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德[1]2003年在《关于车辆当量换算系数的评价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1940到1993年以来,国内外在交通工程研究中涉及到的车辆当量换算系数计算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评价,阐述了这些研究结果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鉴于我国公路交通中车种多,车型复杂以及混合交通等的特点,通过对我们以前研究通行能力积累的成果和实地177个不同路段所采集到的大量交通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利用数理统计和随机场理论,提出了一种汽车道路作用空间的物理分析方法来研究车辆当量换算问题。本文还论述了车辆道路作用空间的机理、特性和概念,并据此建立了车辆道路作用空间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研究确定了车辆的分型标准、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道路作用空间的侧向和纵向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定量数值,推算出了基于不同交通运行条件下的车辆当量换算系数。
杜攀峰[2]2010年在《基于仿真技术的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路段通行能力是公路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基本依据,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在部分内容上存在偏差或有失合理。为此,本文采用交通仿真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克服原有分析方法的理论局限。仿真模型依靠大量的独立参数来描述交通系统运行、交通流特性及驾驶员行为等,参数的取值对仿真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任何仿真模型在应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校正。模型校正包括下列步骤:校正参数的识别、参数取值范围的有效性验证、关键校正参数的识别、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的参数校正、校正参数的评价、校正参数的验证等。并对每个过程宜采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确定模型参数校正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速公路路段进行了交通调查,采用交通调查的数据校正了VISSIM和CORSIM两套模型的参数,从两套模型开放的众多参数中找到了关键校正参数,并采用遗传算法确定了校正值。运用校正的模型对车辆当量换算系数进行了分析,发现当交通条件(车道数、限制速度、交通流量或密度)发生改变时,各种车型的当量系数也在一定幅度范围内有所波动。与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推荐值比较,整体上表现为客车的折算系数较为接近,小型货车的仿真换算系数大于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推荐值。用标定后的模型进行了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的仿真分析。根据仿真效率指标(Measures of Efficiencies,简称MOEs)运算结果及设定的基本通行能力判断标准,研究认为高速公路单车道基本通行能力为2500 pcu/h,其值略大于《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和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数值。各分级服务水平下的基本通行能力也与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级服务水平条件下的V/C比偏小、随着交通量的增大车辆平均运行速度下降趋势相对平缓、四级服务水平下通行能力值相对较小叁方面。
王飞雄[3]2011年在《基于级差效益的高速公路合理收费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已经步入了快车道,高速公路在带给人们舒适、方便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导致某些地区乱收费现象严重,给社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另外,高速公路之所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多渠道的融资方式,特别是特许经营方式的出现,为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新形势下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交通部课题项目从高速公路实行收费的源泉级差效益出发,对高速公路的合理收费标准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论证了高速公路实行收费的必然性,然后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费率变化的各个因素。根据影响方式的不同,将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为建立级差效益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级差效益分享理论模型的难点分享度的确定展开了研究,在以往对级差效益的研究实践中分享度的确定大多采用世界银行专家给出的建议区间,这样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尤其是不同地区差异性较大情况下,更显得无所适从。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分享度的确定提出更加科学的方法。为此,本文在对比目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选取模糊层次分析法来对分享度进行评价,模型以公平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根本原则,对叁个原则建立了量化模型求解,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最优分享度模型。再次,本文对级差效益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工作包括:一、计算燃油消耗效益时,依据匀速百公里油耗,建立了加减速下百公里油耗计算模型;二、建立了高速公路舒适度模型。分析了趋势交通量、转移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叁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常用的模型进行了介绍,结合车型分类系数、收费系数建立了高速公路分车型合理收费标准模型。最后,以广东省内某高速公路为实例,对所建最优分享度模型、级差效益优化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措施和建议,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高速公路收费政策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陈曦[4]2006年在《基于时空资源的小客车当量换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已经认识到,尽管近几年来逐步加强了公路交通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化技术程序。但是,我们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甚至在深层次的研究中是落后的。其中关于交通基础参数的确定或选用,也还是相当粗糙的,或者本身只是经验的判断和无科学性的定量依据。 本文首先论述了一种关于汽车当量换算的新方法。在《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将汽车专用路的分布密度作为评价公路服务水平的尺度,并且也是车辆换算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将公路看作是时间和空间的资源,并根据不同车辆对时空资源的占用来进行汽车的当量换算。 第二种是关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小客车当量换算的方法。通过观测我们发现车辆通过交叉口的瞬时速度非常接近,以此可以作为运用车头时距计算小客车当量的依据。通过数据的筛分比选,在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交叉口的小客车当量换算。
余一村[5]2010年在《高速公路合理通行费定价标准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短短的二十余年的时间内,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之中,收费政策为高速公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网已经初具规模,而高速公路通行费费率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收费费率决定了高速公路资源的效益分配,一套合理的收费费率能够在保证经营者收益的同时,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缺乏一套完善的费率测算方法与监管体系,运营者在制定费率的过程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了道路的社会效益,这不利于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有序、稳定、健康发展。因此,结合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效益、收益、公平”叁大基本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平衡矛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收费费率测算方法,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甚至于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国外高速公路的收费现状,发现并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所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确定了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制定的原则和目标。接着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了解了高速公路收费费率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且对平均成本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进行比较,探讨了应用这两种定价方式确定高速公路收费费率的特点,为后文建立定价模型打下基础。从高速公路收费价格的形成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出,定价成本与收费交通量是决定收费价格的关键因素,文章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重点的研究,确定了定价成本的界定方法及交通量转移预估模型。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章将前面几章的结论进行综合,提出了两部定价模型,该模型有效的将平均成本定价和边际成本定价相结合,明确了成本归属,具有操作性强、公平合理的特点,且能够有效抑制车辆超载超重现象,体现了合理收费费率的叁大原则。这一章还建立了高速公路收费费率的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进行费率方案比选,从而确定最优的结果。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算例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广东省内的某高速公路资料,结合前面的测算方法,得出了相应结论。
程兴新[6]2005年在《陕西公路建设规模与指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概况以及陕西省公路交通发展情况,对陕西省公路网合理规模、公路线形标准和路基路面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统计分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公路建设规模与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具体的需求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公路建设规模进行预测,建立了公路最佳经济规模模型,并据此测算出未来50年全国、西部以及陕西的公路网合理规模,为陕西省公路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陕西省与我国东部地区已建高等级公路的工程造价及技术指标与现行规范的对比分析,提出控制陕西省公路工程造价的建议和适应陕西省公路线形设计的直线、圆曲线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纵坡与坡长等线形指标以及路面设计累计轴次车辆轴载换算系数的参考值,以及路面材料、路面厚度及土基回弹模量的建议值。
周旦[7]2016年在《城市基本路段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动自行车在我国城市居民出行比例中的逐年增长以及传统自行车出行比例的逐年减少,许多城市的电动自行车出行量已经超过了传统自行车出行量。在非机动车道内电动自行车与传统自行车的混合行驶形成了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它的出现使得城市道路交通变得更为复杂,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电动自行车运行速度普遍超标,与传统自行车的速度差异大,是相关交通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和非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对非机动车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和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非机动道路基本路段为对象,系统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1)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的统计特征以实测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中两类车辆(电动自行车与传统自行车)的静态特征与动态特征以及骑行者特征。研究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运行速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电动自行车与传统自行车的静态特征差异较大,主要体现为车辆横向宽度的差异。电动自行车是城市居民非机动出行中的主要方式,从性别上看,男性骑行者是非机动出行的主体: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骑行者为非机动出行的主体。车辆类型的差异以及骑行者性别、年龄的差异会对运行速度产生显着影响,而车辆是否载人或载物对车速影响不大。(2)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速度特性以基本路段中个体车速为研究对象,建立传统自行车速度、电动自行车速度以及二者混合运行速度的混合高斯分布模型;研究混合交通流的车速离散性,分析车速归一化离散度与变异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各路段车辆超车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车辆超车次率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叁元混合高斯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路段车速的实测数据;车速归一化离散度、车速变异系数二者都分别与车道宽度、两类车辆速度均值等影响因素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此外,各调查路段的总超车次率主要与电动自行车平均车速、15%位传统自行车车速成线性回归关系;电动自行车超车次率与电动自行车平均车速以及车辆速度方差成线性回归关系。(3)混行非机动道路通行能力使用8个宏观交通流速度-密度关系模型估算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并提出一种新的电动自行车对传统自行车换算当量值(BEU)的计算模型与验证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的模型估算通行能力得到的结果与误差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采样时间间隔、电动自行车比例以及车辆搭载人(或物)的比例对通行能力的估算有较大影响。电动自行车的BEU估算值为0.66,纯传统自行车流条件下的通行能力估算值为1800 bikes·(h·m)-1,而纯电动自行车流条件下的通行能力估算值为2727 bikes·(h·m)-1。(4)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模型宏观角度,本研究借鉴经典Logistic模型思想建立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流量-密度关系模型,并研究电动自行车的比例对关系模型的影响。微观角度,本文采用两类CA模型(NS CA模型与M-CA模型)对交通流速度-密度及流量-密度关系进行建模,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模型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宏观流量-密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而在微观模型中,M-CA模型更适用于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基本参数关系的建模。
刘玉龙[8]2013年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评价指标及加铺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迅猛发展,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养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路面性能评价是路面养护、维修、罩面及加铺的前提和基础工作。然而我们按照现有的公路技术状况评价体系对路况进行评价时,经常会出现PCI值超限的情况。同时我国沥青路面加铺设计方法单纯采用旧路面的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因此当路面代表弯沉值较小时(小于设计弯沉值),按照现行规范就无法进行加铺设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传统的以路面养护为目的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系统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剖析指出我国现有的路面损坏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再通过假设某一长度的路段内不同的路面状况指数(PCI)对应单一的病害进行分析,提出新的路面破损率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到新的路面状况评价方法;通过对西部地区已建成的某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以美国的AASHTO规范中的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建立起来的路面等效厚度模型与路面当量回弹模量的关系式,以及根据同济大学提出的PCI衰减方程推导出来的路面等效厚度与PCI的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路面有效厚度与路面当量回弹模量和路面状况指数关系的加铺模型,结合实例对该高速公路的最终养护方案中的路面加铺厚度进行验证。
叶俊杰[9]2007年在《高等级公路车辆轴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公路运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车辆重型化的特点。巨大的交通量和车辆荷载的增加对路面结构造成极为严重的损伤,致使路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破坏。本文首先通过山东省、河南省、甘肃省高等级公路车流量数据库,分析了六种常见车型的交通量组成及变化情况;对典型道路进行了轴载特性调查与分析,得到了几种主要轴型的轴载谱,并结合国内对典型道路的轴载分布研究成果,给出了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议轴载谱;依据重载道路车辆轴载调查结果,提出了适用于重载道路的交通量轴载换算系数;对引起路面早期损伤的叁个因素(轴载、胎压、交通量增长率)进行了分析,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胡迎鹏[10]2008年在《基于均衡理论的路网堵点识别与容量一体化均衡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大中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之一。尽管从道路建设、交通管制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去解决,但往往解决了旧堵点(堵线、堵区),又出现新堵点(堵线、堵区),甚为被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需求。因此,如何从系统角度科学有效辨识路网堵点、研究实现路网容量均衡一体化的措施,对于缓解交通拥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交通均衡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路网堵点,通过以组团为虚拟节点、组团间交通通道为虚拟路段的路网简化方法,建立虚拟路网,采用OD迭代反推技术与交通均衡配流模型,得到虚拟路网均衡流量;以虚拟路网均衡流量与容量的比值(V/C)为匹配参数,与设定的堵点判别标准对比,识别路网堵点(堵线、堵区),诊断路网系统性缺陷;然后就如何消除路网堵点,实现路网容量均衡一体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重庆市主城区(内环高速以内)干道网为例,对该套方法和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效果良好。该套模型和方法主要有叁大创新,分别为虚拟化网络分析技术、基于交通均衡理论的路网堵点识别方法体系和一体化路网容量均衡配置分析的总体构思。
参考文献:
[1]. 关于车辆当量换算系数的评价与研究[D]. 刘俊德. 长安大学. 2003
[2]. 基于仿真技术的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研究[D]. 杜攀峰. 湖南大学. 2010
[3]. 基于级差效益的高速公路合理收费标准研究[D]. 王飞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4]. 基于时空资源的小客车当量换算研究[D]. 陈曦.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5]. 高速公路合理通行费定价标准研究[D]. 余一村.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6]. 陕西公路建设规模与指标研究[D]. 程兴新. 长安大学. 2005
[7]. 城市基本路段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D]. 周旦. 浙江大学. 2016
[8].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评价指标及加铺层设计研究[D]. 刘玉龙. 长安大学. 2013
[9]. 高等级公路车辆轴载特性研究[D]. 叶俊杰. 长安大学. 2007
[10]. 基于均衡理论的路网堵点识别与容量一体化均衡配置研究[D]. 胡迎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论文; 路网密度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路面基层论文; 电动自行车论文; 交通量论文; 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