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顾倩平,王兴,孟箭

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顾倩平,王兴,孟箭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灼口综合征,隐匿,转移癌

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顾倩平,王兴,孟箭[1](2019)在《以灼口综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灼口综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一例报道,避免临床漏诊,为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10月收治1例少见的以灼口综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以舌部感觉异常就诊,多次门诊对症治疗后均未见好转,后口咽部MR示: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见23mm×18mm软组织结节影,界限清晰。治疗方式:全身麻醉下,行颈部肿物摘除术,送检病理,提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术后第3日行PET-CT检查未能发现原发病灶。结果术后局部行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化疗1个周期,出院后随访1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灼口综合征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也无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全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原发灶不明的头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2%~5%,转移癌虽明确诊断,但寻找原发灶则有困难,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07-19)

姜庆坤[2](2019)在《预测cN0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N0期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建立并验证cN0期TSCC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230例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原发灶扩大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的cN0期TSCC患者的病例资料,将230例患者按4:1比例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在建模队列中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N0期TSCC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立预测cN0期TSCC颈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在验证队列中用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符合度,应用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30例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6.1%;建模队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位置、原发灶生长方式、肿瘤直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四个变量被纳入预测模型中。利用验证队列病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取得较高的区分度(C-index=0.846)、良好的校准度及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原发灶位置、原发灶生长方式、肿瘤直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构建的列线图可用于术前预测cN0期TSCC患者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可作为术者施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辅助决策工具及医患沟通交流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3)

吕律[3](2019)在《~(18)F-FDG PET/CT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对临床I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临床IA期肺腺癌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5年9月272例临床IA期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PET/CT检查,并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分析肿瘤原发灶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体积相关代谢参数(MTV、TLG)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筛选临床I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50例(18.4%)患者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其中N1 24例(8.8%),N226例(9.6%)。纯磨玻璃密度结节39例,部分实性结节59例,实性结节174例。所有纯磨玻璃密度肿瘤及T1a期肿瘤均未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对233例实性和部分实性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TLG)、结节类型、原发灶位置、病理分级、脏层胸膜受侵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pN+)与无淋巴结转移组(pN0)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SUVmax>2.41、MTV1.5>1.05cm3、TLG1.5>2.04、原发灶位置和病理分级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脏层胸膜受侵在代入MTV1.5或TLG1.5的回归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代入SUVmax的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5)。SUVmax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略大于MTVi.5模型及TLGi.5模型。以SUVmax 2.41为界值,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61.7%,阴性预测值为 95.8%,曲线下面积为 0.761(95%CI 为 0.700~0.823)。结论:临床IA期肺腺癌肿瘤原发灶的PET/CT代谢参数、原发灶位置和病理分级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脏层胸膜受侵的患者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高。原发肿瘤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长径≤1cm,SUVmax≤2.41的患者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很低,可为临床选择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第二部分 PET/CT组学特征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组学特征对临床I期肺腺癌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临床I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PET/CT及胸部屏气CT扫描,并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采用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为病例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对照组,按1:1比例配对,匹配因素包括T分期及病理分级,共130例患者入组。分别在PET、同机非屏气CT及胸部屏气薄层CT图像中进行肿瘤原发灶的半自动分割,计算机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内的组学特征,对PET、PET联合同机非屏气CT及PET联合胸部屏气薄层CT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并构建模型,分析上述叁种组学模型及图像基本特征参数对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对临床资料及图像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SUVmax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SUVmax=2.41为界值,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8%及58.5%,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为0.731~0.880)。PET组学模型、PET联合同机非屏气CT组学模型及PET联合屏气薄层CT组学模型于训练组中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95%CI为0.825~0.955)、0.928(95%CI 为 0.878~0.978)及 0.953(95%CI 为 0.912~0.993);于验证组中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95%CI为0.641~0.934,灵敏度 80.0%,特异度 75.0%)、0.855(95%CI 为 0.734~0.976,灵敏度100.0%,特异度 65.0%)及 0.917(950%CI 为 0.820~1.000,灵敏度 90.0%,特异度 90.0%)。结论:PET联合同机非屏气CT组学模型和PET联合屏气薄层CT组学模型于验证组中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仅SUVmax单参数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其中PET联合屏气薄层CT组学模型对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最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常晴晴[4](2019)在《早期舌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145例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舌体鳞癌(cT1-2N0)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舌体鳞癌颈部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早期舌鳞癌(cT1-2N0)患者病例资料共计145例。全部病例均行原发灶切除,并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舌鳞状细胞癌。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统计与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有关的临床及病理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5例早期舌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0.0%。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舌鳞癌(cT1-2N0)颈部转移与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T分期)、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无显着相关(P>0.05)。结论:1.早期舌体鳞癌(cT1-2N0)颈部隐匿性转移与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具有显着相关性,病变为中低分化或侵及肌层的早期舌鳞癌患者应同期行选择性颈清扫(Ⅰ-Ⅲ区),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或浸润深度仅侵及黏膜层的早期舌鳞癌患者颈部可以观察为主,密切随访。2.对于病变位于舌前1/3或T1N0期的早期舌鳞癌患者,可行原发灶切除术,颈部需密切观察。3.早期舌体鳞癌(cT1-2N0)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临床T分期)、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无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Mermod,M1,Bongiovanni,M2,Petrova,T,赵泽亮[5](2018)在《CD31血管定量预测头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几十年来,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LNM)的处理一直存在争议。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密度作为持续血管生成的指标,可以构成LNM的有吸引力的预测因子。以往从未报道过使用血管内皮抗体CD31作为隐匿性LNM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评估CD31微血管密度对检测口腔和口咽鳞状细胞癌中隐匿性LNM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黄斌,丁重阳,李天女[6](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OLM)对肺癌临床分期非常重要,如何将OLM低危人群筛查出来,以便外科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07-15-2016-05-1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7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PET/CT显像诊断均为临床N0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37例NSCLC患者,术后病理确诊淋巴结转移90例(26.7%,90/337),其中N1淋巴结转移46例,N2淋巴结转移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肺膜侵犯、脉管浸润、肿瘤最大径、SUVmax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为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浸润(OR=3.453,95%CI=1.321~9.082,P=0.011)、肿瘤最大径(OR=1.850,95%CI=1.030~13.322,P=0.039)、TLG(OR=3.092,95%CI=1.124~8.510,P=0.029)是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TLG与肿瘤最大径将患者分为低危组(n=125)、中危组(n=106)及高危组(n=106),3组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8.8%(11/125)、23.6%(25/106)和50.9%(54/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15,P<0.001。结论脉管浸润、肿瘤最大径及18F-FDG PET/CT显像所测得的TLG是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8 F-FDG PET/CT显像结果可为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蒋倩楠,王斐,王萍,赵慧,迟静薇[7](2018)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2017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PTMC患者共1524例,按其术前、术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显性淋巴结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叁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年龄、肿瘤大小、双叶、多灶、侵犯包膜、合并桥本病、术前TSH水平等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男性患者比例、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累及双叶、多灶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发病年龄较低(P<0.05),合并桥本病的比率无显着差异(P>0.05);与显性淋巴结转移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合并多灶及合并病理桥本病的转移率较后者低(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大小、多灶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25,1.033,0.169,0.562);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相比,合并桥本病的患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而发病年龄较前者大(OR值分别为0.370,0.979)。结论:男性、肿瘤累及双叶、多灶者为PTMC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并桥本病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但没有发现桥本病与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崔凯[8](2018)在《~(18)F-FDG PET图像纹理分析在预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中发生率的影响及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诊断效能的限制,现已成为影响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基线~(18)F-FDG PET/CT原发灶的代谢参数、容积参数对预测早期NSCLC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而新兴的FDG PET图像纹理分析技术除能提供上述代谢信息外,还可提供肿瘤代谢异质性信息。本研究旨在应用基线FDG PET/CT图像纹理分析技术,构建预测早期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风险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I期的NSCLC患者基线~(18)F-FDG PET/CT图像。将治疗前~(18)F-FDG PET DICOM数据导入Matlab平台,以SUV=2.5为阈值勾画肿瘤原发灶感兴趣区,提取肿瘤原发灶SUV相关参数(SUV_(max)、SUV_(mean)、SUV_(min)、SUV_(peak)等)、容积参数(MTV、TLG)、纹理参数(整体5个;局部26个;区域26个)共60个。采用SPSS21.0及MedCale12.7软件进行如下统计分析,P值<0.05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1.首先采用对提取全部参数进行正态性(Kolmogorov-Smimov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2.正态性且方差齐参数采用2个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参数采用M-W U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差异。3.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分类资料的组间差异。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筛选所得参数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及检验效能。5.采用多变量风险回归模型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结果研究入组75例NSCLC患者,其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7.33%(13/75)。pN1患者8例(10.67%),pN2患者5例(6.67%)。管周、7区为常见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部位。在单因素分析方面,除肿瘤位置外(P=0.004),其余肿瘤大小、胸膜受累、实性结节等临床病理因素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SUV相关参数、容积参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局部纹理参数Homogeneity、Inverse difference moment、Codesimilarity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位置(P=0.012,OR=7.615)及局部纹理参数(Homogeneity,P=0.012,OR=7.615;IDM,P=0.038,OR=4.321;Codesimilarity,P=0.001,OR=0.560)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在多因素分析方面,联合局部纹理参数、SUV_(max)、MTV、TLG、肿瘤位置、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胸膜是否受累、是否为实性结节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示:肿瘤位置(P=0.003,OR=9.369)、Homogeneity(P=0.008,OR=10.688)为早期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子。在预测效能方面,局部纹理参数在预测NSCLC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方面准确度仅为57.33%、54.67%、65.33%。将肿瘤位置与局部纹理参数和联合后为86.67%、86.67%、81.33%;在61例肺腺癌患者中准确度为80.00%、80.00%、57.14%;在52实性结节肺腺癌患者中准确度为66.67%、80.00%、57.14%。结论基线~(18)F-FDG PET图像局部纹理参数是早期NSCLC癌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发生与否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为降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根据肿瘤位置及纹理参数选择合适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5-24)

蒋倩楠[9](2018)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索哪些临床病理特征导致PTMC患者易于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BRAF~(V600E)基因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主要致癌基因,本研究检测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对PTMC患者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2013-2017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术后病理确诊的PTMC患者共1524例,患者均行相应区域的淋巴结清扫,按其术前检查、术后病理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显性淋巴结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叁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年龄、肿瘤大小、双叶、多灶、侵犯包膜、合并桥本病、术前TSH水平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与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第二部分:收集2016-2017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并诊断为PTMC的石蜡包埋组织共273例,组织提取DNA行基因突变检测,观察组织BRAF~(V600E)突变情况,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M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单因素分析中,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男性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累及双叶、多灶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发病年龄较低(P<0.05),合并桥本病的比率无显着差异(P>0.05);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与显性淋巴结转移相比,前者肿瘤大小、合并多灶及合并病理桥本病的转移率较后者低(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多灶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05、1.033、1.178);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相比,合并桥本病的患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而发病年龄较前者大(OR值分别为2.700、0.979)。第二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RAF~(V600E)突变与肿瘤大小、外侵、桥本病、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与BRAF~(V600E)阴性组相比较,BRAF~(V600E)突变阳性的PTMC肿瘤直径更大,更容易发生包膜浸润及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且合并桥本的PTMC有更低的BRAF~(V600E)突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OR=11.231)、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OR=1.902)与BRAF~(V600E)突变显着相关,而桥本病与BRAF~(V600E)突变呈负相关(OR=0.385)。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组BRAF~(V600E)突变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组(P<0.05);经多因素校正后,BRAF~(V600E)突变仍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OR=1.957,95%CI:1.070-3.581;P=0.029)。结论患者男性、年龄较轻且肿瘤累及多灶者为PTMC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并桥本病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BRAF~(V600E)突变与PTMC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BRAF~(V600E)突变可作为预测PTMC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汤泊,张银,徐阳,李天女,丁重阳[10](2017)在《~(18)F-FDG PET/CT显像在预测肺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中PET代谢参数预测临床N0期肺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临床N0期肺鳞癌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2.5为阈值,测量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ROC曲线获得SUV_(max)、MTV、TLG、最大径预测OLM的最佳界值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临床N0期肺鳞癌发生OL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1例临床N0期肺鳞癌患者中,26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阳性(OLMP)的SUV_(max)、MTV、TLG、最大径均大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阴性(OLMN)(P均<0.05)。SUV_(max)、MTV、TLG及最大径预测OLM的最佳界值点分别为12.76、31.17 m~3,153.13、3.8 cm。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中央型)、最大径、SUV_(max)、MTV、TLG与OLM发生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中央型)、最大径>3.8 cm、MTV>31.17 cm~3是肺鳞癌发生OLM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所测得的MTV是临床N0期肺鳞癌OLM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cN0期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建立并验证cN0期TSCC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230例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原发灶扩大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的cN0期TSCC患者的病例资料,将230例患者按4:1比例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在建模队列中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N0期TSCC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立预测cN0期TSCC颈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在验证队列中用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符合度,应用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30例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6.1%;建模队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位置、原发灶生长方式、肿瘤直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四个变量被纳入预测模型中。利用验证队列病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取得较高的区分度(C-index=0.846)、良好的校准度及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原发灶位置、原发灶生长方式、肿瘤直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构建的列线图可用于术前预测cN0期TSCC患者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可作为术者施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辅助决策工具及医患沟通交流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顾倩平,王兴,孟箭.以灼口综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一例[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2].姜庆坤.预测cN0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9

[3].吕律.~(18)F-FDGPET/CT对临床Ⅰ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常晴晴.早期舌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9

[5].Mermod,M1,Bongiovanni,M2,Petrova,T,赵泽亮.CD31血管定量预测头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

[6].黄斌,丁重阳,李天女.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

[7].蒋倩楠,王斐,王萍,赵慧,迟静薇.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8].崔凯.~(18)F-FDGPET图像纹理分析在预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D].济南大学.2018

[9].蒋倩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D].青岛大学.2018

[10].汤泊,张银,徐阳,李天女,丁重阳.~(18)F-FDGPET/CT显像在预测肺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

标签:;  ;  ;  

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论文-顾倩平,王兴,孟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