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丁酯论文_王璇,贾园,宋立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丙烯酸丁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酯,原位,甲基丙烯酸,聚丙烯,乳液。

聚丙烯酸丁酯论文文献综述

王璇,贾园,宋立美[1](2019)在《纳米纤维素表面聚丙烯酸丁酯原位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强亲水的纳米纤维素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差,使其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增强剂应用受到限制。采用丙烯酸丁酯(BA)对纳米纤维素(CNF)表面进行原位乳液接枝聚合改性可以提高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方法】本研究优化了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链接枝率的影响条件,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透射电镜(TEM)、热重(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X射线微区(SEM-EDS)分析等手段对聚丙烯酸丁酯修饰前后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基体的相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改性纳米纤维素(PBA-g-CNF)在1 734 cm~(-1)出现了典型的羰基红外吸收;改性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指数为48%,较纳米纤维素的61%有所下降;纳米纤维直径由50 nm增加至80~100 nm;最大热失重温度由改性前的340℃增加至改性后的354℃;纳米纤维素中的C和O的原子数比为1.89,改性纳米纤维素的C和O的原子数比为3.76,C和O元素在改性前后纳米纤维素中分布均匀;改性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的共混膜材料拉伸断面呈现出韧性断裂过程。【结论】聚丙烯酸丁酯改性纳米纤维素是成功的,且改性过程主要发生在纳米纤维素的表面。改性后的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之间展现了良好的界面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佳瑜,朱洁莲,毛明富,刘湘[2](2019)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以丙烯酸丁酯的制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并实施了丙烯酸丁酯制备实验。首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对乙酸异戊酯制备和丙烯酸丁酯制备实验中的催化剂、反应条件、原料和产物性质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具体教学实施时通过考察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对丙烯酸丁酯产率的影响趋势;最后让学生撰写出基于课外拓展的实验报告内容。整个实验的设计与安排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18期)

陈雪娇,任立震,王俊平[3](2019)在《α-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用于肝癌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α-氰基丙烯酸丁酯是一种医用组织粘合剂,可用于内脏劈裂或者手术创面的封闭止血,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我们制备了α-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运载阿霉素,用肝癌动脉栓塞化疗。方法采用交联固化法制备α-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运载阿霉素;建立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评价其用于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结果α-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的粒径大约150μm,运载阿霉素,经肝动脉注射栓塞肝癌血供,可产生显着的疗效(P<0.05)。结论采用医用组织粘合剂α-氰基丙烯酸丁酯制备微球,运载阿霉素,用于肝癌的肝动脉栓塞治疗,可取得显着的抗癌作用,有望成为一种优异的肝癌动脉栓塞剂。(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叶霖,张少锋,闵嘉康,马丽,唐涛[4](2019)在《利用呋喃/马来酰亚胺Diels-Alder反应实现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合金相容》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呋喃和马来酰亚胺之间的可逆Diels-Alder反应,对不相容的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n-butyl methacrylate),PBMA)/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合金进行了增容研究。首先,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共聚合成侧基含呋喃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BMA-co-FMA)),并通过后反应改性合成侧基含马来酰亚胺基团的聚苯乙烯(MPS),然后利用呋喃和马来酰亚胺基团之间的Diels-Alder反应促使该共混物中两种高分子的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本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表征验证了功能化高分子及其共混物中的Diels-Alder反应,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相分离结构变化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相变温度证明了相容性的明显改善。共混物可以进行热塑性加工,且其相形态和力学性能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时间予以调节,叁点弯曲试验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共混物逐渐由韧性材料向脆性材料转变。(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翟乐,吉海峰,姚艳梅,瞿雄伟[5](2019)在《利用聚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氰酸酯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聚丙烯酸正丁酯(PBA)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粒径为346 nm的核/壳型改性剂(Poly(BA)/Poly(MMA)),简称PBMMA,改变两种单体的质量比分别为:60/40、65/35、75/25、70/30、80/20,以及调整添加量研究其对氰酸酯树脂(CE)的增韧改性效果。结果表明,该种子乳液聚合反应具有很高的瞬时转化率(> 90%)和总转化率(> 95%),且改变核/壳质量比对乳液聚合反应过程没有影响。经透射电镜表征发现,PBMMA乳液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对CE/PBMMA共混物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断裂表面形貌,并利用动态力学分析研究了CE/PBMMA共混物的分子运动。当核/壳质量比为60/40、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时,增韧剂PBMMA在基体中均匀分散并出现脆性-韧性转变点。CE/PBMMA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是纯CE树脂的3. 78倍,力学性能与断面SEM观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守鹏,张国庆,刘国金,姚菊明,陈建勇[6](2019)在《紫外光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制备相变调温织物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光原位聚合法,在纺织品上制备以正十四醇为芯材,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壁材的相变调温织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量热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精密温度记录仪研究相变调温织物的表面形貌、热性能和调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速度为2500 r/min时,共聚物以成膜形式将正十四醇包覆在织物纤维表面,均匀分布在纤维中。测试结果表明,该调温织物的相变调温范围在22~34℃和36~42℃,相变潜热达到17. 24J/g;经70℃加热30 min处理未发生明显泄露,且分解温度比正十四醇提高了20℃左右,热稳定性较好,降温曲线表明具有较好的相变调温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刘鑫,薛鹏,崔志超,寇亮亮,程珏[7](2019)在《聚氨酯–聚丙烯酸丁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压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 4'–偶氮双(4–氰基戊醇)为原料,通过与聚氨酯预聚物的反应制备了聚氨酯大分子引发剂。采用聚氨酯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氨酯–聚丙烯酸丁酯嵌段共聚物,并对其压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敏胶的初黏性随聚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初黏性和内聚强度的双重影响下,持黏性随聚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增多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初黏性和聚氨酯含量的共同作用下,180°剥离强度随聚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增多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关昕[8](2018)在《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企业环境水中丙烯酸丁酯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测定水样中丙烯酸正丁酯残留量的方法.通过优化顶空进样过程中的平衡温度、平衡时间、盐离子浓度等前处理条件,确定连续测定水样中丙烯酸正丁酯含量的测试方法.水样中丙烯酸正丁酯在顶空平衡温度为50℃、盐离子的质量分数为30%、平衡15 min的条件下,经过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以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选择离子进行定性,通过氘代乙苯作内标法定量.丙烯酸正丁酯在5~25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2为0.999 8,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低、中、高(5、25、100 mg/L)不同质量浓度的加标试验,对方法进行质控,回收率在85.7%~94.6%之间,精密度(RSD)为1.81%~2.79%,方法检出限为0.109 mg/L.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水样中丙烯酸正丁酯的残留量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2018年04期)

李怡鸣,杨先贵,王公应[9](2018)在《乙酰丙酮镍催化乙炔一步合成丙烯酸丁酯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乙炔羰基化合成丙烯酸丁酯(BA)的一系列非卤素镍盐的筛选中,发现Ni(acac)_2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Ni(acac)_2中添加不同乙酰丙酮类盐,发现加入一定量Naacac·H_2O后反应活性明显提高。考察了催化剂配比,正丁醇用量,乙炔和CO初始分压,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最优的工艺条件为:n(Naacac·H_2O)∶n(Ni(acac)_2)=1∶3、反应温度230℃、初始压力4.7MPa,n(乙炔)∶n(正丁醇)∶n(CO)=1∶1.4∶2.1,反应时间1h。该反应条件下丙烯酸丁酯收率为64.4%,选择性为99.2%。此催化剂体系对设备腐蚀性较低,工业前景良好。(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闫峰,沈一丁,马国艳,车二强,王云飞[10](2018)在《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吸油树脂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乙酸乙酯(EAC)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性地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OA树脂的合成过程中加入乙酸乙酯能够在树脂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微孔,进一步提高其饱和吸油率。各反应因素影响程度分别为:交联剂质量分数>单体质量比>致孔剂质量分数>分散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合成树脂的最佳反应条件是:m(BA)∶m(MMA)=6∶4、w(BPO)=0. 4%、w(DAP)=4%,w(PVP)=3%、w(EAC)=50%。(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聚丙烯酸丁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并实施了丙烯酸丁酯制备实验。首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对乙酸异戊酯制备和丙烯酸丁酯制备实验中的催化剂、反应条件、原料和产物性质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具体教学实施时通过考察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对丙烯酸丁酯产率的影响趋势;最后让学生撰写出基于课外拓展的实验报告内容。整个实验的设计与安排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丙烯酸丁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璇,贾园,宋立美.纳米纤维素表面聚丙烯酸丁酯原位修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2].张佳瑜,朱洁莲,毛明富,刘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以丙烯酸丁酯的制备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3].陈雪娇,任立震,王俊平.α-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用于肝癌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研究[J].心理月刊.2019

[4].叶霖,张少锋,闵嘉康,马丽,唐涛.利用呋喃/马来酰亚胺Diels-Alder反应实现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合金相容[J].应用化学.2019

[5].翟乐,吉海峰,姚艳梅,瞿雄伟.利用聚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氰酸酯树脂[J].材料导报.2019

[6].李守鹏,张国庆,刘国金,姚菊明,陈建勇.紫外光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制备相变调温织物及其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7].刘鑫,薛鹏,崔志超,寇亮亮,程珏.聚氨酯–聚丙烯酸丁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压敏性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9

[8].关昕.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企业环境水中丙烯酸丁酯残留量[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8

[9].李怡鸣,杨先贵,王公应.乙酰丙酮镍催化乙炔一步合成丙烯酸丁酯工艺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8

[10].闫峰,沈一丁,马国艳,车二强,王云飞.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吸油树脂的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8

论文知识图

氧化纤维素-盐酸去甲麻黄碱前药的合...可光聚合叁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胶囊示意...共聚物的H1NMR谱图一价铜催化的炔基-迭氮偶极环加成反...胶束及其空心球示意...

标签:;  ;  ;  ;  ;  ;  ;  

聚丙烯酸丁酯论文_王璇,贾园,宋立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