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良
(礼县第一中学,甘肃陇南742200)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方法不恰当,阅读能力提升缓慢,制约着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如何进行有效地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阅读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感知—理解—识记—运用”这个认识规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应着力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序。采用“兴趣—认读—感悟—研讨—点化—训练—延伸”等七个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探究,共同研讨,使学生“运其才智”,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增益其智能”,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七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是: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之所以出现瓶颈,就是因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浓。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阅读。
二、认读
这是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基础环节。从认识的角度考虑,是初步感知阶段。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向学生说明这一单元和这一课书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的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明了大意。从学生打开课本的那一刻起,首先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培养学生检查工具书的习惯,参阅注解的习惯和圈点勾画的习惯,培养朗读、默读、泛读、速读的能力,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等等。
三、感悟
这是产生认识的阶段。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同时认真进行独立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悟”到了些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清楚有疑问?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与邻桌同学小声议论,互相答疑。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见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有意问学生:题目叫装在套子里的人,请大家思考一下,“人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个“套子”是什么意思?“套了”谁?为什么会“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兴趣来了,马上细读课文,寻疑问,找答案。当学生问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课堂里的沉闷之气就一扫而净。在发问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发挥“定向”作用。
四、研讨
这是在学生各自探究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究讨论,切磋琢磨,争议辩论。全面理解课文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提交全班讨论的问题按一定的意图排列起来,组织讨论。有时可指导读书通过字面找出内蕴,有时组织主攻一个,解决一串。有时,把研讨的问题分组归纳,发动讨论。如教学《陈情表》一文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文中“陈”的是什么情?“表”是什么意思?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作者的身世和遭遇是怎样的?最终的结局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就会自然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五、点化
前三个环节是师生“入书”的过程,这一环节就要帮助学生“出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点化之功,把文章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或是文章的“关隘”之处,给学生点化出来。点出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闪光之点,点出知识和规律方面的定锤之音,点出语言艺术方面的传神之笔。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抓住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以及为什么和其他的草莽英雄有很大差异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对封建礼教、忠君思想等进行拓展思考。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平时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类似人物进行比较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主题理解有更深的层次。
六、训练
这是认知过程的吸收运用阶段。这里作为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别于前面各环节中的训练和练习。这是用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测定,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较综合的练习,又得到一次运用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操作能力和创造发挥的才能。
历练要发动学生自己靠自己。教完每篇课文后,教师要发动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分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自行设计测验题,写到黑板上,然后发动大家对满黑板的自测题评头品足,择优选定一套进行练习。
历练可分识记巩固型、综合运用型和能力探索型等多种类型,以读(如美读、参读、比较阅读等)、练为主,读写结合,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起练。
历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历练,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以后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七、延伸
阅读教学不能仅囿于课本教学,要培养学生善于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做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校内向校外的延伸,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