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因子论文_刘中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座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基因,标签,荧光,蛋白,玉米,麦克。

转座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中来[1](2012)在《利用荧光蛋白在水稻中建立二元转座因子标签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已成为水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突变体研究方法是发现新基因和揭示基因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转座子因子是构建插入突变体较为理想的方法。本研究利用GFP和RFP双荧光蛋白开发的Ac/Ds转座因子标签系统,将Ac和Ds分别导入粳稻品种浙04B基因组中利用荧光标记基因对转基因植株、Fl代花粉群体以及F2植株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1.分别有64.29%和65.71%的Ac与Ds转基因株系在T1代呈现3:1的孟德尔遗传分离比,因此60%以上的转基因系中T-DNA插入到水稻基因组的单一位点;TAIL-PCR分析表明,Ds-1和Ac-46的T-DNA分别插入到水稻1号染色体(Chr01:42099744)和5号染色体(Chr05:20527399)。2.Ds转座因子切离位点(EDS)的PCR分析表明,75%的(Ac/Ds)F1植株发生体细胞转座,不同F1植株和相同植株不同细胞均被检测到Ds独立转座产生的切离足迹。对(Ac-46/Ds-1)Fl和(Ac-46/Ds-35)F1植株基因组的EDS和FDS(转座因子供体位点)进行DNA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Ac-46/Ds-1)Fl植株的Ds转座发生在较早的时期。转座酶基因(AcTPase)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转座较早的(Ac-46/Ds-1)F1植株比转座较晚的(Ac-46/Ds-35)F1植株的AcTPase表达水平高,表明Ac的遗传分离对Ds的转座活性进行有效控制。3.利用GFP和RFP荧光标记在(Ac-46/Ds-1)F1植株的花粉群体中观察到30.6%的花粉表现为GFP+/RFP-,说明转座的Ds因子与Ac分离,成为遗传稳定的插入因子,表明在性细胞群体含有高频率的稳定转座事件。4.以RFP为负选择标记和以GFP为正选择标记,筛选27个(Ac-46/Ds-1)F2群体,获得16个Ds因子稳定插入株系GFP+/RFP-,因此59.3%的F2群体分离出遗传稳定的Ds因子植株。对9个株系(Ac-46/Ds-35)F2群体进行Ds因子稳定插入筛选,筛选获得1个GFP+/RFP-株系(占11.1%的F2代群体),因此其较低的转座频率可能与Ds-35转基因系含有串联重复的T-DNA拷贝有关。5.对筛选获得的16个GFP+/RFP-/HPT-的(Ac-46/Ds-1)F2株系和1个(Ac-46/Ds-35)F2株系进行旁侧序列(FST)的TAIL-PCR克隆,并利用日本晴基因组序列对Ds插入位点进行分析,获得了11个(Ac-46/Ds-1)F2植株插入到水稻基因组的基因富集区。综上所述,50%以上的(Ac/Ds)F1植株在其后代(F2)产生至少一个稳定的Ds转座植株,因此,该Ac/Ds转座因子标签系统可以有效运用于水稻大规模插入突变体研究,并且在其它禾谷类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2)

冯静,傅学乾,王婷婷,陶勇生,高友军[2](2011)在《全基因组分析玉米MuDR转座因子插入突变体库(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插入诱变被广泛用于基因敲除。玉米Mutator转座子因其具有较高的转座活性常被用于构建大型玉米插入突变体库。本研究利用具有活性MuDR因子的玉米材料与优良玉米自交系Z31杂交,获得1000个M1单株,自交构建M2群体,研究MuDR因子在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特性。利用优化的MuTAIL-PCR方法分离出695条MuDR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经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374条非冗余的插入位点,其中的298条序列能够被定位在玉米基因组物理图谱单个位点上。实验结果揭示了MuDR因子插入的一些特性:在10条染色体上随机分布,偏向于插入到基因序列中,并在某些功能基因中有明显插入偏好。(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谢兆辉[3](2010)在《小RNAs在沉默转座因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很多生物基因组中都存在DNA成分的转座序列,它们能够转座到基因组的很多位点,对基因组造成很大的危害,如破坏编码基因、改变基因表达的调节网络、使染色体断裂或造成大范围基因重排等。真核生物已经进化出了多种机制来控制这些寄生核酸序列造成的损伤,以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虽然这些机制在不同生物中有些差异,但其中一种主要的机制是通过小RNAs介导的,这些小RNAs包括小干扰RNAs、piwi相互作用的小RNAs、微小RNAs、扫描RNAs和21U-RNAs等。这些小RNAs可以通过DNA水平剪切转座序列,或在转录和(或)转录后水平沉默转座成分。该文就这些小RNAs沉默转座成分的机制和功能做一论述。(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陈双臣,王凤华,刘爱荣,李君明[4](2009)在《农杆菌介导Ds转座因子转化番茄群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茄Micro-Tom子叶为试材,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构建的激活表达标签pAcGFP导入番茄Micro-Tom,获得转基因番茄群体.对转化群体进行了GFP基因活性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GFP已经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以GFP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阳性率为91.43%.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31.25%的个体为一个插入位点,56.25%为2个插入位点,T-DNA在基因组中的平均拷贝数为1.8个.(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刘爱荣,陈双臣[5](2007)在《农杆菌介导Ds转座因子的黄瓜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瓜品种"中农15"子叶外植体为试料,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构建的激活表达标签pDsBar导入黄瓜,获得转基因黄瓜群体,对转化群体进行GFP基因活性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GFP已经整合到黄瓜基因组中;以Bar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阳性率为72.3%;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26.0%为1个插入位点,51.0%为2个插入位点,T-DNA在基因组中的平均拷贝数为2.2个。(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23期)

吴晓晖[6](2007)在《哺乳动物PB转座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哺乳动物体内存在大约30 000个基因,将遗传蓝图的“天书”展示在人们面前。我国科研人员为此贡献了1%的测序结果。目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转向如何迅速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从中找出有重大理论意义及经济效益的基因,即功能基因组研究。哺乳动物基因功(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向太和,王利琳,王慧中[7](2006)在《转座因子IS10一个新的插入靶位点的序列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座因子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它在研究基因的重组机理以及生物染色体的进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IS10是细菌中的一种转座因子,它既能单独作为插入序列,也能作为Tn10的一部分进行转座。利用含sacB基因的质粒pXT3sacB,获得了由转座因子IS10插入而导致sacB基因失活的突变体。通过对插入突变体质粒DNA的序列测定(GenBank登记号为AY580883.1),结果表明IS10两端分别包括22bp倒置重复区CTGAGAGATCCCCTCATAATTT和AAATCATT-AGGGGATTCATCAG,这与前人的报道一致;而IS10两端的插入靶位点序列为TGCTTGGTT,该9bp靶位点序列与前人报道的序列NGCTNAGCN不同。根据文献资料,本研究中的靶位点序列是首次报道。此外,通过Southernblot杂交分析,插入sacB基因中的IS10来源于宿主大肠杆菌DH5α染色体DNA,并且IS10在DH5α染色体中为两个拷贝。此外,本研究利用sacB基因捕获到转座因子IS10,该方法为研究其他插入序列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体系。(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丁虹,任轶,蒙世杰,王斌[8](2006)在《我国沿海地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P族转座因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性腺败育(GD不育)作为标准检定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14个地方的(北纬20°~40°)黑腹果蝇的P因子活性和细胞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厦门为Q型,其余地区皆为M型。各地的M品系所产生的GD不育能力各不相同,但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梯度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为研究我国黑腹果蝇的P因子起源及P和M品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高友军,刘文婷,陶勇生,郑用琏[9](2006)在《玉米Mu转座因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Mu因子是玉米中的一类新型转座因子。本文介绍了Mu因子的发现、分布和类型,对Mu因子的基本遗传特征(突变类型、突变频率、插入专一性、靶位点等)和Mu因子活性的调控(生长发育调控、表观遗传调控)进行了综述,重点论述了Mu活性的调控和应用Mu因子进行玉米插入诱变和基因标签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8期)

胡继飞[10](2006)在《转座因子(TEs)的研究及其科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座因子(TEs)被誉为科学史上“超时代”的伟大发现,但这一科学发现经历了近40年的曲折.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TEs的研究已经在TEs的普遍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对TEs的发现过程及其研究进展的探讨,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科学启示.(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转座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插入诱变被广泛用于基因敲除。玉米Mutator转座子因其具有较高的转座活性常被用于构建大型玉米插入突变体库。本研究利用具有活性MuDR因子的玉米材料与优良玉米自交系Z31杂交,获得1000个M1单株,自交构建M2群体,研究MuDR因子在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特性。利用优化的MuTAIL-PCR方法分离出695条MuDR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经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374条非冗余的插入位点,其中的298条序列能够被定位在玉米基因组物理图谱单个位点上。实验结果揭示了MuDR因子插入的一些特性:在10条染色体上随机分布,偏向于插入到基因序列中,并在某些功能基因中有明显插入偏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座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中来.利用荧光蛋白在水稻中建立二元转座因子标签系统[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冯静,傅学乾,王婷婷,陶勇生,高友军.全基因组分析玉米MuDR转座因子插入突变体库(英文)[J].作物学报.2011

[3].谢兆辉.小RNAs在沉默转座因子中的作用[J].生命科学.2010

[4].陈双臣,王凤华,刘爱荣,李君明.农杆菌介导Ds转座因子转化番茄群体的构建[J].西北植物学报.2009

[5].刘爱荣,陈双臣.农杆菌介导Ds转座因子的黄瓜遗传转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6].吴晓晖.哺乳动物PB转座因子研究[J].生命科学.2007

[7].向太和,王利琳,王慧中.转座因子IS10一个新的插入靶位点的序列分析(英文)[J].遗传学报.2006

[8].丁虹,任轶,蒙世杰,王斌.我国沿海地区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P族转座因子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

[9].高友军,刘文婷,陶勇生,郑用琏.玉米Mu转座因子及其应用[J].作物学报.2006

[10].胡继飞.转座因子(TEs)的研究及其科学启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论文知识图

丝状病原菌的毒性进化人类基因组构成通过半定量的RT-PCR方法对野生型〔WT)...转座因子理论认识过程的思维分析转座因子理论认识过程的思维分析转座因子理论认识过程的思维分析

标签:;  ;  ;  ;  ;  ;  ;  

转座因子论文_刘中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