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城市,线性,体系,景观,通性,中心区。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航[1](2017)在《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形态的发展变革与城市交通技术的变革紧密相关,城市在不同阶段显现的特征是由城市发展与交通条件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伴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随之改变,反之城市空间形态也推动着城市交通的创新变革。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城市经历了从步行、马车时代到机动车时代的变革,机动车时代虽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问题。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慢行交通方式应运而生。同时,伴随着人们对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的需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也正在探寻一种更人性化、更适宜的发展道路。本文从交通与空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出发,针对城市慢行交通兴起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现实需求问题入手,分析阐述了慢行交通体系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慢行出行行为特征及心理感受的分析为切入点,提出慢行交通体系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构的慢行联络策略。将公共开放空间的诸要素通过慢行体系的串联,形成慢行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网络,并以长春市朝阳区为例,进行慢行联络策略下的公共开放空间重构实践。慢行交通体系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重构,不仅能够提高慢行交通体系及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能够激发更多城市新功能,满足城市新型生活所需。(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7-06-01)
焦红,洪洋[2](2016)在《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整体表现特征,通过调研哈尔滨市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交通性城市广场,将城市交通开放空间定义为"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总结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关于哈尔滨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3期)
杜伊,金云峰,顾丹叶[3](2015)在《基于规划体系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现况与编制研究——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战略议题“公共开放空间专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未来开展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成为新趋势。研究首先介析公共开放空间作为总体专项以及与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的关系,加深现有规划体系下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认识,进而从叁个方面与国际进展加以对比研究,述评概念、规划实践现状以及规划机制。最后基于弥补差距、保留自身规划的特色而不盲目借鉴的目标,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40)战略议题"公共开放空间专项"为例提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的编制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31)
尔惟,贾梦圆,陈天[4](2015)在《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网络体系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空间的含义随着时代变迁和研究角度不同而不断发展。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其余用地作为公园和娱乐场所,或堆放废弃物,或为不被利用的区域。这里强调了开放空间非建筑性、具有娱乐功能的特征。美国学者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5年01期)
谢晓玲,李晓伟[5](2014)在《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景观与绿色空间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绿色"点状"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素,探求"点"状开放空间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的布局方法,发挥点状空间的节点作用与连接功能,进而沟通点状空间与城市线性绿色空间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点、线"整合,展示和重构城市景观。(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4年03期)
李婧,王冉,郭海鞍[6](2013)在《基于开放空间体系研究的总体城市设计初探——以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建设中,历史的城市特色和固有的地域特征可能在大规模的城市改建中消失。因此,如何传承并发展这些特征对于当前的城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该文认为由于开放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开放、介入、集聚等特质,极易成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核心和代表要素,因此开放空间在快速化的城市建设中可以为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的继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该课题组结合新的涿州城市总体设计这一实际设计项目进行探索,主要通过研究地域人文活动特征为出发点,建立其开放空间体系,并将所挖掘的涿州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城镇空间和典型的空间模式贯穿其中,进而围绕开放空间体系、活动区、活动点,由宏观、中观到微观逐层提出相应的空间形态控制与设计要求。基于人文特征的开放空间体系的城市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使未来城市的形态和发展轨迹符合原有城市特征和人文特色的要求,实现在城市空间中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3年06期)
吴雅婷,肖斌,杨艳[7](2009)在《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应符合生态要求、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从景观的概念、大众化发展入手,选取点状空间和绿道线性空间构成体系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对创建更具大众化和符合生态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19期)
吴雅婷[8](2009)在《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体系就其形态构成因素而言,主要就是具有节点意义的点状空间和具有轴线意义的线性空间。因此研究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通过“点”、“线”的整合,将城市中孤立的绿色开放空间串联起来,从而展示和重构城市绿色景观,对城市建设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对于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绿色“点状”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探求“点”状开放空间与城市内在结构有机结合的布局方法,发挥该空间场所积极的社会作用及在城市空间这一由机体中的整体协同作用。再则提出“绿色线性开放空间”的概念,分析其景观规划与设计。最后分析探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整合——通过线性绿色开放空间将城市中孤立的城市开放空间串联起来,展示和重构城市景观。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单体和系统两个层面上研究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从“点”到“线”到“网”完整地对绿色开放空间进行研究,找到每个层面下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规划设计,从控制目标上和实施策略上进行应用实效性的探索,对于指导城市景观建设具有现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通过对泉州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不仅对泉州市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其它城市建设也提供了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田心,张军,由爽[9](2005)在《寒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类型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及研究,而缺乏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系统、整体的研究。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做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整连续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一系列原则和对策。(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05年04期)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整体表现特征,通过调研哈尔滨市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交通性城市广场,将城市交通开放空间定义为"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总结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关于哈尔滨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航.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构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2].焦红,洪洋.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6
[3].杜伊,金云峰,顾丹叶.基于规划体系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现况与编制研究——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战略议题“公共开放空间专项”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2015
[4].尔惟,贾梦圆,陈天.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网络体系建构研究[J].城市.2015
[5].谢晓玲,李晓伟.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4
[6].李婧,王冉,郭海鞍.基于开放空间体系研究的总体城市设计初探——以涿州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3
[7].吴雅婷,肖斌,杨艳.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
[8].吴雅婷.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田心,张军,由爽.寒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