与盐结皮层下(0-100cm)土层电导率、全盐量的关系、盐离子含量、各土层盐离子间相关性关系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结皮层土壤盐分显着高于下层土壤,沿线不同层次土壤pH均呈碱性,处于弱变异程度,相比较盐结皮层更趋向于碱性。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结皮层土壤盐分离子与结皮层下(0-100cm)盐分离子在剖面出现显着分异。盐结皮层以NaCl、CaSO4、MgSO4、MgCl2等盐类为主,而盐结皮下土壤以NaCl、Na2CO3、MgCl2、MgCO3盐类为主。这是极端干旱区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分离子淋溶-积聚的显着表现。(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7期)
李买军,马晗,郭海宁,尹微琴,王小治[9](2014)在《养猪场发酵床垫料及下层土壤中酶活性变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床养猪作为近年我国引进的一种新兴养殖模式,实现了养猪零排放,缓解了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从2012年11月17日到2013年5月24日,在江苏省泗阳县天蓬猪场的发酵床养猪栏内连续采集0~20 cm、20~40 cm垫料层及40~60 cm、60~80 cm的土壤层样品,测定其过氧化氢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及蛋白酶活性,研究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深层水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 cm垫料的垂直深度,随着深度的加大,酶活性显着下降(P<0.05);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延长,垫料中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有增大的趋势,而蛋白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垫料下层土壤中酶活性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国平,程珊珊,丛明旸,刘静,高鑫[10](2014)在《叁种阔叶林凋落物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典型阔叶林,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林、槲栎(Quercus aliena)林凋落物的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及下层土壤的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凋落物的未分解层,C含量槲栎林最高为486.1 g·kg-1,栓皮栎林最低为447.5 g·kg-1。N、P含量核桃楸林均最高,分别为17.9和1.2 g·kg-1,槲栎林最低为13.2和0.8 g·kg-1;半分解层,C、P含量叁者差异不显着,N含量以槲栎林最高为17.1 g·kg-1,栓皮栎林最低为10.5 g·kg-1。土壤C、N、P含量差异显着(P<0.05),均表现出槲栎林最高,栓皮栎林最低。表明槲栎林自肥能力较强,土壤养分状况良好。(2)C/N、C/P值,在凋落物未分解层中,核桃楸林均小于栓皮栎林和槲栎林,而在半分解层中,3种林分无明显差异;从未分解层到半分解层,栓皮栎林的C/N、C/P值分别下降了17%和11%,槲栎林分别下降了19%和35%,而核桃楸林无明显变化。(3)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在凋落物未分解层中按照核桃楸林、栓皮栎林、槲栎林的顺序递减,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越大其pH值越接近中性;各林分凋落物矿质营养元素积累总量顺序为:栓皮栎林>槲栎林>核桃楸林。(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下层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甘薯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探讨土壤容重和耕作层土壤厚度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甘薯生产提供指导.以渝薯6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盆栽模拟试验,分期测定甘薯块根的各项指标.研究分层设置土壤容重的处理方式对甘薯根系生长,块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6g/cm~3、下层土壤为8~32cm的时候,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29.98%,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5g/cm~3,底层土壤厚度为16~32cm时,块根质量最大(为0.68kg).试验结果表明,过高的土壤容重会造成SOD活性、MDA含量、淀粉含量增加,但不利于产量增加;下层土壤厚度减少有利于甘薯产量的提高,却不利于淀粉累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层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刘毓敏.林下层植被去除和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2].丁祎,张昊,王季春,唐道彬,吕长文.下层土壤厚度及容重对甘薯根系和块根质量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唐凯,贾丽娟,高晓丹,陶羽,孟建宇.浑善达克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中好氧不产氧光营养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18
[4].唐凯,高晓丹,贾丽娟,徐慧欣,李蘅.浑善达克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中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8
[5].段倩雯.滩羊轮牧对陇东典型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
[6].王秋菊,高中超,姚春雨,张劲松,常本超.东北地区水田土壤下层土与水稻根系生长分布关系[J].土壤通报.2017
[7].张星星.内蒙古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及下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8].许波,张忠良,王永东,王晓静.高矿化度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结皮层与下层土壤盐分特征差异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9].李买军,马晗,郭海宁,尹微琴,王小治.养猪场发酵床垫料及下层土壤中酶活性变化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
[10].陈国平,程珊珊,丛明旸,刘静,高鑫.叁种阔叶林凋落物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