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43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媛[1](2021)在《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收集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其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预后情况,为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决策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12月某医院309例首次经射波刀治疗且无既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疗效情况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预后、肿瘤标志物和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应用软件Epidata3.1和SPSS 24.0进行临床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情况:309例患者中男性264例,占85.4%;女性45例,占14.6%。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8岁,中位年龄56(47,65)岁。有肝炎史患者244例,占79.0%。小肝癌患者192例,占62.1%。累积剂量<40Gy的患者43例,占13.9%;40-44Gy的患者147例,占47.6%;≥45Gy的患者119例,占38.5%。生物有效剂量(BED)<70Gy的患者29例,占9.4%;70-79Gy的患者109例,占35.5%;80-89Gy的患者97例,占31.4%;≥90Gy的患者74例,占23.9%。2.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有3个月疗效的20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患者3例,占1.5%;部分缓解(PR)患者66例,占32.9%;稳定(SD)患者71例,占35.3%;进展(PD)患者61例,占30.3%;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9.7%。有6个月疗效的125例患者中,CR患者2例,占1.6%;PR患者24例,占19.2%;SD患者49例,占39.2%;PD患者50例,占40.0%;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肝癌直径、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局部控制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和分割次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疗效有统计学意义(OR=4.647、0.210,P<0.05)。有腹水患者进展的风险是无腹水患者的4.647倍,分割次数≥4次患者进展的风险是<4次患者的0.210倍。3.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患者经射波刀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onferroni校正后,治疗后6个月AFP较治疗前下降(P<0.001)。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经射波刀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降低(Z=-3.437、-3.148、-2.197、-6.260、-6.449,P<0.05),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升高(Z=-3.696,P<0.05)。5.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26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0(16.3,41.7)月,1年生存率为65.8%,2年生存率为43.6%,3年生存率为3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炎、病灶个数、肝癌直径、临床分期、门脉癌栓、腹水、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有统计学意义(HR=3.472,P=0.003),有门脉癌栓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门脉癌栓患者的3.404倍。结论:1.分割次数和腹水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的独立因素。2.射波刀治疗对肿瘤标志物会产生影响,使治疗后6个月AFP降低。3.射波刀治疗对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比例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上升。4.门脉癌栓是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王丽萍[2](2021)在《CUGBP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体检健康者、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RNA结合蛋白(CUGBP1)的表达水平,探讨CUGBP1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并评估CUGBP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诊治的体检健康组(HE组)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组(CHB组)36例、肝炎后肝硬化(HC组)39例及原发性肝癌组(PHC组)43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CUGBP1在血清中的表达含量,探讨CUGBP1与PHC的相关性。(2)从HE组、CHB组、HC组及PHC组中各选出12例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CUGBP1 m RNA在外周静脉血白细胞(Peripheral venous white blood cells,PWBC)中相对表达含量,讨论CUGBP1在PBMC样本中基因表达特征。结果:(1)血清CUGBP1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与HE组相比,HC组、CHB组及PHC组的表达水平低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血清CUGBP1的含量绘制ROC曲线,在最大约登指数(MYI)为0.272时,AUC=0.6285,灵敏度(Se)为72.1%和特异度(Sp)为60.7%。(2)本研究PHC组中有13例患者表现AFP阴性,检测AFP阴性患者血清CUGBP1的表达,并绘制ROC曲线,AUC=0.6281,与肝癌组ROC曲线下面积0.6285无明显差异,表明血清CUGBP1在AFP阴性患者中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3)血清CUGBP1、AFP、CEA、CA199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95.3%,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结果。(4)PWBC样本中的CUGBP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PHC组低于H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UGBP1 m RNA在HE组、HC组及CHB组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相较于HE组,PHC组血清中CUGBP1及PWBC中CUGBP1 m RNA均有表达下调,证明CUGBP1与PHC存在相关性。(2)CUGBP1对AFP阴性PHC患者有潜在的诊断价值。(3)血清CUGBP1、AFP、CEA、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度,降低漏诊率。
徐梓宁[3](2021)在《TACE-TKI-PD1三联方案对比TACE-TKI二联方案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分子靶向药物(TKI)以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三联方案和TACE联合TKI二联方案在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收集及回顾性评估2019年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微创介入科经TACE联合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系统治疗后进展,进一步予三联或二联方案二线治疗的114例晚期HCC患者临床资料。以具有完整临床、实验室及影像随访资料且二线治疗3个月以上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二线治疗的方案不同,分为二联组(TACE-瑞戈非尼)43例及三联组(TACE-瑞戈非尼-信迪利单抗)48例。治疗随访期间,每隔36周进行实验室指标复查及CT或MRI增强检查。评价对比两组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以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在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中,按疗效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或进展(PD),采用卡方检验对年龄、性别、是否乙肝、甲胎蛋白水平、体力状况ECOG评分、肝功能分级、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腹水等基本临床资料作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确定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PFS以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三联组48例患者中:2例为CR,12例为PR,16例为SD,总体ORR为29.2%,总体DCR为62.5%。二联组43例患者中:7例为PR,14例为SD,22例为PD,总体ORR为16.3%,总体DCR为48.8%。ECOG评分与甲胎蛋白水平分别是三联组D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1、P=0.012)。截至观察终点,三联组m PFS为3.5月(95%CI:3.14.0月),二联组m PFS为2.7月(95%CI:2.23.2月),两者m PF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是否肝外转移(P=0.042)是三联组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共65例(71.4%)患者发生死亡,总体m OS为7.3月(95%CI:5.88.7月),其中三联组m OS为7.4月(95%CI:3.211.6月),二联组m OS为6.3月(95%CI:4.77.9月),两组m O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方案(P=0.006)、ECOG评分(P=0.002)是患者总体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ECOG评分(P=0.001)是三联组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三联组患者的TRAEs总发生率为70.8%(34/48),其中Ⅲ级及Ⅲ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11/48),分别为斑丘疹2例(4.2%)、大疱性皮炎1例(2.1%)、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2.1%)、高血糖症1例(2.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2.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例(4.2%)、淋巴细胞降低2例(4.2%)以及肌酐升高1例(2.1%)。二联组患者的TRAEs总发生率为81.4%(35/43),其中Ⅲ级及Ⅲ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15/43),分别为手足综合征3例(7.0%)、斑丘疹1例(2.3%)、高血压2例(4.6%)、腹泻2例(4.6%)、体重减轻1例(2.3%)、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4.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2.3%)、淋巴细胞降低1例(2.3%)、中性粒细胞降低1例(2.3%)以及食欲下降1例(2.3%)。所有患者的TRAEs给予对症处理以及推迟给药时间后可缓解至不良反应Ⅱ级以下,未观察到药物致死病例。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TACE联合瑞戈非尼和信迪利单抗(三联)方案二线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是有效的,ORR及DCR均较TACE联合瑞戈非尼(二联)方案有所提高,亚组分析中,ECOG评分与甲胎蛋白水平是三联方案DCR的独立影响因素。(2)生存获益上,三联方案比二联方案更高,m PFS和m OS分别延长了0.8个月和1.1个月,治疗方案和ECOG评分分别是总体m O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三联方案中,疗效为客观缓解的患者m OS达到16.4个月,其中无肝外转移患者m PFS更长,低ECOG评分患者m OS更长。(3)安全性方面,三联方案和二联方案相似,三联方案TRAEs的总发生率和3/4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稍低,患者对三联方案的耐受性以及依从性更好。
傅云霞[4](2021)在《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我们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微创介入科住院接受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仑伐替尼在DEBTACE后3至5天口服给药(体重大于60kg,12mg/d;体重小于60kg,8mg/d)。我们评估了不良事件(AEs)发生率、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生存率(OS)等。对OS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符合研究条件的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Child-Pugh分级A级28例(65.1%),B级15例(34.9%)。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3.0-27.0个月),平均接受2.6次(2–4次)DEB-TACE,仑伐替尼的中位给药时间为12.5个月(3.0–27.0个月)。在整个随访过程中,19例患者(44.2%)发生了与TACE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3级不良事件1例(2.3%)。39例患者(90.7%)发生了与仑伐替尼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13例(30.2%)发生3级不良事件。该13例患者中,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缓解,仑伐替尼恢复原始剂量,7例患者通过剂量减量不良反应缓解,1例患者接受了终身停药。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ORR和DCR分别为69.7%和88.4%,中位PFS为7.0个月(95%CI:5.4-8.6个月),OS为15.0个月(95%CI:11.3-18.7个月)。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腹水(HR=2.890,95%CI:1.018–8.199;P=0.046)和肝外转移(HR=2.267,95%CI:1.044–4.923;P=0.039)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是安全的,腹水和肝外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黎明吉[5](2021)在《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对顺铂(cisplatin,DDP)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在裸鼠腋部皮下注射接种,构建出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动物模型。将35只造模成功雌性裸鼠(瘤径约5mm)随机划分成5组(每组7只):生理盐水(NS)对照组、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裸鼠成瘤后药物干预14d,取出瘤体,用千分电子秤进行称量瘤质量,用公式计算抑瘤率。取出小鼠肾脏、肝脏,公式计算肾指数、肝指数,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 E)、尿素(UREA)、肌酐(CRE)、尿酸(UA)。结果:观察发现各用药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相比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与DDP(2mg/kg)组相比,瘤质量更小(P<0.05)。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抑瘤率依次为58.3%、76.7%、79.6%、81.7%。与DDP(2mg/kg)组相比,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血清胆碱酯酶增加明显(P<0.05)。DDP(2mg/kg)组较正常对照组UREA升高(P<0.05),DDP(2mg/kg)+Ma(25mg/kg)组UREA较DDP(2mg/kg)组,增加明显(P<0.05),而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UREA有回落趋势。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的肾指数较DDP(2mg/kg)组均高(P<0.05)。结论:Ma与DDP联合可抑制瘤体生长,提高抑瘤率;Ma与DDP联合可促进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功能,增强机体对抗化疗药物的肝脏损害;高剂量Ma与DDP联用时可减轻DDP对肾脏的损害,降低DDP对肝脏、肾脏的毒副反应,达到保护作用。
徐慧[6](2020)在《影响肝细胞肝癌放射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治疗近期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16年1月到2018年6月期间,选取93例在我科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给予单次剂量2 Gy,每周五次,处方剂量为50~60Gy的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束后的2~3个月进行腹部CT检查,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CR,PR,SD,PD)进行评价,同时对血清肿瘤标记物AFP、放疗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进行评价。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经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肝硬化、肿瘤大小、肿瘤个数、是否伴有门静脉癌栓、有无坏死以及有无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因素和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1. 患者临床资料共收集9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23例,分别占75.3%和24.7%。50例患者年龄大于等于60岁,43例患者小于60岁,分别占53.7%和46.3%。肝功能A级77例,B级16例,分别占82.8%和27.2%。TNM分期II期57例,IIIA期11例,IIIB期25例分别占61.3%、11.8%和26.9%。肿瘤体积小于5cm、5cm到10cm、大于10cm的患者分别为47例,34例,12例,各占50.5%、36.6%、12.9%。伴有肝硬化患者30例,无肝硬化63例,分别占32.3%和67.7%。无门静脉癌栓患者75例,有门静脉癌栓患者18例,分别占80.6%和19.4%。不伴有坏死患者59例,有坏死患者34例,分别占63.4%和36.6%。无脉管侵犯患者24例,有脉管侵犯患者69例,分别占25.8%和74.2%。2. 近期疗效93例患者中,26例完全缓解(CR),43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SD),6例进展(PD),总有效率为74.2%。其中男性70例患者的有效率为75.7%,女性23例患者的有效为69.6%。年龄大于等于60岁患者共计50例,有效35例,有效率70%,小于60岁患者43例,有效34例,有效率为79.1%。无肝硬化63例患者的有效率为77.8%,有肝硬化30例患者的有效率是66.7%。肝功A级77例,B级16例,有效率分别为74.7%和57.1%。分期为II期57例,III期(IIIA、IIIB)36例,有效率分别为80.7%和63.9%。肿瘤直径小于5cm的47例患者的有效率为87.2%,5~10cm患者34例,有效率67.6%,大于10cm的12例患者的有效率为41.7%。高中分化患者46例,低分化47例,有效率分别为63%和85.1%;单个肿瘤患者70例,2个肿瘤患者23例,有效率分别为77.1%,和65.2%。无门静脉癌栓患者75例,有门静脉癌栓患者18例,有效率分别为80%和50%。不伴有坏死患者59例,有坏死患者34例,有效率分别占78%和67.6%。24例患者无脉管侵犯,69例患者有脉管侵犯其近期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6.7%和76.8%。3. 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情况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较治疗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放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有20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症状,占总人数的21.5%;白细胞水平降低的患者为14例,占15.1%;9例患者出现肝区疼痛,占9.7%,上消化道出血5例,占5.4%。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都得到了有效缓解。5. 体力状况(KPS)评价93例患者中,58例患者体力状况得到了改善,33例保持稳定,2例恶化,共计62.4%的改善率,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影响疗效的单因素分析经χ2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χ2=20.936,P=0.000)、分化程度(χ2=5.910,P=0.015)、肿瘤大小(χ2=186,P=0.000)以及是否伴有门静脉癌栓(χ2=6.823,P=0.009)与肝细胞肝癌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有关;与患者性别(χ2=0.342,P=0.559)、年龄(χ2=0.993,P=0.319)、有无肝硬化(χ2=1.310,P=0.252)、肝功能分级(χ2=0.299,P=0.584)、肿瘤个数(χ2=1.286,P=0.257)、是否伴有坏死(χ2=1.200,P=0.273)以及有无脉管侵犯(χ2=0.957,P=0.328)无关。7. 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显示分化程度(OR=4.395,P=0.012)、肿瘤大小(以肿瘤小于5cm作为参考,肿瘤为5~10cm的OR=4.358,P=0.021,肿瘤大于10cm的OR=12.049,P=0.003)以及有无门静脉癌栓(OR=6.294,P=0.03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肝细胞肝癌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临床分期(OR=0.740,P=0.684)则不是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肝细胞肝癌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体力状况改善明显,而且副反应轻。2.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以及有无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直径越小,患者治疗的近期疗效就越好,且不伴有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近期疗效要好于有门静脉癌栓患者。
张国忠,娄金丽,汪洋,倪奕森,王扬,马正来,苏华[7](2018)在《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佑安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静脉注射硫普罗宁;观察组于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静脉注射异甘草酸镁。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脏血流速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76.74%)与对照组(69.7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22.439、20.470、41.223,对照组:t=9.041、8.768、19.783,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58、15.645、20.282,P<0.05)。两组治疗后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最低血流速度(Vmin)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811、8.889,对照组:t=19.193、3.988,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动脉Vmax和V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0、6.06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肝动脉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艾宁[8](2018)在《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目的: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是新近热点研究的一种肝癌肿瘤标志物,但其临床应用推广仍有诸多限制。目前研究多数停留在血清GP73与AFP检测敏感性的对比方面,强调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价值,而组织中的GP73表达情况也多从免疫组化水平方面进行阐述,肝癌组织及正常对照肝脏组织中GP73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预后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GP73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临床特征我们更是了解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P73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65例肝癌组织、相应近癌旁(肿瘤边缘≤1 cm)、远癌旁(>1 cm)癌旁组织及26例正常肝组织的mRNA及蛋白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索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的GP7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GP73mRNA比较(2.64±0.11 vs.1.01±0.07,0.65±0.03),蛋白表达之间[8.56(6.31-14.26)vs.3.76(2.35-6.12)vs.1.43(1.08-2.43)],有显着性差异(P<0.001)。GP73mRNA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肿瘤分级密切相关,蛋白表达同样与血管侵犯、肿瘤分级密切相关,且发现与有无复发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癌组织GP73mRNA低表达组患者预后较之高表达组患者预后好,有无血管侵犯及GP73蛋白表达量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GP73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肝癌进展行为关系密切,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了解GP73在肝癌预后中的价值。第二部分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介入治疗中的评估意义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动态表达及联合AF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8月-2017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介入病房首次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3978岁,平均53.2岁。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然后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内,为进行精细治疗并避免过度损伤正常肝脏组织,患者需借助Progreat或Stride微导管进行肿瘤靶血管的选择。根据患者术前肝功能情况缓慢灌注替加氟1000mg,洛铂50mg,亚叶酸钙200mg,然后以8-15ml超液化碘油中加入阿霉素20mg混合成乳剂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再应用栓塞微粒球加强栓塞至肿瘤染色完全消失。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寻找肿瘤供血血管及评估介入术后栓塞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9例正常人、43例肝硬化患者以及68例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并比较患者介入前2天、介入后7天及30天的血清GP73水平。分析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及正常健康人群组的血清GP73水平,应用SPSS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68例肝癌患者、43例肝硬化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52.5(76.4-284.5)、75.9(43.2-96.5)及49.3(12.6-76.7)ng/ml,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P73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分期明显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A、B、C期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92.12(38.9-135.2)、122.9(55.2-178.5)、162.55(110.8-232.9)ng/m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7天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为99.2(66.7-150.8)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AFP<400ng/mL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中,19例(76.0%)患者的GP73血清表达水平高于临界值,表明GP73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以所有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及AFP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推荐的最佳水平97.3ng/m L作为截断值时,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9.7%,AFP诊断肝癌截断值为200ng/mL时,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4%和82.4%。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显着高于AFP(P<0.001),而特异性两组无明显差异。GP73和AFP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925和0.76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介入疗效,CR13例,PR27例,PD16例,SD12例。TACE进展组(PD+SD)与TACE有效组(CR+PR)间血清GP73浓度水平有统计学差异[179.3(93.2-283.4)vs135.6(63.5-235.2),P<0.05],两组间AFP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小结: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血清学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同时有助于肝癌介入疗效的评估及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第三部分锥形束CT(CB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价DynaCT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DynaCT提供依据。方法:将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DynaCT组与常规DSA组,DynaCT组46例,常规DSA组43例,DynaCT组为二维常规DSA联合增强DynaCt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DynaCT检出病灶数量和明确血管走行的能力与常规DSA及螺旋CT进行对比,并随访两组患者,针对总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DSA组相比,DynaCT组缩短了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X线辐射量间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造影剂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ynaCT组较常规DSA组减少了造影剂用量,说明术中加做DynaCT检查并未增加X线辐射量和造影剂用量。DynaCT组共检测病灶92个(46例患者),在直径<10mm及10mm-20mm直径的小肝癌中,DynaCT的诊断敏感率明显优于常规CT及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径>20mm肝癌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能明确诊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Dyna CT组内46例患者中共有11例行常规DSA后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因二维DSA原因,不能分辨肿瘤供血动脉具体起点及走行,行增强锥形束CT后,其中9例肿瘤供血动脉分支起点及分支走行显影清晰,超选择插管后诊断明确。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ynaCT组总生存期为17.3±1.1月,常规DSA组总生存期为12.6±0.9月,经Log-Rank检验,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常规DSA基础上应用Dyna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更多诊断治疗信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1.与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相比,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GP73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很好地反映了GP73在肝癌检测中的价值;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反映肿瘤侵袭生长特性的血管侵犯、病理分级等指标相关,代表其与肝癌的生长、侵袭及复发等生物学行为有着潜在的相关性。2.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疗程中的动态变化可反映TACE疗效,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后选择治疗时机提供依据,并且比AFP有更好的灵敏性与特异性。3.锥形束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灶,明确肿瘤的血供来源,实时评估介入术后疗效,有助于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规范,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期。
孟繁中[9](2016)在《基于文献及病例调查方法的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执行多种生理功能。本身可以发生癌变,也可由其他器官转化而来。肝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且由于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等的特殊性,开展的临床研究较多,产生的新治疗、新技术也多。微创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肝癌的微创治疗手段多样,常见的如血管介入治疗、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微波治疗等。因微创治疗具有相比传统手术开腹治疗损伤更小、适应症更广、并发症更少的优点被广泛认为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转移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更新:肝储备功能(Child-Pugh评分)不足或肿瘤位置难以切除的原发肝癌,首先进行移植评估,其中不适合移植者首选微创治疗。肝移植涉及费用昂贵、供源紧张、高风险等问题,因此微创治疗成为许多肝癌病人的首选。肝癌微创治疗手段各异,大体包括经血管介入治疗和经非血管介入治疗,其术后并发症种类相似。严重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如继发严重感染、肝肾功能衰竭、胆瘘、肝脏破裂出血等。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肝区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胸腹腔积液等。目的本研究以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为研究目标,通过文献研究得出不同微创治疗方法易发并发症及其发生率,探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中医干预方法。东方医院肿瘤科长期应用微创联合中医药治疗肝癌,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索微创联合中医干预的治疗模式对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原因,为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分三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以其中常见的3种肝癌微创治疗方法(介入栓塞化疗、氩氦刀冷冻消融、射频消融)为主体,对常见的6种并发症(疼痛、发热、肝功能损害、出血、消化道反应、胸腹腔积液)进行分析总结。归纳3种肝癌微创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中医干预方法。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接受肝癌微创联合中医药治疗病例50例,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生命体征、理化检查、症状表现等分析统计,重点对微创术后并发症及中医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归纳总结,探求联合中医干预在防治微创术后并发症上的优势。导师经验总结。总结导师胡凯文教授治疗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经验,简述胡凯文教授经验理论在肝癌微创治疗中的学术价值。结果文献研究部分:1.普遍发生的并发症发生种类及发生率:(1)经血管介入治疗:发热51—88%、疼痛48—97%、消化道反应45—84%、肝功能异常28—89%、骨髓抑制15—50%;(2)氩氦刀治疗:发热25—93%、疼痛45—80%;(3)射频消融治疗:发热63—100%、疼痛34—100%。2.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1)肝储备功能、术前肝硬化及门脉癌栓情况;(2)血管介入治疗中侧支循环情况、栓塞位置及栓塞剂剂量、化疗药物使用及给药途径;(3)氩氦刀治疗中冰冻组织的体积、冻融循环的数量和氩氦刀数量;(4)糖尿病等基础病;(5)微创术中的辅助用药;(6)术者的操作及术中影像学支持。3.治疗上多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干预的报道较少,中医治法上,对栓塞/消融后综合征多以健脾、益气、清肝为法;对骨髓抑制多以健脾益气、活血养阴、活血解毒为法;保护肝功能多以清肝、健脾、理气为法。临床观察部分:1.统计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4.5%)、肝区疼痛(25.4%)、消化道反应(29.9%)、肝功能异常(10.4%)、消化道出血(1.5%)、腹水(1.5%):总发生率为43.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2.东方医院肿瘤科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单纯血管介入及氩氦刀治疗的文献报道;3.术前与术后7天、14天、30天疼痛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NRS评分整体呈下降趋势,提示术后患者疼痛情况逐渐改善;比较术前与术后7天NRS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中医干预的微创治疗不会引起显着的疼痛;4.术前与术后7天、14天、30天统计ALT、AST,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中医干预的微创治疗不会显着引起患者转氨酶升高;5.接受丁香止痛膏止痛的病人中,术后7天与术后14天、30天的疼痛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接受中药贴脐治疗 恶心呕吐的12例患者,11例术后14天恶心呕吐缓解,术后30天所有12例病人恶心呕吐全部缓解;7.术前中医舌脉以舌暗、脉弦细最多;辨证以肝郁脾虚,夹痰夹瘀最为常见;中成药选择上,艾迪、康莱特、消癌平、华蟾素应用最多。结论文献研究部分1.不同微创手段常见并发症发生种类相似,发生率存在差异;2.术式的选择以及术前评估是影响并发症发生及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素;3.并发症的治疗上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干预在并发症的治疗上有较好疗效但报道较少;中医药治疗对防治栓塞/消融后综合征、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治法不一,主要以健脾益气为核心。临床观察部分:1.东方医院肿瘤科肝癌微创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肝区疼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和腹水;2.微创联合中医药治疗模式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血管介入及氩氦刀治疗的文献报道;3.50例联合中医干预的微创治疗不会引起显着的术后发热、疼痛或转氨酶升高;术后新发消化道反应,主要发生在血管介入治疗后,考虑栓塞化疗中化疗药物使用可能为其主要原因;4.丁香止痛膏外敷对肝癌微创术后疼痛治疗有效;以温中止呕为法中药贴脐对肝癌微创术后恶心呕吐治疗有效;5.肝郁脾虚、痰饮瘀血是术前最常见的证型,中医药干预对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导师思想探讨部分:总结导师胡凯文教授中医药治疗经验为以注重“寒、热”辨证,注重“阳气”;胡凯文教授“绿色治疗”的学术观点,肿瘤治疗的“护场理论”观点,以及“衰其大半而止”的学术观点在指导肝癌微创治疗上具有积极意义。
陈文卿(Tran Van Khanh)[10](2014)在《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及分析对中药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的疗效。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包括:治疗后近期有效率,KPS评分的变化率,1、2、3年生存率;次要结局指示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范围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外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3年至2012年。纳入有关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按照Jadad量表标准,对RCT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方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统计软件RevMan5.2,对治疗后近期瘤体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的变化率,1、2、3年生存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毒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Meta分析及分层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篇文献报道结果,共有7711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为试验组3951例与对照组3760例。纳入104篇文献中共有17篇高质量文献占总文献16%与87篇低质量文献占总文献84%。通过Meta分析发现文章的发表偏倚不大,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稳定可靠。具体结果报道如下:1.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体疗效通过多个研究报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与生活质量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模型分析结果表示:1.1.近期瘤体变化中药联合TACE比单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它可以提高患者的近期瘤体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RR=1.33,95%CI(1.27,1.40), P<0.001)。而且可以降低瘤体的进展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RR=0.54,95%CI (0.49,0.60),P<0.001)。1.2.KPS评分变化中药联合TACE可以提高患者的KPS评分,优于单纯TACE治疗,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1,95%CI (1.67,1.95), P<0.001)。中药联合TACE可以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的降低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7,95%CI (0.32,0.43), P<0.001)。1.3.患者的1、2、3年生存率治疗后对患者的1、2、3年生存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剂联合TACE比单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5(1.28,1.44)、1.73(1.54,1.94)、2.26(1.71,2.99),P<0.001。结果无异质性。1.4.症状改善率及毒副反应率纳入文献的结果对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与毒副反应率提示具有高度异质性。通过Meta分析采用随机模型分析,结果如下:①对患者的症状改善: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比单纯TACE疗法疗效更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RR=1.54,95%CI (1.12,2.12), P<0.001)。②对治疗后毒副反应率: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减少患者的毒副反应率,优于单纯TACE疗法,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RR<1,P<0.001)。但是结果中表示高度异质性,提示结果不可靠。这可能是因为合并的大量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化疗药物方案与不同的中药,不同的药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毒副反应,这可能是产生高度异质性的原因。2.各种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不同文献报道中,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主要有以下8种:华蟾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金龙胶囊,中药辨证剂及疏肝健脾法剂。主要结局指标为近期瘤体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KPS变化率和1、2、3年生存率,将此8种中药的结果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如下:2.1.近期瘤体变化2.1.1.近期瘤体有效率通过Meta分析,使用固定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此8种中药剂联合TACE组与单纯TACE组的疗效优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RR>1,P<0.05)。其中康艾注射液联合TACE与单纯TACE的疗效优势,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RR>1, P>0.05)。这些结果中表示无异质性进。2.1.2.近期瘤体进展率通过Meta分析,采用固定模型分析结果显示8种中药联合TACE方法可控制瘤体进展率低比单纯TACE的疗效优势,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RR<1,P<0.05)。其中康艾注射液联合TACE比单纯TACE的疗效优势无统计意义(RR<1, P=0.3),结果无异质性。2.2.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变化2.2.1.KPS评分提高率在所纳入文献报道的结果报可进行Meta分析有6种中药剂包括: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中药辨证剂及疏肝健脾剂。采用固定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种中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治疗后患者的KPS评分提高率优于单纯TACE,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RR>1,P<0.05),结果无异质性。2.2.2.KPS评分降低率在所纳入文献报道的结果可进行Meta分析有5种中药剂包括: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及疏肝健脾剂。采用固定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此5种中药联合TACE方法都能减少患者的KPS降低率,比单纯TACE方法更有优势,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RR<1, P<0.01)。当中只有鸦胆子油乳联合TACE报道结果有轻度异质性。2.3.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对患者1、2年生存率的文章报道的结果可进行Meta分析包括:华蟾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中药辨证剂及疏肝健脾剂。采用固定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此5种中药联合TACE疗法比单纯TACE疗法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RR>1,P<0.05)。其中对患者的三年生存率,没有关于艾迪注射液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中疏肝健脾剂联合TACE报道结果有中度异质性。3.根据介入TACE的化疗药物组成方案联合中药的疗效Meta分层分析介入TACE的化疗组成方案常用的是:FMD方案(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FMAD方案(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表阿霉素或表柔比星,顺铂);FMA方案(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表阿霉素或表柔比星)。根据此三个TACE的化疗组成方案联合中药进行Meta分层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近期瘤体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下降率,患者的1、2年生存率。3.1.近期瘤体变化①近期瘤体有效率:中药联合此三个方案疗效比单纯三个方案的疗效优势,两组差异都有统计意义(RR=1.32(95%CI)(1.21,1.43), P<0.05)。其FMAD方案的疗效更优势(RR=1.36(95%CI)(1.19,1.55), P<0.001)。结果示无异质性。②近期瘤体进展率:中药联合此三个方案疗效优于单纯三个方案化疗的近期瘤体进展率低,两组差异都有统计意义(RR=0.51(95%CI)(0.43,0.62), P<0.005);苴FMD方案及FMA方案近期瘤体进展率低,结果显示FMAD方案中度异质性。3.2.患者的KPS评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下降率,中药联合该三个方案的疗效优于单纯三个方案,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RR=0.33(95%CI)(0.24,0.46), P<0.005)。其中FMAD方案的KPS下降率发生最低(RR=0.29(95%CI)(0.17,0.51), P<0.001),结果显示FMAD方案轻度异质性。3.3.患者的1、2年生存率中药联合该三个方案的疗效比单纯三个方案1、2年生存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95%CI)分别为1.28(1.17,1.39)、1.75(1.46,2.09),P<0.05,结果显示无异质性。其中FMD方案及FMA方案对患者的一年生存率相似优于中药联合FMAD方案;FMAD方案及FMD方案对患者的2年生存率相似,RR(95%CI)分别为2.33(1.11,4.91)、2.05(1.55,2.72),P<0.05,结果无异质性。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与单纯TACE疗法相比,具有总体的疗效优势;2.中药疗效:临床上采用主要的是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金龙胶囊,中药辨证剂及疏肝健脾法剂(共8种)。但是,康艾注射液联合TACE的总体疗效虽优于单纯TACE,而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另7种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体疗效比单纯TACE疗法都优势。其中使用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和中医辨证法,疏肝健脾法联合TACE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临床上推广应用;3.不同的介入TACE的化疗药物组成方案与不同的中药联合使用均有疗效优势。介入TACE的化疗组成方案常用的是:FMD方案,FMAD方案,FMA方案。中药联合某个化疗方案介入都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其中中药联合FMAD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体疗效更明显优势。
二、原发性肝癌43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43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原发性肝癌 |
1.1.1 原发性肝癌概述 |
1.1.2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 |
1.1.4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 |
1.1.5 原发性肝癌血生化指标 |
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
1.2.1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2.2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3 射波刀治疗肝癌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2.1.3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近期疗效 |
2.2.4 肿瘤标志物 |
2.2.5 血生化检查 |
2.2.6 预后情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原发性肝癌患者基本情况 |
3.1.1 一般情况 |
3.1.2 疾病特征 |
3.2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案 |
3.3 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
3.3.1 3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3.2 6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4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3.4.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
3.4.2 基本情况对治疗后6 个月AFP的影响 |
3.5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 |
3.6 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 |
3.6.1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
3.6.2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 |
4.2 疗效情况 |
4.3 肿瘤标志物 |
4.4 血生化指标 |
4.5 预后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CUGBP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ELISA实验测血清样本CUGBP1 表达 |
引言 |
1.材料方法 |
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样本收集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数据处理过程 |
2.实验结果分析 |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性别、年龄)比较 |
2.2 四组研究对象的血细胞计数与肝功能情况 |
2.3 CUGBP1 的标准曲线 |
2.4 CUGBP1在AFP阴性PHC中的诊断价值 |
2.5 CUGBP1、AFP、CEA、CA199 在四组研究对象中的表达水平 |
2.6 血清CUGBP1、AFP、CEA、CA199 单项及联合检测对PHC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
第二部分 QRT-PCR测 PWBC中 CUGBP1 基因表达特征 |
引言 |
1.材料方法 |
1.1 入组对象的基本信息 |
1.2 操作器材和试剂 |
1.3 实验相关内容 |
1.4 qRT-PCR实时监测CUGBP1 基因表达特征 |
2.结果分析 |
2.1 验证CUGBP1 PCR扩增产物的质量 |
2.2 熔解曲线 |
2.3 扩增曲线 |
2.4 HE组、CHB组、HC 组和PHC 组 PWBC中 CUGBP1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2.5 原发性肝癌PWBC中 CUGBP1 mRNA相对表达量的ROC曲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中的不足与展望 |
文献综述 CUGBP1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TACE-TKI-PD1三联方案对比TACE-TKI二联方案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肿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一般状况 |
2.2 移植瘤生长情况及体积变化 |
2.3 瘤质量及抑瘤率 |
2.4 肝脏与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
2.5 对ALT、AST、胆碱酯酶及肝指数的影响 |
2.6 对UREA、CRE、UA及肾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HepG2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3.2 用药后裸鼠体质量变化及移植瘤生长情况 |
3.3 移植瘤体积变化、瘤质量、抑瘤率 |
3.4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肝脏的影响 |
3.5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肾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影响肝细胞肝癌放射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血流速度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8)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介入治疗中的评估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锥形束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GP73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文献及病例调查方法的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肝癌治疗及其常见并发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手术治疗 |
系统化疗 |
分子靶向治疗 |
放射治疗 |
微创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认识 |
对疼痛的认识 |
对发热的认识 |
对消化道反应的认识 |
对肝功能异常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文献及病例调查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近30年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的文献研究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第二节 东方医院50例肝癌联合中医药治疗对微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第三部分 胡凯文教授对肝癌微创治疗的理论认识及经验介绍 |
第一节 对肿瘤治疗的认识 |
“绿色治疗”观点 |
“护场理论”观点 |
第二节 对肝癌微创治疗的认识 |
“衰其大半而止”的学术思想 |
治疗经验例举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东方医院肿瘤科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原发性肝癌的医学临床治疗现状 |
1.1.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1.1 手术治疗 |
1.1.2 化疗 |
1.1.3 放射治疗 |
1.1.4 微创治疗 |
1.1.5. 肝癌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
1.2. 原发性肝癌中药治疗现状 |
1.2.1 辨证分型治疗 |
1.2.2 专方专药治疗 |
1.2.3 中成药治疗 |
1.2.4 中药注射液治疗 |
1.3. 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背景 |
第二章 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床研究Meta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文献纳入标准 |
2.1.3. 文献排除标准 |
2.1.4. 资料检索 |
2.1.5. 文献质量评价 |
2.1.6. 结局测量指标 |
2.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8. 研究思路 |
2.2. 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Meta分析结果 |
2.2.1. 纳入文献中的特征 |
2.2.2. 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Meta分析结果 |
2.2.3. 敏感性分析 |
2.2.4. 发表偏倚(倒漏头图分析) |
2.3. 讨论 |
2.3.1. 文献筛选特征探讨 |
2.3.2. 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纳入文献筛选 |
附录2: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Meta分析的森林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原发性肝癌43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D]. 张雪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2]CUGBP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丽萍.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TACE-TKI-PD1三联方案对比TACE-TKI二联方案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的真实世界研究[D]. 徐梓宁.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D]. 傅云霞.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黎明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影响肝细胞肝癌放射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D]. 徐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J]. 张国忠,娄金丽,汪洋,倪奕森,王扬,马正来,苏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11)
- [8]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D]. 艾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9]基于文献及病例调查方法的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中医药干预研究[D]. 孟繁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Meta分析[D]. 陈文卿(Tran Van Khan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原发性肝癌论文; 肝癌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