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多载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载波,自适应,正交,复用,波束,分配,广义。
自适应多载波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杨家全,赵友[1](2014)在《电力多载波系统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欧洲第二代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标准(DVB-T2)应用于电力通信系统,并重点对接收机信道估计进行了研究。DVB-T2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调制方案,其信道估计传统上采用基于导频的实系数内插方法,不能对抗长时延回波。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LMS)自适应的复系数内插信道估计方法,确保动态无线信道中电力系统信息的稳定传输。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无线信道信息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可以改善电力多载波系统的误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刘明珠,张海霞,赵越,张旭辉[2](2013)在《电力线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传统粒子群算法进行比特功率分配存在陷入局部最优值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IPSO(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新算法通过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克服了传统粒子群算法由早熟收敛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加快了收敛速度.建立了IPSO算法的理论模型,给出了新算法在PLC-OFDM系统中进行比特功率分配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PLC-OFDM系统中应用IPSO算法进行比特功率分配与GA算法和传统粒子群算法相比,可以加快收敛速度,改善系统的信噪比特性,降低系统发射功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田攀,李明齐,芮赟,郑敏,卜智勇[3](2012)在《基于正交变换的广义多载波系统自适应传输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正交变换的广义多载波系统(OT-GMC),提出一种正交变换模式和调制编码方式联合自适应的单载波混合传输方案。该方案以最大化频谱效率为优化准则,依据接收信号的信干噪比(SINR)自适应切换正交变换模式和调制编码方式。当正交变换采用恒等变换时,对子带数据进行独立的链路自适应,提高了频谱效率。当正交变换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时,发射信号具有较低的峰均比,提高了发射端的功放效率。该传输方案实质上获得了单载波混合传输系统内频谱效率和峰均比的最优化折中性能。仿真表明,多径信道下该混合传输方案的吞吐量性能优于单一传输方案。(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李进元[4](2012)在《UHF波段多载波自适应预失真前馈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频谱资源已出现了紧缺状况,因此严重制约了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数据传输率和频谱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现代通信系统采用传输速率高、变化范围大且峰均比高的调制信号,这种调制方式对射频部分提出了高难的要求。特别是多载波发射系统中,射频功放必须满足输出功率及其效率规定,而且其线性化程度不能导致失真。高功率射频放大器的这些性能却相互矛盾,不易兼得。所以对效率与线性度两者均高的放大器的研究呈现出瓶颈状态,对功放线性化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提高无线通信发射机功率及其效率,射频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于临近饱和状态,致其产生严重的非线性,因此放大器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主要的非线性源。而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导致带内失真和带外干扰,失真会导致误码率增大,后者因信号的频谱扩展而产生邻近信道干扰,降低频带利用率。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往往使用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来实现系统的高线性度和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设计一直是射频电路设计中的难题,以前多数系统会采用功率回退技术,但如此线性度虽有改善,效率却严重恶化,继而采用诸如负反馈、预失真、前馈等技术进行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但均有其自身单独难以克服的缺陷。针对这样的现实,结合以上各技术的不同特点,本课题即采用自适应预失真前馈线性化方式来改善特高频波段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且比起普通功放,效率亦得到提高。因自适应模块的引入,时间、温度的飘移等因素不会影响射频电路,从而整个系统更为稳定。设计中利用数字控制系统,结合射频线性化系统,应用预失真和前馈技术,得到高线性、高效率的射频输出。放大器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过程中分别对其进行系统设计、仿真。课题中多处涉及链路放大,矢量调节,功率耦合等,对这些部件进行了仿真与设计,构成各功能模块,组合调试以实现整个放大系统的性能指标。比较了测量值与仿真值并分析了这些数据。经测试表明,功率放大系统输入八载波信号,在输出功率33.8dBm时可有-58dBc的叁阶交调系数(IMD3),且能达到13.5%的效率,实现了高线性度,高效率的设计目的。(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孙懿[5](2010)在《小波包多载波通信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与自适应均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未来通信方式尤其是移动通信对实时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接入等宽带业务的需求,随时随地、高质量、高速率的无线数据传输已经成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4G)的发展方向。MCM通信系统以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优点成为了4G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WPT-MCM通信系统结合了小波理论与MCM的优点成为了MCM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易于实现多速率传输、抗干扰抗衰落能力强等许多优良性能。本文主要针对WPT-MCM通信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和自适应均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构成WPT-MCM技术理论与算法基础的小波/小波包理论,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WPT-MCM技术,以及WPT-MCM系统的功率谱密度和带宽效率;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典型的小波/小波包调制方案:分形调制、WPDM、BH-WPDM等,随后以WPDM方案作为核心算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WPT-MCM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为后续深入地研究WPT-MCM系统的关键技术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其次,对WPT-MCM通信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介绍通信系统符号定时同步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符号定时同步全过程和MCM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问题,进而引出了符号定时偏差对WPT-MCM通信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符号定时同步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判决辅助EKF的自适应符号定时同步算法。通过在AWGN信道和Rayleigh信道环境下的仿真实验表明:由于充分考虑了接收信号和时间偏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频率偏差对符号定时的影响,因此该算法可以准确地修正符号定时偏差,并且在收敛速率、估计MSE和系统BER等方面的性能均优于其他传统符号定时同步算法,极大地提高了WPT-MCM通信系统的同步恢复能力。针对前文所提出的基于EKF算法的符号定时同步方案存在较大计算误差等缺点,对基于EKF算法的符号定时同步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UKF算法的符号定时同步方法。同样,对所提方案分别在AWGN和Rayleigh信道模型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EKF、KF、ML等其他符号同步方法相比,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平均BER水平,进一步提高了WPT-MCM通信系统的性能。最后,对WPT-MCM通信系统的自适应均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介绍了均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WPT-MCM通信系统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性能,和采用均衡技术之后系统性能的提高,从而说明在复杂传输条件下,均衡技术对WPR-MCM的重要性。随后,提出了一种采用EKF作为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基于WNN的自适应均衡方案。提出的新均衡方案针对WNN的训练网络连接权值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非线性系统的参数估计这一特点,采用EKF算法对WNN连接权值的计算过程进行线性化处理,估计出满足最小MSE准则的网络连接权值。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神经网络均衡算法相比,该算法收敛速率快且训练序列相对较短,具有更好的均衡性能;同时,采用该均衡算法的WPT-MCM通信系统的抗多径衰落性能也优于OFDM通信系统;该算法非常适合应用于WPT-MCM系统。前一均衡方法中EKF学习算法在线性化处理过程中需要计算导数矩阵(雅克比矩阵),进而产生了对非方阵求逆矩阵的运算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计算误差,针对EKF这一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UKF学习算法的RWNN自适应均衡方案。该均衡方案采用UKF作为学习算法,通过扩展训练序列的方法,避免了计算雅克比矩阵的过程,提高了计算精度。在线性时变和非线性时变多径信道模型下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均衡算法在收敛速率和系统BER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具有良好的抗非线性干扰和抑制多径传输引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因而有力地保障了WPT-MCM通信系统在复杂传输环境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孙群龙[6](2009)在《多载波系统中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研究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方法,针对连续比特OFDM系统、离散比特OFDM系统、以及非理想反馈下的MIMO-OFDM系统,提出若干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连续比特OFDM系统下的多播速率自适应(MRA)问题,是一种更具一般性的资源分配问题,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针对MRA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最优的资源分配为NP-hard问题,最优解需通过遍历求得,并证明给定子载波分配下,基于QoS保证的最优功率分配为具有最小功率约束的多水平面功率注水,提出一种基于二分搜索的低复杂度实现方法。然后基于对偶分解理论,给出MRA问题的性能上界,并提出一种近似最优资源分配算法,通过仿真说明了所提近似最优资源分配算法的良好性能,基于对偶分解理论的性能上界是一个紧的上界,MRA问题具有可忽略的对偶差额。最后,为降低通过对偶分解理论求解MRA问题的复杂度,提出五种次优的启发式资源分配算法:基于子载波调整的资源分配算法、等功率资源分配算法、局部注水资源分配算法、全局注水资源分配算法、改进的全局注水资源分配算法,并对算法复杂度进行了分析,仿真表明了所提启发式分配算法的有效性,且具有低复杂度特性,非常适合于实际系统实现。对于离散比特OFDM系统,考虑在满足各多播业务的误比特率要求下,最大化系统频谱效率。首先将现有连续比特下的资源分配算法扩展到离散比特情况,系统性能损失较大;为提高系统性能,在应用层引入多描述编码,提出一种基于多描述编码的离散比特资源分配算法,利用多描述编码灵活的解码特性,更有效进行资源分配。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多播组数目和每组用户数情况下,所提算法均可改善系统性能。针对VBLAST架构的多用户MIMO-OFDM系统,考虑非理想反馈下的自适应资源分配问题。对于实际中反馈时延和反馈误差同时存在的情况,推导了表征反馈质量的置信系数和等价方差的通用闭式表达,将现有只存在反馈时延或反馈误差下的结果扩展到一般情况。利用该闭式表达,提出一种基于非理想反馈的自适应子载波分配算法,该分配算法对反馈信道信息和反馈质量进行了综合考虑。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分配算法在各种非理想反馈情况下,均可改善系统性能。自适应资源分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系统功率和频谱资源,提高系统性能。本文所作的研究和贡献,对实际多载波系统中的资源分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提出的部分低复杂度资源分配算法,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5-01)
范国明[7](2008)在《自适应技术在多载波调制系统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CM作为一种新型高速的传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多载波调制系统的基础上对自适应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展示自适应技术在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罗泽宙,胡修林,朱振新,包力尔[8](2008)在《基于多载波信号的确定型自适应阵列波束形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型波束形成方法利用单次采样数据完成波束形成,不需要信号的统计特性。该类方法在雷达系统中均需要两个步骤:波达方向估计和波束形成。一般为了保证系统稳定性,需要保持一定的主瓣宽度,其代价是牺牲部分波束形成自由度。研究了确定型波束形成算法在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多载波调制信号的频率分集特性完成波束形成,不需要波达方向估计过程,也不需要牺牲波束形成自由度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同时还获得相干多径合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及相关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08年11期)
霍永青[9](2008)在《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和LDPC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支持高速率、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业务,如何在恶劣的信道环境下实现这些业务,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证,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OFDM)技术能有效克服多径衰落,提高传输速率;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能有效改善系统性能或显着提高系统容量;随着信道变化调整系统传输参数和结构以适应无线环境的自适应技术能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改善系统性能。因此,OFDM技术、MIMO技术以及自适应技术已经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候选技术。本论文研究多载波系统中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针对不同约束条件,提出了几种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在对MIMO-OFDM系统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提的几种算法推广到了MIMO-OFDM系统中。分析研究了联合低密度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编码及自适应分配算法在多载波系统中的性能。此外,本论文还研究了不完整信道信息对自适应分配算法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能减小该影响的自适应分配算法。同时,论文还对LDPC编码,OFDM技术以及自适应分配算法在图像传输中的应用做了研究。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和创新点。作为研究基础,第二章介绍了OFDM、自适应技术以及MIMO-OFDM技术的原理,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给出了不同性能要求下,自适应源分配算法的多种数学模型。第叁章研究多载波系统中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提出了一种最小化系统误码率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可以在给定目标传输速率和总功率约束条件下,实现最小化系统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算法首先构建包含比特和功率值的拉格朗日函数,对其求导,获得每个子载波的最佳比特功率值。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低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改善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在对MIMO-OFDM系统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将该算法推广到了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SM)OFDM系统中,对其在SM-OFDM系统中的性能做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算法仍高效可行。第四章提出了两种最大化系统容量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两种算法都可以在给定目标误码率和总功率约束条件下,实现最大化系统容量。一种在满足每个子载波的误码率都小于目标误码率的情况下,进行功率再分配;另一种在满足所有子载波的平均误码率小于目标误码率的情况下,进行功率再分配。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算法都可以实现很好的吞吐量性能。基于第叁章对MIMO-OFDM系统模型的分析,研究了两种算法在SM-OFDM系统中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两种算法仍然可靠有效。在本章中,还对不完整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时延和估计误差)对自适应算法性能的影响做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可以减小不完整信道信息对自适应算法性能影响的比特功率分配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在对抗反馈时延和估计误差带来的信道误匹配上具有有效性。第五章研究了结合LDPC编码的多载波系统中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的性能。首先介绍了LDPC码的基本原理以及编译码算法。进而分别研究了最小化误码率自适应源分配算法、最小化发射功率自适应源分配算法,和不同码长及码率的LDPC码相结合,应用于多载波系统中的性能。对该性能做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联合LDPC编码和自适应源分配算法,比采用单独的未编码自适应或非自适应的LDPC码的性能都要好。这说明了结合LDPC码和自适应源分配算法在多载波系统中的有效性。结果还表明,LDPC编码带来的增益,要比自适应源分配算法带来的增益大。第六章研究了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LDPC编码以及OFDM技术对图像传输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结合OFDM、LDPC编码以及本文所提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的图像传输方案。分别研究了最小化误码率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和最小化发射功率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结合LDPC编码及OFDM的图像传输方案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同时采用OFDM、LDPC编码以及本文所提的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叁种技术的图像传输质量,要好于采用OFDM+LDPC或OFDM+自适应或单纯的OFDM。说明OFDM、LDPC编码以及自适应分配算法叁者的结合应用在图像传输中是高效可行的。第七章总结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与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8-01-04)
霍永青,彭启琮[10](2007)在《多载波系统中一种高效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比特和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在给定功率和目标误码率的条件下最大化系统容量。算法给出了比特和功率分配的闭合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要比Krongold算法的复杂度低,相同信道条件下可实现的容量要比Krongold算法可实现的容量高,故,所提算法要优于Krongold算法。文中还对多载波系统中比特功率分配的经典算法进行了归纳介绍。(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自适应多载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传统粒子群算法进行比特功率分配存在陷入局部最优值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IPSO(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新算法通过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克服了传统粒子群算法由早熟收敛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加快了收敛速度.建立了IPSO算法的理论模型,给出了新算法在PLC-OFDM系统中进行比特功率分配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PLC-OFDM系统中应用IPSO算法进行比特功率分配与GA算法和传统粒子群算法相比,可以加快收敛速度,改善系统的信噪比特性,降低系统发射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多载波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维,杨家全,赵友.电力多载波系统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
[2].刘明珠,张海霞,赵越,张旭辉.电力线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3
[3].田攀,李明齐,芮赟,郑敏,卜智勇.基于正交变换的广义多载波系统自适应传输方案[J].通信学报.2012
[4].李进元.UHF波段多载波自适应预失真前馈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5].孙懿.小波包多载波通信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与自适应均衡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孙群龙.多载波系统中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7].范国明.自适应技术在多载波调制系统中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罗泽宙,胡修林,朱振新,包力尔.基于多载波信号的确定型自适应阵列波束形成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8
[9].霍永青.多载波系统中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和LDPC编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霍永青,彭启琮.多载波系统中一种高效自适应比特功率分配算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