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整教学法在体育系跨栏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晨阳[1](2021)在《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在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跨栏跑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训练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研究拟将功能性的动作与跨栏跑技术动作进行整合,将其应用在跨栏跑的教学中,以优化学生跨栏跑技术的动作模式,提高跨栏跑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验探究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实用价值,为今后体育院系的跨栏跑教学提供参考。为证实本文提出的“功能动作整合训练”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理论,经深入分析,论证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应用于跨栏跑教学是可行的。本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20级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两个女生班为实验对象,以跨栏跑教学为实验内容,以“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P>0.05;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跨栏跑的认知、兴趣、学习态度和运动技能等,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班学生在实验前处于同一水平。(2)实验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进行统计,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作显着性差异分析。实验班达标的平均成绩为20.01±1.47秒,对照班达标的平均成绩为21.48±2.59秒,两班的达标成绩差异显着性P=0.036<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班技评的平均成绩为82.18±4.90分,对照班技评的平均成绩为79.35±2.59分,两班的技评成绩差异显着性P=0.008<0.01,表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从总体来看,应用了功能动作整合训练的实验班的跨栏成绩优于对照班。(3)在对两班学生的跨栏步技术分析中,实验班的平均起跨角为71.00°,对照班为72.60°,两班无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班学生的平均起跨角更接近理想角度70°。腾空过栏时两腿夹角理想值为120°,实验班的平均角度为123.20°,与理想值差3.20°;对照班的平均角度111.80°,与理想值差8.20°,实验班学生腾空过栏时两腿角度掌握的更好。摆动腿膝角理想值为125°,实验班的平均角度为123.60°,与理想值差1.40°;对照班的平均角度为133.00°,与理想值差8.00°;实验班学生在过栏时摆动腿动作掌握优于对照班。躯干角的理想值为47°,实验班学生躯干角的平均值为51.60°,与理想值差4.60°;对照班学生躯干角的平均值为59.80°,与理想值差12.8°,实验班学生在过栏时躯干前倾角度掌握优于对照班。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在优化学生跨栏步技术动作方面有显着效果。(4)实验后的学生问卷表明:两班学生对本次的教学都是满意的,实验班学生选择非常满意的比对照班多。实验班在设计专项练习动作的意识上、练习时脑中演绎动作过程、实际做到的动作和想象的动作差别上,比对照班要好。因此,功能动作整合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把握项目结构特点和运动规律,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优于传统教学法。由此得出结论:(1)在跨栏跑普修教学中融入功能动作整合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2)跨栏跑普修教学中融入下肢动态拉伸的练习手段,有助于锻炼学生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有利于摆动腿的屈膝前摆。(3)跨栏跑普修教学中融入臀部激活的练习手段,可以募集更多的臀部肌原纤维参与运动,有助于起跨腿提拉过栏。(4)跨栏跑普修教学中融入神经肌肉激活、躯干稳定练习手段,有助于神经表象对动作的控制,有利于过栏时躯干前倾使动作连贯。(5)在跨栏跑普修教学中融入功能动作整合训练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设计专项技术动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表象认知和控制能力;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张鹏飞[2](2020)在《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本科田径课程体系历经多轮改革,日渐成熟。但依然需要与国家教育、社会市场需求相融合,院校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新时期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为给我国东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必修课程设计为对象,对其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设计与课程评价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应包含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对应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1)通过田径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本学年应该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对所学的项目要做到会讲、会做、会教。(2)通过田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进行田径教学、训练、设计规画田径场地(非标准)以及胜任田径竞赛裁判等工作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田径运动的知识指导全民健身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逐步树立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基于对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课程目标的内容,优化学生学习目标。(2)将课程内容单元化规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课程评价多维度开展,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陈雪[3](2020)在《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考察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对跨栏跑技术教学的影响,本研究从跨栏跑的基本动作结构出发,在国内外表象训练、录像反馈与运动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问卷、文献、访谈、数理统计和实验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本实验选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跨栏跑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前测结果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了3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的教学法,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两个班在教学进度、任教老师、上课场地等都相同,共进行11次课,一次课90分钟。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比较两班实验前后的成绩,获得结果如下:(1)运用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动作的运动轨迹,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教学效果显着,实验班跨栏跑的达标和技评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2)运用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3)运用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心理水平调整到最佳的准备状态,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栏架的惧怕心理。(4)运用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可以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那些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动作进行集中纠正,出现频率较低的动作进行个别指导,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教学。
吴玉[4](2019)在《“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高中跨栏跑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技术较复杂、学习效果不理想等实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以实现个人目标为主,与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动;教师对跨栏的技术和主要细节以说教为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等非认知能力,更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将“合作-竞赛法”引入高中跨栏跑教学,设计围绕“合作-竞赛法”的内容进度和练习安排,并以蚌埠市第九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田径选学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一个为实验组,采用“合作-竞赛法”教学,另一个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进行共8次课16个学时的跨栏跑教学实验。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合作-竞赛法”在跨栏跑教学中设计和应用的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合作性”、“因材施教”、“全面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等基本原则,其操作程序应当包括“呈现目标与内容”、“合理分配学习小组”、“集体授课”、“合作小组活动”、“组间竞赛活动”、“测验与反馈”、“评价与总结”等基本环节。在此基础上论证并呈现了“合作-竞赛法”在整个跨栏跑教学单元(8次课)的内容进度以及“合作”与“竞赛”内容的具体安排,通过具体应用与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中成绩优于对照组。(2)“合作-竞赛法”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内容设计兼顾了克服学生心理恐惧、易犯错误、技术环节学习诱导、整体教学贯穿等理念,以每次课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为背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针对性地安排合作与竞赛内容,促进学生跨栏各环节技术的改善,且实验组的技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使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3)“合作-竞赛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对各小组适时地介入指导,合理安排组内合作活动和组间竞赛内容,提高了跨栏跑的教学效果。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跨栏跑的达标成绩上显着优于对照组。(4)“合作-竞赛法”利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组内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和相互借鉴等方式,使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实验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合作-竞赛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柯晓兰[5](2019)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教育信息技术的引入,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课前在网络平台对上课内容进行预习,课中与老师互动学习,课后反思总结的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大力推崇,它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中,为改善田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兴趣。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引入田径课程教学中,以跨栏跑项目为例,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选取的实验对象为零基础的初学者。两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设计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跨栏跑教学方案,以此为样本,使其能在高等院校田径其他项目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和推广。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翻转课堂模式较传统模式而言,在教学进度方面设计更加合理,在教学评价、时间安排、教学形式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教学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2、翻转课堂需要长期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其效果,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较小,影响不明显。3、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实验组学生的跨栏跑技术掌握情况和达标率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比较明显,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运动技能。4、翻转课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在实验后有了明显的改善,长期运用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5、课前、课中、课后都有教师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专业的指导,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在课余时间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体育活动。6、翻转课堂下,通过在课前课后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陈文娜[6](2018)在《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栏是一项集速度与技术于一身的体育项目。进入21世纪,跨栏项目的世界纪录被刘翔、罗伯斯和梅里特不断刷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跨栏技术与速度的突破是对人类极限的一大挑战。他们的跨栏技术已由跨栏演变成了跑栏。而跨栏成绩是由速度和过栏技术协调配合决定的,但平跑占跨栏历程的2/3,跨栏步占1/3。所以平跑速度越快则跨栏跑成绩越好。随着跨栏技术的发展,跨栏的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一年级实验组(1班28名男生)与对照组(8班28名男生)进行了8次50米跨栏跑课教学,而实验组采用竞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试图证明竞赛教学法对学生的跨栏跑成绩的积极影响,为教练员和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跨栏成绩。具体结论如下:(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身体素质相比较,实验组在50米平跑上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可见竞赛教学法对速度素质的影响较大。(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分差异不大,而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信心得分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验证了竞赛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3)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显着性差异,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竞赛教学法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竞赛教学法有较高的参与度;三是竞赛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四是竞赛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竞争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跨栏达标与技评上有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接力障碍赛、10S计数赛、“捣步返航”赛、循环赛和趣味赛等10项竞赛教学法在实验组跨栏教学中的应用比常规跨栏教学具有优势。(5)根据跨栏跑完整技术的教学顺序和跨栏跑技术专项练习特点设计的竞赛教学法的练习内容,分别合理且有针对性地应用在实验组每次课、每个环节技术、各环节技术的结合练习中,在有限的课时内促进了各环节技术的提高和各环节技术之间的结合,进而提高了完整技术的技评和达标成绩。
李铭来[7](2016)在《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跨栏教师示范教学时常使用“分解和完整法”教学方法,这是现在使用频次最高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奠定良好的跨栏技术基础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动作技术的概念,使学生学习由易到繁,循序渐进,但缺点是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对动作技术进行分解教学或是完整教学,不能够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来考虑,使得有些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和教学进度。因此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为了学生在7节跨栏课能够掌握跨栏技术,本文研究不同频次的跨栏教学方法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和数理分析。以北京体育大学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三个自然班为受试对象,分组使用不同频次的6种跨栏教学方法,经过7节教学课,记录第8节课的技术评价与达标成绩,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三组不同使用频次的6种跨栏教学方法式教学对学生技术评价和跨栏成绩的提高均有影响。2.实验二组与三组通过增加非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频次所占比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练习,均明显优于第一组学生技术评价和达标成绩,学生学习跨栏效果更优异。3.通过增加非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跨栏时产生的问题,第二组与第三组学生的技术评价和达标成绩几乎没有差别。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掌握跨栏技术效率的差异使用不同频次的跨栏教学方法可行。5.“分解与完整法”教学方法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诱导法”,“多元反馈法”,“分层完整教学法”教学方法在跨栏教学过程中使用频次较高,表明学生需求量较大,更适用短时间内的跨栏教学。在缩短课程数目的跨栏教学现状下,对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参考性意义。跨栏教学新的方法变化是十分迫切和需要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袁爱国[8](2015)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普修跨栏跑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邵阳学院体育系2014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完整教学法与渐进式分解教学法对跨栏技术教与学的作用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完整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跨栏跑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110米栏成绩。
孟婷婷[9](2015)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互动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老师在教学时制定某一个教学任务并达到其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与学生互动的教育方法。其中视频反馈教学法是指通过摄像等方式获得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信息实现对自我的评估,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传统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学生的要求,所以随着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思维的转变,适合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探索,也是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文选择视频反馈教学法来研究跨栏技术,首先分析了视频教学方法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研究,然后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做了一的阐述,本文以跨栏技术课中的跨栏教学为例,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技术必修课2013级3班和4班两个班的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就跨栏课程而言,视频反馈教学法所教授的学生不管是在对跨栏技术掌握上,还是对跨栏动作的完成上都提升了该方法的适用性;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对与比较复杂或者要领较为多的体育的技术动作上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分解技术要点,反复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和内容的掌握,所以对体育专业的教学的实际意义很大;通过实验对比发现通过视频反馈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通过制作的专业跨栏运动员技术动作与自己的技术动作作对比,能清晰地反映自己存在的技术问题;在运用视频反馈教学法进行跨栏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掌握;最后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手段的总体评价较高,对老师在跨栏必修课上使用视频反馈的教学手段的认可程度非常高。
江小露[10](2015)在《自媒体教学手段在田径跨栏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高校田径技术课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已成为高校田径教学中改革的一个重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许多专家学者不断的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来改善高校田径课由于枯燥乏味、技术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学生讨厌田径课的现象。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相关的论证,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当今,在科技不断发展,许多新的高科技产品从中产生,比如智能手机、平板数码产品等,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这些高科技产品的优势,改变高校田径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常规教学为主的状况,调动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校田径技术课教学质量。本研究以自媒体教学手段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实验,说明两种教学方法、手段对实验对象的学生的体能、跨栏运动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分析,实验对象技术,成绩的差异性分析,重点是突出自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促进作用,包括对教师教学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对自己学习成功的自信心的增加,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技能掌握的认知上进行分析,从技术教学的层次、教学方法的习得与运用,纠错能力上的提高上来比较,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法、问卷调查、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按照实验教学的步骤,选取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有一个男生班和一个女生班),进行跨栏跑技术课的学习,实验班的同学在自媒体教学手段下开展教学,对照班的同学在传统教学下开展跨栏跑技术课教学,实验后通过自媒体教学效果问卷的回收,得出以下相关的结论:自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的结合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课前教师教学内容的发布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课中在交流与讨论中解决跨栏跑技术存在的错误,调动了学生在跨栏跑技术动作学习中的积极性,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跨栏跑技术课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受学生的喜欢,通过自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问卷统计所知其适用度高于传统教学。自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跨栏跑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自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其直观性、即时反馈性、各种资源的共享性能切实解决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运动知识,教学技能的有效获得。因此,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得知:自媒体教学手段在跨栏跑教学中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它适用于高校田径术科教学,为高校田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完整教学法在体育系跨栏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整教学法在体育系跨栏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在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跨栏跑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功能动作训练研究综述 |
2.1.1 功能动作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功能动作训练的特点 |
2.1.3 功能动作训练的作用 |
2.1.4 功能动作动作训练的内容与分类 |
2.1.5 功能动作训练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2.1.6 功能动作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
2.1.7 功能动作训练在田径领域的应用 |
2.2 跨栏跑项目研究综述 |
2.2.1 跨栏跑项目特征研究 |
2.2.2 跨栏跑训练研究 |
2.2.3 跨栏跑教学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录像解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功能动作整合训练”教学理论依据与实验设计 |
4.1 “功能动作整合训练”教学理论依据 |
4.1.1 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依据 |
4.1.2 运动生理学依据 |
4.1.3 心理学依据 |
4.2 教学实验设计 |
4.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4.2.2 实验时间、地点及器材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实验内容设计 |
4.2.5 教学实验过程 |
4.2.6 实验控制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两班身体形态统计结果分析 |
5.1.2 实验前两班身体素质统计结果分析 |
5.1.3 两班高考文化课成绩统计结果分析 |
5.1.4 两班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5.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1 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对学生技评达标成绩影响与分析 |
5.2.2 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对跨栏步技术的影响 |
5.2.3 后测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5.2.4 基础知识统计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实验前指标筛选 |
附录 B:实验前测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 C:功能动作整合训练手段选取问卷 |
附录 D:实验后学生问卷 |
附录 E:问卷信度检验 |
附录 F:实验教案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东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
3.1.1 哈尔滨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2 吉林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3 沈阳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4 东三省体育院校课程设计对比分析 |
3.2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情况分析 |
3.2.1 田径教师人数情况 |
3.2.2 田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
3.3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设计对比 |
3.3.1 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2 体教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3 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和建设 |
3.3.4 课程设计思想设计 |
3.4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的课程内容对比 |
3.4.1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2 学生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3 田径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建设 |
3.4.4 课程内容设计 |
3.5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
3.5.1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现状 |
3.5.2 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3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4 田径课程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设 |
3.5.5 课程方法设计 |
3.6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3.6.1 教师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2 学生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3 田径课程评价的思考和建设 |
3.6.4 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表象训练和录像反馈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表象训练 |
2.1.2 录像反馈 |
2.2 表象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表象训练研究现状 |
2.2.2 表象训练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2.3 录像反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录像反馈在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录像反馈的国内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第4章 教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流程设计 |
4.3 分析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点 |
4.3.1 跨栏跑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 |
4.3.2 体育教学对象的特点 |
4.4 实验对象、地点和时间 |
4.4.1 实验对象 |
4.4.2 实验地点 |
4.4.3 实验时间 |
4.5 实验项目的选取 |
4.6 教学实施方案 |
4.6.1 对照班的教学实施方案 |
4.6.2 实验班的教学实施方案 |
4.7 教学实验控制 |
4.8 教学实验的实施步骤 |
4.8.1 实验前测 |
4.8.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8.3 实验后测 |
第5章 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结果 |
5.1.1 实验后运动技能达标与技评测试结果 |
5.1.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惧栏情况测试结果 |
5.2 实验结果讨论 |
5.2.1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5.2.2 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 |
5.2.3 降低学生的惧栏心理 |
5.2.4 教师实现个性和共性指导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第7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1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跨栏跑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合作学习法的相关应用研究 |
1.3.4 竞赛法的相关应用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合作-竞赛法”的理论基础 |
2.3 “合作-竞赛法”的教学原则 |
2.4 “合作-竞赛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教学实验 |
4.1 实验时间 |
4.2 实验地点 |
4.3 实验器材 |
4.4 实验对象 |
4.5 实验控制 |
4.6 “合作-竞赛法”的小组分组 |
4.7 “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教学中的设计 |
4.7.1 “合作-竞赛法”的内容进度 |
4.7.2 跨栏跑“合作-竞赛法”教学的流程 |
4.7.3 实验组的练习安排 |
4.8 对照组的练习安排 |
4.9 实验后测中跨栏跑技评与达标的考核办法 |
4.9.1 技术评定 |
4.9.2 成绩达标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两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5.1.2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跨栏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跨栏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两组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分析 |
5.2.5 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新时期信息化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
1.2.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3 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研究 |
2.3.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领域的研究 |
2.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领域 |
2.3.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领域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跨栏跑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
4.1 教学实验设计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
4.1.3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1.4 教学评价 |
4.2 教学程序设计 |
4.2.1 在线体育教学平台的选择 |
4.2.2 实验设计环节 |
4.3 教学实验的实施 |
4.3.1 教学内容安排 |
4.4 实验的基本程序 |
4.4.1 实验前测 |
4.4.2 教学对比实验 |
4.4.3 实验后测阶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
5.1.1 两种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和教案设计 |
5.1.2 两种教学模式各维度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质测试结果 |
5.2.2 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 |
5.3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技评和达标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组与对照组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5.3.2 两组学生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锻炼态度结果与分析 |
5.5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的情况分析 |
5.6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
5.7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
5.8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田径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6)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栏的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跨栏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3 竞赛法的含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教学实验 |
3.1 实验时间 |
3.2 实验地点 |
3.3 实验器材 |
3.4 实验对象 |
3.5 实验控制 |
3.6 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的设计原则 |
3.6.1 根据跨栏技术结构特征和竞赛相结合的原则 |
3.6.2 依据竞赛特征设计出的手段尽量与专项技术动作保持一致的原则 |
3.7 实验组竞赛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 |
3.7.1 实验组竞赛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
3.7.2 实验组跨栏教学的课程安排 |
3.8 对照组的课程安排 |
3.9 考核办法 |
3.9.1 技术评定 |
3.9.2 成绩达标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测试与分析 |
4.1.1 身体素质测评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两组学生自信心及学习兴趣的测验结果 |
4.2 实验后测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评情况分析 |
4.2.2 实验后自信心测评情况分析 |
4.2.3 实验后跨栏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
4.2.4 实验后跨栏达标与技评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7)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跨栏跑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分解与完整法”教学方法(传统式) |
2.2.2 “微格教学法”教学方法 |
2.2.3 “诱导法”教学方法 |
2.2.4 “多元反馈法”教学方法 |
2.2.5 分层“完整教学法”教学方法 |
2.2.6 “运动表象训练”教学方法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3 跨栏技术评价体系的构建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 |
4.1.1 “分解与完整法”的使用 |
4.1.2 “微格教学法”的使用 |
4.1.3 “诱导法”的使用 |
4.1.4 “多元反馈法”的使用 |
4.1.5 分层“完整教学法”的使用 |
4.1.6 “运动表象训练”教学法的使用 |
4.2 不同跨栏教学方法使用频次的统计 |
4.3 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跨栏技术评价的分析 |
4.3.1 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跨栏技术评价的比较分析 |
4.3.2 实验二组与实验三组跨栏技术评价的比较分析 |
4.3.3 实验一组与实验三组跨栏技术评价的比较分析 |
4.4 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跨栏达标成绩的分析 |
4.4.1 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跨栏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2 实验二组与实验三组跨栏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4.3 实验一组与实验三组跨栏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
4.5 影响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其他因素 |
4.6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的优势 |
4.7 正确的选择教学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视频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反馈 |
2.1.3 反馈教学法 |
2.1.4 视频反馈教学法 |
2.2 视频反馈教学法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3 我国视频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4 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4.1 传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4.2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5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主要教学优势 |
2.5.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2.5.2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2.5.3 有利于因材施教 |
2.5.4 及时反馈 |
2.5.5 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 |
2.6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原则 |
2.6.1 全面性原则 |
2.6.2 及时性原则 |
2.6.3 差异性原则 |
2.6.4 具体性原则 |
2.7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系统 |
2.7.1 诊断性评价 |
2.7.2 形成性评价 |
2.7.3 终结性评价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学生接触跨栏运动的情况分析 |
4.2 实验前学生对跨栏运动及跨栏必修课的兴趣差异分析 |
4.3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分析 |
4.4 实验后对照、实验组技评得分及基本技术达标成绩的差异分析 |
4.5 实验班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手段的评价分析 |
4.6 对视频反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性分析 |
4.6.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的分析 |
4.6.2 实验组采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的分析 |
4.6.3 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自媒体教学手段在田径跨栏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栏跑的教学方法研究 |
1.3.2 自媒体的研究 |
1.4 自媒体概念的界定 |
1.4.1 自媒体 |
1.4.2 自媒体教学手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的设计 |
2.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2.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2.2.3 实验法 |
2.2.3.1 实验时间与地点 |
2.2.3.2 实验对象 |
2.2.3.3 实验内容 |
2.2.3.4 实验目的 |
2.2.3.5 实验因素控制 |
2.2.3.6 实验实施步骤 |
2.2.3.7 实验流程设计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能、跨栏运动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分析 |
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能、跨栏运动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分析 |
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跨栏技术、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
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分析 |
3.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手段、成效的认知分析 |
3.5.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教学气氛的比较分析 |
3.5.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方法所持态度的比较分析 |
3.5.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独立思考能力的比较分析 |
3.5.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差异性分析 |
3.5.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自学能力提高程度的比较分析 |
3.5.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能力提高程度的比较分析 |
3.5.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技能掌握的认知分析 |
3.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人际关系的比较分析 |
3.6.1 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分析 |
3.6.2 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分析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四、完整教学法在体育系跨栏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动作整合训练在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跨栏跑教学的应用研究[D]. 吴晨阳.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D]. 张鹏飞.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3]表象训练结合录像反馈教学法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玉.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柯晓兰.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文娜.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1)
- [7]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D]. 李铭来.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8]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普修跨栏跑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 袁爱国. 考试周刊, 2015(90)
- [9]视频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孟婷婷.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8)
- [10]自媒体教学手段在田径跨栏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江小露.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