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波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斜拉桥,波速,结构,隧道,粘弹性,悬索桥。
行波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方自奋[1](2019)在《行波效应对不同结构体系多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以杭州湾六塔斜拉桥(嘉绍大桥)为研究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地震波的行波效应,结合嘉绍大桥这一大跨度多塔斜拉桥的工程实例,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分别模拟嘉绍大桥的基准体系模型、全固接体系模型以及全漂浮体系模型,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结构体系在一致输入以及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输入2种不同输入方式下的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斜拉桥结构内力有显着的影响,大跨度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必须考虑行波效应.且行波效应的影响与结构自身约束条件、视波速、构件位置及研究响应类型(位移与内力)等有较大关系。(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马江霖,尚聪,王宁,冯建龙[2](2019)在《考虑行波效应的长距离钢栈桥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距离大跨度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时采用一致激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长距离钢栈桥分别进行了一致激励和行波加载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并非都是不利的.行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程度与视波速密切相关,较小的视波速对结构内力的影响更为显着.在视波速为50m/s的行波加载下,最不利的结构内力较一致激励下增加了约20%.(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于丹阳[3](2019)在《考虑行波效应时冷却塔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建筑物在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是将下部地基视作刚体,并忽略地震波实际传导至各个支承点处的时间差问题,采用一致激励的地震动输入方法,但是冷却塔作为大跨度结构,直接采用刚性地基假设是不够合理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用电需求的增加,作为火力发电厂重要降温装置的冷却塔,其规模与体量也在不断加大,大部分是高度超过200m的超大型构筑物,底部直径可达到180m以上,建设地点多位于内陆地区的南北地震带上,地震危险性高,场地条件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多点激励输入方式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根据弹性波动理论,通过等效荷载法建立了输入地震动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对大型冷却塔结构行波效应、土-结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地基的刚度变化对冷却塔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建立了Ⅱ类场地条件下的刚性地基模型与土-结相互作用模型,分别取前500阶振型,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却塔结构自振频率分布十分密集,自振频率低,周期长,整体振型数量少且出现较晚,土-结相互作用模型与刚性地基模型规律基本一致,但自振频率更小,自振周期延长,整体振型的出现提前。2)通过对比8度多遇罕遇地震下刚性地基模型与考虑行波效应模型的响应差异,发现两种工况下水平向的最大值都是在下支柱顶部出现,响应幅值在支柱上沿高度逐渐增大,塔筒上沿高度逐渐减小,一致激励下塔筒环向各点的幅值变化小,呈整体平动特点,与刚性模型相比,结构受到行波效应的影响后,水平地震作用随视波速的减小而减小,竖直地震作用随视波速的减小而增大,当视波速增大,地基达到一定刚度时,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动输入与刚性一致激励的结果相差不大,此时可以不考虑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3)对比分析了冷却塔结构在刚性地基、行波效应、综合考虑土结相互作用及行波效应叁种工况下结构的地震动响应后发现,考虑土-结相互作用时,在塔筒部分的响应幅值会随高度上升先减小后增大,说明它对塔顶部位的地震作用有放大效果,所以在考虑土-结相互作用时,结构的薄弱部位位于塔顶。4)相较于刚性一致激励模型环向幅值变化小的特点,考虑行波效应后,环向波动幅度更明显,考虑了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后,波动变平缓且整体动力响应大幅降低。考虑了土体的弹性作用后,结构响应远小于刚性模型,略小于只考虑行波效应的模型,说明地基土刚度越大,地震作用越大,相互作用模型下部弹性土体在结构底部起隔振作用,大大减弱了地震响应,由于刚性地基模型与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模型地震响应差异明显,冷却塔这样的大跨度结构,不应忽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彦新[4](2019)在《考虑行波效应的简支梁桥防落梁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率迅速增加,桥梁结构在地震中会发生破坏,严重时会发生落梁危险。经研究发现,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原因主要有:(1)发生的地震强度大于当地设防标准;(2)桥梁地基基础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承载力大大降低;(3)桥梁结构在设计、施工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情况;(4)桥梁结构自身抗震能力较弱。桥梁的破坏分为以下几种:(1)上部结构破坏;(2)连接构件破坏;(3)墩部破坏;(4)基础破坏。本文的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最新的防落梁设计规范,选择合适的防落梁装置,并分析在有防落梁装置下的桥梁地震响应。以5×30m的简支梁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考虑限位装置,桥墩等的非线性特性,桥台和地基土的作用,基于大质量法理论,运用MIDAS模拟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通过改变地震波的波速,验证了地震波速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同时也对比了一致激励和考虑行波效应的结果,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墩底的轴力影响很复杂,有的墩增大了8.5%,有的墩减小了5.3%;考虑行波效应之后各墩剪力均相对减小,一致激励下的剪力值较为接近;一致激励相较于多点激励对墩底弯矩的影响更大,计算结果更加安全。(2)通过对不同墩高情况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有落梁装置的作用及考虑行波效应时,不管是否考虑碰撞作用,墩高相同的桥梁,墩高整体变化时,墩底的弯矩和曲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墩高不同的桥梁,整体提升桥墩高度,墩底的弯矩和曲率有减小的趋势;墩梁间的相对位移会随着桥墩高度的增加而变大,不考虑碰撞时改变靠近桥台的两个桥墩高度时相对位移增大1.746cm,变化远离桥台的两个桥墩高度时相对位移增大2.752cm;考虑碰撞时改变临近桥台的两个桥墩高度时相对位移增大1.626cm,变化远离桥台的两个桥墩的高度时相对位移增大0.456cm。(3)通过对考虑碰撞和不考虑碰撞的模型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由于有桥台和梁间的碰撞限制,考虑碰撞后大部分墩墩底曲率较不考虑碰撞的小,减小5%左右;在考虑碰撞后,墩底弯矩有变小的趋势,减小1%左右,下降幅度较小,所以判断桥台和梁间碰撞对墩底弯矩几乎没有影响;考虑碰撞之后,与碰撞方向相反方向的相对位移有增大的趋势,增大5%左右,位移变化量并不大,不足以引起落梁。(4)分析了引起地震下桥梁落梁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支座破坏是造成落梁的主要原因,建立MIDAS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支座有限损伤的情况下,墩梁间的相对位移会增大13%左右;支座的有限损伤会有效减小桥墩内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地震作用下桥梁防落梁的设施研究和支座设计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同类型的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5-31)
湛雅璇[5](2019)在《考虑行波效应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锚式悬索桥是一种特殊的悬索桥结构形式,该桥型的主缆直接固定在加劲梁上,施工中不需要设置锚锭,加劲梁承受主缆传递的水平轴向力,相比传统的地锚式悬索桥,因结构特殊的受力特性和施工顺序,自锚式悬索桥具有适应特殊地质地形能力强、结构形式可塑性强、经济性良好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桥梁建设中。地震作用产生的破坏是毋庸置疑的,而地震波的传递具有随机性,行波效应就是指地震波到达桥梁各支座的时间不同。自锚式悬索桥作为重要城市桥梁结构,一旦在地震中被破坏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因此在自锚式悬索桥抗震设计时,分析考虑行波效应的地震反应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近代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状况及自锚式悬索桥结构的特点及优缺点,通过分析传统悬索桥结构特点得出引起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的叁方面因素并阐述了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意义及关于行波效应的研究现状。随后使用Midas/Civil建立了主跨度为300m的自锚式悬索桥有限元计算模型,对该桥模型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前30阶自振频率及振型图,最后使用时程分析法对该桥进行一致激励下的位移和内力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地震波的视波速实现行波效应,分析了该桥在同一种地震波和不同地震波输入方式下的位移和内力响应。对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有:自锚式悬索桥具有传统悬索桥的柔性特征,振型较密集;行波效应影响自锚式悬索桥的内力和位移响应,与研究桥梁的结构特点、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方式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5-27)
胡鸿运,周晓军,陈韬[6](2019)在《顺层岩体隧道地震行波效应的不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地震波斜入射而产生的行波效应会显着增加隧道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响应,从而对隧道抗震产生不利影响。为研究顺层岩体隧道地震行波效应的特征,对qP波斜入射方向与隧道纵断面相平行的工况,考虑顺层岩体的横观各向同性本构关系,应用波动分析方法并采用ANSYS进行地震响应数值分析。以某顺层岩体中高铁深埋隧道为工程背景,研究岩层倾角和岩层各向异性对隧道洞身段地震响应行波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岩层水平或竖直时(即岩层倾角为0°或90°),隧道横断面左右对称位置上位移分量中隧道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移分量相同,这意味着顺层岩体隧道的地震行波效应左右严格对称,即横断面仍为平面;而岩层倾斜时(即岩层倾角不为0°或90°),隧道横断面左右对称位置上位移分量中隧道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移分量却不等,这意味着隧道横断面扭成不规则且不对称的曲面;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曲面不对称性先增强后减弱(约倾角为45°时最强),呈非线性关系。此外,又进一步研究了岩层各向异性强度对行波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岩层倾斜时,行波效应的不对称性随顺层岩体各向异性的增强而线性增强,这意味着顺层岩体各向异性越强,隧道横断面在地震波作用下所形成不规则曲面的不对称幅度也越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宋杰[7](2019)在《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行波效应和余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四平市165 m+45 m+45 m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其跨度大、混合主梁、主塔高、结构非对称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MIDAS CIVIL叁维空间模型。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行波效应对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刚度折减来模拟主震过后各桥墩的损伤状态,计算结构在余震作用下的响应,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在E1地震和E2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4期)
范重,高嵩,朱丹,李媛媛,张宇[8](2019)在《雄安站站台雨棚结构行波效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安站站房主体结构平面布置呈矩形,南北方向总长度为606m,东西方向总长度为307.5m,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避免温度效应引起内力过大、混凝土容易开裂等问题,结合建筑功能,将主体结构划分为15个单元。为了满足建筑造型和防水构造等方面的需求,尽量减少大跨度屋盖结构分缝,站台雨棚采用下部多个混凝土结构单元+上部钢屋盖的结构形式,受力情况复杂。分别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采用两种视波速对结构进行叁向地震激励时程分析,并通过多点一致比γ的相关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上部钢结构质量与刚度远小于下部多个混凝土单元的结构形式,下部混凝土结构受到行波效应的影响较小,雨棚边、角部位的钢柱受行波效应的影响较大,雨棚大跨度钢梁受行波效应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07期)
李立峰,曹方亮,胡思聪,陈明玉[9](2019)在《行波效应下高墩多塔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行波效应对大跨高墩多塔斜拉桥抗震性能的影响,以一座超高墩四塔斜拉桥工程实例为分析对象,采用概率性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选用OpenSees抗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全桥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模型。从PEER数据库中选取80条有代表性的地震波数据,采用位移输入法进行地震波的多点输入以计入行波效应的影响,考虑7种不同剪切波速和一致激励情况,完成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结合大桥特点,考虑3种纵向约束体系,选择支座、斜拉索、主梁和桥塔作为易损构件,并通过比较后选取PGD(地震波峰值位移)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建立结构地震概率需求模型,计算和绘制了易损构件的易损性曲线,选择MPGD值(损伤超越概率P_f=50%对应构件的PGD值)作为构件损伤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支座是最易损伤的构件,桥塔相对来说易损性最小;行波效应对支座的抗震有利,对纵向全约束和半约束体系的抗震也有利;随着波速的增加,各构件和体系的抗震水平基本趋于一致激励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范重,刘学林,张宇,柴丽娜[10](2019)在《航站楼复杂超长结构行波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航站楼为背景,建立了下部为3个混凝土结构单元、上部为整体钢屋盖结构的计算模型,对复杂超长结构在地震行波激励下的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了5条天然波和2条人工波,分别沿地震传播方向和垂直地震传播方向进行激励,并考虑了不同视波速的影响,分析了航站楼复杂超长结构的行波效应。结果表明:复杂超长结构存在对称和反对称的局部振型,由于局部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较小,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难以准确反映结构的地震响应;与一致地震输入相比,多点地震输入分析时下部楼层地震剪力增幅较大,且地震传播方向影响显着,对称结构也需要分别考虑正、反2个地震传播方向;多点地震输入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扭转位移比、框架柱和钢屋盖杆件的内力均有可能大于一致地震输入的计算结果,超载构件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由于沿长轴方向与沿短轴方向进行激励均可能起控制作用,进行复杂超长结构多点分析时应同时考虑双向地震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行波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距离大跨度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时采用一致激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长距离钢栈桥分别进行了一致激励和行波加载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并非都是不利的.行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程度与视波速密切相关,较小的视波速对结构内力的影响更为显着.在视波速为50m/s的行波加载下,最不利的结构内力较一致激励下增加了约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波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方自奋.行波效应对不同结构体系多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以杭州湾六塔斜拉桥(嘉绍大桥)为研究案例[J].福建建筑.2019
[2].马江霖,尚聪,王宁,冯建龙.考虑行波效应的长距离钢栈桥地震响应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
[3].于丹阳.考虑行波效应时冷却塔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张彦新.考虑行波效应的简支梁桥防落梁措施研究[D].烟台大学.2019
[5].湛雅璇.考虑行波效应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
[6].胡鸿运,周晓军,陈韬.顺层岩体隧道地震行波效应的不对称性[J].公路交通科技.2019
[7].宋杰.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行波效应和余震响应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8].范重,高嵩,朱丹,李媛媛,张宇.雄安站站台雨棚结构行波效应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2019
[9].李立峰,曹方亮,胡思聪,陈明玉.行波效应下高墩多塔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范重,刘学林,张宇,柴丽娜.航站楼复杂超长结构行波效应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