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汉语隐喻,隐喻理论
汉语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张硕勤[1](2019)在《关于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发展与变化始源于人们的认知思维,在汉语言的学习研究中,有必要研究何为隐喻意义,以及汉语的字面意义。本文阐述了隐喻理论的内涵,探究隐喻理论与汉语隐喻的发展历程,利用了理论与实践线结合的方法,对重要的理论进行深刻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隐喻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陶然[2](2019)在《关于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认知的隐喻研究,隐喻表达在汉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修辞方式,人们通常在表达时,通过隐喻表达的方式来表述情感、思想方式、意义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以及社会活动中都十分重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基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实际中并不相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暗示的意味,使表达生动有趣。对于将汉语作为目的语的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学习者的理解和交际表达是否有推动作用,值得研究。因此,汉语隐喻表达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微镜头:视听说系列教材》是近年来编着的关于视、听的立体化综合性教材。教材中的语言表述真实自然,为学习者展现最基本的交际场景,拉近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该教材利用了丰富的线上视频资源,其素材包括了生活、社会、当代经济、旅行、文化、教育、商务交际常用话语等。其中的词汇较初级阶段的义项更为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语隐喻表达。本文从隐喻理论着手,将隐喻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和教学当中,以上述教材为研究文本,考察教材中隐喻表达的分布并结合理论将其分类、归类。根据教材中的隐喻表达进行问卷设计,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中高级水平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根据隐喻表达的分类及学生的学习时间、年龄、文化圈等方面分析影响其认知隐喻表达的因素,最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教学方面相关的建议。本文一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流程与方法、论文基本结构。第二章主要梳理隐喻理论的界定,以及国内外该理论的现状和发展,通过中英隐喻表达的对比来发现二者的不同及相同之处,为研究打下基础。第叁章,考察与分析了《中国微镜头:视听说系列教材》中的隐喻表达,提取其中所有的隐喻表达,进行分类与统计,接着在第四章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进行关于对该教材中隐喻表达的认知与应用调查研究,统计数据并分析造成其认知理解困难的各种因素,在第五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教学建议,第六章总结本研究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9-06-04)
姚未[3](2019)在《基于认知视角的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隐喻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说法,受到了普遍认可。随着学者对于语言中隐喻现象的逐步探究与分析,学界的研究重心也开始集中到隐喻使用的主体——“人”上面,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隐喻能力的概念。隐喻能力的出现为二语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隐喻和隐喻能力的探究,极大推动了二语教学走向新的繁荣。以Littlemore为代表的学者们,将隐喻能力的研究地位提升到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一水平,因此也形成了二语学习与教学的新思路。本文基于二语教学界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测试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隐喻能力情况。首先,笔者通过文献搜集与脉络梳理,合理推测留学生的隐喻能力与汉语水平是具有相关性,根据此推测预先设置了叁个问题等待研究解答。接着笔者设计了一套汉语能力测试问卷并进行网络投放,共有143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最终得到140份有效问卷。笔者将140名学生的答题数据录入SPSS 25系统中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中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隐喻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学生的隐喻能力测试成绩与HSK汉语水平成绩的确具有相关性,并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3,呈中等程度相关。笔者再对受试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考察,发现了留学生的隐喻能力存在群体性差异,例如性别和学习汉语时间差异等,基本解决和回答了研究初期所预设的几个问题。随后,笔者又对隐喻能力测试问卷中每个题学生的答题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圈选出其中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原因探讨与结论归纳,发现并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第一,从隐喻词词义的理解来看,中高级留学生对隐喻词词义的感情色彩整体上判断能力不足。第二,留学生对于隐喻词词义的理解程度与其语言能力、汉语学习时间和性别因素并无过多的联系,在本次调查中并未形成有效的统计学支撑。第叁,在隐喻词的选用与判断上,词义近似和目标域相近的隐喻词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迷惑学生,影响学生的选用。另外笔者还发现,母语者对于隐喻的认知概念了解较少,对隐喻词难度预判上大多是基于语感得出的,而母语者对其难度的判断往往与留学生在答题时所犯的错误,面临的重难点不尽相同。在对学生进一步访谈调查中笔者又发现,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对于隐喻能力水平的影响在逐渐变弱,而学生的隐喻能力似乎更多的开始受到了认知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陈圣炜[4](2019)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新闻宣传演讲中汉语隐喻的口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研究源远流长。早期,语言学家大多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当代隐喻研究中,隐喻被视作一种认知工具和概念系统。具体到口译领域,由于其特殊性,隐喻成为口译中的一大难题,译员不仅要表述说话人所提及的概念,更要准确地传达这一概念的隐含意义。因此,了解隐喻的本质,对于口译员准确地传情达意至关重要。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把认知和交际相结合,显示出与翻译这一交际行为之间良好的兼容性,对隐喻的口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本翻译实践报告选材于近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要领导的发言,其中隐喻类表达较多,给译员造成负担。笔者在模拟交替传译的基础之上,结合关联理论深入剖析汉语隐喻口译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并总结出两种隐喻口译策略:形象保留法和转化法。其中,转化法可细分为形象替代法和去隐喻形象法。对关联理论下汉语隐喻口译的研究可帮助译员深刻理解汉语隐喻口译过程的认知机制,也将为口译实践中汉语隐喻的口译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王艺臻[5](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外国CFL学习者汉语隐喻产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产出能力是隐喻能力的重要维度与具体表现,但少有研究针对外国CFL学习者的汉语隐喻产出特征进行探讨。通过考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的450篇作文语料发现:议论文和记叙文中的隐喻产出总量与丰富度远高于应用文;隐喻产出能力与汉语水平呈显着正相关;母语文化背景会影响隐喻的源域选择与语言特征。以上结论试图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可能的启示,并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寻得新证据。(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文旭,华鸿燕[6](2018)在《具身认知视域下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隐喻性话语有着长久的研究历史,但多是对过程的说明,缺乏机理性的探讨。本文用象征思维和知觉内容双重性构建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模型。全文首先说明汉语隐喻性话语可以抽象为"T→[转写为]S"结构;继而用美国哲学家诺伊的"感觉运动权变"理论中的知觉内容双重性解释为什么T在一定条件下由S表达;随后用象征思维说明S对T的象征关系;最后说明T内容的要素如何在主体意向性和语境的共同作用下以S表达式突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4期)
董建梅,李炳楠[7](2018)在《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严格的实验规范下,以E-prime为技术手段,以中文隐喻性歇后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被试在进行隐喻性歇后语解读时大脑的反应时长,从而得出大脑加工处理直义句子和带有隐喻性歇后语句子时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数据结果基本上支持人们的经验知识和当下学界对隐喻认知模型的取向,即直义句理解易于隐喻性歇后语句理解,隐喻性歇后语句理解易于无关句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8年10期)
宋妩英,董建梅[8](2018)在《熟悉度对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E-prime技术,以问卷调查的实验方法,通过分析被试在进行歇后语理解判断时的正确率及反应时,探究了熟悉度对汉语本族语者理解隐喻性歇后语的影响。结果表明:熟悉度和隐喻性歇后语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即学习者对熟悉度较高的隐喻性歇后语理解更准确,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19期)
邹伟滨[9](2018)在《认知语境背景下的国际汉语隐喻词汇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汉语学习中,词汇是最基础的部分,其中隐喻词汇是词汇学习的难点所在,又是汉语文化的集中体现。这就需要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本文针对认知语境下的国际汉语隐喻词汇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1期)
华鸿燕[10](2018)在《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观物取象是我国古人对认知过程的一种哲学概括,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观物取象之于隐喻性话语的认识论价值可从意象思维和全面性的观物原则展开。观物取象是传统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就是一个取象过程,并分别体现在据象铸言和立象尽意的语言活动中。这就是隐喻性话语取象说的总体观点,也是观物取象之于本研究的认识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汉语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当代认知的隐喻研究,隐喻表达在汉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修辞方式,人们通常在表达时,通过隐喻表达的方式来表述情感、思想方式、意义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以及社会活动中都十分重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基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实际中并不相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暗示的意味,使表达生动有趣。对于将汉语作为目的语的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学习者的理解和交际表达是否有推动作用,值得研究。因此,汉语隐喻表达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微镜头:视听说系列教材》是近年来编着的关于视、听的立体化综合性教材。教材中的语言表述真实自然,为学习者展现最基本的交际场景,拉近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该教材利用了丰富的线上视频资源,其素材包括了生活、社会、当代经济、旅行、文化、教育、商务交际常用话语等。其中的词汇较初级阶段的义项更为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语隐喻表达。本文从隐喻理论着手,将隐喻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和教学当中,以上述教材为研究文本,考察教材中隐喻表达的分布并结合理论将其分类、归类。根据教材中的隐喻表达进行问卷设计,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中高级水平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根据隐喻表达的分类及学生的学习时间、年龄、文化圈等方面分析影响其认知隐喻表达的因素,最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教学方面相关的建议。本文一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流程与方法、论文基本结构。第二章主要梳理隐喻理论的界定,以及国内外该理论的现状和发展,通过中英隐喻表达的对比来发现二者的不同及相同之处,为研究打下基础。第叁章,考察与分析了《中国微镜头:视听说系列教材》中的隐喻表达,提取其中所有的隐喻表达,进行分类与统计,接着在第四章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进行关于对该教材中隐喻表达的认知与应用调查研究,统计数据并分析造成其认知理解困难的各种因素,在第五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教学建议,第六章总结本研究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张硕勤.关于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的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9
[2].陶然.关于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调查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3].姚未.基于认知视角的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隐喻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陈圣炜.关联理论视角下新闻宣传演讲中汉语隐喻的口译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王艺臻.基于语料库的外国CFL学习者汉语隐喻产出特征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文旭,华鸿燕.具身认知视域下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模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
[7].董建梅,李炳楠.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的认知研究[J].中华辞赋.2018
[8].宋妩英,董建梅.熟悉度对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理解的影响[J].汉字文化.2018
[9].邹伟滨.认知语境背景下的国际汉语隐喻词汇教学模式探究[J].北方文学.2018
[10].华鸿燕.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