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锰氧化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氧化锰,聚乙烯醇,生物,商陆,鉴定,芽孢。
铁锰氧化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蔡春婷[1](2017)在《铁锰氧化细菌促进美洲商陆根表铁锰氧化胶膜形成机制及不同胶膜厚度的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洲商陆为实验材料,通过控制不同的培养条件,获得具有不同胶膜厚度的美洲商陆(低膜、中膜和高膜),研究铁锰氧化细菌促进美洲商陆根表铁锰氧化胶膜形成机制以及不同胶膜厚度对其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及营养盐的生态效应。取得以下主要的研究成果:(1)高浓度铁锰离子及铁锰氧化菌MN1405可促进美洲商陆形成高厚度的根表胶膜,胶膜厚度可达到206.60g·kg-1。高膜美洲商陆的根表胶膜呈胶状物,铁锰氧化物包裹着微生物附着在外表皮细胞上,并向内渗透到外皮层或通气组织上。在中膜与高膜美洲商陆根细胞中细胞壁是铁锰离子富集的主要场所,加入铁锰氧化菌MN 1405能减少铁锰金属离子在细胞壁的富集。铁锰氧化菌MN1405不但能进入植物根部解毒,还增加了根部抗铁锰细菌的相对丰度,有助于提高美洲商陆对铁锰的耐受性,形成厚度更高的铁锰氧化胶膜。(2)在4种不同组合镉铅复合胁迫条件下,中膜和高膜美洲商陆侧根发达,新生根较多,高Cd胁迫对根系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Cd条件下,植株对Cd的富集量为高膜美洲商陆>中膜美洲商陆>低膜美洲商陆,高膜美洲商陆Cd总富集量可达89765.69mg·kg-1(以干重计)。低Cd条件下,植株对Cd的富集量为低膜美洲商陆>高膜美洲商陆>中膜美洲商陆。高Pb处理,可提高低膜和高膜美洲商陆Cd富集量,但显着降低中膜美洲商陆Cd富集量。根系分泌的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叶及根部合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根表铁锰氧化胶膜的厚度成正相关。中膜和高膜美洲商陆叶片及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受到不同重金属组合胁迫的影响,镉铅复合胁迫使美洲商陆叶片及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3)在4种不同组合镉铅复合胁迫条件下,低膜美洲商陆Pb富集量都极显着高于中膜与高膜美洲商陆,低膜美洲商陆Pb总富集量可达1457464.88mg·kg-1(以干重计)。不同厚度的铁锰氧化胶膜对Pb的吸附能力均高于Cd。低厚度的胶膜不影响Pb离子往地下部、地上部迁移;中、高厚度的胶膜在Pb离子往地下部、地上部迁移则扮演着“障碍层”的角色。蛋白图谱结果显示:叁种胶膜厚度的美洲商陆其叶片中的蛋白质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0KD-60KD,蛋白主带主要出现在-25KD,-29 KD,-35KD,-50KD。(4)在不同磷浓度处理下,磷的总富集量依次为高膜美洲商陆>低膜美洲商陆>中膜美洲商陆,高膜美洲磷总富集量与中膜、低膜美洲商陆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中膜与低膜美洲商陆仅在高磷处理下存在极显着性差异。磷在美洲商陆各部位的分布比率结果显示:铁锰氧化胶膜是磷的重要截留位点,高膜美洲商陆的磷富集量占49201.47mg·kg-1(以干重计),对磷从胶膜往根系迁移起抑制作用。可溶性蛋白和多糖等生理活性物质表达量与磷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与与膜厚度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鲁松杰[2](2017)在《北戴河潮间带锰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锰氧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锰氧化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洋等环境。这些细菌能氧化环境中游离的锰离子形成锰氧化物沉淀。它们在锰的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成因所形成的锰氧化物还具有比表面积大和吸附能力强的特点,能吸附环境中大多数的重金属元素,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北戴河新河河口叁角洲潮间带沉积物中的锰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分布、种类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潮间带沉积物中表层的细菌总数远高于底层中的细菌总数,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的数量从高潮区到低潮区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底层沉积物中细菌的数量在各采样点没有明显的区别。从720株细菌中经进一步筛选共得到149株锰氧化细菌,经16S rRNA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可将其分为13个OTUs,它们分别隶属于Bacillus、Lysinibacillus、Brevibacillus、Celluosimicrobium、Ochrobactrum、Acinetobacter 6个属。其中锰氧化细菌以Bacillus、Lysinibacillu、Ochrobactrum叁个属为优势类群,它们分别占细菌总数的47.79%、20.83%和27.08%。对锰氧化性强的细菌主要属于Bacillus和Lysinibacillus两个属。继而对锰具有较强氧化性的菌株Bacillus pumilus B-4S-13进行了不同pH和不同锰浓度对其锰氧化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培养基的初始pH在5~9时,该菌株在培养14天后,对锰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3.75%以上;当pH为7时,对锰的去除率可达到94.63%。初始锰浓度对B-4S-13的影响则表现为,当锰的初始浓度为1 mM时,其对锰的去除率达到94.6%,相对于其它锰初始浓度,其去除率最高。最后采用pH 7和锰初始浓度1 mM的条件,培养锰氧化细菌B-4S-13,收集其氧化产物,经矿物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该细菌作用所形成的矿物主要包含了六方水锰矿(MOOH)、水钠锰矿(δ-MnO_2)、黑锰矿(Mn3O4)等在内的多种锰矿物。锰沉淀物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的元素分析,该产物主要含有碳、氧、锰等多种元素。锰氧化产物主要以絮状、层状和正八面体的形态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郑洁,孟佑婷,方瑶瑶,杨素玲,王平[3](2016)在《一株锰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锰氧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锰氧化细菌,对锰矿周边土壤中生物所参与的锰氧化过程进行初探。【方法】依据细菌是否能氧化Mn(Ⅱ),形成棕褐色锰氧化物进行筛选。利用染料LBB对生成的锰氧化物进行检测。通过考察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特征和16S r RNA基因、gyr B基因、gyr 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析筛选菌与所在属已知锰氧化菌的亲缘关系。利用LBB显色法检测氧化锰的动态生成,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生物氧化锰的表征。【结果】获得1株锰氧化细菌菌株,命名为CP133,综合形态、生理及分子分析结果,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分离菌株与多株分离自海洋及土壤的芽孢类锰氧化菌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与其他菌株比较菌株CP133具有较强的锰氧化能力,进入稳定期后可生成紧密结合在菌体周围的无定形态生物氧化锰。【结论】从锰矿周边土壤分离出1株具有较强锰氧化功能的蜡样芽孢杆菌,丰富了土壤芽孢类锰氧化菌的资源,同时也为锰矿周围土壤与锰氧化菌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线索及材料。(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樊星,王淑婷,李春艳[4](2016)在《一株高效铁锰氧化细菌P1的分离鉴定及氧化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富集培养技术从富含铁锰的地下水井淤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够氧化铁锰的细菌,命名为P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P1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菌株P1的生长及氧化特性;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考察接种量、温度、pH值3个因素对菌株P1氧化特性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菌株的氧化条件。结果表明,菌株P1的最佳氧化条件:温度28.54℃,pH7.23,接种量4.35%。在此条件下,菌株P1在锰含量为200mg/L、铁含量为800mg/L的选择性培养液中培养3d后,锰氧化率达93%以上,铁氧化率达100%。(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井晓欢,杨季芳,陈吉刚[5](2015)在《锰氧化细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够将离子存在的Mn~(2+)氧化成为可沉淀的高价锰(Mn~(3+)、Mn~(4+)等)的锰氧化细菌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锰氧化细菌不仅参与海洋锰结核的形成,在海洋锰元素的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氧化游离的锰离子,吸附多种重金属,控制其在环境中的转化和迁移,修复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和氧化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文章主要就国内外对锰氧化细菌的鉴定方法、分类、生物作用、氧化机制、氧化抑制剂以及相关的氧化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锰氧化细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崔馨文[6](2014)在《锰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锰氧化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锰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此于铁,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是如果摄入锰量过多会引起神经性疾病,危害身体健康。我国饮用水要求规定:对锰含量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mg/L。且在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过程中,锰含量超标也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影响水的色度和气味等。近年来,生物除锰工艺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与传统化学除锰法相比,生物氧化除锰具有处理效果好,处理效果稳定,运行所需费用低等明显优势。水相和土壤环境中广泛存在着锰氧化微生物,可高效地将Mn(II)氧化成Mn(IV),在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些锰氧化细菌具有极强的Mn(IV)的生成率,比化学催化快10万倍左右。因此,锰氧化细菌在生物除锰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含锰量高的水处理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但是,目前对于锰氧化菌除锰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实验利用叁种不同富集培养基对不同环境样品进行富集,通过LBB指示剂法筛选富集效果好的样品作为分离样品。同时利用LBB指示剂法筛选具有锰氧化能力的菌株,待分离纯化后通过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鉴定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并测定分离菌株生长曲线、及接种量、Mn2+浓度、pH值等对生长曲线的影响及研究分离菌株的锰氧化特性。本研究以土壤和河流底泥等为分离样品,首先,利用PYCM培养基、K培养基和PC培养基进行富集和分离。对分离获得的10株细菌通过LBB指示剂进行了对Mn(II)的氧化能力检测。然后通过MIDI微生物鉴定系统、Biolog分析、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NA测序分析,初步鉴定菌种MB1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MB2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接种量对除锰菌MB1和MB2的生长曲线总体来说影响不大。MB1的最适接种量为5%,MB2的最适接种量为15%。当培养基的pH值为5.0-7.0时,MB1和MB2菌体均在此范围内可以生长的很好,当pH值为7.0时,菌体生长状态达到最好,培养基中生物量最大,说明在此条件下菌体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快速进入对数生长期,且对数期时间较其它pH值条件下菌体对数期时间更长。之后,随着培养基碱性增强,生物量又逐渐减小,直至pH值为9.0时菌体的生长被抑制。当pH值为9.0时,碱性环境中锰氧化菌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在pH值为6.0-8.0的条件下,MB1和MB2对Mn2+氧化率均在35%以上。对除锰菌的耐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Mn2+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当浓度高于12mmol/L时,MB1菌体的生长速度很慢甚至几乎不生长,表明当Mn2+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细菌的生长。MB2菌株在含Mn2+培养基中的菌量比不含Mn2+的小,但当培养基在12mmol/L范围以内变化差距不大,表明MB2菌对高浓度Mn2+的耐受性比MB1菌要好。通过原子吸收法测定菌株除锰率,在K培养基中培养7天后,菌种MB1的锰氧化率为61.7%,菌种MB2的锰氧化率为90%。研究初始pH值(5-9)的K培养基中,pH值对锰氧化率的影响,在pH值为7.0时,MB1和MB2的生物氧化率最高,可达到80%左右。当pH为5.0和6.0时,菌株MB1和MB2对Mn2+氧化率不到60%。说明酸性环境影响了锰氧化菌的生长,可能是由于酸性环境使培养基的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锰氧化率下降。通过研究锰氧化菌在生长过程中对pH值的影响表明锰氧化菌使培养基pH值升高。对除锰菌MB1和MB2的除锰特性进行分析,证明本实验中所筛选到的锰氧化细菌在对Mn2+进行氧化过程中包含生物氧化和化学氧化的共同作用。该菌为进一步研究锰氧化机制和实现强化除锰提供了重要的菌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张长利,杨宏,王景晶,梅青[7](2013)在《不同添加剂对聚乙烯醇固定化锰氧化细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海藻酸钠、琼脂、碳酸钙、活性炭4种添加剂对聚乙烯醇固定化锰氧化细菌的影响,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加添加剂的聚乙烯醇交联后内部分布不均匀,结构中存在外致密层;加入琼脂可明显缓解外致密层的形成,微观孔隙数量增加;加入碳酸钙后聚乙烯醇颗粒直径缩小,内部孔隙的壁厚较大;碳酸钙和活性炭的加入不利于聚乙烯醇形成微观孔隙;海藻酸钠和琼脂恶化了聚乙烯醇颗粒的水溶膨胀性,而碳酸钙和活性炭有助于改善水溶膨胀性;当添加剂加入量低于1%时,4种添加剂都可改善聚乙烯醇的机械强度,加入过多添加剂会使机械强度下降;加入活性炭有利于提高聚乙烯醇固定锰氧化细菌的活性,而碳酸钙使固定细菌的机械强度改善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吴泽,张瑞雪,吴攀,董慧[8](2013)在《利用锰氧化细菌处理矿山废水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MnO4改性锰砂、未经改性锰砂、陶粒和碳酸盐岩4种载体材料,分为接种Mn(Ⅱ)氧化细菌试验组和未接种试验组,在好氧条件下探究不同Mn2+浓度、HRT、重金属离子以及pH值对接种Mn(Ⅱ)氧化细菌在不同填料上去除Mn2+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Mn2+浓度为20 mg/L时各组去除效果最佳;重金属存在对各组影响不明显;在Fe2+存在的条件下,接种改性锰砂和非改性锰砂组处理效果优于非接种组;低pH值对Mn(Ⅱ)氧化细菌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10期)
王景晶,张长利,杨宏[9](2013)在《聚乙烯醇二次交联固定锰氧化细菌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聚乙烯醇-硼酸法固定化颗粒粘连膨胀、机械强度差、硼酸对细菌具有毒性等缺点,该文采用二次交联法固定锰氧化细菌。分别考察了聚乙烯醇(PVA)浓度、二次交联pH值、二次交联时间、添加剂、包菌量对固定细菌膨胀性、机械强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醇浓度的提高有利于机械强度的提高并降低膨胀率,但是会降低固定细菌活性;二次交联pH在8~10时机械强度较好,pH为8和9时活性最高;二次交联时间应大于8 h,不宜超过48 h;碳酸钙、活性炭有利于降低膨胀率,但是碳酸钙会降低细菌活性,活性炭会使机械强度降低;当包菌量大于4%时机械强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锰去除率随着包菌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何智敏[10](2013)在《锰氧化细菌的选育及其生物氧化锰对土霉素的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锰是一类重要的自然氧化剂,能与还原性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其毒性,起到环境修复和净化的作用。但这是一个固液相催化体系,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会逐渐减少,锰离子逐渐增加,导致去除效率显着降低。因此,本论文试图筛选获得高效锰氧化细菌,将Mn(Ⅱ)氧化为Mn(Ⅲ/Ⅳ),形成生物氧化锰,恢复锰氧化物的氧化降解能力,形成持久高效的氧化体系。从某水厂的成熟锰砂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高效氧化Mn2+的菌株,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株菌从属于氨基杆菌(Aminnobacter sp),命名为H1。经查阅相关文献,可确定上述菌株为氧化Mn2+的新性能物种。通过摇瓶实验考察了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菌株H1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H1氧化Mn2+的最适温度为35℃,最佳pH为7.0左右。最佳条件下,5天内菌株可完全去除初始浓度为0~10mmol/L的Mn2+,氧化率最高可达60%左右。当培养基中存在1g/L柠檬酸铁铵时,对菌株氧化Mn2+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菌种最高Mn2+耐受浓度为50mmol/L,土霉素耐受浓度60gmmol/L,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潜力。菌株H1的不同生长阶段对Mn2+的氧化能力有所不同,以对数生长期后期和稳定期的氧化活性最强,衰亡期的活性显着下降。在Mn(Ⅱ)生物氧化过程中,发现有Mn(Ⅲ)中间体产生,且该菌主要通过产生锰氧化活性因子和碱性代谢产物提高体系pH两种方式来催化氧化Mn(Ⅱ)。锰氧化活性因子需要Mn2+的诱导,且Mn2+的存在可提高活性因子的产量。培养液、细胞裂解液、菌体和上清液均具有氧化Mn(Ⅱ)的活性,表现为细胞裂解<液上清液<菌体<菌液。采用SEM-EDX, XRD和XPS等手段对获得的生物氧化锰进行形貌分析表征,发现菌体表面存在大量的生物氧化锰,该生物氧化锰为无序态、弱结晶纳米结构,且主要由MnCO3, MnOOH, Mn3O4和Mn02等组成。以化学合成的δ-MnO2为对照,对生物氧化锰氧化降解土霉素(OTC)的行为研究表明,生物氧化锰和化学氧化锰对OTC都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且氧化降解速率皆随生物氧化锰和δ-MnO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随pH值的上升而下降。但生物氧化锰对OTC的降解效果比δ-MnO2稍高。当OTC初始浓度为50μmmol/L,菌悬液接种量为20%,pH=7.0,δ-MnO2投加量为500μmmol/L时,成功构建了二氧化锰与锰氧化细菌的共存循环体系,可同时完全去除体系中剩余的OTC和实现反应生成Mn2+的再氧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环境抗生素的降解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完善氧化锰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技术提供新思路,对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铁锰氧化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锰氧化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洋等环境。这些细菌能氧化环境中游离的锰离子形成锰氧化物沉淀。它们在锰的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成因所形成的锰氧化物还具有比表面积大和吸附能力强的特点,能吸附环境中大多数的重金属元素,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北戴河新河河口叁角洲潮间带沉积物中的锰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分布、种类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潮间带沉积物中表层的细菌总数远高于底层中的细菌总数,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的数量从高潮区到低潮区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底层沉积物中细菌的数量在各采样点没有明显的区别。从720株细菌中经进一步筛选共得到149株锰氧化细菌,经16S rRNA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可将其分为13个OTUs,它们分别隶属于Bacillus、Lysinibacillus、Brevibacillus、Celluosimicrobium、Ochrobactrum、Acinetobacter 6个属。其中锰氧化细菌以Bacillus、Lysinibacillu、Ochrobactrum叁个属为优势类群,它们分别占细菌总数的47.79%、20.83%和27.08%。对锰氧化性强的细菌主要属于Bacillus和Lysinibacillus两个属。继而对锰具有较强氧化性的菌株Bacillus pumilus B-4S-13进行了不同pH和不同锰浓度对其锰氧化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培养基的初始pH在5~9时,该菌株在培养14天后,对锰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3.75%以上;当pH为7时,对锰的去除率可达到94.63%。初始锰浓度对B-4S-13的影响则表现为,当锰的初始浓度为1 mM时,其对锰的去除率达到94.6%,相对于其它锰初始浓度,其去除率最高。最后采用pH 7和锰初始浓度1 mM的条件,培养锰氧化细菌B-4S-13,收集其氧化产物,经矿物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该细菌作用所形成的矿物主要包含了六方水锰矿(MOOH)、水钠锰矿(δ-MnO_2)、黑锰矿(Mn3O4)等在内的多种锰矿物。锰沉淀物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的元素分析,该产物主要含有碳、氧、锰等多种元素。锰氧化产物主要以絮状、层状和正八面体的形态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锰氧化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蔡春婷.铁锰氧化细菌促进美洲商陆根表铁锰氧化胶膜形成机制及不同胶膜厚度的生态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鲁松杰.北戴河潮间带锰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锰氧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郑洁,孟佑婷,方瑶瑶,杨素玲,王平.一株锰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锰氧化特性[J].微生物学报.2016
[4].樊星,王淑婷,李春艳.一株高效铁锰氧化细菌P1的分离鉴定及氧化条件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6
[5].井晓欢,杨季芳,陈吉刚.锰氧化细菌研究进展[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
[6].崔馨文.锰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锰氧化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张长利,杨宏,王景晶,梅青.不同添加剂对聚乙烯醇固定化锰氧化细菌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
[8].吴泽,张瑞雪,吴攀,董慧.利用锰氧化细菌处理矿山废水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
[9].王景晶,张长利,杨宏.聚乙烯醇二次交联固定锰氧化细菌的试验[J].净水技术.2013
[10].何智敏.锰氧化细菌的选育及其生物氧化锰对土霉素的降解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