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412000
【摘要】目的:针对临床中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儿行以针灸联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的治疗方式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随机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我院所接受的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儿当中择取50名,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n=25),对参照组行以快针浅刺和针灸同透刺干预;对研究组则联用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结果:在接受治疗之后,研究组的患儿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在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治疗的满意程度上也有较好的结果,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临床中,针对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儿行以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的方式,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且临床满意度比较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揿针;蜡疗
临床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也被称作周围性面瘫,在中医理论当中隶属于“口眼歪斜”以及“口癖”等范畴内,该病发病较为急迫,且症状会在几小时到三天之内到达高峰,秋季和春季比较多见[1]。该病发病年龄区间多为幼儿、儿童,多和局部病毒感染症状有关系。在西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当中,主要是对局部水肿症状起到缓解的作用,同时缓解患病者的面部神经受压症状,不过效果相对来说比较缓慢,而且需要花费较长的治疗时间,严重的还会留下永久性的后遗症[2]。在本文当中将针对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的治疗方案的效果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我院所接受的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儿当中择取50名,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n=25),研究组当中包括男童14名以及女童11名,年龄均在2岁到5岁之间,平均数是(3.12±1.01)岁;参照组当中包括男童13名以及女童12名,年龄均在2岁到6岁之间,平均数是(3.13±1.04)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且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均经过其家属的知情和同意,可以进行对照分析。
1.2方法
对参照组行以快针浅刺和针灸同透刺干预,取穴主要包括阳白穴、丝竹穴、攒竹穴、颧豂穴、太阳穴、翳风穴、颊车穴、地仓穴,取患侧即可,双侧合谷。如患儿存在人中沟歪斜,联合水沟穴、颌唇沟歪斜,联合承浆穴。具体操作如下:其一,在急性发病期(即发病七天以内),行以快针浅刺,在常规性消毒处理之后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不留针;其二,在恢复期(即发病之后第八天),轻轻按压穴位,持针快速入针,刺入深处。部分穴位进行透刺,使用平刺法进行进针,透至对穴,平补平泻,待得气之后进行20分钟留针,随后起针,每天进行一次,连续进行10天即可。
对研究组则联用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其一,揿针贴压耳穴,取穴面颊、眼部、额头、皮质下、神门穴等,依照临床体征择取四穴,具体操作如下,取合适揿针,行以常规消毒,将针尖放置在对应穴位进行按压并粘附,留针控制在24小时以内,避免感染,每周进行三次即可;其二,蜡疗,取医用石蜡并融化,待自然冷却到45摄氏度到50摄氏度、厚度2cm左右的蜡块,将其切割成适当的大小,并敷在适当的穴位,固定,持续20分钟。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患处是否存在破溃面或者创伤,在治疗之前需要叮嘱患儿及时排尿,保证完整治疗时间;在敷蜡期间需要避免烫伤、过敏等意外情况;结束治疗之后清理皮肤,并注意保暖。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主要包括治疗有效率和患儿家属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1)有效率衡量指标: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认定痊愈;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有好转,存在轻微功能障碍,认定缓解;患儿存在严重功能障碍,且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没有缓解,甚至存在恶化隐患,认定无效。整体有效率为痊愈率和缓解率的总和;(2)满意程度:使用医院自制量表或电话随访进行调查,将患儿家属对于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分成满意、中等、不满意三个等级,以满意率和中等率为整体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1.3当中提出的观察数据,可择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予以统计,针对涉及到概率的计数资料,使用(n,%)进行表示,并取卡方检验。本文当中认为P<0.05的情况为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2结果
在接受治疗之后,研究组的患儿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在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治疗的满意程度上也有较好的结果,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具体数据参照下表(表1-表2):
3讨论
就本次研究的结果而言,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儿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以及患儿家属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均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且有P<0.05的结果存在。这一成果说明在临床当中针对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儿行以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的方式,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患儿的家属也比较满意。该成果也在于婧洁等人[3]的著作当中得以证实,说明较为可靠。
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征,通常面部神经麻痹症状都会通过保守治疗来进行,西医疗法主要是类固醇激素以及营养神经药物给予来起到治疗效果[4]。不过有相关的研究也证明,持续使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可能会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发育[5]。在中医理论当中认为,该病大多发生于机体正气薄弱、卫外不固等,如果头部或面部受到风寒(或风热)侵袭,就很可能会诱发口眼歪斜的症状。本文所使用的针灸疗法能够有效提升神经的兴奋性,加快血液循环,因此可以起到一定的扩张血管和消炎止痛的效果,揿针能够调节微循环并起到持续性的刺激效果;蜡疗则避免组织淋巴液以及血液渗出,缓解组织血肿,加快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6]。三种方法联用,效果显著,而且接受度也较高,值得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儿行以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的方式,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且临床满意度比较理想,可以避免发生医患纠纷的风险,而且也能够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静.电针治疗小儿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4):34-37.
[2]武俊.经筋透刺结合闪罐耳针治疗面瘫38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08(02):30-31.
[3]于婧洁,张曼,李海天,等.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J].世界中医药,2016,11(09):1868-1872.
[4]王刚,徐玲,支世保,等.透刺结合泥蜡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05):495-497.
[5]梁丽嫦,聂玲辉,黄学成,等.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1(04):694-698.
[6]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评价与分期分级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03):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