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共聚论文-张杏梅,党海燕,陈茎,石奇

丙烯共聚论文-张杏梅,党海燕,陈茎,石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丙烯共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硫化环丙烯,马来酸酐,聚硫代碳酸脂

丙烯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张杏梅,党海燕,陈茎,石奇[1](2019)在《硫化环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制备聚硫代碳酸酯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席夫碱锌金属配合物/助催化剂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硫化环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制备聚硫代碳酸酯,探讨了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助催化剂用量、单体配合比等对聚合物链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硫化环丙烯、马来酸酐、催化剂和四丁基碘化胺的摩尔配合比为250∶250∶1∶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00min较优条件下,硫化环丙烯的转化率为72%,聚硫代碳酸酯链节中硫醚含量为9%。(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申艳敏,刘文举,孙晨,颜姗姗[2](2019)在《壳聚糖/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叁元共聚吸水性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为原料,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利用水溶液聚合法对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吸水性树脂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讨论和优化壳聚糖用量、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郑征,杨以琳,黄凯,张军伟,介素云[3](2019)在《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的丙烯/1-丁烯共聚:催化特性和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多活性中心催化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在其作用下的丙烯/1-丁烯共聚实验,估算了单体表观竞聚率以反映共单体插入能力,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去卷积成Flory组分,提出用双活性中心模型描述聚合过程中的丙烯消耗速率。结果表明,随1-丁烯初始进料浓度的提高,聚合活性先降低后增高;聚合物分子量随1-丁烯初始进料浓度的提高而降低、随聚合时间的延长而略微升高。五活性中心的Flory分布函数足够描述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根据动力学特性将催化体系内活性中心分成两类,该双活性中心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聚合过程中丙烯消耗速率,也吻合分子量分布去卷积计算出的组分质量分率。(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士杰[4](2018)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N220)、二羟甲基丙酸(DMPA)反应得到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并用丙烯酸羟丙酯(HPA)对其部分封端得到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使其与聚氨酯预聚体自由基聚合以制得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共聚乳液。研究了PUA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玻璃化温度,发现加入MMA可以使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玻璃化温度有两个,分别为-43. 32℃和123. 37℃。最后,将PUA杂化薄膜的拉伸强度和PUA共聚薄膜的拉伸强度进行比较,发现PUA共聚薄膜的拉伸强度在MMA含量10%-40%范围内明显强于PUA杂化薄膜。(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8年12期)

张祖新,付高位,陈日清,王春鹏[5](2018)在《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在丙烯酸酯共聚乳液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分子量调节剂αMSD(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与NDDM(正十二硫醇)对MMA-BA共聚乳液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聚合速率、乳液固含量、单体转化率、粒径、黏度、凝胶率等因素的影响,并对αMSD的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低αMSD用量即可降低聚合物分子量,使分子量分布变窄,与正十二硫醇的作用结果差别不大;αMSD会引起丙烯酸酯乳液聚合速率的下降,用量超过1%后会导致乳液固含量和单体转化率的明显下降,乳液粒径分布会变宽,乳液黏度也有所增加,但体系凝胶率始终较低;而NDDM则会引起产物乳液粒径小幅增加,凝胶率升高;通过红外分析确定了αMSD按Yasummasa式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反应而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胶粘剂》期刊2018年12期)

郑李华,梁建锋[6](2018)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互穿网络共聚乳液生产工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共聚乳液生产工序可以有效保证产品生产的高效性与优质性,减少人力资源生产成本的投入,采用真空密闭环境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损耗与燃料动力、辅助设备投入,可以实现节能降耗效果。(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张树,张志乾,吴一弦[7](2018)在《先进催化剂及其用于乙烯/丙烯配位共聚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丙烯共聚物及乙烯-丙烯-少量二烯烃共聚物(简称乙丙橡胶)只能通过催化剂作用下烯烃配位共聚方法来合成,其微观结构、共聚组成、序列分布及拓扑结构等与催化剂密切相关.乙丙橡胶是世界上七大通用合成橡胶品种之一,具有优异的弹性、耐臭氧、耐热、耐候及耐老化性能等,应用广泛.本文分别论述了乙烯/丙烯配位共聚中所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催化特性及工业应用情况,主要包括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探讨主催化剂中金属的种类与价态、主催化剂中配体的结构、助催化剂、添加剂等因素对催化活性、共聚组成、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序列分布等的影响规律.采用先进催化剂,可提高催化活性及丙烯插入率,调控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调控共聚物的序列分布与拓扑结构,设计合成高性能乙丙橡胶.(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4期)

闫峰,沈一丁,马国艳,杨凯[8](2018)在《丙烯酸酯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采用FTIR对POA树脂进行了表征,并在不同油品中考察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结果表明:两种单体悬浮共聚合成了POA树脂,对多种油品均具有一定的吸收性,但对于不同种类油品的吸收能力并不相同,其饱和吸油率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卤代烃>芳香烃>丙酮>脂肪族烃及环烷烃,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树脂的饱和吸油率越高,其离心保油率越低。通过TG和重复吸油测试证明了合成的POA树脂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能够稳定使用,并能保持较高的饱和吸油(CCl4)率20.13g/g,重复5次进行吸油,依然保持较高的吸油、保油效率。(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董雪,尚成新[9](2018)在《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工艺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接枝底物,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制备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CMC/AM质量比、MBAM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聚合的最佳条件为:CMC/AM为6/1~7/1,交联剂MBAM为0.003 g,引发剂为单体质量的1%~2.5%,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3.5 h。(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武臻,夏成浩,张春玲,匡文辉,成兰兴[10](2018)在《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性涂料增稠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采用种子聚合方法制备了平均分子量为12000~15000的25%丙烯酸酯共聚乳液。产品的性能受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明显,最佳的反应条件为乳化剂用量4.5%(单体计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0.2%(以混合单体质量分数计)、种子聚合温度(45±2)℃,核壳聚合反应温度(80±2)℃,反应时间为3h为最佳。产品用于水性涂料增稠剂效果良好,储存稳定性超过同类产品。(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8年06期)

丙烯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壳聚糖为原料,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利用水溶液聚合法对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吸水性树脂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讨论和优化壳聚糖用量、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烯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杏梅,党海燕,陈茎,石奇.硫化环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制备聚硫代碳酸酯工艺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申艳敏,刘文举,孙晨,颜姗姗.壳聚糖/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叁元共聚吸水性树脂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郑征,杨以琳,黄凯,张军伟,介素云.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的丙烯/1-丁烯共聚:催化特性和动力学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4].陈士杰.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时刊.2018

[5].张祖新,付高位,陈日清,王春鹏.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在丙烯酸酯共聚乳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8

[6].郑李华,梁建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互穿网络共聚乳液生产工序研究[J].石化技术.2018

[7].张树,张志乾,吴一弦.先进催化剂及其用于乙烯/丙烯配位共聚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8

[8].闫峰,沈一丁,马国艳,杨凯.丙烯酸酯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J].精细化工.2018

[9].董雪,尚成新.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工艺条件研究[J].当代化工.2018

[10].武臻,夏成浩,张春玲,匡文辉,成兰兴.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性涂料增稠剂的研制[J].化学工程师.2018

标签:;  ;  ;  

丙烯共聚论文-张杏梅,党海燕,陈茎,石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