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隐喻论文_王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科学,语境,概念,皮尔斯,认知,功能,头盖骨。

科学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1](2018)在《物理学术语中的科学隐喻——以“力、谱、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除了常规隐喻之外,新的隐喻随之产生。新事物的产生需要新的词语来表达,大多数新词语是在旧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物理学术语中存在许多隐喻的词语,本文以"力、谱、场"为例,阐述物理学术语中的科学隐喻。(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建强[2](2016)在《基于科学隐喻的概念教学:意涵阐释与实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隐喻是从已知到未知的一种意义转换,从模糊到清晰的一种认知梳理,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重要方法。挖掘科学隐喻蕴含的语言调节,激发思维,增补假设和生成概念等教学方面的特殊价值,利用科学隐喻与科学概念之间关联、转化、类比、递进、厘清等方面的关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科学知识的排列完成学科概念掌握的教学要求,帮助小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掌握科学概念,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提升科学素养。(本文来源于《课程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唐雪梅[3](2016)在《科学隐喻认知加工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概念的形成和转变是科学教育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科学概念的学习所利用的发散、汇聚、联想、迁移等一系列思维形式都涉及对科学隐喻的认知加工。利用科学隐喻进行认知操作是科学概念形成和转变的一个基本机制,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本质性的微观过程。在长期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高超、灵活地运用科学隐喻和日常隐喻,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范例。在科学教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向应用广、技术新、基础深等维度快速发展的背景中,借鉴心理学、认知神经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对科学隐喻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的深入探讨,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学科交叉的前沿,其成果对于科学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的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以及多维度的成分分析使其成为隐喻认知加工这个内隐的、连续的、复杂心理过程的理想研究工具。本研究借鉴以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为语料的隐喻ERP研究范式,设计了叁个ERP实验,逐步深入地对比分析了科学隐喻与日常隐喻、科学隐喻与文学隐喻、科学语言(隐喻和直义)与日常直义认知加工大脑激活程度和区域的异同,从而从隐喻的视角探讨了科学概念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科学隐喻是在自然科学语境使用的隐喻,这使得它同日常隐喻和文学隐喻在语境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隐喻往往跨越科学和日常两种语境,因此具有更加复杂的语境结构,ERP的N400成分对此非常敏感;其次,科学隐喻认知加工晚期必然涉及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科学推理过程,从而达到其特有的知识顿悟的功能,ERP的晚期成分对此非常敏感。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研究设计了叁个ERP实验,以便逐步深入地考察科学隐喻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实验一是科学隐喻与日常隐喻的对比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由于科学隐喻特有的隐喻度、熟悉度和抽象度,其认知神经加工机制是否表现出与日常隐喻与直义表达不同的特性,从而为随后的实验奠定重要的基础。该实验采用尾词范式,选取迭加宾语呈现前200 ms到呈现后1000 ms的脑电。实验刺激分为叁种类型:科学隐喻句、日常隐喻句和日常直义句。通过前测问卷,研究者对实验语料的意义度、隐喻度和熟悉度进行了评定。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句比直义句诱发了更负的N400;科学隐喻句的波幅最高,而且存在右半球优势效应。继N400之后,科学隐喻句和日常隐喻句都诱发了另外一个晚负成分,且科学隐喻句的波幅显着高于日常隐喻句的波幅;左右脑都参与了科学隐喻认知较晚期阶段的加工。由于LPC时间窗重迭了一个晚负成分,这导致隐喻句诱发的LPC波幅明显降低,尤其科学隐喻句的波幅。实验一结果说明,隐喻句的语义加工难度大于日常直义句的加工难度;相比较而言,科学隐喻句的加工难度更大。此外,由于科学隐喻特有的知识顿悟功能,加工晚期涉及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因此语义再次融合难度依然很大。在实验一的研究基础以上,实验二进一步将科学隐喻和文学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熟悉度的角度来看,科学隐喻和文学隐喻都属于新奇隐喻。但是与文学隐喻相比,科学隐喻具有其独特语境复杂性和知识顿悟功能。因此,实验二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加清楚地表明科学性在隐喻认知神经加工中的独特作用。实验二实验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同实验一。实验刺激分为四种类型:科学隐喻句、文学隐喻句、日常隐喻句和日常直义句,也就是说,实验刺激在实验一语料的基础上加入了文学隐喻句。前测问卷除了实验一的叁个环节以外,增加了对实验刺激尾词具体度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都是新奇隐喻,科学隐喻句和文学隐喻句诱发的N400无明显差异。继N400之后,隐喻句都诱发了晚负成分,科学隐喻句的波幅最高,且左右脑的激活程度无明显差异。更加重要的是,为了清楚地观察在后期加工过程中两种新奇隐喻句之间的差异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将LPC时间窗进一步分成了叁个子时间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隐喻和文学隐喻的波幅差异越来越大;与文学隐喻相比,科学隐喻激活的脑区范围也越来越大。可见,与更加抽象的科学隐喻相比,在较晚期加工过程中,文学隐喻变得越来越常规化了,其加工难度逐渐降低,从而去接近日常隐喻的加工难度。最后,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基础上,实验叁是关于科学语言(隐喻和直义)与日常直义的对比研究。实验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同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刺激分为叁种类型:科学隐喻句、科学直义句和日常直义句。前测过程与实验一类似。实验叁的目的是从以下两个层面更加细致地探讨科学隐喻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首先,从科学隐喻和科学直义的共性层面,研究者更加本源地考察了科学语言的加工机制。其次,从科学隐喻和科学直义不同之处,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了科学概念的抽象度对其脑加工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科学语言句(隐喻和直义)比日常直义句诱发了更负的N400,且科学隐喻比直义句(科学和日常)诱发了更负的N400。左右半球都参与了科学语言的认知加工,右脑顶叶区的激活程度尤其明显。继N400之后,科学语言句(隐喻和直义)都诱发了晚负成分,科学隐喻句的波幅最高,且左右脑的激活程度无明显差异。科学语言特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降低了其语义显性度,这造成了语义加工难度的提高。本研究选取概念隐喻的理论视角,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科学隐喻与文学隐喻和日常隐喻以及科学语言(隐喻和直义)与日常直义神经机制的异同,探讨了科学隐喻特有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研究发现:1.跨越科学和日常的更加复杂的语境结构导致科学隐喻源域和目标域间距离更长,建立语义映射所需的认知负载也随之增大;2.从具体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更加细致的推理过程导致科学隐喻不同语域之间再度融合难度进一步增大,其加工过程涉及难度更大且更加费时的比较过程;3.左右半球都参与了科学隐喻的认知加工,相比较而言,右脑,尤其是右脑顶叶区,在科学思维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科学概念形成和转变过程中学习者进行科学认知的脑加工过程。更加有意义的是,基于科学隐喻脑加工机制的科学发现,本研究尝试对科学概念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如从日常隐喻到科学隐喻的顺序教学、分阶段的科学思维培养和科学课堂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对深化和优化科学概念学习予以重要的启示,对于设计和运用更为现实有效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脑加工机制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谢有琪[4](2014)在《论科学隐喻中的语境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科学隐喻研究兴起半世纪来,西方学者对科学隐喻的理论系统进行了深化并应用到具体学科中,而国内学者多专注于借鉴和发展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因而,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具体的语料,从语境功能的角度对科学隐喻进行探究,以期总结出理解科学隐喻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语境在科学隐喻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前人在隐喻、科学隐喻和语境研究上取得的理论成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并通过结合具体语料的方式,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角度上来研究科学隐喻如何关联语境的六大功能,即制约、解释、过滤、转化、生成和再语境化等功能。同时,为了保证语料的科学可信,本文从美国SCIENCE杂志SPACE专栏中收集了50篇科研报道,按照兰考夫的隐喻分类法将语料中的隐喻现象归类并分析其特征。通过分析发现,隐喻的确是一门涉及非常广泛的学科,因而我们需要借助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对隐喻进行理解。同时,科学隐喻中特殊的显在语境和潜在语境在科学隐喻的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体现出了科学的特殊性。因而,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语境的功能帮助理解科学隐喻;另一方面,对科学隐喻的理解需要遵守其整体性、发展性、开放性和相对性等原则。总之,通过将语境与科学隐喻进行结合,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语境在科学隐喻语言中的重要性,论证了从语境入手来分析和研究科学隐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6)

陈雪[5](2014)在《科学隐喻的构成模式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术语学观点认为,科学语言应是严谨客观的,不能使用隐喻这种"修饰"的、不准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科学概念。因此,科学隐喻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在认知视角下,科学隐喻却具有极大的认知研究价值,它是表达概念内涵的重要手段,能反映人类在该领域的认知变迁和知识演变。突破传统术语学对隐喻术语研究的局限,从认知角度研究科学隐喻,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通过隐喻术语的特点、认知模式及其蕴含的文化因素可考察学科发展轨迹及人类在该领域形成的经验和知识演变,另一方面可揭示不同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特点和差异,这对于把握具体学科发展特点及术语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4年05期)

赵静[6](2013)在《科学隐喻的认识论功能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研究是当代诸多哲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介入,人们开始尝试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隐喻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最早对隐喻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那时隐喻问题就已经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了,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对隐喻进行专门研究并尝试解释其内涵与本质的学者,为人们今后研究隐喻问题提供了一个基础和方向,他从修辞学角度对该问题的研究甚至影响了西方2000多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之后西方思想界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隐喻的科学性问题日益被人们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说清楚隐喻的科学性就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隐喻的科学性问题是人们不断深入研究的结果,同时对人们思想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产生之初就被人们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亚里士多德就将它视为是修辞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给它赋予了深刻的理解,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我们离经验观察越来越远,在我们发现的宏观领域科学发现和微观领域科学发现中,我们都不能够用逻辑推理的理性方法和直接观测的方法来得出科学结论,这既是知识的局限也是技术的局限,因此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其他诸如修辞学等手段来进行多种方法的研究,于是科学隐喻的简洁性、审美性和创造性就既成为了激励科学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成为人们用以辅助发现的新工具,还成为了人们进行科学发现判断的重要依据。国内对隐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浪潮不断开始涌入我们国家,主要由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承办的杂志《国外语言学》在介绍众多国外新兴语言学理论方面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我们国内的语言学研究者在对当代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引入的同时,结合汉语的特点对它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使得二者能够进行互证、互补,为隐喻理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研究和贡献。本文尝试着从认识论视域出发,对科学隐喻的相关认识论知识进行研究,使人们研究科学隐喻的视角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樊汉鹏[7](2013)在《科学隐喻表现为“云”式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追问科学隐喻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及其根据问题,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两大问题的衍生问题,包括科学隐喻的存在形态。在解析了云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从哲学角度对云计算模式的本质加以解释,探讨了科学隐喻的本质、来源和特性,对"云"与科学隐喻本质间的独有对应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科学隐喻表现为"云"式形态,这一结论有助于对科学隐喻问题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科学之友》期刊2013年03期)

刘翠,温静雅,徐长亮,庄启亚[8](2011)在《科学隐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方法论上的实用价值,将科学隐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1年02期)

所明湘[9](2010)在《试析科学隐喻词汇的构成和特征——基于《英汉地球物理探矿词典》中的科技英语词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语言借助隐喻来阐释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科学领域中不同范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英汉地球物理探矿词典》中的大量科技词汇为语料,从语言表达形式角度和源域类别角度对科学隐喻词汇进行了分类和详细的阐释,并进一步归纳出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10期)

徐慈华,李恒威[10](2009)在《溯因推理与科学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Abductive inference is a process of thought which introduces new ideas by means of forming explanatory hypotheses.Its cognitive mechanism is a similarity-based relevance and integration.And this characteristic is shared by metaphoric thought,one of the basic cognitive abilities for human survival.On the basis of their commonality,abductive inference can be applied to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metaphors.And in scientific practice,the formation of metaphoric hypothesi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literal hypothesis,which is relying on the general steps of abductive inference,having truth conditions,and being falsifiable as well.Faced with the open unknown world,various metaphoric hypotheses will be improved or replaced in abductive inference that searches for the best explanation,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bductive inference and metaphoric thought can shed new light on certai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thought.(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09年07期)

科学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学隐喻是从已知到未知的一种意义转换,从模糊到清晰的一种认知梳理,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重要方法。挖掘科学隐喻蕴含的语言调节,激发思维,增补假设和生成概念等教学方面的特殊价值,利用科学隐喻与科学概念之间关联、转化、类比、递进、厘清等方面的关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科学知识的排列完成学科概念掌握的教学要求,帮助小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掌握科学概念,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物理学术语中的科学隐喻——以“力、谱、场”为例[J].北方文学.2018

[2].刘建强.基于科学隐喻的概念教学:意涵阐释与实践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

[3].唐雪梅.科学隐喻认知加工的ERP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谢有琪.论科学隐喻中的语境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陈雪.科学隐喻的构成模式及功能[J].学术交流.2014

[6].赵静.科学隐喻的认识论功能及意义[D].山西大学.2013

[7].樊汉鹏.科学隐喻表现为“云”式形态[J].科学之友.2013

[8].刘翠,温静雅,徐长亮,庄启亚.科学隐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1

[9].所明湘.试析科学隐喻词汇的构成和特征——基于《英汉地球物理探矿词典》中的科技英语词汇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徐慈华,李恒威.溯因推理与科学隐喻[J].哲学研究.2009

论文知识图

真空极化企业系统和外部环境郑州科技馆动物隐喻的隐喻映射过程一2新媒体技术制作的贝克汉奶动归l形象...隐喻识别过程步骤图示

标签:;  ;  ;  ;  ;  ;  ;  

科学隐喻论文_王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