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邵蕾蕾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心理学以往的研究过多地注重对消极情绪的研究,想通过对心理疾病的解决来实现心理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已有的研究证明了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的生理机制是不同的,消极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积极情绪的增加,也不能简单认为减少消极情绪就等同于心理健康。本文对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有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将两者的关系进行说明,从中得到启示,思考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018-03
二战以后,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人的消极情绪,通过对消极情绪的研究来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家将此称为消极心理学,不可否认消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确实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自然科学的向往与追求促使现代心理学独立,注重人类心理问题的解决与修复,为治疗人类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心理活动积极方面的重视。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使命除了治疗人的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外,还要帮助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顺应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精神的变迁,心理学家适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来帮助人类真正达到幸福的彼岸。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及培养天才等方面。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是贴近人类生活的,其研究的目的正是人类梦寐以求的。
一积极情绪
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由于受消极心理学观的影响,心理学把对情绪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消极情绪上,积极情绪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了,其实积极情绪体验与人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近些年来,积极情绪受到了国内外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充分重视,有了相对比较广泛的研究。尤其是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拓展—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充实了积极情绪的理论,引导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于人性积极健康这一层面。
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即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不同的描述或定义,如Russell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而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在众多关于积极情绪的描述性解释中,都包含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认为积极情绪是伴随有愉悦快乐感受的心理过程。对于积极情绪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众多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都相继列举了很多不同的形式,而当前被公认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为六类:爱、兴趣、快乐、感恩、自豪、满足。
二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目前心理学界对此众说不一,没有一个统一定论。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测定采取的是消极取向模式,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显然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Diener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方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负面情绪的减少,同时也是正面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
尽管说法众多,不过心理学家达到共识的心理健康的指标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康等。综观以往的研究发现,过去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如对焦虑、抑郁等的研究。虽然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消极情绪获得了很多有效的解除消极情绪的方法,而这些治疗方法正如塞里格曼所说的是“病理式”的,一种注重事后治疗的模式,不能对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行预防。而且解除了消极情绪的个体的心理就健康了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并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许多心理学家们认为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积极的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情绪对心理认知的扩建作用
积极情绪研究的代表人之一Fredrickson对传统的情绪理论进行了发展,针对积极情绪的特定功能与作用,他提出了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他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展人们短暂的思维行动倾向的功能,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而消极情绪只能使个体产生一些逃避性的行为,缩小个体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所以有学者说消极情绪只是保存人类,而积极情绪才能发展人类,促使人类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因此,人类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具有更多创造性和创新性,就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多体验积极情绪。
2.积极情绪消解心理紧张
快节奏生活步调下的人们,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消极情绪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过去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只是一味纠缠于解除消极情绪本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可以通过积极情绪的扩建作用来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消极情绪产生时伴随着特定的行动倾向,如恐惧产生逃离要求,愤怒产生攻击要求等。因而会导致个体相关的生理唤醒处于一种高水平的激活,使得有机体的体内生理活动水平暂时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有关研究表明,任何程度的由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的异常变化,都能借助积极情绪使之控制或延缓,如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积极情绪都能迅速使心血管的这种异常回归到正常的基准线。Fredrickson的研究证实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积极情绪确实是可以撤销消极情绪的体验和生理唤醒,使人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从而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
3.积极情绪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
较易产生积极情绪的人被称为弹性个体,他们会从压力和消极情绪中迅速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社会环境,就像弹性金属那样伸缩弯曲,但却不会毁坏。心理弹性个体在面对高压力任务时,不管是任务前还是任务后,都能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大多会通过幽默、放松等来策略性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我们都知道,积极的情绪是压力的缓冲器,能帮助个体使用积极应对策略,如积极再评价,赋予压力事件以积极意义等。这些策略进一步能帮助个体在压力中发现新的应对方式,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及对人生有更乐观的态度,从而也就增强了应对压力的能力。
4.积极情绪有助提高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情绪体验中最综合、最核心的,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部分。生活满意度就是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而情感体验则是个体生活中的积极情感(快乐、轻松等)和消极情感(烦恼、焦虑等)。因此,积极情绪的增多自然就优化和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时,积极情绪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构建积极健康的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
所以总的来说,积极情绪是可以使人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对生活满意、对生活充满希望并感受到幸福的一种情绪体验。消极情绪解除的同时,重视让个体体验到积极情绪,这样才算是实现了心理健康。因为有关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情绪不会因为消极情绪的减少而增加,消极情绪也不会因为积极情绪的减少而增加,换言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相互独立的。这一点也得到了情绪神经科学的支持,Davison等人通过分别测量婴儿和成人前额皮层区的脑电(EEG)活动,发现前额皮层区右侧的激活水平与消极情绪有关,而前额皮层左侧的激活水平与积极情绪有关,这一发现证明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不一样。以往的情绪研究总是认为消极情绪的解除就代表着积极情绪的产生,积极情绪只不过是消极情绪的附属物而已,但现在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认为消除消极情绪就等于是实现了情绪健康,而是要两者相互结合,即一方面要解除消极情绪体验,另一方面要培养积极情绪体验,而且积极情绪能够消解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活力。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去培养人的积极情绪,正如积极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不从功能紊乱出发,而从人的发展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培养人的积极情绪,这样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因此积累了许多经验。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涵义到底是什么呢?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校中率先兴起的,最初是对因心理障碍而漠视生命出现自杀、自残行为的大学生提供紧急援助。之后随着发展,服务对象逐渐扩展为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而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这在一开始就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于学生已经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以问题为载体,把解决学生的问题当做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立了师生关系,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能,使其产生的作用范围过于狭隘。
而近些年来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削减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还应着重培养学生优秀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多让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情感。因为问题的减少与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同时也应是积极因素的增多。
因此,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做是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注重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项活动,让他们亲身经历并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多使学生处于积极情绪的状态,进而可以增加他们的心理资源,使他们相信结果会更好,这对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作用。让学生懂得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402~405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3]RussellJA,FeldmanBL.Coreaffect,protitypicalemotionalepisodes,andotherthingscalledemotion:Dissectingtheelephan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9,76:805~819
[4]Fredrickson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218~226
[5]LazarusRS.Emotionandadapt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114
[6]FredricksonBL.Gratitude,likeotherpositiveemotionsBroadenandbuilds.ThePsychologyofGratitude.NewYork,2004
[7]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
[8]苗元江.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9]周涛.从消极走向积极——当代美国积极心理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9~122
[11]DienerE.SubjectWell-b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1):34~43
[1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