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认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个人认识论信念,学习风格,相关性
个人认识论论文文献综述
钱凯[1](2015)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风格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科技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不断的改变人类对知识和认知的看法,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碎片化、即时化趋势愈加明显,人们的认知和知识获取的方式也随着知识的这种碎片化、即时化趋势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种获取信息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是人类对社会和世界认知方式的巨大变革。研究型大学是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最前沿,是创造和产生新知识的地方,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源于研究型大学的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因此,这些知识对引导一个社会和文明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者对知识和认知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甚至是国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态度。然而,当下的现实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和知识水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质疑1。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习者都不能进行审慎的思考,被片段的知识或是信息所左右。“逃避思考,避免思考,拒绝思考,尽量使自己处于不思考的环境中,”2这种不思考,拒绝思考的状态其实是个体对知识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学习者的认识论信念存在偏差,处在一种不成熟或者是畸形生长的状态。这种不成熟的或是畸形的认识论信念,表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上就是对权威的迷信,对知识的质疑能力的消失,只会堆积事实或是数据,而不能对知识做出价值判断或是产生创新性的自我观点。旷课、逃学、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一种学业倦怠或是教学失误,实际上是对知识持有“死亡观念”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本文以研究型大学(N大学)本科生176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者的个人认识论信念以及受这种信念所影响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外化表现(学习风格),探讨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者的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型大学学习者的认识论信念发展现状,探讨研究型大学学习者个人认识论信念的发展特点以及群体之间的差异:(2)研究型大学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现状,探讨研究型大学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特点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3)探讨研究型大学学习者的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个人认识论信念研究”、“学习风格研究”、“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文献,形成本研究的框架;(2)对“研究型大学学习者的个人认识论信念发展现状”、“研究型大学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以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经上述过程,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N大学本科生个人认识论信念存在同质化现象,个人认识论信念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N大学本科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同质化现象,以反思观察型倾向学习者为主,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风格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叁、N大学本科生的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风格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国家、学校、社会叁个层面提出叁点建议:首先,国家层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教育;其次,学校层面,“兼容并包”,构建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最后,社会层面,推进知识的平等和创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小洋,李歆瑶,周晖[2](2012)在《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自我提问的调节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创造性思维与自我提问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反省判断调查问卷》、《中学生自我提问水平调查问卷》和《中学生创造性水平测验》对545名初一至初叁年级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其个人认识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中学生自我提问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在知识来源对创造性思维独特性的预测中,自我提问水平较低的被试,其知识来源观对独特性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提问水平较高的被试则此预测作用不显着,因此中学生自我提问在个人认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叁者关系当中它是调节变量。(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2年06期)
杨小洋,李歆瑶[3](2012)在《初中生个人认识论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学生反省判断问卷,调查了617名初中生的个人认识论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初中生对知识确定性认识最好,对表征多元认识最差,五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差异显着。(2)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初中生个人认识论水平具有显着差异。年级越高,认识水平越好;在知识的简单性维度上,女生的表现显着好于男生;在表征多元维度上,男生的表现显着好于女生。(3)初中生个人认识论与父母受教育水平之间相关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孙婧,刘华山,谢婷[4](2011)在《个人认识论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认识论包含对知识和获得知识方式的理解。传统的个人认识论理论建构中,研究者主要从发展取向、维度取向对个人认识论进行论述;最近,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发展观点、维度观点的整合模型,从而加深了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但是目前,在个人认识论的本质、领域一般性以及测量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争议,现在一般认同个人认识论既是领域一般的又是领域特异的,测量上最好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结合的方法。许多应用研究发现,高级个人认识论信念可以正向预测学业成就、阅读理解的判断,而且,个人认识论会影响自我调节学习。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更加重视吸取哲学观点从而进一步理解个人认识论,需要测量方法的创新,需要更多探讨影响个人认识论发展的因素和变量。(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杨小洋,周晖[5](2010)在《初中生提问行为的发展及其与个人认识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17名初中生的提问行为发展特点及与其个人认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初中生提问能力普遍较低,除水平一的提问人数随提问频次的上升而有所增加外,其余叁个水平上均呈现出提问频次越高,提问人数越少的下降趋势;(2)初中生提问的年级差异显着,其中初二年级提问能力最低;初中生提问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年级与性别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3)初中生个人认识论水平与其提问能力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直接相关关系,只在提问的水平一和叁上,随着初中生个人认识论水平的上升,其提问数量会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杨小洋,申继亮[6](2009)在《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发展特点及与其发散性思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认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知识以及求知过程的认识,是对个体知识观的系统总结。以往研究认为个人认识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组织水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利用在前人研究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编制的中学生个人认识论问卷,收集了459名中学生被试的数(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杨小洋,申继亮[7](2009)在《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理论构建与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个人认识论理论中较为成熟的反省判断模型,本研究构建了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编制了中学生个人认识论问卷,随后调查了459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初测问卷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2)个人认识论的结构由五个一阶因素、两个二阶因素构成:一阶因素分别包括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简单性、知识的来源、求知的论证性、表征多元;二阶因素包括知识的本质和求知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09年04期)
王兴华[8](2008)在《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我国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认识论指个体对知识以及知识获得过程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由“冷认知”向“热认知”的转变和认知心理学中元认知研究的兴起,个人认识论的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个人认识论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在思维和行为层面的诸多问题,这一假设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一些研究得以证实。最近十年,个人认识论的研究更出现了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趋势。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认识论的理论争议、认识论的发展规律、认识论与其它学习或认知过程的关系以及认识论的文化特定性等。本研究依据Kuhn的理论,选取我国初中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127名,从绝对主义、多元主义、评价主义叁个阶段、两个转折点的情况来考察认识论在个人喜好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并与美国、意大利的研究结果相对照,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我国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个人认识论发展存在各领域间的不同步性,各领域的发展模式中有77%的情况符合理论预期,即在艺术审美领域更容易完成第一个转折点的发展,知识判断领域更容易完成第二个转折点的发展,不同领域在两个转折点上的发展顺序大致相反,价值判断和科学知识两个领域容易发生滞留现象,与美国和意大利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我国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发展处于多元主义阶段的最多,评价主义阶段较少,仍有一部分处于绝对主义阶段。在第一个转折点的发展上,年级差异显着,在第二个转折点上,年级差异不显着,年级的增高不能保证评价主义阶段的到来。性别差异均不显着。与美国和意大利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初中生在个人喜好、艺术审美和社会知识领域处于绝对主义的人数百分比更大,而在社会知识领域处于评价主义的人数百分比更小;3科学知识领域认识论处于多元主义阶段的学生在科学学科上的成绩好于该领域认识论处于绝对主义和评价主义阶段的学生;在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两个领域认识论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社会科学问题上的论证水平没有显着差异。4我国中学生的个人认识论特点与美国和意大利的研究结果相比有一定的共同点,在个别领域,如价值和社会知识判断领域也存在发展阶段的差异。Kuhn提出的认识论发展理论以及开发的测量工具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婷婷,吴庆麟[9](2008)在《个人认识论理论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认识论是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它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及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个人认识论研究中相关理论,其中包括个人认识论的各发展模型,多维度的认识论信念系统模型以及认识论"理论"的观点和认识论资源的观点。最后,该文指出个人认识论的未来研究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提出更整合的理论,并解决有关个人认识论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的争议问题。(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01期)
杨小洋,申继亮[10](2007)在《中学生个人认识论问卷的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认识论作为对个体所持有的对知识的看法的系统总结与规律性概括,主要关注人们对知识本身和求知过程的认识和看法,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我们可以从个人认识论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在思维和行为层面的诸多问题,这一假设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许多不同方面的研究得以证实。在最近的十年,个人认识论的研究更出现了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个人认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创造性思维与自我提问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反省判断调查问卷》、《中学生自我提问水平调查问卷》和《中学生创造性水平测验》对545名初一至初叁年级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其个人认识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中学生自我提问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在知识来源对创造性思维独特性的预测中,自我提问水平较低的被试,其知识来源观对独特性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提问水平较高的被试则此预测作用不显着,因此中学生自我提问在个人认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叁者关系当中它是调节变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认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钱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风格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
[2].杨小洋,李歆瑶,周晖.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自我提问的调节作用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3].杨小洋,李歆瑶.初中生个人认识论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12
[4].孙婧,刘华山,谢婷.个人认识论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5].杨小洋,周晖.初中生提问行为的发展及其与个人认识论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0
[6].杨小洋,申继亮.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发展特点及与其发散性思维的关系[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7].杨小洋,申继亮.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理论构建与测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8].王兴华.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我国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8
[9].王婷婷,吴庆麟.个人认识论理论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8
[10].杨小洋,申继亮.中学生个人认识论问卷的编制[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